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鳴生七入汶川地震災區採訪 多次躲過死神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專訪

  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際,北京電臺新聞廣播紀實廣播小說聯播節目從4月16日起,播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李鳴生榮獲魯迅文學獎的《震中在人心》。4月20日,雅安7.0地震,讓民眾再陷山河破碎、生死離別重大災難的悲痛之中。

  記者注意到,作家李鳴生這幾天在微博上對雅安地震不斷發聲不斷呼籲,高度關注地震。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或許就是「地震後遺症」吧。還有,我是作家、軍人,四川還是我的故鄉。

  七入災區採訪 多次躲過死神

  「汶川大地震給我最強烈的震撼是:地震太殘酷了!生命太脆弱了!地震最大的傷害就是對生命的傷害」。李鳴生在電話裡說出一組數字:邢臺地震摧毀8064人,唐山地震摧毀24萬人,汶川地震摧毀近10萬人,雅安地震又摧毀約200人!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就是生命。所以我沒有理由不關心雅安地震。」

  七次深入災區採訪的李鳴生,飽受餘震、毒氣、堰塞湖、山洪暴發等想像不到的危險與困苦。

  「最大的風險就是餘震。我自己估計也經歷了上千次餘震!有一次差點被一塊幾十噸的巨石砸在車上;有一次綿陽堰塞湖危在旦夕,我駕乘的車逃離中竟撞在了橋墩上;還有一次差點搭乘邱光華的飛機,有幸躲過一劫。二是毒氣侵襲。當時鎣華鎮有個工廠爆炸了,整個山谷烏煙瘴氣,毒氣汙染非常厲害,我戴上雙層口罩,依然臭氣撲鼻。三是恐懼。當時災區瘟疫傳言每天不絕於耳,而我身邊到處是廢墟以及還沒處理乾淨的遇難者和豬牛雞狗等。離我住地幾百米的山坡上,就是一片埋葬了數百具屍體的墳地。四是採訪艱難。災區山路崎嶇,災點分散,走路、爬山、乘車,有時一天要跑好幾百公裡,半天喝不上一口水。有一年冬天我進龍門山,在一個村民家同吃同住半個月,除了寒冷,還有與世隔絕似的寂寞。尤其是我第三次去災區,住在最偏遠的紅白鎮的帳篷裡,四周全是山,一去就遇上山洪暴發,半夜爬起來偵查地形,看大山倒下來後往哪兒跑。中午高溫42攝氏度,體溫計都能爆炸。但沒水洗澡,不少小戰士襠都爛了!傾盆暴雨後,帳篷裡又潮溼無比,被子一擰都能擰出水來,還有蒼蠅、蚊子滿天飛。後來病倒在帳篷裡,打了一星期的吊針。我共行程約一萬多公裡,走遍了災區所有重點倒塌的學校,採訪數百人,錄音200多個小時,記下了80多萬字的採訪筆記,拍下近萬張照片,當然也掉了十多斤肉。

  你難受,是因為心被創傷了

  明明「震中在汶川」,李鳴生卻說「震中在人心」,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鳴生說在災區走訪期間,他既看到了生命的堅強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親眼看見數以萬計的災民和孩子在逃亡、流浪,90歲的老人在廢墟中尋找孫子,3歲的女兒在災棚裡哭喊著媽媽,年輕的妻子跪在墳前叫著丈夫,白髮蒼蒼的母親趴在房前哭喊兒子,雙胞胎血濺教學樓,五口之家葬身廢墟,花朵般的少女切除胸脯,七個月的嬰兒雙腿截肢。尤其是面對廢墟上的書包與課本、血跡與屍骨以及無數悲痛欲絕的遇難學生的母親,他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什麼叫悽慘什麼叫悲傷,什麼叫撕心裂肺什麼叫悲痛欲絕,什麼叫萬念俱灰什麼叫生不如死!所以他的精神快崩潰了,最後去了成都市精神病醫院。醫生告訴他,這個在心理學上稱為「次級創傷」,你難受,是因為你的心被創傷了!李鳴生說:「我這才明白,汶川地震,真正的震中或者說文學意義上的震中,其實不在汶川,而在人心!」

  堅持寫書為求真相

  一次次回顧災難,無異於重複折磨自己,記者不解李鳴生為什麼?

