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就在人們紀念哈勃30周年時,車諾比事故34周年的紀念活動,也在低調進行。但是,一場爆發於核汙染區內的大火,再次引起人們對核能的關注。可以說,核能,自從被人類發現以來,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
人類對核能的第一次使用————原子彈,為戰爭而生,卻在1945年以兩朵蘑菇雲,終結了戰爭。在這兩次核爆中,人類被小小原子核中隱藏的巨大能量所震撼,進而研製了破壞力更大的氫彈。但震懾於其威力,整個人類世界在核威懾下的戰略平衡中,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整體和平。
有趣吧,人類最強大的武器,卻鑄就了和平。這是,「武者,止戈」的寫照,也是聯合國總部前,「鑄劍為犁」的美好願景。於是,人類期望通過可控核裂變,在核電站中,安全使用核能。
那什麼是核裂變呢?核裂變如何才能被安全使用呢?
核裂變是一種鏈式反應,在核電站或者原子彈中,以鈾235作為裂變材料。下面是裂變反應中的方程式。
當用一個中子撞擊一個鈾235原子,得到一個鋇原子,一個氪原子和3個中子;而3個中子又會繼續撞擊周圍的鈾235,形成鏈式反應。
在核裂變反應中,會有一部分質量轉化為能量,發生質量虧損,而虧損的質量,則會變成能量釋放。原子彈就是在鈾235雪崩一般的核裂變中,將虧損的質量轉變為能量,進而釋放出出巨大破壞力的。
愛因斯坦用著名的質能方程刻畫了這個釋放能量的過程。
其中,m為虧損的質量,c為光速,E就是釋放的能量。1kg的鈾235,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讓核裂變鏈式反應的第一個反應開始呢?這裡會涉及到一個叫做「臨界質量」的概念。
在教科書中,臨界質量,指的是維持核子連鎖反應所需的裂變材料質量。不同的可裂變材料,受核子的性質、物理性質、物料形狀、純度、是否被中子反射物料包圍、是否有中子吸收物料等等因素影響,會存在有不同的臨界質量。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鈾235核裂變發生,對鈾235的質量、濃度和體積是有要求的,需要達到某一個值。
我們以原子彈為例。在原子彈爆炸前,中子源位於原子彈的中央,而裂變材料鈾235則分布在中子源的附近。其中每一塊鈾235,都未達到臨界質量。
當引爆時,原子彈內部的炸藥首先爆炸,產生的推力,會將每一塊鈾235推向彈體中央,使鈾235聚集超過臨界質量。這時,只要有哪怕一個中子撞擊,就會引發鏈式反應,產生巨大的破壞能量。
那在核電站中,人們是如何讓核裂變在可控的狀態下進行呢?
以上是車諾比曾發生爆炸的RBMK反應堆,中文名為石墨沸水反應堆。簡單來說,理解了以下三點,就明白了石墨沸水核反應堆的基本原理。
核裂變反應在燃料棒中進行,水作為冷卻劑,帶走反應熱量的同時,產生蒸汽推動渦輪機進行發電;核裂變反應所需中子速度不能太快,工程師們用石墨減速劑降低中子速度,使鏈式反應可以持續不斷進行;控制棒通過吸收中子,控制反應速率,使得核裂變反應可控。車諾比事故,正是由於控制棒的設計和人為操作的失誤,導致控制棒無法有效控制核反應的速度,反應堆功率猝增,超過了正常值的10倍。由於溫度過高,熔化的燃料棒,與冷卻液和蒸汽混合,發生爆炸,掀開了屋頂。由此,核反應堆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造成了可怕的核災難。
可見,當我們在使用宇宙中如此強大的能源時,一定要在技術及規章制度上做好準備,否則將會遭到反噬,釀成災難。可控核聚變,在能源危機日益逼近的今天,是人類努力的一個方向。
我們從認識核能,到研究核能,應用核能,也就一百年光景。希望核能帶給人類的,不是終結,而是新工業革命的曙光。如果能得到後人如此評價,我們今天的努力,也算值得了。
過去的人真笨,過去的人真難。 ——《地火》劉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