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2020-12-05 搜狐網

  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環球》雜誌前駐基輔記者/桑華

  1986年4月26日,一聲巨響震驚世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大爆炸,成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當天,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在進行一項實驗時,因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突然爆炸引發大火,造成31人當場死亡,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露。塵埃隨風飄散,除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成為汙染重災區外,歐洲大部分地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有關數據顯示,這次核洩漏事故產生的放射性汙染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

  聯合國2005年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只有不到50人直接死於核電站爆炸起火,但因遭受長期輻射而衍生各種疾病,最終導致死亡的人數超過9000人。然而,一個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公布的調查報告卻給出了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27萬人因車諾比核洩漏事故罹患惡疾,其中9.3萬人死亡;34萬人被迫在事故後數年從重汙染地區疏散;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到該事故影響;專家認為消除車諾比事故後遺症至少需要800年……

  事故發生後,爆炸損毀的4號反應堆被鋼筋水泥封死,稱為「石棺」。離核電站約5公裡的普裡皮亞季鎮的5萬居民全部被疏散,電站方圓30公裡以內被闢為隔離區,人們稱這一區域為「死亡區」。關於「死亡區」內的情況,有各種聳人聽聞的流傳:有因輻射導致基因突變的碩鼠橫行,有巨大變種的毒蘑,鳥類絕跡,寸草不生……

  1998年,我到基輔分社工作,有機會作為第一名中國記者走進車諾比,經歷一次終生難忘的採訪。

  我的「死亡區」之行,恰逢車諾比核事故12周年之際。因為這次世紀悲劇,核電安全被質疑,人類始於上世紀50年代的核電發展陷入低潮,人們談核色變。烏克蘭政府希望借媒體之力讓外界了解「死亡區」內的真相,並希望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幫助經濟困難的烏克蘭修補「石棺」和維護電站,邀請記者到車諾比採訪。一些常駐烏克蘭的中國記者一再告誡我要慎重考慮,但當時新婚未育的我仍然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了媒體採訪團,成為踏訪這個「死亡區」的第一名中國記者。

  時隔多年,當時採訪的一些情景在記憶中已開始模糊。但每當翻出那些還是用膠捲相機拍攝的照片時,許多細節依然清晰回放:

  採訪當日,天空籠罩著陰霾,汽車駛入「死亡區」後,滿目瘡痍的景象令人心碎,因人員被遷移疏散,土地荒蕪,房屋廢棄,斷壁殘垣隨處可見。當初爆炸的核電站4號反應堆被鋼筋水泥封死,遠遠望去,冰冷肅殺,稱之為「石棺」可謂名副其實。

  雖然已被告知,此次採訪的路線都是安全的,但得知當初的爆炸中心、現在的「石棺」也是採訪的一站時,依然不免令人緊張。進入「石棺」前,我們被要求脫掉自己的衣服,「裡三層外三層」地換上薄厚各異的防護服,包起頭髮,再穿上白色防護短靴,戴上手套、口罩和安全帽。被「武裝到牙齒」後,我心中更生幾分恐懼。目睹被燒毀的4號機組中央控制室的慘狀,在隨處可見的黃底紅扇形的輻射警示標牌包圍中,壓抑的心情難以言表。

  採訪過程中,我們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支核輻射劑量檢測儀,U盤大小的小儀器並不起眼,但上面顯示的數字嚇了我一跳:我的顯示是0.02雷姆,而別人都是0.01雷姆。同行的烏克蘭記者不無安慰地開著玩笑:「你今晚回家不用點燈,自己就能發電了」……

  在被稱為「死亡區」的車諾比,我卻感受到了生命頑強的氣息。核電站的3號機組還在正常運轉發電,輸送著烏克蘭全國所需5%的電量。6000多名電站工作人員每天搭乘班車從50公裡以外的斯拉武季奇市往返電站,比起看不見摸不到的輻射危險,飯碗對他們更為重要。採訪結束時已是黃昏,我發現,電站附近的幾棟居民樓裡透出暖暖的燈光,一些平房的小院內栽種著各種蔬菜,生機勃勃,那是當年被疏散的一些居民難捨故土,重又搬回來居住。我們沒有看到傳說中的碩鼠和巨蘑,而「隔離區」內大片的小草已現初綠,小鳥在採訪車旁嘰嘰喳喳飛過……

