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車諾比核電站
北京時間9月7日消息,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車諾比核洩漏是迄今世界歷史上最慘痛的一起核事故。然而,二十多年以後,圍繞車諾比核汙染區是荒原還是奇境的爭論卻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如今,一個英國科學家小組即將再次踏上烏克蘭的土地,試圖揭開這個問題的真相。
野生動物的天堂?
「我們走進一片荒無人煙、陰沉悽涼的荒原。建築物遭到毀壞,窗戶碎成一片片。樹木茂盛,雜草叢生:這是一個『鬼城』。」乍看上去,這像是一篇摘選自描寫災難發生後破敗景象的小說,如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筆下的《路》。事實上,這齣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教授蒂姆·穆蘇(Tim Mousseau)對首次車諾比之行的描述。
1999年,穆蘇同法國巴黎皮埃爾·瑪麗居裡大學鳥類學家、進化生物學家安德斯·穆勒(Anders Moller)一道,去了那個發生過世界上最慘痛核事故的地方。他們的現場調查曾激發了有關輻射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影響的激烈爭論。穆蘇和米勒希望,這次前往車諾比可以令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議塵埃落定。他們計劃在兩周內動身。
車諾比核事故的基本情況人盡皆知。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由於工作人員違反操作規程切斷電源,車諾比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爆炸,由此洩漏的輻射物質數量是長崎和廣島的數百倍,歐洲方圓8萬平方英裡的土地受到汙染,輻射物質甚至飄到了愛爾蘭西北部。
事故發生後,30萬人被疏散到安全地點,蘇聯還在事故反應堆周圍建立一個方圓800平方英裡的禁區。然而,日前有媒體報導稱,杳無人煙的普利帕特小鎮竟然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當地人看到狼、熊、麋在廢棄的街頭出沒,小雨燕從廢棄的辦公大樓上空掠過。種種跡象表明,如果野生動物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重返車諾比,核輻射和核威力可能比科學家原來想像的小。
對付開發商的「完美武器」
提出「蓋亞假說」的英國大氣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甚至撰文寫道,自然界「會把核廢物看作是對付貪婪開發商的完美保護武器,野生動物偏愛核廢料場所表明,用於處理核廢料的最佳地點是熱帶雨林,以及其他急需一種對付農民和開發商的可靠武器的棲息地。」
根據聯合國200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車諾比事故引起的癌症最終會使4000人死亡:這一數字低於預測。事實上,在「髒彈」和核擴散時代,車諾比事故的作用或許堪比一次針對大範圍核輻射影響的無情實驗。儘管輻射水平在過去23年急劇下降,但車諾比仍存在一些「熱區」。據穆蘇教授介紹,大多數受汙染地區的輻射水平為每小時300微西弗(microSievert),這是正常輻射水平的1200倍,胸部X光檢測的15倍。他說:「長期暴露於核輻射是有害的。」
真正的問題是銫、鍶、鈽等放射物元素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它們的半衰期分別為3萬年、2.9萬年和2.4萬年。這意味著在長達幾萬年裡,這些化學物質將衰減至以前濃度的一半,所以,它們會對土地造成長期的汙染。穆蘇教授說:「你需要擔心的是吃下受汙染的食物,因為食物消化是一個人暴露於有毒輻射物的主要途徑。」
畸形病變數量增多
