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當地時間凌晨1點23分。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只有110多公裡的車諾比核電站四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超過8噸的輻射物嚴重洩漏,輻射量相當於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多倍。
事件導致6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遭到直接汙染,30.6萬人被迫轉移,320多萬人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輻射而健康受損。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布的報告,事故累計造成的死亡人數在當時就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
資料圖:爆炸後的車諾比核電站
30年後,全球鋒報重返車諾比,通過幾位親歷者的口述,還原那段歷史。在他們的敘述中,有輻射陰影下不知所措的恐慌,有強行疏散後背井離鄉的不舍,有響應號召奔赴救災前線的激情,也有對政府隱瞞真相欺騙民眾的憤怒。
我們在這裡用影像和文字忠實地記錄下他們的心路歷程,希望您能感受到那場災難所造成的巨大創傷,同時捫心自問:在面對重大災難事件時,我們的政府該如何應對?媒體該如何報導?而民眾又該如何去紀念和反思?
獨家視頻:鋒報記者穿越隔離區
克欽斯基:39歲,車諾比核電站嚮導,經常帶外國媒體和遊客參觀隔離區,對隔離區的布局和各種設施都了如指掌。
克欽斯基:我手裡拿著得是輻射檢測設備,現在顯示的是71,這略高於正常水平。但你看,現在又掉到了54。我們繼續前進,可以看到現在顯示的是62。這裡比剛才更高,達到86了。
克欽斯基:在我身後的就是被封閉的4號反應堆,是車諾比核災難的源頭。在我身後的另一邊正在建造的車諾比新石棺,可能看起來不太清楚,因為新石棺的顏色很像今天的天空。未來當新石棺建好之後,將會通過特殊的鐵軌,運輸到四號反應堆的位置,罩在現有的四號反應堆石棺之上,以確保這裡的安全。
圖:車諾比新「石棺」
克欽斯基:核電站這裡有嚴格的限制。當你進入餐廳之前,需要在這裡進行檢測。通過這個機器,伸出你的胳膊,然後放到這裡。你看我身上很乾淨,所以我可以進餐廳了。你看這裡就是車諾比核電站的餐廳,地方並不大,但感覺非常棒。
克欽斯基:車諾比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如果你跟我一起往下看,就能看到水裡有體型比較大的魚在遊動,它們看起來真的很長。這座鐵橋原先是通往核電站的路,但是現在被遺棄了。
圖:核電站冷卻池的鯰魚 長1.5米
克欽斯基:我現在在普裡皮亞季。這是一座在車諾比核電站3公裡之外的小城,原先有5.5萬居民。他們大部分都是核電站的員工及家屬,在核事故發生幾天之後他們才從這個小城離開,因為這裡遭到了嚴重汙染。在車諾比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儘管這一切是一場人為製造的災難,但是自然似乎在用生命力恢復這裡。
克欽斯基:普裡皮亞季看起來是一座空城,一座被遺棄的城市。這裡也許會讓人有一種焦慮的感覺,但是你在這裡聽到的不再是高速公路的嘈雜。這在今天的烏克蘭很罕見,你在這裡甚至可以聽到蜜蜂的嗡嗡聲。
圖:30年後的普裡皮亞季
克欽斯基:今天,30年過去了,就像一些人說的那樣,這裡的輻射值看起來不再那麼高了。不過根據一些報告,雖然在這裡行走你不必再有恐懼,但還是有些區域,輻射值持續偏高。僅僅就這條路而言,看起來一切都已恢復平靜。
克欽斯基:穿越整個普裡皮亞季需要走很長一段路,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有機會去體會這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