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2020-11-28 中國網財經

  2017年2月3日,日立—通用核能和國際核設施退役研究所聯合發明PMORPH機器人,在日本日立市進行媒體預展。該機器人將被遠程操控進入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進行檢測。人民視覺

  2016年12月10日,田灣核電站3號機組正式進入全面調試階段。圖為田灣核電站3號機組反應堆廠房外安全殼。新華社發

  資料來源:萬 軍整理

  資料來源:王永中整理

  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已經過去6年,關於核輻射的慘痛記憶仍然敲擊著警鐘。如何科學認識被各國日益重視和發展的核電能源?核安全究竟能否保障?帶著種種問題,我們約請中國社科院的兩位研究專家撰文,請他們從科學的角度解讀分析

  一問 如何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從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到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再到日本福島核洩漏,每一次嚴重的核事故都會在核電發展的道路上投下陰影,也警醒人們更加關注核電站的安全。知難而上,重大事故並沒有阻止發展核電的步伐,國際核能界在充分吸取核電站事故教訓的基礎上,正在採用更高的工程標準,研發更先進、更安全的核電技術,實行更嚴格的行業監管,繼續推進核電發展。

  自投入商業化至今,核電技術已經歷了三代演進,每一代技術更新都會帶來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福島核電站應用第二代核電機組,在超出設計標準的極端情況下,如果安全系統不能及時啟動,就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當年「3·11」事故中,彼時巨大的海嘯導致核電站的應急柴油機未能正常啟動,由於電力供應沒有及時恢復,無法實現冷卻水對反應堆的冷卻,最終導致堆芯熔化。相較於發生三裡島、車諾比、福島核事故的第二代核電機組,現在主流的第三代核電機組的安全性、經濟性得到顯著提升。

  目前,美國、中國等國家正在積極開展對高溫氣冷堆、熔鹽堆、鈉冷快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預計在2030年左右將投入運營。第四代核電機組要求在事故條件下無放射性廠外釋放,也無需廠外應急。也就是說,核電站內發生的任何事故都不會對電站外公眾造成損害。這無疑是核電安全性的一個重大飛躍。

  核廢料的處理也是影響核電安全的重要方面。乏燃料是核反應堆使用過的核燃料,它不僅放射性強、毒性大,而且半衰期長,基本上以萬年為單位。如何妥善處理乏燃料,國際上也在積極探索。一些國家將冷卻、包裝後的乏燃料直接藏到深地質層,也有不少國家對乏燃料進行再處理,將其中有用的鈾和鈽提取出來進行再循環使用,這樣不僅提高了核燃料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減小了需要進行深地質處置的放射性廢物的體積。

  核電站建設應當採取穩妥推進的原則,切忌「大幹快上」,必須將安全性放到首位,通過全面提升核電站的安全標準,採用安全性更高的核電技術,強化對核電站建設、運營、維護的安全監管等手段,將核電站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二問 為何高度重視核能建設?

  核能是一種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潔能源,曾經被視為化石能源最有希望的替代者。但核能的發展歷程卻並非一帆風順。如果將1954年蘇聯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投入運營視作核能民用化的開始,核能發電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曾出現過核電站的建設高潮,兩次石油危機更是推動了核電的迅速發展,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441個核電站大部分建於此時。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核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重新引起各國的關注。不少國家紛紛提出了核電發展計劃,一些媒體甚至興奮地預言「核電即將復興」。但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使核電的發展前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各國開始重新審視和調整本國的核能規劃。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核電裝機容量和核發電能力最大的國家。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美國正在運營的商用核電機組共99座,當年核發電量為798太瓦時,在電力消費結構中佔比19.5%。2014年5月,美國白宮發布的《全方位能源戰略:通往經濟可持續增長之路》提出,美國鼓勵包括核能在內的各種清潔能源的發展。

  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就業,並通過大力發展尖端的清潔能源技術,引領新的清潔能源產業革命,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的第二年,美國核管制委員會批准了美國南方核電運營公司(SNC)Vogtle核電廠3 號、4 號機組的建造和運營聯合許可證,這是美國34年來首次批准新建核電廠。目前,總裝機容量為5633兆瓦的5臺機組正在建設之中。為了搶佔未來全球核電技術的制高點,美國眾議院在不久前通過了支持非傳統核電技術的法案,以鼓勵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非輕水堆的先進反應堆等先進核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確保美國在核能產業繼續保持技術優勢。

  德法 這兩個國家一直是全球核能應用的重鎮。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在民眾的壓力下,德國政府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宣布將永久關閉8個核電站,並於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的核電站。另一個核能大國法國,則仍對核電依依難捨。法國是目前全球核能依賴度最高的國家,2015年核電佔全國電力供應比例高達76.3%。受福島事故的影響,法國政府也不得不調整核電政策,2015年法國頒布的《能源轉型法》規定,到2025年核能佔法國能源結構的比重將從目前的75%左右下降至50%。即便如此,核電仍將是法國最大的電力來源。

