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說|他站在車諾比的廢墟上承諾:確保祖國核電安全

2020-10-27 新民晚報

圖說: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副研究員張有鵬 採訪對象供圖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本月30日在上海召開。一年一度的盛會,是上海與科學、與世界、與未來的「秋日之約」。在論壇開幕前夕,新民科學咖啡館推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咖說」欄目,專訪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請他們暢談自己的科研經歷、感悟和思考。

  「核電站周圍安全嗎」「核洩露事故後的土壤,哪些植物是最危險的」「福島事故發生後,我們還能食用日本來的海產品嗎」——每周,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副研究員張有鵬總是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和復旦學子們交流。作為一名年輕的核物理學家,他的心中永遠裝著那根弦:核安全。這不僅是張有鵬的研究領域,同時他也希望將核安全的知識向社會公眾普及。

  如今,作為核電權威期刊《Annals of Nuclear Energy》《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的特約審稿人,張有鵬負責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離岸固定式多用途一體化全自然循環小型鉛冷堆方案與關鍵技術研究》、上海市強基工程專項《第四代核電鉛基堆主設備及關鍵材料技術開發、研製與應用》專項等子課題項目,他同時是核電權威期刊《Annals of Nuclear Energy》《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的傑出審稿人獎。他解釋說:「傳統的民用核電技術,都是用水作為反應堆的冷卻劑,但是水易蒸發,存在安全隱患。如果用鉛代替水作為冷卻劑,就可以避免類似福島的事故。」這就是張有鵬專研的先進核電技術。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張有鵬給後輩學子的建議是: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長見識」。進入大學不僅僅是學知識,更多的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觸社會的態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2008年的一天,張有鵬跟著導師來到了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控制區。他回憶,站在巨大的核電站廢墟前,深深震撼了。城市仿佛昨天還有人在生活:街邊停著汽車,似乎車的主人剛剛回家;遊樂場的摩天輪在風中發出迴響,似乎能夠隱約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圖書館的圖書保存完整、超市前的推車輕輕地滾動……這一切,如同美國災難大片的畫面。張有鵬介紹,中國的核物理學家,很少有機會能來到這樣的現場。那一晚,他和導師在車諾比大醉一場,他站在車諾比的廢墟上承諾:確保祖國核電安全,不讓悲劇重演。

  作為一名科學家,張有鵬認為,自己的成長之路是學會包容,懂得創新。

  張有鵬告訴記者:「我總是跟學生說,知識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給你上完課,過完一個暑假你可能全忘了;但是我給你們講關於世界的那些東西,我希望你們能夠多記住,自己去看看,這就是見識。當你有見識以後,看待社會、看待世界就會更通透,這是一種人格的完善。」他原本的志願是當醫生,後來在本科學了機械,最終他選擇的事業是:先進核電技術。

  「三、四年前我剛到復旦,新教師培訓的時候,教務處的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到復旦當老師?』我當時就寫了五個字:『我喜歡說話』,把全場都給逗笑了。」張有鵬笑著回憶說,「選擇復旦就是因為它的氛圍開放包容,給機會去表達自己,我很享受這樣的狀態。」

  在團隊內部,張有鵬也特別注重不同背景、不同思維模式的啟發與融合。學的東西不一樣,在團隊裡就能起到獨特的作用。比如說做報告,有些學生就表現出審美和設計的能力很強,PPT的構圖、論文的編排非常好,這個特長對於個人和團隊的項目陳述就很有幫助。

  工科出身的張有鵬自謙地說,工程師思維最重要的是嚴謹,不要犯錯。自己做工程已經十幾年了,創造能力已經不行了。所以他反覆跟學生說,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新鮮的想法,再以工程師的嚴謹去做驗證。例如設計一個反應堆,常用的冷卻劑就是水。有些學生就會提出,是不是可以用酒精,酒精可以揮發散熱;或者用蜂蜜,甚至用巧克力行不行?張有鵬就反饋說,這也未嘗不可,讓我們算一算,再去討論這個問題。這種看起來不合理,甚至有些「愚蠢」,但科學的創新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用鉛作為核反應堆的冷卻劑固然安全,但還涉及一系列的技術難題,諸如成本控制、容器的材料等等。張有鵬和他的團隊為此仍在一步步努力。他有一個夢:有朝一日,中國的核電技術站在世界的最前沿。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人物小傳:張有鵬,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副研究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傑出青年科學家代表。

