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升騰不滅的希望
——汶川大地震一月祭
汶川大地震發生整整一個月了。
廢墟上,停走的大鐘指向黑色時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地層中,巨能衝撞,聚集成悲劇原點:北緯31度,東經103.4度。
曠世災難,永遠凝固的時空坐標,不堪回首,卻永遠銘記。
震慟!表情只有兩種———流淚的,含淚的。
奮起!聲音何其相似———「挺住!」「加油!」「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就在昨日,規模空前的中國式搜救終於尋找到了犧牲的英勇戰士,而唐家山之戰,經十多天生命競賽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創造世界奇蹟。
不滅的希望,升騰在滿目蒼痍的廢墟上空,激蕩在長慟而奮起的中國人民心間。
震慟與暖流
突如其來的世紀災難震驚世界。到震區!到汶川!到北川……黨中央、國務院一聲令下,200萬軍民從四面八方向災區集結,中國進入生死時速
毀滅與重生
汶川—唐山,這個國家永遠的痛;唐山—汶川,跨越了共和國的多少求索與進步
汶川不孤獨,災區不孤獨,全民愛心動員遍及每一個角落每一根神經
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總伴隨著災難的磨礪。32年間唐山鳳凰涅槃,奇蹟般重新崛起在世界版圖上,帶給汶川希望的啟示
大愛與奮爭
強震撕裂生命,頃刻生死永離。瓦礫中、廢墟上,生死抉擇之間,中華民族的大愛煥發出世上最耀眼的光芒
世紀災難呈現給中國巨大困難,面對它,中國人拿出百倍千倍的勇氣、智慧和力量迎難而上共克時艱,中國,沒有因悲傷而失去方向
汶川,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8.0級地震發生了!地震相當於數百顆原子彈,在1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爆炸!
地層深處,大地以約每秒3公裡的速度朝東北方向崩裂,80秒內,在成都盆地的盆壁上撕開一道長216公裡、寬45公裡的巨大傷口。整個四川盆地沉降,重慶地區抬高。
強烈的地震波穿透大地,除了新疆、吉林、黑龍江,中國其他地方均有震感。甚至遙遠的越南、泰國等國都未倖免。
頃刻間,山崩!地裂!樓倒!橋塌!路斷!
都江堰、什邡、綿陽……災情告急。
汶川、北川、茂縣、理縣……音訊全無。
18分鐘後,中國發布消息,突如其來的「世紀災難」,震驚中國,震驚世界。
人民生命高於一切。中國進入生死時速。
災後1小時,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
災後2小時,正在河南考察的溫家寶總理趕赴災區。
到震區!到汶川!到北川……黨中央、國務院一聲令下,200萬軍民從四面八方向災區集結。
震後13分鐘,全軍迅速啟動應急機制,空中飛運、鐵路輸送、摩託化開進……11萬子弟兵向災區火速開進。
「就是走,也要走到汶川!」武警某師的參謀長王毅率領200人的敢死隊星夜出擊,徒步20多小時90公裡,搶進汶川……
救人———補給———搶通道路。一支支工程部隊,在懸崖邊,在滾石下,在塌陷裡,展開搶通道路的生命接力……
滄海橫流,更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胡錦濤總書記走在餘震裡,安慰受災群眾,鼓勵救援官兵與救援人員,指導抗震救災。
66歲的溫家寶總理三赴災區,疲憊的身影出現在野戰醫院、帳篷小學、臨時安置點。他給死者遺體三鞠躬,陪失去親人的群眾落淚,鼓勵廢墟裡孩子堅強挺住。
無數共產黨員和基層黨組織自覺衝到了救災最前線。
全世界都在感動。
汶川不孤獨,災區不孤獨。中國人捐助熱情熊熊燃燒。要人派人,要物送物,要錢給錢,要血獻血。1億元、2000萬元、300萬元、500元、30元……一位乞丐走到捐款箱前,將乞討所得的105元投了進去。
與此同時,一車車活動板房運抵災區,一批批災區重傷員被運出災區。一群群老闆帶著一車車物資集結災區,一批批公司白領辭工趕來當義工,一隊隊心理援助志願者聽災區群眾哭訴,與他們一起落淚,全民愛心動員遍及每個角落。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英雄中國人民的氣概,得到了全世界善良人們的同情與尊重。海外媒體紛紛稱讚「別處找不到這樣的13億人」。美國《時代》周刊以「中國站起來」為封面,德國《明鏡》周刊盛讚「堅韌的中國」……
家園必將重建,傷痕必將抹平。浴難重生的中國,已是一個不同的中國。在廢墟上挺直不屈的脊梁,站立起一個開放透明、秉持人世間「最大公約數」的嶄新政府,站立起一個蓬勃成長的現代公民社會,站立起一個更加科學成熟的災難應對機制……
在什邡市抗災前線,胡錦濤總書記登上廢墟,振臂高呼:「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其時,餘震突然發生,地震山搖,總書記和官兵們巍然不動,齊聲吶喊,氣壯山河!
