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9.6分,是根據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的。該劇從播出到完結至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本劇帶領觀眾深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現場,通俗易懂地解釋了複雜的核科學,但也把觀眾們嚇得不輕。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八年後,「核事故與核輻射」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

核安全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公眾的關注。今天,讓我們跟隨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核電安全研究中心工程師的視角,一起深入了解核科學:

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核電工程師,突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在一集不落刷完劇後,今天想從一名核電從業者與核電安全研究者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車諾比到底發生了什麼,類似事故會不會在我國發生↓

△華龍一號與車諾比的隔空對話

01車諾比核事故為什麼會發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起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起源於一次旨在提高安全性的試驗。該試驗意在檢驗失去廠外電源的情況下,汽輪機依靠慣性自轉繼續發電,在備用的應急柴油發電機投入前可以提供多久的電力。

試驗計劃在電廠25%功率下進行,但在由100%功率向25%功率降功率過程中,由於操作失誤,導致功率掉到了1%,幾乎停堆,這是事故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功率突然降低會導致阻礙核反應的物質濃度升高,正常情況下,只有待這些產物被消耗後才能正常提升功率。

但是,為了儘快提升功率以達到試驗要求,操作員違反了操作規程,抽出了幾乎所有可以控制核反應速度的控制棒,當控制棒插入,核反應速率就會降低,功率降低;反之,當控制棒抽出,核反應速率升高,功率提升。如果反應堆是車,控制棒就既是油門又是剎車。

當操縱員「踩滿油門違規駕駛」時,功率一段時間後開始迅速提高,面對「超速時可能車毀人亡的風險」,操縱員又按下了緊急停堆的按鈕,試圖插入所有控制棒進行「剎車」。

不幸的是,車諾比所採用的RBMK式反應堆的控制棒設計有問題,在控制棒最初一段插入時仍會提升功率而不是降低,相當於剎車的第一腳仍是給油門,在反應堆已經「滿油門」狀態時,這一腳「油」的威力,不亞於速度與激情中的NO2噴射器,在4秒鐘內,功率上升到滿功率的100倍,直接「爆缸」。

△控制棒落下,反而增加了反應性

燃燒的石墨塊和燃料向上直噴,濃煙衝向 1000 米高空,火花濺落在反應堆廠房、汽輪機廠房等建築物屋頂。同時由於油管損毀、電纜短路及強輻射,廠區內總共引發了幾十處火災。

但是,車諾比的爆炸仍非核爆炸。即核反應堆永遠不可能發生核爆炸,這也是劇裡的官員們一直不相信反應堆爆炸的原因。這是由於核電廠所有的核燃料是低濃縮鈾,而原子彈需要的則是高濃縮鈾,就像高度白酒可以燃燒,啤酒不會燃燒一樣,低濃縮鈾的核燃料從物理上就可以確認永遠不會發生核爆炸。

那麼,車諾比的爆炸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這是由於反應堆功率瞬間提升造成流過反應堆芯的水瞬間被加熱汽化,蒸汽壓力驟升超過管道可以承受的壓力所造成的蒸汽爆炸。劇中的「車諾比三勇士」的行動就是為了排出地下室的水,防止高溫的堆芯熔融物與地下水池接觸發生蒸汽爆炸。(雖然目前科學界對蘇聯科學家計算的結果存在爭議,但無論怎樣都不可否認「三勇士」的犧牲自我、拯救他人的偉大精神!)

事故後經過多年的調查分析,估算爆炸當量約為100噸至300噸TNT,並不算很劇烈,遠小於核武器萬噸級的當量。但爆炸所產生的壓力和能量足以推動混凝土頂蓋、掀翻換料機、衝破反應堆廠房的屋頂,形成高壓煙羽上升至高空。風將放射性產物吹到鄰近國家,造成汙染。

02類似事故會不會在我國發生?

