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的核災:間接導致蘇聯解體的車諾比

2021-01-12 網易

  引言:戈巴契夫曾經語出驚人地說:「車諾比核事故可能成為5年之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我所開啟的改革事業。」誠然,車諾比事故的惡劣影響,以及天文數字般的善後費用,都給了蘇聯沉重的打擊,但最致命的傷痛,始終還是在人們心靈上劃開的那道傷口,這道傷口最終令一個曾經強盛的國家分崩離析,並且直到3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癒合。

  

  「死城」普裡皮亞季

  「車諾比」是什麼?

  它在烏克蘭語中的意思是「艾葉」。

  它是前蘇聯在烏克蘭境內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興建於上世紀70年代,位於基輔市以北130多公裡外的普裡皮亞季鎮,這座小城的居民曾經以它為傲。

  而在今日俄文媒體中,它超越了地理意義的範疇,變成了災難與不幸的象徵。你可以不經意地在俄文報刊上讀到這樣的標題:《怎樣打擊司法上的車諾比?》,以及《俄羅斯面臨毒品車諾比的威脅》。

  劇變發生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在維修人員的連續操作失誤下,正在例行檢查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開了反應堆的外殼,直達天際,攜帶著高放射性物質的水蒸氣和塵埃隨著濃煙升騰。

  對於當地很多目擊者來說,那原本是一個溫馨的四月之夜,一年當中最美好的夜晚之一。在車諾比反應堆火光的映襯下,那個夜晚變得格外明亮,整個天空色彩繽紛,橘色,紅色,藍色,猶如彩虹般美麗。

  可能到了很久以後,許多人才會真切地意識到,那個美麗而詭異的景象意味著什麼: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它將無數人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揮刀斬斷,它也撕裂了一個時代的畫皮。

一、

  事故當晚,車諾比核電站有8噸多輻射物質,混合著炙熱的石墨殘片和核燃料碎片噴湧而出,釋放出的輻射量,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多倍。

  另一些數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概念:正常人一年能吸收的輻射量,安全值為2倫琴,超過400倫琴就會致命,而當日車諾比反應堆附近的輻射量,高達20000-30000倫琴/小時。

  這意味著第一批參與救援行動的人,在短時間內受到的輻射,會超過人一生允許承受的最大劑量。

  更何況,大多數人都對災情一無所知,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注意什麼。

  當天值勤的消防員們徒手爬上正在溶解的屋頂,他們還以為這是一場普通的火災。「他和戰友們穿著體恤和襯衣衝進了火場」,消防員瓦西裡•伊格納堅科的妻子說。

  臨走前,瓦西裡告訴妻子柳德米拉,他很快會回來,可幾個小時後,當柳德米拉急匆匆趕到醫院時,看到新婚燕爾的丈夫因遭受致命輻射躺在病床上,全身水腫,皮膚脹得十分厲害,幾乎看不到他的眼睛,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幾天後,細小的肺和肝臟的組織碎片開始從他的嘴裡向外湧。這些細小的內臟器官碎片讓他咳嗽不止,有時甚至會令他窒息。

  瓦列娜,基輔市優秀少先隊員。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後,她是最早抵達現場的志願者,也是第一個倒在核輻射現場的孩子,她的生命定格在十五歲。那天是她的生日,原本她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去第聶伯河上划船。

  為了撲滅反應堆大火,蘇聯當局從阿富汗前線召回了頂尖飛行員,連續不斷從高空朝反應堆裂口投下八十公斤沙包,一個飛行員每天飛行三十多次,每次飛行會吸收五到六倫琴輻射。在滅火行動中,很多直升機駕駛員遭到致命汙染。

  一開始,蘇聯官方並沒有重視這場事故。戈巴契夫在他的回憶錄裡,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蘇聯科學院院長等官員對事故輕描淡寫的態度:「沒什麼大不了的。之前也有工業反應堆發生過同樣的情況,它們都解決了。為避免核輻射,就需要多喝水、吃東西和睡好覺。」

  直到第一張輻射汙染圖繪製完成後,蘇聯人才發現,汙染區內已經不適於人類生活,一些距離核電站較近的居民區才開始緊急疏散,此時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30多個小時——很多人已經飽受輻射汙染。