相關焦點

  • 由車諾比核事故觀核電安全
    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30年前那個有如噩夢般的日子——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4分,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爆炸。可是,當車諾比核電站爆炸時,中午在其周圍環境進行測量為0.25倫琴,到了傍晚輻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萬倍,最後竟然高達2080倫琴。可是當時周邊的居民並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在事故後48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政府也派出軍隊強制人們撤離。當時在現場附近村莊、發生爆炸的四號反應堆及覆蓋在上面的石棺核輻射,而且輻射值還在不停地升高。
  • 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核安全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公眾的關注。今天,讓我們跟隨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核電安全研究中心工程師的視角,一起深入了解核科學: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核電工程師,突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
  •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車諾比,基輔廢墟及蘇聯未來主義建築之旅
    32年過去了,那些核電事故後的工廠、醫院、學校,現在是怎樣一副光景?本文作者張一方熱衷於在全球探尋烏託邦式廢墟建築,跟隨他的鏡頭,我們得以一窺如今的車諾比、基輔與前蘇聯。 本文由豆瓣作者張一方授權發表,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我是中國的核電工程師,看完《車諾比》我有話說!
    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9.6分,是根據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事故改編的。該劇從播出到完結至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本劇帶領觀眾深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核事故現場,通俗易懂地解釋了複雜的核科學,但也把觀眾們嚇得不輕。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八年後,「核事故與核輻射」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
  • 兩大工程為山東送來環保電 非能動設計確保核電安全
    兩大工程為山東送來環保電  ◆「榆橫-濰坊」特高壓工程年輸電70億千瓦時 ◆海陽核電1期工程可滿足全省近1/3家庭年用電量  非能動設計確保核電安全  進入直徑相當於一個半籃球場大小(44米)的海陽核電站2號機組內,不時能聽到呼呼的風聲。  「運行後,內部相對密封,為了增加內部空氣流動性,核島內安裝了空氣新風循環系統。」
  • 33年前,參與車諾比事故清理的蘇聯裝備,現在怎麼樣了?
    距今33年前,也就是1986年,因為一場核電事故,烏克蘭車諾比這個地方無人不知。現如今說到車諾比,很多人腦海中的i第一印象估計就是寂靜無人的廢墟,空蕩蕩一片狼藉的大樓。其實除了這些,車諾比還有不少蘇聯時代的武器裝備。鏡頭下,一處空曠廣場上的飛機和裝甲車輛。
  • 車諾比事件後30年,這些國家已經放棄了核電!
    ↑↑↑點擊上方精讀,關注我,置頂我【精讀君曰】車諾比核事故,是一件發生在前蘇聯治下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
  • 車諾比爆炸了幾次?車諾比事故你了解多少?
    最近,HBO推出一部迷你劇《車諾比》,在豆瓣評分高達9.6,國外爛番茄新鮮度95%!這是HBO和英國SKY合拍的五集迷你劇《車諾比》勝在題材,採取倒敘的方式,以眾多小人物的視角真實地再現當年的慘劇。   車諾比核事故被稱作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臨近該核電站的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車諾比事件變種人(變異生物)是否存在,核輻射區現在能去嗎?
    說到車諾比,大家的印象可能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 核電如何做到安全高效又環保?中國核電給出自己的答案!
    中國核電黨委副書記杜運斌表示,一是堅持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方針不動搖;二是從技術、質量等全方位確保核電安全發展;三是注重技術領先、科技創新,讓核電項目更好地造福社會。 生態核電:踐行和諧共生理念「誰在落實新達峰目標和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全國的前列,誰就實現了高質量的發展。」