答案是否定的。

我國的核電廠大都採用壓水堆,而車諾比事故中的RBMK堆型是採用石墨作為慢化劑的壓力管式沸水堆,兩者在設計上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簡單來說,類似於獨輪車和四驅越野車的區別。

壓水堆的採用「負反饋」機制的設計,即在功率增長的情況下,隨著反應堆溫度的升高,會引入負的反應性,自發的降低反應速率,不會發生功率暴增的情況。壓水堆像一輛自帶穩定系統的汽車,在速度突然增加的情況下,剎車會自動被踩下。

△壓水堆

而RBMK堆芯由於設計問題,存在「正反饋」。功率增加時會導致堆芯內水的汽化增多,水的減少會導致核反應增強,進一步提升功率。

△RBMK

因此,RBMK反應堆就像一輛會自動加速的汽車,在速度突然增加的情況下,油門反而會自動增大。因此RBMK堆芯的運行需要特別小心,一隻腳要始終放在剎車上。可悲的是,車諾比事故中,所有「剎車」措施全部被取消了。可見,壓水堆在設計上具有固有安全性。

故壓水堆不會發生堆芯爆炸的事故,只可能發生因冷卻不足而導致的堆芯熔化事故(如美國三裡島事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三裡島事故導致的放射性洩漏遠小於車諾比核事故,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RBMK堆型沒有完整的安全殼,而三裡島的壓水堆有個巨大且結實的安全殼,將整個反應堆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巨大「殼體」完全罩住,即使發生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質也會包容在「殼體」內部,不會釋放到環境中。

三裡島的核電廠屬於二代壓水堆,而我國已建的壓水堆核電廠大都為二代+三代壓水堆,相比第二代核電廠,安全性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堆芯熔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除採用更為先進的雙層安全殼外,通過一系列設計改進,如:非能動熱量導出系統、主管道破前漏(LBB)技術、設備抗震能力提升、高可靠性的儀控系統、主泵軸封破口消除等措施,確保反應堆即使在發生全廠斷電、地震等事故時,仍可安全停堆,基於可靠的科學分析,堆芯熔化的概率已經降至1×10-6/堆 · 年以下,即100萬堆年都難以發生一次堆芯熔化的事故。

△RBMK無完整安全殼

△壓水堆雙層安全殼

03關於「華龍一號」安全性的討論

雖然堆芯熔化的事故已基本上不可能發生,但出於縱深防禦的安全理念,在我國目前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廠設計中也考慮了針對堆芯熔化事故的緩解措施。這些措施大都為了保障安全殼的完好性和密封性,避免放射性物質進入環境,例如在「華龍一號」中就設置了如下措施:

壓力容器內的熔融物滯留,通過向堆腔注水並冷卻反應堆壓力容器外壁面實現,能夠避免熔融物進入安全殼,保證安全殼底板不會被熔穿;

設置氫氣複合器,能夠在不燃燒的情況下催化複合安全殼內的氫氣與氧氣,避免安全殼內的氫氣爆炸;

設置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能夠在安全殼密封的情況下排出安全殼內的熱量,維持安全殼內壓力小於其承載能力;

雙層安全殼,外層安全殼能夠抵抗大飛機撞擊,從而保證內層安全殼的完好、密封性;同時,兩層安全殼之間的環形空間也能滯留從內層安全殼洩漏的放射性物質。

△華龍一號電廠針對嚴重事故的緩解策略

所有這些設計改進措施都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發基礎上的。為了更準確的理解事故現象和機理,同時也是為了充分驗證各系統的性能,在三代堆的設計中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工作。

△華龍一號設計全面平衡地貫徹了核安全縱深防禦原則和設計可靠性原則,創新性地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

目前三代壓水堆核電廠已經非常安全,但出於對核電廠絕對安全的追求,以及對公眾健康的極度責任感,安全相關的研發工作一直在進行。

△華龍一號可以抵禦目前經歷過的所有颱風級別,可以抵禦9級烈度的地震以及商用大型飛機的外部撞擊!

