重磅!硬核!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12-06 騰訊網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一項目由以嶺藥業旗下的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完成單位)攜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河北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共同完成。

吳以嶺院士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現場

作為2019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的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獎,「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這一研究項目首次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是對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最好的例證。

項目主要完成人

從微血管角度應對CVD防治挑戰,吳以嶺院士團隊潛心研究十餘年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目前大約有2.9億心血管病(CVD)患者,每10秒有1人死於CVD,CVD死亡率仍居首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是CVD重要的高危因素,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導致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從微血管病變開始到心血管病發生,是一個連續的心血管事件過程,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因此也將這一過程稱為「心血管事件鏈」。

面對這一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自2005年始,依託兩項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從微血管角度闡述CVD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吳以嶺院士團隊歷時十餘年,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

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屬重大理論原創

「圍繞微血管病變這樣一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這些重大疾病,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吳以嶺院士指出,「大家都知道經絡學說,但是沒人知道脈絡學說,我們兩個973項目恰恰是構建起一個新的理論學說——脈絡學說。「脈」中醫叫血脈,實際上同等於西醫解剖學的血管。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環。我們構建了脈絡學說後,又提出了脈絡學說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建立了臨床辨證、診斷標準、用藥規律,形成了一個系統理論指導臨床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及其血管併發症的防治,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的治療途徑」。國家973計劃專家組評價:「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吳以嶺院士介紹,「圍繞著這一創新理論,我們採用既往研究的三個通絡治療心血管病的中成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簡稱為『通絡三寶』,通心絡膠囊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研究其對微血管保護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同樣能改善微循環;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也能發揮保護微循環的作用。」

揭示通絡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是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

吳以嶺院士指出,「項目十餘個課題組從2005年開始研究,分析了3.3萬多條研究數據,揭示了微血管病變以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等臟器細胞結構和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且複雜的網絡病變規律。」

項目的系列實驗證實,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等臨床重大疾病的關鍵機制,保護微血管,改善心、腦、腎的微循環組織血流灌注,從而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循證醫學研究解決國際醫學界臨床重大難題獲高度評價

課題組採取了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能夠縮小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療效提高20%,在解決CVD這一國際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在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可改善心功能,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可減少室早的發生,同時提高心室率,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在國際標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臨床療效16%,同時改善心功能、減少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

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幹預心血管事件鏈,贏得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芪藶強心膠囊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循環頂尖雜誌——《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編輯部評論:「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這一研究被評為該雜誌的年度學術亮點。《自然》心血管分冊也給予了肯定性評述,《新英格蘭雜誌》副主編安東尼教授也評價:「芪藶強心臨床研究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

創立了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值得提出的是,該項目研究形成了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當選院士一名、院士有效候選人兩名、獲省部級一等獎四項、著作一等獎一項、出版《脈絡論》專著、發表論文240篇、獲發明專利19項;同時還創建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和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

「通絡三寶」先後被列入中華醫學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制定的權威指南、共識和大學教材《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第9版西醫《內科學》和人民衛生出版社《中西結合神經病學》中,吳以嶺院士主編的教材《絡病學》同時在全國40家高校開課,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近三年的銷售額87億元人民幣,上交稅金超過11億元,約4350萬人次服用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國家973計劃專家組稱:「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編輯整理 | 中國醫學論壇報 寒林

相關焦點

  • 祝賀吳以嶺院士領導的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對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了表彰。河北省共有16項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不含專項項目),其中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吳以嶺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重磅 | 湖北醫藥學院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張勇洪博士團隊《植物抗逆和根系構型的調控機制及其在藥用植物虎杖生產的應用》項目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實現了湖北醫藥學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零的突破。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院士獲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付小兵院士作為獲獎代表光榮出席此次大會,他以及其創新團隊憑藉「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
  • 公告精選:隆基股份籤百億大單,以嶺藥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鴻利智匯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20 年 1 月 10 日,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 隆重舉行,公司協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單位申報的「高光效長壽命 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我校黃維院士團隊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院長黃維院士領銜的「柔性電極的高效製備、功能調控及其儲能器件」項目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我校黃維院士、賴文勇教授、馬延文教授、揚州大學龐歡教授、我校程濤博士。
  • 吳以嶺院士:《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
    劉德培、楊寶峰、丁健、張運、陳志南、劉昌孝、葛均波、王銳、張英澤、劉良、仝小林、王軍志、吳以嶺等10餘位兩院院士以及國內權威中西醫專家齊聚一堂,就絡病理論指導多種難治性疾病防治的獨特價值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
  • 我國人工肝技術開闢肝衰竭治療新途徑 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華社杭州1月11日電(記者張樂)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
  • 2020年國家科技3大獎受理結果公布,鍾南山院士團隊入選!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國家科技獎受理結果。作為年度最重要的一個獎項之一,由於其含金量高而備受關注。2020年公布的自然科學獎共計333項,技術發明獎333項,科技進步獎項目共計1135項。各大高校在此次評比中表現搶眼,45所大學受理項目數超過5項。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環境部新部長為知名地質學家,曾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黃潤秋為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曾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學生稱呼他為「秋哥」,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黃潤秋,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教授,是我國知名的地質學家。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該獎項由航天系統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以工作在航天科研、生產、試驗、發射、測控等一線崗位上的個人及航天重大項目為獎勵重點,獎勵了一大批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科技骨幹力量。2019年度共評選出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錢學森傑出貢獻獎10名,航天貢獻獎267名。
  • 北理工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
    雷達與通迅系統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理工信息安全與對抗教師團隊負責人。北理工信息安全與對抗教師團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長期從事信息安全與對抗、信號處理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書育人、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成績,取得成果。在王越院士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團結凝聚的教師團隊。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公告精選:永安行淨利預增超3倍,精工鋼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博辰1、【吾高科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0 年 1 月 10 日,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協同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聯 合申報的「面向製漿廢水零排放的膜製備、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 技術進步二等獎,證書編號
  • 重磅!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船建學院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實現了交大辦學歷史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連花清瘟研發領頭人吳以嶺:中藥的藥效是不可磨滅的
    SARS風暴:非典時期,連花清瘟的登場"初秀" 2002年SARS病毒來勢洶洶,在這危機時刻有人站了出來——吳以嶺院士帶領著他的團隊開發出來了連發清瘟膠囊。
  • 石大新聞|一項目獲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海洋與空間信息學院王振傑、姬生月、賀凱飛、聶誌喜、吳會勝、白永良、李連偉等完成的項目「海洋地質勘探導航定位關鍵技術與國產裝備研發」獲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科技項目的支持下,經過近10年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了海面、水下高精度導航定位方面多項關鍵技術,研製了國內首套兼容北鬥的尾標差分定位系統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BPS聲學
  • 泰州靖江籍教授一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仲明供圖   在近日舉行的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靖江籍教授邵新宇帶領團隊研發的「汽車製造中的高質高效雷射焊接、切割關鍵工藝及成套裝備」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68年出生的邵新宇是靖江市東興鎮人,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 北京科技大學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邢奕教授領銜完成的「鋼鐵煙氣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近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公布了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共有44個項目獲獎,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37項和科普類獎2項,我校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邢奕教授領銜完成的「鋼鐵煙氣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是我校首次榮獲環保科技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