  他說:其實我什麼也不為,只為事實和真相。我曾在書中寫過:「我不想把廢墟變成大廈,把悲劇變成喜劇;我不想把謊言變成真理,把哭泣變成歌聲;我不想把反思變成慶典,把災區變成秀場;我不想把鮮血變成酒水,把死屍變成活人!我必須公示汶川大地震災難的真相,表達災民的訴求,定格人心的表情。」所以我給本書的寫作定了一個規矩:必須堅守純粹的寫作動機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堅守一個作家起碼的良知。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由天災想到人禍,由今天想到明天!

  地震中,痛失家園、親人的災民,多數人咬著牙抹著淚挺過來了,堅持忍痛活著;也有一部分災民,卻承受不了沉重的打擊,失去了一個正常人原有的正常精神!這部分災民,被稱為「精神病人」。

  李鳴生是唯一一個寫到災區精神病人的作家。他當時萌發採訪這個群體的契機是,有一天他看見一位遇難者的母親跪在廢墟上,一邊點著一炷香,一邊淚流滿面喃喃自語。詢問中,李鳴生發現她語無倫次精神完全失常,這讓他非常難受。於是他想,應該探究一下地震把正常人變成非正常人之後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秘密;只有把災難中最獨特、最微妙的東西抓住並呈現出來,才可能表達災難的本質,也才有文學的典型意義,所以他五次進入精神病院。

  唯一寫地震精神病人的作家

  「您認為地震對人類造成最大的傷害是什麼?」

  李鳴生的回答對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摧殘!比如有些孩子才幾歲甚至幾個月就做了截肢手術,心理的創傷不僅將陪伴他們一生,同時還將陪伴他們的父母及全體家人的一生。這種痛苦是局外人無法想像的。所以說,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最大區別,就是唐山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父母的孤兒,汶川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孩子的父母!我採訪過一些心理學專家,他們告訴我說,一戰、二戰、越戰後,不少軍人都有心理創傷且伴隨終身。唐山大地震後,有專家對2000多個倖存者做過調查,其中87%以上的人都有心理創傷。因此地震之後,重建生活的家園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心靈的家園、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廈,我認為更重要。其實當今世界,我們憂患的豈止是地震,敵對戰爭、恐怖襲擊、病毒傳染、環境汙染、食品毒害等,哪一樣不令我們心驚肉跳憂患無窮!所以一個民族不僅要有反省自覺,還要有憂患意識,否則便是後患無窮。總之經歷地震後我最深的體會是: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趙李紅 文圖 X017

  書摘

  汶川大地震中,無數災民因失去家園、因失去親人而悲痛欲絕生不如死。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多數人咬著牙抹著淚挺過來了,忍痛正常地活著;然而另有一部分災民,卻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失去了一個正常人原有的正常精神!這部分災民,被稱為「精神病人」。

  地震致患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不等於神經病人,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老百姓常常把二者混為一談)。所謂精神病人,通俗地說,就是腦功能受到損傷,或者說腦子受到刺激的人;因腦子受到刺激而導致的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病。這種疾病在中國較為普遍。北京大學心理學專家楊甫德告訴我說,中國的精神病患者大約有八千三百多萬人!嚴重患者,就有一千六百多萬人!

  那麼在四百八十多萬災民中,又有多少被汶川大地震震出的精神病人呢?

  成都精神病醫院副院長文榮康告訴我說,四川大約共有二十餘家精神病醫院,其中有五家是綜合醫院裡設置的精神科,比如華西醫院的精神病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精神病中心,其餘十幾家都是專門的精神病醫院。另外還有四家精神病醫院,比如民政系統的德康醫院、公安系統的安康醫院等。這些醫院在地震後到底收了多少精神病人,根本無法統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遇有外在的刺激,新的成員還會不斷增添。

  我幾經努力,試圖將這二十家精神病醫院的精神病人做一準確的統計,最終卻失敗了。但是,僅成都精神病醫院,即成都精神衛生中心,便收治了一百一十多位精神病人,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