  然後,擴大到半徑30公裡範圍內都要撤離,總人數達到11.6萬人,上千輛大巴趕赴現場。

  核電站附近的居民阿•佩爾科夫斯卡婭還記得當時的情形:「4月27日早晨5點鐘,讓我回家收拾東西,我回到了家裡。弟弟坐在安樂椅上——他沒有睡覺。我對他說稍許打點一下行裝。可是他只是收拾了一下各種證件......他只帶了證件,一件換洗的襯衫和一件上衣。這就是他的全部行裝。」

  大多數人以為他們只會離開三天而已。

  佩爾科夫斯卡婭和鄰裡們坐著大巴,來到了一個叫做馬克西姆維奇的鎮子,然後,噩夢開始了。

  「發出了呼喊和驚叫聲——起初是孕婦和孩子們。你能夠想像出做母親的心境嗎?當她走到檢查員面前,讓孩子接受輻射檢查時,檢查員檢查了孩子的小鞋,說『汙染了』,褲子——『汙染了』,頭髮——『汙染了』.....」

  馬克西姆維奇鎮的尖叫,迴蕩在蘇聯遼闊而冰冷的疆域,微弱無力。

  

  車諾比事故後數天,一架直升機盤旋在核電站上空

二、

  1986年5月9日,莫斯科照常舉行了衛國戰爭勝利的慶祝活動。

  消防員瓦西裡此時已經轉移到莫斯科一家醫院治療,他受到了1600倫琴的核輻射,遠遠超過了400倫琴的致死量,護士把他稱為「一個核反應堆」。

  他的病房在八樓,晚上九點,他催促妻子柳德米拉趕緊打開窗戶,此刻,燦爛的煙花騰空而起,異常絢麗。

  「我告訴過你,我會帶你來看莫斯科的美景。我也告訴過你,每逢節假日,我都會給你送花……」妻子扭過頭,看到丈夫的枕頭下放著三枝康乃馨。他給了護士一些錢,讓護士幫他買了這些花。

  「我愛你!我這輩子只愛你一個人!」 柳德米拉再也顧不得輻射,轉身跑到他的床邊,吻著他。

  隨後的某一天,瓦西裡悄無聲息地死在了這所醫院。他的遺體被裝進一個用玻璃紙做成的袋子裡,放進了鋅製成的棺材。

  人為製造的節日氣氛,顯然並沒有衝淡車諾比的悲劇。事實上從一開始,這場事故就註定將撕裂蘇聯盛世的畫皮。

  1986年4月27日,瑞典一個核電廠的技術員驚訝地發現,周圍空氣中出現了高得不正常的核輻射——車諾比的核煙雲已經飄到了歐洲!接下來丹麥、挪威和芬蘭的監控站也陸續發現了類似的情況。直到瑞典政府提出交涉,蘇聯人才發現事情鬧大了。4月28日晚9點,蘇聯電視臺第一次袒露實情,此時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整整60個小時。

  整個世界震動了。

  在瑞典,相關科學機構向政府提出明確建議,要求制止人們食用新鮮的春天蔬菜,飲用雨水。

  在奧地利,由於懼怕汙染的大氣顆粒,公園裡小孩玩耍的沙坑被清理一空。

  當時,甚至連中國也捏了一把汗。經過科學家緊張地監測,幾天後,結果顯示中國沒有受到汙染。但這場事故,給正準備上馬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還是帶來了負面影響:香港570萬居民中,有100多萬人在反對建設核電站的請願書上簽了字。為此,在鄧小平的兩次親自過問下,中國政府1986年9月宣告:車諾比的事故不會改變中國發展核電的態度,而且中國將會高度重視廣東核電站的安全性,香港的激動情緒總算日漸平息。

  

  一隻因遭受車諾比核汙染而死亡的鹿

三、

  此刻的蘇聯,則是另外一種氣氛。

  「在過去的三個月裡,電臺一直在反覆不停地廣播:局勢很穩定、局勢很穩定、局勢很穩定······」一個叫安納託裡•施曼斯基的記者記錄道。

  這些報導試圖讓人相信,事情不大,只是有人在抹黑蘇聯。「史達林時期的詞語又開始流行起來:『西方秘密機構的代理人』、『社會主義最可恨的敵人們』、『企圖破壞不可動搖的蘇聯人民大聯盟的反動勢力』。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地談論間諜和破壞分子,根本沒有人談論碘防護問題。任何非官方信息都被認為是來自外國的意識形態。」安納託裡•施曼斯基寫道。