  至今,我仍珍藏著一份烏克蘭《獨立報》,該報記者瓦列裡·德盧日賓斯基的一篇《車諾比「石棺」遊記》佔據了報紙的一整版,而版面的正中,就是我與瓦列裡在車諾比核電站3號機組控制中心的合影。當時,我沒想到他邀我合影是為了報紙版面的需要,也許因為我是採訪團中僅有的幾名外國記者中唯一的女性吧。

  來源:2010年5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相關焦點

  • 走進車諾比核電站隔離區(2)
    新華社照片,基輔,2019年11月13日(國際)(5)走進車諾比核電站隔離區這是11月12日在烏克蘭北部車諾比核電站附近的普裡皮亞季城拍攝的一所廢棄學校內的景象。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洩漏,成為迄今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以4號機組反應堆為中心向外30公裡的範圍被定為隔離區。
  • 《車諾比》熱播,這個中國女生走進了真實的輻射無人區…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ID:shobserver) 最近,一部美劇《車諾比》火了,這是根據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 窮遊達人小盒飯,和我們聊了聊她在車諾比的旅遊經歷。 只能跟團參觀,行程中也禁止吃喝 去年「十一」假期前,盒飯踏上了去烏克蘭的旅程。在這趟11天的行程中,只停留了一天的車諾比卻是這趟旅程的最重要目的地。 「車諾比屬於我的『有生之年』系列,這輩子一定要親眼看看那裡是什麼樣子。」盒飯說。
  • 車諾比一日遊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自美劇《車諾比》5月播出以來,去那裡的遊客人數飆升,當地一家旅行社5月以來預定量增加了40%。中國遊客黃小婉最終選擇的是一日遊。她對記者解釋,兩日遊意味著要在禁區裡的酒店住上一晚,身體受到的輻射也會增多。考慮到那場震驚世人的災難,這種擔心並不是個例。
  • 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9.6分,是根據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的。該劇從播出到完結至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本劇帶領觀眾深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現場,通俗易懂地解釋了複雜的核科學,但也把觀眾們嚇得不輕。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八年後,「核事故與核輻射」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
  • 走進車諾比:生命禁區變動物天堂(圖)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車諾比  瓦西裡是路透社駐白俄羅斯明斯克市的記者。通過這組由他拍攝的圖片,讓我們走進這片正在復甦的「生命禁區」。外出覓食的野豬  野豬一般在黃昏十分才出來覓食,在荒蕪的園地和廢棄的農場遊蕩,尋找能吃的東西,偶爾也會去附近人類的聚集區找尋食物。
  • 車諾比事故30周年:這個VR遊戲帶你走進「死亡之城」
    【TechWeb報導】4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波蘭的遊戲開發團隊The Farm 51計劃在車諾比事故30周年之際,推出一款名為「Chernobyl VR Project」的虛擬實境遊戲。在這款遊戲裡,玩家可以通過VR頭盔,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近距離感受這座「死亡之城」。
  • 俄記者探訪車諾比核電站 人究竟受多少輻射
    新華網莫斯科5月7日電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近日發表文章,記述了該報記者親身前往曾於1986年發生強輻射物洩漏事故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採訪的所見所聞,現摘發如下:  沒有孩子的城市  在方圓30公裡的隔離區內,中心是引發悲劇的第四反應堆。現在隔離區內住著近4500人。
  • 「我是中歐小記者」走進歐盟大使館 與駐華大使面對面
    6月1日,「2015我是中歐小記者」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歐盟駐華代表處舉行,「我是中國小記者」世界尋訪大幕由此正式拉開。  「2015我是中歐小記者」是「絲路心語·聚力向新——2015新絲綢之路系列活動之我是中國小記者」的首發分支活動,活動由歐盟駐華大使館、全國商報聯合會、中國商業媒體聯盟共同舉辦,由中國10個省區市選拔的「小記者」們將陸續走進歐盟及各成員國駐華大使館採訪大使、參贊等外交官,還會與各國少年兒童近距離交流。
  • 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9.6分,是根據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的。該劇從播出到完結至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本劇帶領觀眾深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現場,通俗易懂地解釋了複雜的核科學,但也把觀眾們嚇得不輕。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八年後,「核事故與核輻射」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
