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對核電的思考:核電有利弊 放棄不容易

2020-12-01 搜狐網

  核能發電的利弊早就討論了不是一天半天。清潔和相對低廉的成本是核能發電的長處,然而一旦發生洩露引起的災難又讓人對它望而卻步。在北歐國家瑞典,人們的心態一度從大力發展核電轉變為堅決反對核電。如今,終於按民意的結果開始告別核電,人們又開始念起核電的好來。時過境遷,瑞典人重新思考要不要核電。

  告別核電站 有喜也有憂

  2005年5月31日對瑞典核電事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在瑞典人投票支持逐步淘汰核能發電25年後,位於瑞典南部、備受爭議的巴舍拜克核電站終於要徹底關閉了。它是按照瑞典逐步淘汰核電計劃關閉的第一座核電站。

  說它備受爭議是因為,一方面,巴舍拜克核電站發電能力為600兆瓦,可以為瑞典南部地區提供30%的電量;另一方面,它隔著窄窄的一條水道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望,距離哥市只有40公裡。丹麥是無核國家,由於懼怕核電站一旦洩露造成的汙染,丹麥一直呼籲瑞典關閉這個核電站。1999年,巴舍拜克核電站的一號反應堆被關閉,現在要關閉的是二號反應堆。

  核電站從建成以來,門外的示威者就沒斷過,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這一天,兩派主張的示威者都安靜下來,凝神等待著重要時刻的到來。

  5月31日下午6時,在巴舍拜克核電站總監控室裡,核電站總裁讓·埃德貝裡在眾多記者的注視下,把手指按在了監控平臺上的紅色停止按鈕上,閃光燈瞬時亮成一片,監控平臺上發電量顯示儀表上的數字開始緩緩下降。當時鐘走到6月1日零點的時候,顯示器上的數字變成了零。

  工作了30年的巴舍拜克核電站就此徹底關閉。

  放眼望去,兩座20米高的核反應塔孤零零地聳立在面積約200個足球場大小的核電站中。對岸的哥本哈根燈火闌珊。丹麥人終於如願以償,而瑞典人心緒複雜。面對媒體,埃德貝裡不乏心酸地道出一句:就在去年,巴舍拜克創下了年發電量的歷史新高!在核電站工作了20餘年的車間主任託馬斯·哈根託夫特更是直截了當地發表意見說:「核電站不應該關,一座核電站的發電量相當於30個風力發電站,巴舍拜克核電站的經濟效益不錯,關閉很可惜。」

  1980年公決 2010年關閉

  瑞典的核能開發和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50年代。當時的瑞典以其發達的製造業爭鼎世界工業大國之林,迫切需要開發新能源。1964年,瑞典第一個核反應堆正式投入使用。同時瑞典議會通過法令,瑞典將不在軍事領域發展核能,而只將核能限於民用。

  二十世紀70年代,瑞典經濟迅猛發展,政府制定了大力發展核能的政策,隨後決定在全國範圍內至少再建11個核反應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1975年巴舍拜克核電站一號核反應堆投入使用。

  然而,風起雲湧的綠色和平運動讓瑞典人開始思考核能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的安全性。「絕對安全的核電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即使在核電站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含有核輻射的元素也會滲透在水和空氣中;民用核能可以瞬間轉變成核武器;你願意你的下一代生存在核武器和核洩露的威脅中嗎?」民眾被各種倡導和反對核能的宣傳左右轟炸著。冷戰時期的人們還把核能和核電站這樣的名詞與美國和原蘇聯的霸權爭端聯繫在一起,對核能發電產生越來越多的恐懼懷疑。

  1980年,瑞典議會決定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核電站的未來。往常的全民公決都是讓公民對一件事表達是或否的態度,而有關核電站未來的全民公決在舉行之前就對是和否的問題有了答案,那就是瑞典人民不要核電站,全民公決要決定的是何時徹底關閉核電站。

  根據公決結果,瑞典決定完成已經開工的全國第12個核反應堆的建設,但決定到2010年關閉所有核電站,同時大規模投資對核能之外的替代能源的研究。

  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再次引起瑞典人對核電站的關注。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車諾比洩露的放射性塵埃飄洋過海,不斷向北歐擴散。

  當時,瑞典大氣裡的核輻射程度高出平常五倍,丹麥的高出四倍,挪威首都奧斯陸的輻射程度比以往高50%,芬蘭發現的輻射程度比平常高十倍以上。位於瑞典北部的福什馬克核電站還以為自己出了事故並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將其工作人員全部撤離現場,並進行了安全檢查。

  此後連續幾年,那些鍾愛戶外活動,在森林中自由地採摘漿果、蘑菇的瑞典人被困在家中,眼睜睜地看著新鮮的果實在森林中腐爛。被稱做瑞典「森林之王」的馴鹿由於吃了核輻射的草苔而大批死亡。