我國在核電廠事故及核安全方面的研究能力,已與世界一流水平接軌。在事故現象和機理的前沿研究領域,我國也開展了很多工作,已建設或即將建設多個先進實驗裝置(下圖列出部分實驗臺架)。此外,在理論研究和仿真程序開發方面,國內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04幾點結論

因為堆型設計存在很大區別,我國的核電廠不可能發生車諾比事故那樣的爆炸。

三代核電廠不僅不會發生爆炸,而且通過多個設計改進,堆芯熔毀的概率已經大幅減小,一個機組運行一百萬年,都不會發生一次。

以華龍一號核電廠為例,我國的核電廠在設計階段就考慮了最惡劣和極端的事故工況,並設置了嚴重事故的預防與緩解措施,從事實上避免了放射性的大規模釋放。

我國已經開展並還將開展大量核安全相關的科研工作,以保證核電廠和公眾的絕對安全。

當前,核安全已被納入到國家總體安全體系,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核安全高於一切,將始終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

05看完這篇文章依舊覺得空氣中充滿輻射,該如何?

讀罷此文,不知道是否解決了大家的一些疑慮。如果還是覺得空氣中充滿了放射性,推薦打開下面這個網站——

data.rmtc.org.cn:8080/gis/PubIndex.html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遍布全國的輻射監測網絡,可實時查詢輻射監測數據,大家盡可放心。