仰望蒼穹,回溯歷史,32年前,歷史的一幕何其相似,汶川———唐山,苦難記憶已深深銘刻在中華民族內心的深處,那是這個國家永遠的痛。
同樣是地動山搖,同樣是慘絕人寰。轉瞬之間,24萬條鮮活生命成為遠去亡靈,100萬人風雨漂泊無家可歸,唐山,這座冀東平原上的百年工業城市,頓時夷為平地、化為烏有。
唐山大地震,用沉重的代價寫下當時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天災,32年前的中華大地同樣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十萬大軍星夜馳援急速進入,醫護人員救死扶傷夜以繼日,全國各地捐錢捐物愛心湧動,社會主義制度在組織、動員、調配等各方面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
唐山———汶川,兩場地震,一個爆發於平原腹地,一個釋放於川西山區。一個突襲於黑夜,一個肆虐於午後。一個7.8級,一個8.0級,無論是強度、烈度、破壞力還是波及範圍,汶川大地震都大大超過唐山大地震,乃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
然而,歷經兩大史上最強地震,中國人深深體會到,最大的不同還是大災後面站立著的祖國。
1976年,那時的祖國困苦不堪,天災與浩劫結伴而行,政治的壓抑帶來的是經濟的停滯,雖然也是舉全國之力支援唐山,但人民困苦,國力虛弱。而今天,財政撥款,捐贈款物,野戰醫院、衛星影像、大型設備空降……這一切,都在展示著經改革開放30年後的綜合國力。
1976年,那時的祖國在國際上遠沒有贏得足夠尊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仍舊停留在特殊年代。而今天,中國敞開國門抗震救災,外國救援物質源源不斷運抵災區,國際救援隊站在中國的廢墟上展開生死救援。
國門的掩與啟,昭示著走在現代文明之路上的中華民族日益的自信和開明。
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總伴隨著災難的磨礪。災難來臨,或毀滅,或重生,而偉大的民族卻總能在災難中迅速凝聚人心,激起強烈的家國認同。
回望中華民族五千年,戰勝災難已成為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特別是近百年來,一段段屈辱的歷史不堪回首,中華民族就是在這一次次災難的洗禮中,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捍衛著國土主權,捍衛著尊嚴氣節,堅韌不屈,百折不撓,鳳凰涅槃,得以新生。
歷史是最好的註腳。唐山大地震後的中國在國力瀕臨崩潰的狀態下,以大無畏的精神撥亂反正,兩年後,當時被批鬥的「主角」鄧小平主導設計了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用「殺出一條血路」的果敢氣魄開始了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
回望歷史,唐山,就是伴隨著祖國的發展軌跡奇蹟般崛起在渤海之濱:現代化的都市、林立的高樓、宜人的環境、和諧的氛圍、經濟總量雄居河北省第一!唐山,不僅沒有從地球上消失,而且更加強大!