  英國 英國也支持發展核電。北海油氣資源趨於枯竭,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也日益老化,這些都將對英國未來的電力供應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近年來英國對發展核電態度積極。2008年1月,英國發布了《直面能源挑戰:核電白皮書》,認為核電應該在英國未來能源結構擁有一席之地。2016年9月,英國政府批准了中英法三方合作的欣克利角C項目,這是英國近20年來建設的首座核電站。捷克、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正在積極推動核電站建設,以緩解電力供給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堅定主張棄核的瑞士、瑞典等國,近年來在核電問題上的立場也開始有所緩和。

  俄羅斯 俄羅斯一直大力推動核電發展。2014年,俄聯邦能源部發布的《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草案》提出,要將核電在電力構成中的比重從當前的16%增加到2035年的22%—23%。俄羅斯還積極開拓海外核電市場,希望以此改變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的單一出口模式。

  日本 雖然資源比較匱乏,但核電在日本能源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福島核事故的前一年,日本制訂的《能源戰略計劃》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將核電佔比從2010年的26%提高到2030年的45%。福島核洩漏事故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核電產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決策者和公眾對核電前景的看法。迫於國內民眾的壓力,2012年夏天,日本所有核電機組進入停運狀態,這意味著佔日本發電總量約1/4的核電站不得不停止供電。日本產業界一直堅決反對「零核電」政策,迫使安倍政府重新調整能源結構的遠景目標。2014年4月,日本發布的《第四次能源基本計劃》認為,核能仍然是重要的基荷電源,但出於安全性的考慮,還是應當儘量減少對核能的依賴程度。此後,日本於2015年開始重啟核電機組,不過在民間反核力量的制約下,重啟核電的工作進展非常緩慢,目前只有兩臺核電機組恢復了運行。

  三問 發展核能面臨什麼機遇與挑戰?

  世界核能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緊密聯繫,甚至可以相互轉化。

  首先,全球經濟和能源需求的增長態勢將會維持,亞洲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中心,有助於核電需求的穩定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50%,發達國家電力消費將翻番,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更將增長兩倍。

  其次,關於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籤署,為世界核能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歷史性契機。為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世界各國必須充分使用各種低碳能源,最為有效的途徑是擴大核能的使用。核能既顯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又有效緩解世界數以百萬計人口所面臨的能源貧困問題。

  第三,在安全性、經濟性顯著提升的基礎上,核能發電的成本和效率優勢相對於可再生能源發電更為凸顯。事實上,從單位發電量的事故死亡人數看,核電造成的死亡人數遠低於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因空氣汙染與事故所產生的損失水平。而且,核電是具有成本競爭力的低碳電源。在不考慮間歇性、電網改造等額外成本的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的單位發電成本仍比核電高22%—40%。另外,相比較於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核能還具有高效和穩定供應的優點。

  當然,世界核能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經濟、安全和環境方面的挑戰,如資金來源、鈾資源可獲得性、核廢料處理、核技術安全性、公眾接受度、核設施和人員的老化、核不擴散、頁巖氣競爭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投入大,投資周期長。核電項目技術高度複雜,對地質、水文、氣候、周邊人居環境等有非常嚴格的安全要求,資金投入量巨大,建設周期長,一般需要5—10年時間,投資成本回收期長。

  二是公眾的接受程度制約著核電的發展空間。公眾對於發展核電的憂慮主要體現在核事故、核擴散、核電站高昂的建設成本、核恐怖主義和核廢料的處置等方面。日本福島核事故,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波反核高潮。美國尤卡山核廢物處置庫因公眾反對未能按計劃建設,瑞典和德國因公眾的抗議而被迫實行棄核政策。

  三是核能擴張和核原料消費量上升加大了核擴散與核恐怖主義的風險。核擴散的風險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政局動蕩和社會衝突頻發的中東和非洲國家。當前,恐怖主義、宗教極端勢力的活躍成為制約核電工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消極因素。

  最後,美國頁巖氣革命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對核能發電形成衝擊。頁巖氣革命導致美國天然氣產量快速擴張,天然氣價格下跌了50%,天然氣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時,美國政府給予核電的補貼很少,而提供給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較多。頁巖氣革命和財政政策的衝擊,導致威斯康星州的基瓦尼核電站和佛蒙特州的揚基核電站因運營虧損而關閉。

  (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擎宇)