  採訪中,恍惚自己也成了精神病人

  在災區走訪的日子裡,我曾先後五次進入成都精神病醫院,每次見到那些被大地震催生的精神病人,恍惚中我感到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個精神病人。他們中,有的地震前在都江堰住院;有的地震後被送進醫院;有的地震前病情已經好轉,地震後又加重了病情;有的地震前已經準備出院,地震後又舊病復發,不得不繼續留在醫院;有的地震前精神稍有問題,但還不算精神病人,地震後便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病人;而有的地震前完全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地震後一下就變成了一個完全不正常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區的譚樨醫生告訴我說,這些病人從災區剛來到成都時,心裡都很恐慌。開始,醫院把他們安排在三樓,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很緊張;如果有餘震,就更是恐慌。於是又把他們調換到一樓大廳,睡在地鋪上,醫務人員則坐在邊上,不睡覺,陪著他們,守著他們,安慰他們,還給他們洗臉、梳頭、泡腳、洗澡,幫著聯繫親屬,等等。這些病人,病情有輕有重,時好時壞,有的情緒狂躁,充滿敵意;有的對地震非常敏感,一有餘震,便跑出病房,不願回來;有的稍有一點動靜,就神色慌張,到處打聽情況;有的不與任何人說話,不和任何人溝通,整天坐在病房,望著窗外,獨自發呆,默默流淚……

  遺憾的是,截至我進入醫院,這些病人與他們的親屬幾乎沒有什麼聯繫,有十三個病人根本無人認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地震剛過,災區情況非常特殊,到處亂得一團糟,單位與單位、個人與個人,信息幾乎中斷;而這些病人大多數家在山區,家裡一無固定電話,二無手機;加上他們的親屬死的死,傷的傷,即便沒死沒傷,天天餘震不斷,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麼可能顧及他們?

  每月四千元住院費,農村患者難承擔

  譚醫生告訴我說,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每月住院費在三千元左右,生活費在三百元左右,還有其他一些小的費用,一月下來,將近四千元。這筆費用對絕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是根本無法承受的。北京大學心理學專家楊甫德也告訴我說,精神病患者承擔的醫療費用是非常重的,在全國所有疾病中,排在前十名,而在這前十名中,精神病患者就佔了五個,其中抑鬱症患者,列第二位。而問題還在於,對於精神病的治療,與別的疾病不同,有一個長期的、反覆的過程。不像長個腫瘤,或者有根盲腸,一刀切除,萬事大吉,永不復發。比如,有的本來病情漸好,一旦遇上什麼刺激,當即加重;有的甚至好不容易已經痊癒,這次遇上地震,馬上再次復發。如此循環往復,誰承擔得起啊!更何況,這些來自災區的病人,哪家哪戶,不是窮人!因此,一些「老病號」,家裡本已負債纍纍,汶川大地震後,突然被國家收治,親屬自然就順水推舟,不願露面了;而被地震震出的「新病號」們,國家全是無條件收治,他們的親屬更是因禍得福,心安理得,不願或者說不敢到醫院認領自己的親人,擔心到了醫院,萬一醫院要讓付醫藥費,豈不自找麻煩?所以,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幸而,有白衣天使們的真誠呵護,細心關照,這些從災區逃出的精神病人總算有了一個落腳的窩。

  摘自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震中在人心》

  李鳴生 著 作家出版社

  李鳴生:

  1956年生。三屆魯迅文學獎得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飛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中國863》、《全球尋找「北京人」》、《發射將軍》、《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等20餘部作品。

  書評

  《震中在人心》文字撼心靈

  在破碎的山河之間,在遍野的廢墟之上,在滿目瘡痍的災難現場,李鳴生用觀察、傾聽、記錄,以一個出色作家的良知思考,用無聲的愛關照人類的生命和心靈,更以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洞察那場刻骨的災難。災難過去、記憶猶存。泣血的文字,為我們留下久久的思索。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際,讓我們再度回顧那場重大災難留下的淚水與記憶,再次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敬禮。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是一部有情感深度、思想厚度和道義力度的書,一部充滿作家獨立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書。作品顛覆了重大題材傳統的寫作模式,對災難中的人性有著深刻而獨到的文學表達,既有真實可信的現場敘事,又有清醒睿智的理性思考,還有突破禁忌的仗義執言,讀後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四川作家協會主席、作家阿來

  《震中在人心》始終在一種悲涼和痛苦的記憶與遺留的患難中展開,是一部真正接近地震本身的報告。作品既包含了作家對家鄉地震的悲痛感情,也突出了作家以自己的眼光發現、感受、理解和描述災難的個性。作者還自覺地運用了理性的武器,讓人們在面對災難時還有反省的空間。我相信它會長久地被人們所記憶。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評論家

  李炳銀

  李鳴生是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他的航天系列作品及高科技作品長久地膾炙讀者。而這部《震中在人心》,深入、深層、深刻,達到絕非同類作品所能企及的境界。就是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應是巔峰之作。我甚至認為,李鳴生還能不能再創造如此黃鐘大呂之作?