  關於即將到來的五一節慶祝活動是否要取消,烏克蘭當局開會爭論不休。4月30日,他們終於做出了決定,次日基輔市的慶祝活動從4個小時縮短到2個小時。

  然而,這一天風向轉變,基輔地區也遭到汙染,市民們在不加防護的情況下走上街頭。

  一周之後的5月8日,佩爾科夫斯卡婭——車諾比的撤離者,輾轉來到了基輔,住在了一位朋友的家中。

  「我在浴缸裡洗澡,打開水管開關,我就放聲哭了起來。坐下吃飯時,我仍在流淚。為人們,為謊言,我覺得內心難過。報紙上刊登的不是事實。也許,這是因為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這些......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再去閱讀報紙上那些豪言壯語,我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令人肝腸寸斷。」

  車諾比難以遮掩的真相,在當年擊碎了很多蘇聯人的大國迷夢,令他們完成了一次苦痛的成長。

  比如娜塔莉亞•阿爾謝尼芙娜•羅斯洛瓦,她當時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她回憶道:「剛開始我們的反應都一樣——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就讓有關當局去擔心吧,車諾比是他們的責任。那裡距離遙遠,我們甚至沒有看地圖。當時我們根本不想知道真相……但是當他們把牛奶貼上『成人用』和『孩童用』的標籤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感覺這件事離家人又近了一點。好吧,就算我不是共產黨員,我還得在這裡生活。」

  當更多信息被揭露,蘇聯民眾得知了災難到底多嚴重,他們對這個國家的信心崩潰了。「輻射劑量計在搖晃著,早已達到極限,而集體農場的辦公室卻立起了告示牌,聲稱:當地輻射學者表示,可以安全食用沙拉——生菜、洋蔥、西紅柿、小黃瓜——統統可以吃。地裡種的東西,大家全都吃了。看看現在輻射學者是怎麼說的?地方黨支部書記又是怎麼說的?他們怎麼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一位叫愛列娜基•謝廖瓦的記者說。

  「因為秘而不宣或者不及時通報,對數十萬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危險,蘇聯政治領導人必須對此承擔責任。車諾比事件以後,全國掀起了一場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生態運動。在受害特別大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出現了社會運動,指責中央政權對這些地區的居民犯有『危害種族罪』。」俄羅斯學者魯•格•皮霍亞指出。

  民眾以及加盟國因這場悲劇而產生的離心力,將在五年後匯聚成洪流,給這個政權致命一擊,這遠比核物質的鏈式反應更為嚴重。戈巴契夫後來說:「車諾比核事故可能成為5年之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我所開啟的改革事業。車諾比災難的確是一個歷史轉折點,其前後的兩個時代迥然不同。」

  

  士兵們在車諾比核電站插上國旗

四、

  為防止放射性物質再次洩漏,蘇聯政府決定建造一個巨大的掩體,將車諾比4號反應堆封閉起來。1986年12月,也就是爆炸過後七個月,這個掩體修築完畢,總共使用了約36.7萬立方米混凝土和7300噸鋼鐵,它有一個不詳的別名——石棺。

  為了慶祝,士兵們在核電站的高處插上了國旗,就好像當年蘇聯紅軍在德國國會大廈升起國旗,昭告他們擊敗了法西斯那樣。

  但顯然,這個國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刻,早已經離他們十分遙遠了。

  戈巴契夫在回憶錄裡這樣描寫1986年的蘇聯:「在我國社會和政府受到車諾比事故的巨大衝擊之後,國家的財政狀況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起來。石油價格下降到每桶10-12美元,這對我們的打擊同樣沉重。正當我們努力完成1986年-1990年的發展計劃時,現金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二。」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一個龐大國家走到了盡頭。

  車諾比核電站被移交給了烏克蘭政府。此刻,4號反應堆上的石棺已經破敗不堪,變得非常危險和不穩定。在以後漫長的時間裡,烏克蘭人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確認石棺的安全性,確認他們已經徹底封印了那個災難。2012年,一座新石棺開始建造,預計將於2017年完工。屆時,這座斥巨資建造的新石棺,將平移到四號反應堆上方,連同舊石棺一起密封。

  那麼,30年前的災難,到底給人們留下了什麼?

