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之後,我們真的需要為核能安全擔心嗎?

2021-01-18 DeepTech深科技

相信大家都對最近剛完結的一部好評上天的 HBO 新劇《車諾比》(Chernobyl)有所耳聞。該劇共有 5 集,生動形象地為觀眾描繪了 1986 年於前蘇聯境內發生的車諾比核事故全貌,在國際影評網站 IMDB 上的評分更是高達 9.7/10。

然而,這部以車諾比核電事故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再度引發人們對核能技術發展的擔憂,核能這項技術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是,我們是否真地了解這項技術,核能又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圖丨劇中截圖(來源:HBO)

核裂變與三代反應堆

人類利用核能,主要原理是反應堆通過利用原子核的裂變反應所產生的熱能來產生電能。

以常見的核燃料「鈾-235 為例」,如果我們用一個具有足夠能量的中子快速撞擊鈾-235 的原子核,其原子核便會裂變為鋇和氪,並釋放出幾個新的中子以及源於能量守恆的約 200MeV 能量。而在反應堆的燃料棒中,單個核裂變反應中所產生的中子還有機率會撞擊其他的鈾-235 原子,造成其他的鈾-235 原子也開始跟著裂變並放出更多中子和能量,鈾核持續裂變,並釋放出大量核能,這就是核裂變鏈式反應。

圖丨鈾-235 裂變示意圖(來源:Wikipedia)

而一個反應堆能否正常工作,關鍵就在堆芯內核裂變鏈式反應的發生速率是否適中。速率過快會使反應堆爆炸(與原子彈的原理相同),過慢會導致反應堆不能有效工作。只有一個適中的反應速率,才能讓核電站相對有效地將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

包括車諾比的反應堆在內,目前世界上所有可發電的反應堆都是裂變反應堆。裂變堆在設計上大都用堆芯內裂變產生的熱能將某種液體(一般是水)氣化,然後再借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但在具體的構造和參數上,不同設計間的區別一般在於液體循環迴路的設計、所使用的核燃料屬性、對堆芯裂變反應速率的控制方法,以及由包括以上三點在內的各種設計因素所導致的最終發電成本。

在工程分類上,反應堆設計一般會根據其運行方式被分為壓水堆(PWR)、沸水堆(BWR)、重水堆和更強調安全性、燃料再利用性和經濟性的歐洲壓水堆(ERP)四類。

在四類設計中,壓水堆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應用最廣,使用輕水(就是普通的水)作為冷卻劑和慢化劑(使從鏈式反應中釋放出的高速中子降至可被燃料捕捉的速度),通過將水保存在高壓環境內(約 155 bar)實現水在堆芯附近的高溫環境 (約 325 攝氏度) 下仍能保持液態。此類反應堆一般設有主、次兩個水循環迴路,主迴路負責堆芯冷卻和一次熱能傳導,次迴路負責二次熱能傳導,使低溫水流至主迴路旁時能被汽化並推動渦輪轉動發電。在安全性上,壓水堆的高壓倉(核燃料反應區)頂部設有電磁控制的重力反應應急裝置,該裝置會在緊急情況下關閉吸附「控制杆(由能有效吸收中子的材料製成,用於緊急停止裂變鏈式反應)」的電磁鐵,使控制杆能隨重力落下並卡在燃料棒之間,自動對堆芯內的鏈式反應進行幹預,極大地降低反應失控的概率。

圖 丨 壓水堆設計示意圖,控制棒為左側壓爐內上方的黑色細棒(圖源:hyperphysics.phy)

沸水堆在日本和美國較為常見,雖然在設計上較壓水堆成本為低,但將沸水直接置於核裂變反應區並以此直接驅動渦輪的發電方式(不需壓水堆中的複雜輕水迴路設定)較壓水堆更易使渦輪扇葉被水中雜質所汙染,產生額外的渦輪更換成本。此外,沸水堆控制杆需人工操作才能插入堆芯內的燃料棒間,導致其在設計上不能及時停止鏈式反應,較壓水堆來說更可能會發生核事故。