  ——《中國作家》副主編、作家蕭立軍

  汶川地震是個重大題材,但很多作品只把它寫成抗震救災的歌頌,整體性地缺失人類遭受生命重創的傷痛之感,缺失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缺失對於人類自身行為的深刻反思。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用鏡頭定格真相,讓文字留下思考」,在這諸多的缺失之處,凸顯著作家觀察、表達的卓異和反思的深刻,顯示著報告文學應有的品格。作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的首獎作品,可謂實至名歸。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 丁曉原

相關焦點

  • 港澳臺地區援助汶川地震災區回顧
    香港援建記:8年投入100億港元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臥龍小學的建築遭受重創。當時的臥龍小學位於海拔2000多米的四川省汶川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藏、羌、漢族的120多名孩子。災情發生後,孩子們的處境牽動著香港同胞的心。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10年前的5月12日,8級強震猝然襲擊汶川,震驚全球。彼時,「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全中國的目光都投向了汶川災區。彼時,國外媒體憂心斷言,「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歷程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充分體現和有力彰顯。  災區恢復重建始終貫徹以人為本方針,「民生優先」貫穿災後重建發展的每一步每個方面。地震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極大傷痛,但災難沒有擊垮堅強的中國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猶如一塊巨大磁石把黨和人民緊緊聯結在一起。
  • 最堅固的是學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汶川地震10周年陝西漢中災區回訪
    「5·12」汶川地震中,陝西漢中市略陽、寧強、勉縣等多個縣區遭受重創。10年之後,記者在災區看到,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一片欣欣向榮。天津市對口援建的民居、學校、醫院,為當地老百姓築起了美好家園,將幸福和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上。在積極進行災後重建的同時,漢中市也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災區的人們也將災難帶來的驚慌和悲傷放下,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 汶川地震10周年:盤點五部有關汶川地震的電影,北川救援真實再現
    大型文獻紀錄電影《人民至上》全景式地記錄了在這場特大地震中,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奮起抗震救災的全過程,許多畫面和聲音的片段為首次公開。《5·12:汶川不相信眼淚》:北川救援,真實再現。這也是一部高度記實的電影,可謂一部專門表現北川救援的電影力作。
  • 汶川大地震手記:一個佛教傳媒人的災區經歷
    羅漢寺在大災難面前以博大的胸懷和無畏的悲心迎接了一個又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是苦難中的溫暖畫卷,也是汶川大地震中最美麗的生命傳奇。 災區58小時:哭泣、無助、吃饅頭剛到災區時,對大地震完全沒有概念,還幻想著到什邡後住酒店。沒想到,一進羅漢寺就傻了眼,到處都是帳篷,哪裡有房子可以住?跟著法師把行李箱扔在一個帳篷裡。
  • 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實錄(組圖)
    12日20時,經過2小時40分專場飛行和1小時50分裝載和登機後,劉軍帶領兩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從北京南苑機場出發,運送242名國家地震局的救災人員和12條搜救犬、3臺搜救車輛、7噸救災裝備趕往災區。  這是大地震之後最先到達災區救援的力量。  史無前例的空中大運兵  接下來的4天,軍隊與死神賽跑,夜以繼日,爭分奪秒。
  • 回顧5.12汶川大地震父親去世12周年
    5.12汶川那場給人間帶來傷痛的大地震過去有12年了,想起那場大地震父親的去世也有12個年頭了,回憶父親的去世要從5.12汶川那場大地震說起。一場大地震頃刻間家園摧毀,人間妻離子散一幕幕慘劇發生。地震發生後,從電視畫面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前來災區慰問,親臨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場面感人,國家主席胡錦濤手拿廣播講話,「地震難不倒英勇無畏中國人……」洪亮的聲音激蕩在災區上空,鼓舞災區人民戰勝困難信心。
  • 測繪局、地震局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
    [2008-09-03 14:16:58]         [李維森]監測結果顯示,汶川地震對災區地形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對災區以外地區的地形影響不大;災區範圍的測繪基礎設施毀損嚴重,但災區以外則影響較小。地震發生後,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公眾及媒體等,對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眾說紛紜,有媒體報導:「12日的錯動使當地地殼抬升九公尺,喜馬拉雅山長高好幾公尺」。
  •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兩茫茫