  如果讓研究者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這樣的:

  ——早期在事故現場的人員,有203人因照射和燒傷而出現臨床反應。由軍隊、警察、消防人員、核電廠的職工等組成的「清掃人員」中,有7000多人在5年內相繼死亡。

  ——車諾比事故中,三分之二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境內,導致白俄羅斯23%的領土受到汙染,超過25%的森林和許多農田迄今仍在被汙染。從1986年到2015年,白俄羅斯經濟損失為2350億美元,相當於32個1985年年度財政預算。

  ——從1989年開始,患有甲狀腺癌的烏克蘭少年兒童的數量開始上升,2004年有374例,比1986年多18.7倍。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已經有9.3萬人因受到輻射患癌致死。

  ……

  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當年的受害者,得到的答案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柳德米拉,消防員瓦西裡的妻子,後來再婚了。「我告訴他,我曾經有一個愛人,一個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愛人。我把我們的一切都告訴了他。」

  但是,她從來沒有邀請過新的丈夫去她家——因為那是瓦西裡的家。

  「我在一家糖果店裡工作。當我做蛋糕的時候,眼淚會順著我的臉頰流下來。我不想哭,可是眼淚卻不斷地往下流。」

  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車諾比不僅意味著死亡,也意味著痛苦地醒來,和新生。

  「偉大的帝國開始崩潰。首先是阿富汗戰爭,接著是車諾比事件。蘇聯解體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孤立無依。我很不想這麼說,但我們熱愛車諾比。車諾比成為我們生命的意義,成為我們苦難的意義,如同戰爭一樣。在車諾比事件之後,世人才得知我們的存在,我們才開啟了通往歐洲的窗口。我們是車諾比的受害者,也是車諾比的信徒。」羅斯洛瓦說。她已經不再是工程師,而是車諾比受災兒童莫吉廖夫婦女委員會主席。

  30年後的今天,開往車諾比的旅遊大巴,會停在石棺400多米的一處停車場的邊緣,讓遊客們遠遠望一下石棺的全景,感受一下那個不祥之地的寒意。

  但,可能會令人頗為意外的一件事是,如今,許多當年的原住民——多數是退休後的老人,已經自願選擇回到車諾比隔離區附近居住。他們在隔離區種菜、飼養家禽、捕魚打獵,倔強地堅守著曾經的生活。

  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已經變了,又或者一切都沒變,至少生活還在繼續。這些故土難離的人們,與那座2000年正式廢棄的核電站一起,變成了新舊時代交替的象徵。