  • 何祚庥質疑內陸核電安全 國核專家:AP1000核電站中美同等安全
    陳章華:曾幾何時,跨界說核電成為一種時髦。但核電是涉及多個學科的高科技系統工程,跨界說核電,可以理解為公眾利益的合理代言,卻也面臨專業門檻、信息缺失等多種信息不對稱的風險。無論何種情況,挺核還是反核,都應以服從科學理性、尊重客觀事實為底線。
  • 拿什麼來保證核電安全-新聞-中華網
    【詳文】 美國:將汲取日本核洩漏教訓 完善核能工業 &nbsp&nbsp&nbsp&nbsp 朱棣文當天在眾議院一個有關2012財年預算申請的聽證會上說,「美國擁有嚴格的安全規則以確保核能工業安全、負責任地運行,美國民眾對此應充滿信心。在我們繼續加強核能工業的同時,我們將致力於學習日本的經驗。」
  • 車諾比鏡鑑:官方篡改標準、操縱數字、隱瞞真相不能成為...
    是否如某些專家所說的「車諾比是老舊核電技術導致的歷史悲劇」那麼簡單呢?「大概清晨5點接到電話,我被告知核電廠發生事故,最早的消息都只說發生事故跟火災,完全沒提到爆炸。」戈巴契夫在採訪中談道,「我們得到的訊息都說一切正常,包括反應爐也是。我詢問亞歷山卓夫院士,他告訴我反應爐絕對安全,甚至可以裝置在紅場,過程跟煮茶沒兩樣,就像在紅場擺個茶爐一樣……這類錯誤資訊造成了恐怖的後果。」4月28日放射性雲團飄到瑞典後引起國際社會的警覺。
  • 關於「十四五」期間核電安全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因此核電安全的本質,絕不僅是項目層面、企業層面的技術安全,而是政治兜底+政權背書+歷史見證的國土安全,車諾比事故甚至被評價為蘇聯解體的導火索之一。而在這個層面,幾代技術、安全等級、堆年概率等均非決定性因素,建有核電的土地,必須長治久安、富足強大,禁不得歷史的波折。
  • 車諾比廢墟告急!大量輻射煙塵向外蔓延,比疫情更加危險
    就在疫情席捲全球各國之際,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廢墟卻傳來了壞消息。澤連斯基指出,在過去的一周中,烏克蘭應急部門已經撲滅了多起火災,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車諾比核電站、乏燃料儲藏設施和其他關鍵的設施並沒有受到威脅,「不會重蹈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爆炸覆轍」,他表示,目前車諾比的局勢已經得到控制。
  • 差點「毀滅世界」的車諾比現狀如何?
    2020年4月14日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廢墟附近發生火災,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核的恐慌,那麼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段駭人聽聞的歷史。事實上,大約在10年前,烏克蘭官員就將車諾比廢墟進行向遊客開放,並稱現在此地已經安全,但是遊客必須要受到嚴格的監管。但是不管怎麼說,小編建議還是小心為妙,不要被好奇心所驅使。
  • 《車諾比》由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車諾比事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學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事故,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間接死亡,20萬人致殘,1986年車諾比事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汶川大地震一月祭:廢墟上升騰不滅的希望
    一個7.8級,一個8.0級,無論是強度、烈度、破壞力還是波及範圍,汶川大地震都大大超過唐山大地震,乃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然而,歷經兩大史上最強地震,中國人深深體會到,最大的不同還是大災後面站立著的祖國。1976年,那時的祖國困苦不堪,天災與浩劫結伴而行,政治的壓抑帶來的是經濟的停滯,雖然也是舉全國之力支援唐山,但人民困苦,國力虛弱。
  • 《車諾比》完結了,但核事故的陰影還在
    他一直沒回來。屋頂的瀝青燃燒,產生煙霧。他後來說,感覺很像走在焦油上。他們奮力滅火,用腳踢燃燒的石墨……他們沒有穿帆布制服,只穿著襯衫出勤,沒人告訴他們,他們只知道要去滅火。」在《車諾比的悲鳴》一書的序幕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採訪了已故消防員瓦西裡·伊格納堅科的遺孀路德米拉,這正是 HBO 新劇《車諾比》中那個消防員和妻子的故事。現實中,路德米拉搬到了基輔,又有了一個兒子,但他後來也生病了,像很多「車諾比人」一樣。
  • 車諾比(一)
    音譯為「車諾比」。車諾比市,地處於烏克蘭北部和白俄羅斯的交界處,面積4平方公裡,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100公裡。歷史上曾經多次被波蘭、德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爭奪,幾易其手。1941年,在德軍的佔領下,它從一個小鄉鎮升級成為城市,隨後在蘇聯收復失地的過程匯總,這個城市從廢墟中被重新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