    文/七隻小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距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到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 汶川地震,香港究竟捐了多少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八級大地震。根據有關數據,地震造成近七萬人死亡,波及大半個中國,南至泰國越南均有震感,為建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一次地震,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地震發生後,國內舉全國之力捐款捐物,各種官方民間組織奔赴災區參加救援。香港也積極響應救災工作,參與了從災區搜救到重建的全部過程。
  • 古代地震情況以及災害地區地震帶(紀念5.12汶川大地震)
    這一年北京奧運成功舉辦,這一年百年難遇的汶川大地震奪取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這一年,南方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大的雪災……地震後的災區情況1. 陝西岐山地震陝西岐山地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和世界史上記載最早的一次七級大地震(六級以上),時間發生在周幽王時期,地點為周朝龍興之地——陝西岐山縣。
  • 「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國際護士節——全國「防災減災日」
    十二年前,上天好像給中國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國際護士節和汶川地震相遇。5·12汶川地震(2008 Sichuan earthquake),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芮氏規模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 。
  • 汶川地震:真相迅速揭開 謠言不攻自破
    不僅是汶川百姓,全國大多數地方的民眾都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這場天災的威力。人們紛紛跑出房間,尋求權威的答案。哪裡地震了?震級多少?新聞有沒有報?對信息的極度渴求,立即凸現出來。公布災情速度前所未有汶川地震,讓我們看到中國對災情的公布速度。
  • 汶川地震首次暴露中國的驚人戰爭動員能力,世界為之震撼!
    然而,多少年過去之後,當外國人故地重遊時,他們驚呼「這真是汶川地震重災區嗎?」他們看到的,是在廢墟上佇立起的一座新城!而災區其他醫院的一些天使們,雖然自己倖免於難,家人卻難逃厄運:或母親遇難;或父親傷殘;或孩子去世;或姐妹離散。據說有親人遇難的白衣天使,災區不下三百人!汶川地震中,德陽醫院有一個護士,地震時丈夫不幸遇難,父母、孩子生死不明;而醫院樓房危在旦夕,幾百名傷員急需轉移。於是在電梯不能運行的情況下,身高不足一米五五、體重不足一百斤的她,竟把三十多個人高馬大的病人,從九層樓一層一層地背到了一層!
  • 香港援建汶川地震災區工作圓滿結束 投入逾百億港元
    隨著省道303(映秀至臥龍段)和綿茂公路(漢旺至清平段)於上月底完成和通車,歷時8年多的香港特區援建四川地震災區工作圓滿結束。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27日表示,特區政府對汶川大地震的各項援建項目已先後投入服務,連同香港賽馬會10億港元撥款援建的7個項目和民間捐款,香港特區一共投入超過100億港元。
  • 九寨溝地震和汶川地震無直接聯繫 汶川地震多少級
    四川九寨溝地震後,9日凌晨零點中國地震局召開了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對九寨溝七級地震的地質結構、地理位置、餘震的分布情況做了說明。  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9日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被中斷道路301線K79處已搶通便道,K83處仍有落石,暫無法搶通。
  • 汶川地震遺孤,長大後成了高原武警戰士
    但在10年前,他只是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親擔驚受怕的兒童。2008年,陳偉還是四川省青川縣東河口鎮小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發生地震時,他正在教室上課。頃刻間教室突然劇烈搖晃垮塌,屋頂瓦片不停墜落,老遠就能聽到山谷飛石撞擊出的巨大聲音,漫天灰塵。「同學們,快跑!」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回顧100多年以來中國大陸發生的10次7.8級及以上的地震,震後的餘震多數未超過7級。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大震後112天內,我國地震臺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餘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餘震,造成十餘人傷亡。
  • 汶川地震香港援助項目完工率98%
    汶川地震香港援助項目完工率98%     截至今年10月底,189個援助項目已完工186個        在汶川地震災區,14個項目獲省結構優質工程獎    在蘆山地震災區,我省邀請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貿辦代表全程監督資金使用
  •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11周年 跟著這些電影緬懷逝者
    1905電影網訊201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爆發芮氏8級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如今,距離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11年,期間有不少電影重現了災難發生時的感人事跡,描繪了災後重建的動人故事,讓我們跟著這些電影一同緬懷逝者,致敬重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