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撥到34年前的1986年,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廠房盡毀,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前後有上千人死亡。廠房邊上有一片松樹林,接受高輻射汙染源,葉子變成了紅色,不久相繼死亡。
最初的幾年裡,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在減少,整個車諾比空無一人,成為無人敢踏入的禁區。人走了,動物卻來了,上世紀90年代,鹿、野豬、狼、野馬、鷹等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聚集,開始瘋狂繁殖,數量不斷增加,這座人類的鬼城,誰也沒想到30多年後卻成了動物的天堂。
人們知道這裡有輻射,躲得遠遠的,動物並不知道核輻射的存在,把這裡當成了沒有人類侵擾的天堂。為什麼這麼多動物能夠在這種環境下繁衍,並且生活的自由自在呢?最主要原因是這裡的輻射量已經慢慢的減少了很多,有些動物能夠抵抗住目前的輻射量,另外人類也做了很多搶救性工作。
首先,車諾比核事故發生之後,核電站並沒有停止工作,三號機組一直工作到2000年才最終關閉。為了阻止放射性核汙染的繼續,前蘇聯政府在發生爆炸的反應堆上安裝了一個混凝土「蓋子」,被稱為「車諾比石棺」。無論是核電站的工作人員,還是「石棺」的施工人員,十多年裡少說也有上千人在隔離區內工作,後來又陸陸續續開始有人進來,開始進行科學實驗等工作,這些工作的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輻射量。
其次,高危險放射性物質在不斷衰變,例如著名的鈷-60,它的半衰期是5.2714年,這意味著,一公斤鈷-60,在5年零100天之後,就只剩下500克鈷60了,另外500克已經衰變成別的物質。
我們體內最多的鈣-40:它佔鈣總量的96.941%,半衰期大於5.9×10^21年,這意味著,人體內的一公斤鈣-40,平均每兩天只有7個原子衰變,所以有一公斤放射性的鈣並不可怕,因為它的半衰期實在太長了。
車諾比核電站反應堆的物質可是高輻射量的重核,遠遠高於我們人體裡的鈣輻射,這些物質半衰期很長,衰變也不可能為零,但持續的衰變輻射量在不斷減少,這也許是在動物能夠接受的範圍內,達不到高輻射馬上致死的劑量,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動物存在。
第三,不同的動物抗輻射能力不同。由於核輻射影響的主要是DNA,所以,越是旺盛的組織和細胞,越是處在分裂高峰期,對核輻射越敏感,輻射傷害越大。例如:
0.01倫琴就能殺死一些真菌和藻類,但需要高達350000倫琴才能殺死纖毛蟲。寄生蜂受到高達180000倫琴的輻射之後,壽命反而會增加。甚至,雌性寄生蜂的壽命會隨著輻射增加而增長。人類的半致死輻射量是450倫琴,超過600倫琴致死量達到100%,同樣是哺乳動物,小鼠的半致死輻射量是620倫琴,大白鼠的甚至可以高達1000倫琴。
通過上面的數據比較,對於輻射量的承受,人類明顯比動物低很多。有些動物能在這裡生存,輻射量達到了某些動物的生存標準,而人類還是不行,人類對輻射耐受量低。人類入住還是很困難,也許還要很長時間。
事實上,車諾比野生動物聚集,不是因為核輻射對動物沒影響——在核汙染發生的早期,確實曾出現過一些畸形而壽命短的動物,比如一些鳥類就產下過畸形後代,很多燕子的尾羽畸形,與正常的相比較尾羽出現了差異。上圖
隨著時間推移,核汙染不斷被稀釋,生活在車諾比汙染區的野生動物畸變體越來越少,生命經過世代交替,也會慢慢回歸到自然狀態。當然,這個過程會經歷很長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生物痛苦地度過一生,只有極少數生物能夠獲得一些可能是有益的細微變異,並將這些有益突變擴散到更廣大的種群中去。
一部分動物,可能一開始影響較大,但經過幾代之後,抗輻射能力明顯增強,達到了能適應環境的地步,有一部分動物在車諾比當前的輻射量下生存,已經沒有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