  羅斯洛瓦記得,有一次她陪著外國人一起視察隔離區,回程途中,夕陽西下。

  「看看這塊土地多麼美麗!」她說。

  「沒錯,」一位會說俄語的德國人說,「是很漂亮,但是被汙染了。」羅斯洛瓦發現,他手裡正握著一個輻射劑量計。

  「這時我才知道,只有我的眼裡才看得到夕陽。這裡是我的家鄉,這裡是我生活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車諾比核災,蘇聯宣傳救災,西方渲染災害,都有意岔開了一點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距離蘇聯境內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14公裡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一次可怕的爆炸。2000噸的反應堆頂蓋被炸飛,幾秒鐘後,反應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堆芯被炸散,整個反應堆暴露在空氣中。
  • 蘇聯為什麼解體?車諾比核爆炸是一個轉折點
    作者: 張召忠 (微博) 世界上曾經發生過很多的核事故,例如,三裡島核事故、福島核事故、車諾比核事故。車諾比電廠1986年4月26日發生爆炸,距今已經三十年了,但現在想想仍讓人心有餘悸,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這個事故是怎麼發生的,當時蘇聯對這個事故又是如何反應的。
  • 一個「英雄」迫害3000多科學家 間接導致蘇聯解體
    但實際上,作為「蘇聯英雄」,李森科配不上生前所榮獲的所有榮譽,他實際上是蘇聯的罪人。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是烏克蘭人,1925年,27歲的他畢業於基輔農學院。現在看來,這個歲數才走出校門,應該算晚的了。李森科開始在一個育種站工作,而短短10年後的1935年,這個37歲的「年輕人」就獲得烏克蘭科學院院士、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院士的稱號,任敖德薩植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
  • 車諾比事故的教訓:原來撒謊的是蘇聯,現在卻是西方
    作者:王德華廣受好評的電視劇《車諾比》講述了1986年的核災難,當時的蘇聯當局試圖淡化這場災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33年過去了,西方領導人需要學會如何誠實和透明。有些人認為,正是那次事故直接導致了蘇聯的垮臺。蘇聯的改革家們,以及戈巴契夫本人,都以車諾比事故為例,要求加強問責制和更大程度的坦率,因為蘇聯當局最初的反應絕不是透明的。《星期日快報》援引《共產主義的興衰》一書作者阿爾奇布朗教授的話說:「它成為蘇聯體制問題的一個象徵。」
  •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車諾比,基輔廢墟及蘇聯未來主義建築之旅
    本文作者張一方熱衷於在全球探尋烏託邦式廢墟建築,跟隨他的鏡頭,我們得以一窺如今的車諾比、基輔與前蘇聯。 本文由豆瓣作者張一方授權發表,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車諾比核事故是一件發生在前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內的核電站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目前為止第二例為2011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車諾比(Chernobyl)是俄羅斯詞「Wormwood」(即「苦艾」)的意思。
  • 《車諾比》由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車諾比事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學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事故,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間接死亡,20萬人致殘,1986年車諾比事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港媒:車諾比30年輻射猶在 新建保護罩進度落後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港媒稱,4月26日是史上最嚴重核災的車諾比核災爆發30周年,輻射風險依然未能解除,當年臨時興建以阻止輻射大量外洩的「石棺」已屆到期階段,可是「新石棺」的工程迄今依然大幅落後,加上烏克蘭政爭激烈、經濟瀕臨崩潰,這個用以未來百年抵擋輻射的史上最大人造流動建築,最快要到明年才能落成。
  • 歷史上有哪些因為小小的疏忽,最終導致了大禍?車諾比事件
    歷史上因為一件小事,最終導致了大禍大災難的事情有很多,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爆發於1986年4月26日的車諾比事件了。在當天的晚上,前蘇聯烏克蘭地區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了爆炸,起初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普通的火災,是一個小事故,卻最終釀成了驚天大災難。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確實只是一件小事。
  • 美劇《車諾比》大熱,但真實的車諾比,蘇聯付出了多少
    隨著《車諾比》的開播,很快就掀起了一陣車諾比熱潮,可能有不少人看過這部由美國人拍的劇,自開播以來,評分就穩定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也足以見得這個題材還是非常吸引人的,但都知道這事最了解的人並不是美國,而是蘇聯時期的人,是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 1986年車諾比事件:蘇聯政府瞞瞞瞞,致全球100萬人死亡