圖 丨 沸水堆設計示意圖,控制棒為左側下方的 4 根黑色小棒(圖源:nucleartourist.com)

重水堆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反應堆設計,使用重水作為冷卻劑和慢化劑,優勢在於可直接使用未經提煉的自然鈾資源作為燃料,但其燃料的再利用率相比其它設計要低得多,導致其在運行過程中會較其他設計產生更多不可回收的高危核廢料。

歐洲壓水堆(EPR)可被看作是改良後的壓水堆,是目前最先進的設計,被認為是下一代反應堆的標杆。它除了在核電設計的安全性上創下新高,在電力的輸出功率和燃料的再利用率上也較此前的設計有著大幅提升,比如 EPR 每單位發電量所用的鈾較一般的壓水堆設計就可縮減約 17%。

今年 1 月初,全球首臺 EPR 機組在我國的泰山核電站準備就緒,事實上,這比原計劃推遲了 10 年。但原計劃於此前上線的其它幾臺歐洲在建 EPR 機組,都已因預算嚴重超支而將開機時間大幅延後。

超支和延期的主要原因是 2011 年的福島事件所導致的安全要求提升,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成本增加。在安全性上,進一步改良後的 EPR 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堆芯損壞的概率僅為百萬分之一,也就是每一百萬個 EPR 反應堆中可能只有一個的堆芯會發生問題,而即使堆芯發生洩漏,其外部的防洩漏基礎設施也能防止輻射外洩的發生。

車諾比,永遠的痛

而在整個人類利用核能的歷史上,車諾比核電事故永遠值得我們銘記。那麼,那次事故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拋開人為因素不談,採用壓水堆設計的前蘇聯 RBMK 反應堆在設計上存在兩個重大缺陷,一是它的空穴係數(Void Coefficient)為正,二是它的控制棒的頂部由石墨烯製成。空穴係數代表著堆芯的反應力與循環迴路內蒸汽總量間的關係,而堆芯的反應力其實指的就是鏈式反應的反應速率,即每輪裂變反應中所產生的中子較上一輪反應是增加了(正反應力,反應會越來越劇烈),還是減少了(負反應力,反應會越來越弱)。在 RBMK 反應堆設計中,正空穴係數意味著堆芯的反應力會隨著迴路內蒸汽量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之下,目前大部分反應堆的空穴係數都為負。

根據記錄,在事故發生前,車諾比核電站的 4 號堆正在進行一項此前尚未成功的安全測試,內容為測試反應堆能否在極端情況下(水泵因停電或低壓而停止工作,導致堆內水循環停止),在反應時間內(鏈式反應失控前)將水泵的電源轉換為核電站自身產生的電力。由於機組未能在低電力供應的情況下成功實現水泵的電力源轉換,導致循環迴路中的液態水越來越少,蒸汽越來越多,反應力也越來越高。

當然,操作人員在意識到堆內的反應力增長過快且已無法控制後,立刻按下了將控制棒完全插入的「應急停止反應」按鈕,但由於控制棒的前端由石墨烯構成,而石墨烯相比水來說所能吸收的中子量更少,因此,在控制棒被插入後的那一瞬,也就是控制棒前端的石墨烯替換了部分燃料棒間的水之後,堆芯的反應力在短時間能迎來了更為劇烈的一次飆升,並最終造成了堆芯爆炸。

不過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目前大部分的核反應堆設計都較 RBMK 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安全性上,目前大部分反應堆並不存在 RBMK 中的那種致命性缺陷(福島事故是由於地震後的海嘯損壞了水泵系統,導致反應堆不能被及時散熱造成,控制棒上並無設計問題),因此我們並不需對核電站,尤其是新建核的 EPR 電站的安全性有過多擔心。然而,雖然核能的安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解決,核電站所產生的核廢料卻又成了科學家們的心頭大患。