相關焦點

  • 科學理性認知中國核能安全
    4月15日是我國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作為能源領域重要的安全話題,核能安全備受公眾關注。我國核電運行水平如何,如何科學理性地認知我國核能安全和核能發展,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楊波回答了記者提問。
  • 安全 合作 機遇—世界民用核能發展的三大關注點
    安全 合作 機遇——世界民用核能發展的三大關注點    新華社巴黎3月8日電(記者 李學梅) 在8日開幕的國際民用核能大會上,代表們就民用核能的發展前景展開討論。從他們的發言可以看出,在傳統能源消耗加快、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民用核能已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能源開發的重要選擇,而安全、合作和機遇則是其中的三大關鍵詞。    從核能誕生之日起,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導致強輻射物質洩漏的災難令人難忘,如今任何與核安全有關的問題都讓媒體和公眾格外敏感。與會國家和地區代表也毫不掩飾他們對核安全的關注。
  • 第五代核能系統:30年內有望落地
    作者 |李惠鈺人類要邁向更遠的未來,離不開核能的創新與發展。當「四代堆」的概念不足以指引未來時,核能行業人士不禁開始探尋,未來的核能系統應該是什麼樣子。記者從中國科協了解到,該問題是我國從能源市場需求出發,對未來核能系統進行的一次主動思考,改變了以往被動消化吸收外來概念的老路子。「第五代核能系統有望使我國主導並輸出相關概念和思想,從而引領世界核能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評價道。
  • 核能在我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中廣核供圖  近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據悉,自2017年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聯合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共同主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他們為何反對發展核能
    在了解到中國將加快核電發展速度、收縮煤電後,西維亞坦率直言:「中國也應該退出核電,全世界都應退出核電。」    記者則向她介紹了一些中國發展核電的理由:「如果技術上保障了核能安全,不少中國的能源公司和決策者認為,這仍然是一種遠比煤炭清潔的能源。」    西維亞不這樣看:「核洩漏沒有如果。去年,瑞典的核電廠差點發現核洩漏,如果遲5分鐘阻止,災難就會發生。
  • 高質量發展核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核能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理應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核能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核能是大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普遍選擇,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
  • 核能發展「齊魯樣板」!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海陽核能供熱...
    近年來,全省堅持把發展核能作為推動能源結構調優、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安全高效推動核電項目建設和核能綜合利用。2018年底、2019年初,海陽核電一期兩臺機組相繼建成投運,山東在運核電實現「零突破」,現已累計發電超過400億千瓦時,替代煤炭消費1700多萬噸。同時,依託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建成全國首個核能居民供暖項目,被國家能源局命名為「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程敬海、張建佩、記者尹明波報導 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東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科學家稱應對氣候變化需大力發展核能 遭環保組織反駁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12月3日報導,氣候科學家詹姆斯•漢森當天表示,「即使人類實現了將氣溫控制在2℃以內這個目標,也不可能避免災難性氣候所帶來的影響」,為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人類應該大力發展核能。但是,這種觀點卻遭到了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反對。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臺,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機組運行安全穩定,總體運行業績指標優良。
  • 法國能源轉型中的核能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能源轉型需要綜合各方面全局考量,既要降低碳排放、也要保障民生和能源供給安全。法國和歐洲減少、關停核電的措施在這幾點上似乎沒有帶來正面效果。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德國也並沒有在電力碳強度上有所改善。對於任何國家而言,只有核能、煤炭和天然氣是可操控、可隨時滿足電力需求、提供穩定基荷發電的能源。
  • 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核能產業發展路徑
    ■編者按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我省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2018年07月09日 10:03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 英國研究報告稱發展核能並不能抑制全球變暖
    但是,核能是否真的能顯著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從而抑制全球變暖?人們始終心存疑慮。不幸的是,英國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小組近日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而且該小組還提出了更嚴峻的問題:核電站的普及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核武器擴散。
  • 報告|核能在歐洲氫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2020年12月,英國新核觀察研究所(NNWI)發布《核能在歐洲氫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報告。報告明確了核能在氫經濟發展中可以發揮的寶貴作用,呼籲歐洲和各國制定清潔制氫行業發展政策時,應在技術上保持中立,承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都是低碳制氫的來源,並以此為基礎實施其氫能戰略。
  • 眾多國家發展核能態度正變得積極 公認核電優勢
    (原標題:眾多國家發展核能的態度正變得積極)儘管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核電,但核能發電的「棄存之爭」卻一直綿延不斷。可以看出,全世界至今尚未走出福島核電站事故噴射出的陰霾,但繼續發展核電的呼聲在很多國家卻越來越響亮和頻繁。目前全球共有31個國家建有核電站,已經投入運營的437個核電站機組可以提供全球10%的電力能源。廣泛採用核能技術的世界大國都認為自己擁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核電安全。科學家提供的一系列統計數字表明,核能更環保、高效和安全。
  • 核能新發展,荷蘭完成熔鹽核燃料測試
    這是自1960年代,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同類測試後,多年來的首次熔鹽式核燃料實驗,其目的是進一步了解未來熔鹽反應爐(MSR)的安全操作。《新阿特拉斯》(New Atlas)報導,熔鹽反應爐(MSR)反應爐其實問世的很早,早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時,美國就已經完成設計並且開發出原型,它在許多重要方面與現行的常規輕水式核反應爐不同,這使它們有可能成為更安全、更高效的替代品。
  • 2014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真題(中國應進一步發展核能)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正文2014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真題(中國應進一步發展核能) 2014-06-14 12:15 來源:
  • 《車諾比》之後,我們真的需要為核能安全擔心嗎?
    然而,這部以車諾比核電事故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再度引發人們對核能技術發展的擔憂,核能這項技術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是,我們是否真地了解這項技術,核能又發展到了什麼階段?圖丨劇中截圖(來源:HBO)核裂變與三代反應堆人類利用核能,主要原理是反應堆通過利用原子核的裂變反應所產生的熱能來產生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