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愛因斯坦寫下E=MC²,預設了核能的利用與開發。魔盒就此被打開,人類發現了核能的巨大能量,也喚起了潛藏的危險。
如今,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核能。但人類也無法忘記,日本廣島和長崎升起的蘑菇雲;美國的三英裡島、烏克蘭的車諾比、日本的福島,前前後後成千上萬生命的消隕和磨難。
關於核能的爭議從未停息。反對核能的隊伍中,通常包括人道主義者和社會科學家;工程師卻是支持核能的主力。
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事故讓我們看到了科技的涼意。
當年4月26日凌晨1點22分,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35公裡,一道強烈的藍白光線射向夜空——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相當於廣島原子彈400倍以上的輻射被釋放到空中,至今仍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超過33萬居民被迫撤離。60萬人暴露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
前蘇聯幾乎是以成千上萬的人命為代價,阻止了第二次爆炸——如果那真的發生,整個歐洲將無法住人。前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戈巴契夫說,為這場核事故,蘇聯付出了180億盧布的代價——當年一盧布可相當於一美元。
「核能的本性,是極其昂貴、潛藏巨大危險、極其依賴專家。這樣的本性,對集權性質的政治經濟權力是非常理想的。因此,核能的主要驅動力量主要來自國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學教授布萊恩•馬丁(Brian Martin)說。
然而,也正是車諾比,敲響了前蘇聯的第一聲喪鐘。事故發生五年後,前蘇聯轟然解體。
30年後,傷害仍未停止。一份最新出爐的報告稱,車諾比事件可能已造成20萬起額外死亡。高輻射粒子至今仍留在俄羅斯南部的森林中,威脅著當地民眾的健康。
在車諾比30周年之際,鳳凰網走訪了烏克蘭的車諾比地區,以及俄羅斯南部的布良斯克,在森林、廢棄的村莊、公墓、醫院、商店,訪問了醫生、律師、學校、消防員,以及核事故受害者和見證人。
「無論是車諾比,還是日本的福島,在核事故之前,都曾有無數專家拍著胸脯保證,說核電站『絕對安全』,」綠色和平核汙染專家阿里穆夫(Rashid Alimov)說。
事實是,在烏克蘭,我們看到一個前蘇聯精心設計的「五星級」小鎮是如何變成一座「鬼城」;在俄羅斯南部,我們看到30年後,仍有500萬人在核輻射的陰影中生活:人們在吸收了大量輻射的森林裡伐木,食用森林裡的蘑菇和莓果,兒童在森林裡嬉戲。頻頻發生的森林火災,讓輻射粒子更輕易地進入他們的呼吸道。
中國已決定在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中,以每年6-8座的速度新建核電站。截至去年九月,全中國已有十餘個省份對內陸核電有所布局,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的廠址有31個。
我們懇切希望:重返車諾比,除了喚醒沉痛的記憶,也能激發人們對核能安全現實與未來的再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