核廢料,一個嚴峻問題

核能在我們的印象裡一般是「清潔能源」,但裂變站所產生的核廢料在當下卻是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核燃料在裂變鏈式反應末端會存在以 beta 和 gamma 衰變生成的裂變產物和通過 alpha 衰變形成的錒系元素(如鈾-234)這類的高放射性裂變產物。這類高輻射物質能夠大量吸收中子,並最終在數量足夠多時終止燃料棒中的核裂變鏈式反應,使燃料棒中的燃料被「用盡」。因此,所有的裂變堆都需要定時更換燃料棒以維持棒內燃料的「活性」,進而使自己能持續為電網生產電力,但就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一個處理這些替換下來的燃料棒(即核廢料)的理想方法。

雖然廢料中的 97% 都是一般放射性物質,衰變時間相對較短,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掩埋步驟(在存儲空間四周鋪上吸收輻射的塗層,鋪上沙子等等)對其進行隔離,但剩餘的 3% 卻是真正的「高放射性物質」(即高危廢料),需要至少約 10 萬年才能完全衰變。

根據法國權威新聞機構 FRANCE 24 的數據,核電佔法國目前總電力供應的約 75%,是世界上目前核電佔總生產電量比最高的國家,法國國內的 58 臺反應堆每年產出的高輻射廢料能裝滿 120 輛雙層巴士,相當於法國公民人均每年能平攤到約 2 公斤的高輻射廢料產出(法國人口約 6712 萬)。

圖 丨 法國位於諾曼第的核廢料存儲中心(來源:Roger Ressmeyer/Corbis)

截至 2017 年年初,全球範圍內共有 449 臺正在運行的反應堆,並有 60 臺在建,可以說廢料的處理問題確實已經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地步,但我們目前唯一能做的也僅是在荒蕪地區建造如上圖所示的特種設施來存放它們。

雖然藉助越來越先進的現代核反應堆設計,重大核事故的發生概率已經越來越低,但核能目前在本質上因廢料問題還並不能算是一種清潔能源。

用英國前能源與氣候變化部門顧問 David JC MacKay 爵士在的一句話來說,「可持續」與「可再生」兩個概念其實並不相等,如果我們沒有因為廣泛使用化石燃料而造成汙染問題的話,化石燃料也可算是一種「理想」的「可持續」能源,而如果我們對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也沒有因廣泛使用而如此之快的話,化石燃料其實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樣的道理也能被用在風能、太陽能和核能上。