    ,得車諾比時間成為了反對派攻擊蘇聯政府的重要工具,並成為了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重要事件之一。但卻由於蘇聯政府前期的隱瞞,導致車諾比事件因「人禍」而擴大。烏克蘭的普裡皮亞季鎮百姓成為了烏克蘭人永恆的傷痛。
  • 俄模特核電站不雅照被批,為蹭車諾比熱點,她不擇手段
    網友以為羅切娃在車諾比核電站遺蹟拍了這張照片,紛紛指責她不懂尊重。報導稱,羅切娃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雖然照片的拍攝靈感來自核災,但實際拍攝地是距離核電站4000多公裡之外、新西伯利亞一個已經被廢棄的地方。
  • 大廈崩塌前夜:無關車諾比,蘇聯的解體命運其實早已註定
    ,車諾比核洩漏事件,這看上去可不是一個順利的開端。這一場巨大的災難造成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只是車諾比變成了一座死城,還有許多因為巨量的核輻射而被摧毀折磨的生命,所有的目光都被聚焦到了蘇聯。 ▲英勇抗災的蘇聯人民 另一方面,蘇聯並非只是單純面臨著車諾比一個考驗,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聯依然沒有從泥潭中託出聲來
  • 車諾比核災給大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好處
    這起發生在1986的核災難導致成千上萬民眾患癌,曾經人口稠密的地區變成了鬼城,隔離區面積達2600平方公裡(1000平方英裡)。最近,一部同名電視劇將這起災難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但車諾比的隔離區內並不是沒有生命。狼、野豬和熊又回到了烏克蘭北部老核電站周圍茂密的森林裡。在植被方面除了最脆弱和暴露在外的植物,大部分都存活了下來。
  • 導致蘇聯解體的罪人是葉爾欽?事實並非如此,他才是拆家小能手
    導致蘇聯解體的罪人是葉爾欽?事實並非如此,他才是「拆家小能手」說起蘇聯,想必跳入大家腦海的可能是輝煌的它最終難逃解體,為什麼之前的超級大國會在一九九一年宣布解體呢?自從蘇聯成立以來,四面就狠狠的被包圍著,蘇聯同周圍的國家和白俄羅斯進行長期的爭鬥,這讓那些在前線的指揮官地位非常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政委對於部隊的統治才是最高的。再者,在那個時候,保護戰鬥秩序的是糾察隊。由此可見,直到蘇聯解體之後,蘇聯的紅軍始終都是在政府之外的,對於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誰才是真正的罪人呢?
  • 車諾比事故,與蘇聯體制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是蘇聯難以抹去的創傷,而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從未遠離這片土地。對於大多數的俄羅斯人來說,政府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的種種拖延,謊言,根本不是什麼驚天的歷史秘聞。大多數的普通民眾直到這時才知道發生了事故,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居住地離車諾比不到十公裡的普通人。4月30日,距離事故發生過去了4天,蘇聯的一份報刊刊登了這個消息,文章的措辭和之前的播報沒有任何區別。這是《消息報》的原文。
  • 真實的車諾比,比美劇描繪的更可怕
    2國殤車諾比,位於烏克蘭的普裡皮亞季,它的事故間接導致了蘇聯解體。按理來說,烏克蘭或者蘇聯才會成為這場事故最大的受害者。但其實,受到傷害最嚴重的國家卻是「白俄羅斯」。而人類這個物種,誕生文明才不過萬年。看著《車諾比》劇集裡,那些無辜的、被殘忍處理的動物,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只是人類自己犯下的錯誤,卻導致身處這片土地上的成千上萬的動物跟著陪葬。
  • 車諾比禁區燃起大火,輻射值激增16倍
    根據環球時報4月14日報導,烏 車諾比或遭人為縱火,火線逼近核廢料儲存得,後果不堪設想克蘭緊急情況部門13日宣布;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禁區內的森林大火,已經逼近禁區內儲存輻射物的地點。根據媒體報導;目前,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禁區的森林大火仍在持續燃燒。13日大火一度燃燒至距離至儲存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儲存地點兩公裡處的區域。根據烏克蘭媒體的報導,4月3日,這場火災從車諾比禁區的西部開始燃燒,後續火勢不斷蔓延,並引燃了核電站禁區內的森林。
  • 前蘇聯的車諾比核事件到底怎麼發生的,為什麼那麼嚴重?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詞還不太了解,車諾比核事故,也稱車諾比事件,是有史以來發生過最可怕的一件核洩漏事件,也是第一次被國際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次是日本的核洩漏,但沒車諾比嚴重),嚴重程度影響到整個歐洲大陸。
  • 直擊車諾比核電站附近的鬼城:曾是蘇聯的驕傲,圖9陰森詭異
    普利皮亞季,位於車諾比核電站僅3公裡地區的一個前蘇聯模範小鎮,曾是蘇聯為安置諾貝利核電站工作人員的所在。
  • 戈巴契夫辭職第二天蘇聯就解體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真相不...
    在一九九一年末,十二月份的時候,蘇聯宣布了解體。蘇聯解體這個行為影響了當時很多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蘇聯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多的人口國家,能和蘇聯相比並論的數來數去也沒有幾個,美國算是一個很強勁的大敵人。蘇聯的突然解體使美國特別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