奇蹟的背後是震不垮的唐山人無比的堅強、堅毅、堅忍。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這座瞬間失去24萬親人、多了16萬重傷重殘的城市一直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油氈房裡,冬天寒風刺骨,夏天酷暑難當,唐山人沒有叫苦,而是克服重重困難迅速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奇蹟的背後是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的大力援助。就是在這裡,十萬大軍奮戰唐山,喊出了「撼山易,撼我軍民難」。1978年的9月19日,唐山恢復建設的關鍵時期,鄧小平來到這片重建中的廢墟,就生產、道路、交通、百姓住房等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上火車了,他突然又回過頭,用深情的目光再次與唐山告別。那一刻,定格在了歷史鏡頭中,也永遠成為建設新唐山的巨大精神動力。
唐山,這座古老美麗的鳳凰城,火後涅槃,重新崛起,它告訴世人,唐山是震不垮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汶川,汶川,我是你的兄弟———唐山!我從千裡之外趕來,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聽見了嗎?」這首網上無名氏的詩《汶川,汶川,我是唐山!》讓多少人潤溼了眼睛。
但歷經大難的唐山人沒有眼淚,汶川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多年不曾觸及的痛楚,他們懷著感同身受的心翻山越嶺,千裡急行,火速挺進汶川,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每分每秒都關乎親人的生命。搶險隊、救護隊、心理治療隊、志願者……重新站立的「唐山」和「汶川」在廢墟上心手相牽、血脈相聯。
如今,從災難中堅強站立的唐山舉城感恩,希望將當年承受的大愛和力量反哺今天的汶川。「唐山孤兒」張祥青捐資一億要建「震不垮的學校」。他說,「面對災難,團結就是力量」。
汶川———唐山,唐山———汶川,廢墟中,挺起堅強的身軀,悲慟中,滋生不屈的力量,苦難中,中華民族再次刻畫眾志成城的鋼鐵長城,學習從災難中贏得進步的補償。這片苦難的土地堅信,災難毀滅的東西,必將以另一種方式得以重塑光大。
汶川大地震,一場沒有炮火的慘烈戰爭,4500萬人受災,近7萬人已遇難。數字冰涼,卻不能屏蔽背後一個個曾經鮮活、真實的生命。
這是一隻小手,傷痕累累的小手,失去體溫,卻還攥著一隻筆。
這是一枚戒指,沾著血痕的戒指,英雄老師李佳萍臨終囑託:請將它轉交給我老公,告訴女兒我愛他們!
這是一縷白髮,在廢墟上迎風吹動,80多歲的朱群學老奶奶用枯瘦的手指,固執地在廢墟中挖掘、尋找她13歲的孫兒。
……
強震撕裂生命,頃刻生死永離。巨大的悲傷中,中華民族心底的真情、善良、悲憫、團結油然而發,血脈相通心手相聯,大愛讓瞬間永恆。
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趴在課桌上,冰雹般的磚瓦砸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湧而出,但他只是咬著牙,死命撐住課桌,如同一隻母雞張開翅膀緊緊護衛著自己的孩子,教師譚千秋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蜷伏在他身下的四名學生。
她,被發現時,身體已經變形,但脊梁死死地撐住了坍塌下來的天花板,護住了自己的孩子。臨離人世,她掙扎著在手機上留下信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下來,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漩口中學初三學生向孝廉也是被天花板壓住,醒後又再次昏迷。此時,她的同學小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地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4個小時後,小孝廉終於被刨了出來,而馬健的雙手已經血肉模糊。
「下邊還有人嗎?」這是地震救援隊員在廢墟上一遍遍的含淚呼喚;
「如果我死了,幫我照顧好老媽。」這是一位消防戰士的生死囑託;
「快,救護車!」這是救援人員抬著擔架的熱切吶喊;
「別怕,你會沒事的!」這是白衣戰士的溫柔安慰;
不放棄,不拋棄———這生死守望的諾言,不斷延長著廢墟下生命的長度:72小時、100小時、164小時、179小時……200多小時過後,依然有生命的奇蹟發生,誰不會為生命的頑強與不離不棄動容。