目前的風能和太陽能的產能具有波動性,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並不能算得上是一種「可持續」能源,核能除了核廢料問題,核燃料中的鈾主要源自開採的礦物,從中進行提煉,而由於鈾在礦物中自然形成的速度很慢,因此核能也不能被看作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總的來說,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的當下,人類目前在技術上還沒有一個真正可靠的能源解決方案,但誰又能真正預測以後到底會發生什麼呢?說不定,那些具有革命性意義,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下一代能源技術,還就真能在情況變的更糟前及時到來,為人類的未來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車諾比34周年,關於核能,我們需要了解什麼?
    2020年4月24日,就在人們紀念哈勃30周年時,車諾比事故34周年的紀念活動,也在低調進行。但是,一場爆發於核汙染區內的大火,再次引起人們對核能的關注。可以說,核能,自從被人類發現以來,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
  • 核洩漏後,有人說在車諾比看見汽車一樣大的老鼠,是真的嗎?
    導語:核洩漏後,有人說在車諾比看見汽車一樣大的老鼠,是真的嗎?對於「變異」這樣的詞語我們都不陌生,在科幻電影《史前巨獸》中,裡面的老鼠、鱷魚、狼、猩猩等因為感染到了科學實驗的藥物而產生了變異,體型快速的增長,從而變成了破壞人類文明的生物。
  • 核能解釋:核能原理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輕水反應堆
    ​ ​「核能」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了。它最早被人們熟知是始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恐慌之後,核能成為了大戰的副產品,人們希望核能以和平的方式幫助世界上恢復原狀。每個人的想像都天馬行空。電力會自由無限制地生產出來嗎?核能能幫助解決南極冰川融化嗎?
  • 核能解釋:核能原理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輕水反應堆
    「核能」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了。它最早被人們熟知是始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恐慌之後,核能成為了大戰的副產品,人們希望核能以和平的方式幫助世界上恢復原狀。每個人的想像都天馬行空。電力會自由無限制地生產出來嗎?核能能幫助解決南極冰川融化嗎?
  • 巨鼠傳說是真的嗎?車諾比真的是「變異」的溫床?
    但是這一次我們不講廣島,因為其比較久遠,這一次我們要講的是蘇聯車諾比的故事。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出現了第一次火災。但是參與滅火的隊員對於「核能」一事根本就不知道。在第一次滅火完畢之後,滅火隊員們還拿起了失事屋頂上的石墨屑觀看。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帶有大量輻射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所帶有的輻射是能夠穿透人類身體,破壞人類基因的,非常容易致人死亡。
  • 車諾比事件發生之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生物變異
    我們經常會在電影裡看到有些人被蟲子咬了之後會變成超級英雄,會獲得一些的超能力,也有一些人或者動物會因為輻射變成巨大怪物,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後天性變異的可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就可能會引起基因序列的改變從而引起變異,那麼在現實中,符合特定條件以後,動物會不會變成巨大的怪物呢?
  • 重返車諾比
    1905年,愛因斯坦寫下E=MC²,預設了核能的利用與開發。魔盒就此被打開,人類發現了核能的巨大能量,也喚起了潛藏的危險。如今,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核能。但人類也無法忘記,日本廣島和長崎升起的蘑菇雲;美國的三英裡島、烏克蘭的車諾比、日本的福島,前前後後成千上萬生命的消隕和磨難。關於核能的爭議從未停息。
  • 開啟中國核能新時代的球形核燃料:直徑6 cm,每年需要30萬個
    為核電站設計選擇安全可靠的燃料成為擺在核物理學家和核電站設計者面前的重要課題,TRISO型包覆燃料的設計和成功應用無疑為核電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為我國的核電發展以及能源結構的改善帶來了曙光。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用電量的激增,傳統火力發電對環境危害大,改變能源結構,促進綠色發展已然成為國家戰略。
  • 車諾比,茵陳的陰影
    Nykolay Yakushyn是Yllynskaya教堂的一名神父,這個教堂是車諾比唯一還開著的教堂了。他說:「如果你不尊重隔離區,它肯定會殺了你,但如果你對在這裡遭受過苦難和死去的人充滿了愛和憐憫之心,隔離區是不會碰你的。」穀雨:你有沒有擔心過,在隔離區拍攝時間過長對你健康的影響?
  • 被稱「鬼城」的車諾比,核洩漏以後,有汽車那麼大的老鼠嗎?
    導語:被稱「鬼城」的車諾比,核洩漏以後,有汽車那麼大的老鼠嗎?核能一直以來都是戰爭當中危險係數最高的一個,比如說核武器就能對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可見有任何有關於核能的事物,都具備一定的危險性。說到核洩漏,日本福島核電站也曾經發生過核洩漏,所以由此可見核能的危害性有多麼大。然而在「鬼城」車諾比也曾經發生過核洩漏的事故,這一場事故被大家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據說這一次車諾比事故的損失有2000億美元,數額非常大。當發生核洩漏之後,整個生態環境都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動物來說。