儘管有很多報導稱車諾比地區的生物茁壯成長,但穆蘇並不相信。他和穆勒教授的第一個發現是,車諾比地區鳥類畸形病變的數量增多。二人對兩萬隻家燕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了畸形喙、尾羽彎曲、眼睛外形不規則等病態。有些家燕的羽毛本身該是綠色的,但卻長成紅色,本身是紅色的,卻長成了綠色。
由於食物來源受到汙染,高輻射地區的鳥類數量減少了超過50%。只有極少數家燕還具有繁殖能力,而在它們下的鳥蛋裡面,也只有5%能孵化。不到三分之一的鳥類能活到成年。穆蘇和穆勒兩位教授通過檢測家燕的精子證實,這些畸形病變還具有遺傳能力。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發現是,抗氧化劑、核輻射和羽毛顏色之間存在聯繫,也就是說,羽毛最豔麗的鳥兒死去的可能性更大。這項研究去年發表於某科學雜誌上。原因其實很好理解,無論是人類還是鳥類,抗氧化劑都有助於抑制輻射的影響。
穆蘇教授說:「需要長途遷徙、具有亮色羽毛的鳥類,比如說雨燕,它們的代謝率非常高,產生大量自由基,也就是副產物,這些副產物會損壞它們的組織。不過,它們會利用囤積在血液和肝臟中的抗氧化劑消除這種潛在危害。雌鳥將大量抗氧化劑分配到鳥蛋上,這是幼鳥羽毛呈嫩黃色的原因。」
但是,在鳥類遷徙路線的末尾,它們必須補充能量,「問題是,在高度汙染的地區,它們做不到這一點。」其結果是,雨燕和大山雀無法維持其亮色的羽毛,不能將足夠多的抗氧化劑輸送到鳥蛋,也就孵不出小鳥。鳥類賴以為生的昆蟲經歷了同樣的遭遇。在大多數受汙染地區,蝴蝶、大黃蜂、蚱蜢、蜻蜓和蜘蛛的數量更少。穆蘇說:「包括授粉者在內的昆蟲都對輻射汙染增加都很敏感,這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衝擊。」
研究結論大相逕庭
這看上去像是車諾比地區的生態系統處於危機的景象,但為何會有一些科學家得出了與穆蘇和穆勒截然相反的結論呢?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的羅伯特·貝克(Robert Baker)博士和唐納德·切瑟(Ronald Chesser)博士也實施了一項研究,結果2006年刊登在美國《科學家》雜誌上。他們寫道:「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僅僅八年,就已經有很多哺乳動物生活在毀壞的反應堆周圍,我們對此吃驚不已。」
他們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同穆蘇和穆勒的結論截然相反,稱車諾比地區「一派繁榮景象」,「禁區」的野豬數量是外面的10到15倍。他們還未發現變異率升高的任何證據,或是生活在車諾比的動物生存狀況與未受核汙染地區的動物生存狀況存在差異的證據。
對此,穆蘇表示:「車諾比不在月球上。你能聽到鳥兒和哺乳動物的叫聲,偶爾能看到狼和狐狸出沒,那裡還有花草樹木——它不是徹徹底底的荒漠。之所以存在這種誤解,是因為核汙染的影響,所以,一個地區存在很多生物,另一個地區又什麼也沒有。儘管如此,對於接受過培訓的生物學家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都是容易引起雙方爭論的,尤其是兩個研究小組不久都將發表有關車諾比地區哺乳動物狀況的論文,而且雙方的研究結果再次大相逕庭。切瑟說:「我認為我們的研究同穆勒和穆蘇的研究之所以存在差異,一切皆因他們對細節的忽視。我不會對此作過多解釋。我們的研究準確無誤,對於這一點,我毫無疑問。」
悲劇仍在上演
對於切瑟的「挑釁」言論,穆蘇的回應同樣咄咄逼人:「我希望儘量避免討論他們的研究工作細節,但除了我們倆之外,其他人都在不停地計算生物數量,測量它們的分布情況和背景汙染。他們的工作都是基於道聽途說。」
無論他們誰對誰錯,另一場悲劇卻正在上演。穆蘇教授開始與烏克蘭基輔放射生物學醫院合作,對生活在車諾比周邊地區的居民展開長期研究——納洛蒂切斯基(Narodichesky)地區的1.1萬成年人和2000個兒童,那裡距車諾比50英裡(約合80公裡)。
穆蘇表示,當地人患癌症、具有出生缺陷和壽命減少的概率非常高。他警告說:「越來越多的信息都指向人類暴露於慢性輻射所產生的嚴重後果。這又會對那些孩子的下一代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