  • 車諾比,茵陳的陰影
    2007年,Bondar終於有機會前往隔離區,自那以後,他說:「不管我在多遠的地方,車諾比都會無時無刻的伴隨著我。」 車諾比是一個很可怕的例子,讓我們見識到人們可以多麼輕而易舉的毀掉一切,失去生活的平衡穀雨:為什麼給這個項目起名《茵陳的陰影》?
  • 車諾比敞開「大門」之後
    近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在視察車諾比隔離區時表示:「這裡將轉型成為烏克蘭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目前為止,車諾比一直都是烏克蘭政府形象中的負面因素,是時候做出改變了。」與此同時,澤連斯基還籤署總統令,要求在接下來3個月採取措施,解除車諾比隔離區的多項禁令,進一步開發當地旅遊潛力,重塑政府形象。
  • 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鳳凰網特別策劃
    孫瑩 鳳凰網資深記者,2016年4月初赴俄羅斯、烏克蘭採訪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行跡從俄羅斯南部布良斯克地區,到烏克蘭基輔和車諾比。「我想他們是知道的。他們只是不想告訴我們。」 「一周後政府才承認發生了核事故」 「我是鎮上核汙染的第一個證人。」57歲的斯科夫(Setsey Sizov)聲稱。
  • 車諾比爆炸了幾次?車諾比事故你了解多少?
    最近,HBO推出一部迷你劇《車諾比》,在豆瓣評分高達9.6,國外爛番茄新鮮度95%!這是HBO和英國SKY合拍的五集迷你劇《車諾比》勝在題材,採取倒敘的方式,以眾多小人物的視角真實地再現當年的慘劇。   車諾比核事故被稱作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臨近該核電站的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烏克蘭林火讓車諾比再次被關注,「鬼城」如今是什麼樣子
    毛線最近又看了一遍美劇《車諾比》,內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加之前段時間烏克蘭的林火燒到了車諾比禁區,這個被稱作「鬼城」的地方,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如今的車諾比是什麼樣子?有人說,車諾比是「最孤獨的旅行地」「最危險的旅行地」,1986年4月26日凌晨發生在這裡的核事故,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讓這座小鎮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核輻射讓這座城市超過十萬人緊急撤離,至今未能重返家園,車諾比變成了人們口中的「鬼城」。
  • 走進那些因車諾比事件,而被遺棄的「鬼城」
    01 輻射進入瑞典1986年4月27日,距離車諾比1100公裡的瑞典核電廠工作人員發現有異常的核輻射粒子,當他們與蘇聯進行交涉時,對方,歷史並沒有承認。>一個廢棄的輪椅03 恐怖的氣氛車諾比地區在爆炸後被疏散
  • 車諾比核事故30年後現狀
    擊歷史軍事秘聞關注我喲☀定期推送海內外,軍情密碼 ,正史軼聞,名人軼事,軍事圖庫等諸多優質內容,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歷史軍事微信平臺!
  • 人類最大的核災:間接導致蘇聯解體的車諾比
    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後,她是最早抵達現場的志願者,也是第一個倒在核輻射現場的孩子,她的生命定格在十五歲。那天是她的生日,原本她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去第聶伯河上划船。  為了撲滅反應堆大火,蘇聯當局從阿富汗前線召回了頂尖飛行員,連續不斷從高空朝反應堆裂口投下八十公斤沙包,一個飛行員每天飛行三十多次,每次飛行會吸收五到六倫琴輻射。在滅火行動中,很多直升機駕駛員遭到致命汙染。
  • 我在車諾比待了一天,手中的輻射警報器一直嗶嗶作響
    ,也帶動了車諾比禁區的旅遊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親身體驗塵封三十餘年的人類禁區,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1986年4月車諾比事故發生約一周之後,前蘇聯政府將核電站周邊半徑30公裡的區域劃為禁區,這個區域內的所有居民都被撤離。核電站周邊半徑10公裡的區域,至今仍然是汙染程度最嚴重的地方。33年過去了,經過多年的清理,車諾比禁區內的平均輻射程度已降至安全水平,並且從8年前開始對遊客開放。
  • 33年後,車諾比核輻射下的動物們。
    也是CHN的稀有等級物種在中國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瀕危的原因有三個森林不斷被砍伐生存環境不斷縮小烏雕是老鼠的天敵但因為人們一次次噴灑劇毒農藥滅鼠烏雕吃了有毒老鼠後二次中毒大部分無法再產卵孵化繁殖再加上人們肆意捕殺導致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而在車諾比
  • 如何紀念「車諾比核難」
    本核危機表明,日本未曾真正地從車諾比核事故中吸取的第一個教訓就是,未將核電站的安全置於首要位置。調查發現,早就有專家警告,此次發生核洩漏的福島核電站及其附屬設施存在缺陷,可能遭到地震海嘯的襲擊,但日本政府和福島核電站的所有人東京電力公司未進行任何改進。車諾比核事故的第二個重要教訓是,與防止核事故發生相比,應對核事故具有同樣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