  • 淺析核能發電的優缺點
    發展核能的優點  核能應用作為緩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一種有效的措施是有許多的優點的:他的燃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體積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4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一座100萬千瓦的大型燒煤電站,每年需原煤300~400萬噸,運這些煤需要2760列火車。
  • 34年過去了,我們仍未走出車諾比的陰影
    它的確非常權威,這也是我們「萬有引力」下定決心高價引進它的原因。這本書視角宏觀,細節也非常豐富。作者運用了很多新解密的克格勃檔案,所以在書中可以看到很多克格勃視角的敘述,比如他們怎麼監視、怎麼抓人,甚至還有吐槽。全書涉及到四百多個人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
  • 科學家發現一頭野狼跑出了車諾比核輻射區,它會有哪些影響?
    自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核能這種物質首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一個讓人們談之色變的名詞出現了,它就是核輻射。核能的應用不僅是用在核彈這樣的武器上,它還可以用來發電,核電站就是利用核能來發電,當然核電站的輻射問題也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做不好防範,一旦洩露帶來的危險將會非常大。
  • 《權遊》爛尾之後,《車諾比》還能挺住嗎?
    人這麼多評分依然高也是很厲害了網上也是一水的好評,就連一些明星都下場為其打call。如此高的評分和評價,《車諾比》似乎一路朝著今年年度神劇的地位進軍。這部劇到底有什麼魅力?讓我們來一探究竟。爆炸發生之後的第一時間,面對著員工匯報的「堆芯沒了」的消息,副工程師卻不願意相信反而斥責下屬,解決方法就是叫來消防員。真的害死人即使他在外面看到洩露的石墨,回到主控室依然自欺欺人:「3.6倫琴,不好也不壞。」
  • 探秘恐怖鬼城車諾比:核輻射食人巨鼠取代人類
    蓋克回到美國之後,詳盡地披露了他所經歷的一切。同時,他將研究結果告知世人:一旦核大戰爆發,原子彈可以消滅人,但消滅不光老鼠。有朝一日,人類會讓出主宰地位,老鼠將取而代之。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的廢墟上,這一切不是可怕的發生了嗎?據美國《三城先驅報》等11月20日報導,位於華盛頓州中南部的漢福德核工廠建於上世紀40年代,曾經為第一顆原子彈提供核原料。
  • 當年蘇聯為防止車諾比核洩漏,建造了個石棺,現在怎樣了?
    到了當年12月,4號核反應堆被徹底封閉起來,整個施工過程中一共使用了40萬立方米混凝土和7300噸鋼鐵,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車諾比石棺」。 但是由於新「石棺」的修建工作資金耗費巨大,大約需要16億美元,烏克蘭無法一力承擔。在車諾比核電站事故25周年紀念日前夕,歐洲國家伸出援手,承諾進行捐助,其中美國代表團捐助1.23億美元,為單個國家最多。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帶著種種問題,我們約請中國社科院的兩位研究專家撰文,請他們從科學的角度解讀分析  一問 如何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從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到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再到日本福島核洩漏,每一次嚴重的核事故都會在核電發展的道路上投下陰影,也警醒人們更加關注核電站的安全。
  • 核電站為什麼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掉進核廢料水池中,會有危險嗎?
    要知道,人類在利用核能的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大規模的核電站事故,比較出名的有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和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可以說是人類一場大災難,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死亡,且核輻射造成的破壞力十分驚人,到現在車諾比原址還是一片荒蕪。而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雖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它對海洋所造成的破壞也是十分巨大。
  • 科學家:核能並不能解決環境危機 可再生能源更省錢
    許多人認為核能能有效減少碳排放量,其實不然,核能的鈾礦及其燃料的燃燒過程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實際上,在所有減少碳排放的能源中,核能是最昂貴的。與核能相比,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及太陽能更能節省資金,並且易於安裝、安全高效,人們不必擔心車諾比事件或福島核洩漏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還是道德方面。
  • 核能為什麼那麼強大
    例如相同數量的氘和鈾-235分別進行聚變和裂變,前者所釋放的能量約為後者的三倍多。被人們所熟悉的原子彈、核電站、核反應堆等等都利用了核裂變的原理。只是實現核聚變的條件要求的較高,即需要使氫核處於6000度以上的高溫才能使相當的核具有動能實現聚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