如果沒有那毀滅性一刻的降臨,人們的生活將依然在平常的軌道運轉,心中的真愛也習以為常甚至被忽略,而今天,瓦礫中,廢墟上,生死抉擇之間,中華民族的大愛煥發出世上最耀眼的光芒,感動了全中國,感動了全世界。
美國《時代》周刊感嘆:「中國原來是這樣!」
沒有人可以想像,這場世紀災難呈現給中國怎樣的巨大困難,面對它,中國人拿出了百倍千倍的勇氣、智慧和力量,迎難而上共克時艱,中國,沒有因悲傷而失去方向。
搶救生命、安置百姓、承受餘震、防止大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天公又總是不作美,或暴雨或暴曬,毫不憐惜,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這一個月,中國人民就是這樣與天鬥與地鬥,頑強奮爭,誓不低頭。
北川,傷痕累累,面目全非,縣城絕大部分被垮塌的山體掩埋,常住人口2.2萬當天逃脫的只有4000多人,就是這樣一座死城,還要承受著比餘震更可怕的次生災害———當地人稱為「海子」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這個最大蓄水量可達3億立方米的懸湖如一把利劍,時刻威脅著下遊近百萬人的安危。
全民總動員,決戰唐家山。組織專家勘察,疏散群眾,24小時不間斷監控水情,撤離演習,做好種種應對方案……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地方政府、民間百姓,人人都在爭分奪秒,在世界的注目下,展開了一場與3億立方米湖水進行速度和時間的競賽。
一個小小的壩體一時竟集中了四位共和國的將軍!
隨著搶險部隊首次動用重型火器實施精準轟炸影響洩洪進展的礁石,奮戰十多天的洩洪搶險工程終於初見成效,到目前為止,綿陽人民頭上的「一盆水」已經流走半盆,艱難的唐家山之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中國人用自己艱苦卓絕的奮爭,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災害的一個特大威脅,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損失,創造了世界上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蹟。
然而,與懸湖這把利劍比起來,無形的疫情似乎更具殺傷力,更讓人不敢鬆一口氣,「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古訓是對中國又一次嚴峻挑戰。
32年前的唐山已經受過一次這樣的生死大考,至今,很多唐山人都忘不了時刻在天空盤旋的飛機,那是在空中進行徹底的消殺,唐山,就是在那個艱苦時代用不可思議的努力奮爭創下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汶川,我們正關注您面臨的挑戰——
近10萬平方公裡的災區,數百萬民眾十幾萬救災人員,不計其數的廢墟,持續高溫、傳染病高發的夏季,多雨的森林地帶,惡劣的生活環境,惡化的衛生狀況,可怕的水源汙染、空氣汙染的威脅……挑戰前所未有。
人力的短缺更為防疫工作帶來沉重壓力。如北川,疾控中心主任和多位同事已不幸遇難,這次四川整個災區不少鄉鎮衛生院已被地震完全摧毀。外電紛紛評論,「中國政府的能力面臨考驗。」
防疫如同救災,行動刻不容緩。為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目標,中國舉全國之力,眾志成城,以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直面這場災害。
衛生部第一時間向災區派出衛生防疫隊伍,上萬防疫大軍奮戰在災區每個角落……
地震之後整整一月,中國再次用快速、周密、徹底、果敢的行動向世界宣告:大災之後暫無大疫。
……
尾聲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中華民族記憶中不可抹去的刻骨傷痛。
然而,他們又是暗含生命和力量的名字,無論是32年前還是今天,中國人始終昂起倔強的頭,挺起不屈的脊梁,堅強面對,百折不撓。大災難、大毀滅催生大慈悲、大無畏。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活著的人得生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
總書記、總理的話,慰藉著不幸者和倖存者,鼓舞著受災的群眾和13億中國人民。
災難後的第一個清晨,陽光照進綿陽市醫院的產床,新的生命長空破啼,一個名叫「震生」的孩子呱呱落地。
廢墟上,升騰著不滅的希望,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