來源:國資小新

相關焦點

  • 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核安全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公眾的關注。今天,讓我們跟隨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核電安全研究中心工程師的視角,一起深入了解核科學: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核電工程師,突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
  • 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9.6分,是根據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的。該劇從播出到完結至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本劇帶領觀眾深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現場,通俗易懂地解釋了複雜的核科學,但也把觀眾們嚇得不輕。
  • 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環球》雜誌前駐基輔記者/桑華  1986年4月26日,一聲巨響震驚世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大爆炸,成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 大咖說|他站在車諾比的廢墟上承諾:確保祖國核電安全
    在論壇開幕前夕,新民科學咖啡館推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咖說」欄目,專訪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請他們暢談自己的科研經歷、感悟和思考。張有鵬介紹,中國的核物理學家,很少有機會能來到這樣的現場。那一晚,他和導師在車諾比大醉一場,他站在車諾比的廢墟上承諾:確保祖國核電安全,不讓悲劇重演。  作為一名科學家,張有鵬認為,自己的成長之路是學會包容,懂得創新。
  • 車諾比事件後30年,這些國家已經放棄了核電!
    ↑↑↑點擊上方精讀,關注我,置頂我【精讀君曰】車諾比核事故,是一件發生在前蘇聯治下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
  • 由車諾比核事故觀核電安全
    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30年前那個有如噩夢般的日子——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4分,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爆炸。可是,當車諾比核電站爆炸時,中午在其周圍環境進行測量為0.25倫琴,到了傍晚輻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萬倍,最後竟然高達2080倫琴。可是當時周邊的居民並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在事故後48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政府也派出軍隊強制人們撤離。當時在現場附近村莊、發生爆炸的四號反應堆及覆蓋在上面的石棺核輻射,而且輻射值還在不停地升高。
  • 只有五集的電視劇《車諾比》看完後,我又不淡定了
    用了一晚上的時間把新上映的電視劇車諾比看完了,一共5集,劇情緊湊,全程無尿點,電視劇原型是發生在烏克蘭境內(當時屬於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車諾比鏡鑑:官方篡改標準、操縱數字、隱瞞真相不能成為...
    是否如某些專家所說的「車諾比是老舊核電技術導致的歷史悲劇」那麼簡單呢?因為:雖然車諾比核電站在技術設計上存在缺陷,但這場災難性核事故發生後映射出來的很多其他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甚至是極為重要的,而且類似問題在25年之後的日本福島(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核電設計)發生重大核事故之後照樣重演一場災難,這就需要我們格外警惕和注意了。用已有知識預言未來有很大不確定性,「目前沒有問題」不等於「今後就不會發生問題」。
  • 《車諾比》完結了,但核事故的陰影還在
    在《車諾比的悲鳴》一書的序幕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採訪了已故消防員瓦西裡·伊格納堅科的遺孀路德米拉,這正是 HBO 新劇《車諾比》中那個消防員和妻子的故事。現實中,路德米拉搬到了基輔,又有了一個兒子,但他後來也生病了,像很多「車諾比人」一樣。
  • 重返車諾比
    但人類也無法忘記,日本廣島和長崎升起的蘑菇雲;美國的三英裡島、烏克蘭的車諾比、日本的福島,前前後後成千上萬生命的消隕和磨難。關於核能的爭議從未停息。反對核能的隊伍中,通常包括人道主義者和社會科學家;工程師卻是支持核能的主力。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事故讓我們看到了科技的涼意。
  • 煤電優勢與核電復興
    比如,去年引起民眾廣泛關注的核電新聞並不是中美或者中法之間的技術轉讓協議,而是山東乳山核電站的環評問題。去年12月6日,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一則短訊,指出「乳山核電項目尚未向我局提出申請,我局並沒有受理該項目」。這篇不到200字的說明經媒體放大,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有相當多的反核人士藉機公開質疑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事實上,他們絕不是孤立的。
  • 車諾比森林大火一度逼近核反應堆,放射性煙塵危害有多大?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世界三次嚴重核事故始末》參編人陳巧豔向《財經》介紹,「石棺」將整座發生爆炸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殘骸罩在其內,核電站其他的1號、2號和3號機組運行產生的核廢料也貯存於此處,對應一座地下掩體設施。
  • 中國為什麼敢建這麼多核電站?難道真忘了車諾比了嗎?
    核電可以很安全其它國家的核電站,與車諾比有本質不同,並沒有軍用目的,只用來發電,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現要好得多。中國核電起點高中國的核電站起步比較晚,最早的秦山核電站始建於1985年,也就是車諾比事故的前一年,而國外的核電站(反應堆)從四十年代末就開始搞了。看上去這似乎是落後,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起步晚反而有一個意外的好處——不用趟雷試錯,可以直接使用成熟可靠的技術,風險小了很多,起點還高。
  • 《車諾比》由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車諾比事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學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事故,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間接死亡,20萬人致殘,1986年車諾比事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34年過去了,我們仍未走出車諾比的陰影
    陳曄老師根據沙希利的書,與讀者們聊了車諾比事故發生的當晚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車諾比的災難有怎樣的影響?而去年爆紅的HBO美劇《車諾比》對事故的描畫,和事實有哪些出入?我們又從中得到了哪些教訓?本文根據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 車諾比大火是否會燒化核電站「石棺」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世界三次嚴重核事故始末》參編人陳巧豔向《財經》介紹,「石棺」將整座發生爆炸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殘骸罩在其內,核電站其他的1號、2號和3號機組運行產生的核廢料也貯存於此處,對應一座地下掩體設施。
  • 車諾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沒有核電的存在,現在的空氣汙染肯定會更加嚴重。不過,核電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清潔且高效,而另一方面則是存在著可怕的核洩漏風險。那麼核電到底安不安全,應不應該使用呢?我們只需要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洩漏事故,也就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我們自然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座好好的核電站,怎麼就炸了。
  • 瑞典人對核電的思考:核電有利弊 放棄不容易
    在北歐國家瑞典,人們的心態一度從大力發展核電轉變為堅決反對核電。如今,終於按民意的結果開始告別核電,人們又開始念起核電的好來。時過境遷,瑞典人重新思考要不要核電。  告別核電站 有喜也有憂  2005年5月31日對瑞典核電事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
  • 車諾比2.0?歐洲出現神秘核輻射,各國矛頭直指俄羅斯……
    話說,最近在歐洲出現了一個非常人心惶惶的新聞:神秘核輻射出現在北歐上空…起初發現異常情況的是北歐國家的核監測機構:瑞典、芬蘭等。這些機構從上個月起就在空氣中發現了異常多的銫(Cs-137和Cs-134),鈷(Co-60)和釕(Ru-103)等同位素。
  • 車諾比2.0?歐洲出現神秘核輻射,各國矛頭直指俄羅斯.....
    話說,最近在歐洲出現了一個非常人心惶惶的新聞:神秘核輻射出現在北歐上空…起初發現異常情況的是北歐國家的核監測機構:瑞典、芬蘭等。核電會使用大量的核燃料,這些染料在使用之後依然有具有放射性,需要在專門的場合裡面存放。這些核廢料就還存放在核電站內,和外界隔著好幾層混凝土和水,來防止輻射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