  瑞典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有800多名瑞典人可能因為洩漏到大氣中的核汙染得了癌症。而據專家統計,這起災難在烏克蘭地區造成至少47萬人致癌。這一災難進一步加深了瑞典人對核電站的排斥心理。

  上一代人反對 新一代人贊成

  人的想法難免會變。25年前的形勢讓瑞典人對核電站說「不」,而新一代瑞典人認為,現在的形勢已經和當年他們父輩舉行公投時的形勢不同了,因此那時的公投結果不適用於現在。

  如今的瑞典人越來越憂慮火力發電帶來的地球溫室效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開始看重核能幹淨、便宜的方面。而且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核電站的危險性。

  車諾比事件後,瑞典所有的核電站都安裝了安全過濾器,防止核洩露發生時核輻射物質廣泛散射。一套可謂世界最嚴密的多層安全保障系統在瑞典的核電站中建立起來。例如在巴舍拜克核電站,一旦操作或運行中出現錯誤,4秒鐘內核反應堆即立刻自動關閉。瑞典核反應堆的建造原理可以防止核反應堆發生像車諾比那樣的因人為操作失誤致而失控爆炸的情況發生。

  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瑞典政府特設了核能監查局和核輻射保護局兩個機構,負責監督核廢料處理的工作。

  瑞典所有核電站都坐落在海邊,所有燃燒過的輻射含量高的核廢料都由特殊設計的船隻運到位於瑞典東南部的奧斯卡港核廢料處理廠。正在建設的該廠二期工程將10萬立方米的山石移開,一個能容納5000到8000噸核廢物的洞庫將有能力容納瑞典所有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

  為了徹底消除核廢料中的輻射,不為下一代人留下隱患,瑞典核廢料處理中心正在積極討論的一個方法是利用自然的山脈,在山脈根基下500米深處開鑿儲藏室。

  現在有很多瑞典人認為關閉所有的核電站並非明智之舉,他們懷疑瑞典能否在關閉所有核電站之前,找到真正的替代能源。不少人質問,難道關閉在安全、負責的環境下生產的核電,轉而進口用煤做燃料生產的火電是對大自然更負責任的行為嗎?

  因此,就在政府堅持推行既定計劃的同時,很多瑞典人卻要求保留核電站。有數據表明,80%的瑞典人希望保留核電站。

  為了彌補關閉巴舍拜克核電站造成的供電缺口,瑞典政府批准其他核電站增加發電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用各種方法鼓勵使用替代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

  瑞典前工業大臣萊夫·帕格羅茨基在關閉巴舍拜克核電站的決定拍板之後,對瑞典工業企業和能源發展工業發出呼籲:「我們的未來建立在再生能源上,我們的目標是在保持社會持續性發展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核能,這是我們的時代對我們的工業部門的挑戰。」

  瑞典的核電行業人士指出,核能是安全、有效、清潔的發電方式。現在,有了公眾的支持,再加上還沒有找到足以勝任的替代能源這一事實,在可預見的將來,核能仍將是瑞典電力的主要來源。(完)(新華網特稿作者馬世駿)(來源:新華網專稿)

相關焦點

  • 臺灣放棄核電後如何做到不缺電、不漲價?當真要靠愛發電?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結果出爐後,一系列嚴峻的能源問題擺在了臺灣面前:真的要放棄核電了嗎?臺灣能夠放棄核電嗎?曾主導「廢核大遊行」、高喊「核電歸零」的蔡英文,在5月20日就任後將不得不思考臺灣能源未來:去核之後,既要確保經濟發展又要維護能源安全,遊走在缺電邊緣的臺灣電力行業可選項並不多。
  • 給人類帶來過榮光的核電,到底利弊如何?
    從那時算起,人類利用核電的歷史已經有66年了。核電,既給人類帶來過榮光,也帶來過慘痛的傷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能似乎屬於清潔能源。毫無疑問,在不出事故的情況下,核能發電量穩定,發電效率高,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或空氣汙染物,屬於低碳能源。
  • 關於「十四五」期間核電安全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因此核電安全的本質,絕不僅是項目層面、企業層面的技術安全,而是政治兜底+政權背書+歷史見證的國土安全,車諾比事故甚至被評價為蘇聯解體的導火索之一。而在這個層面,幾代技術、安全等級、堆年概率等均非決定性因素,建有核電的土地,必須長治久安、富足強大,禁不得歷史的波折。
  • 評論:利益平衡是核電上馬關鍵
    縱觀核四廠停建始末,有如下特點:在項目不為公眾所了解的情況下,民意決定項目去留;核電廠相關信息尤其是安全信息不夠透明,公眾對企業和監管部門缺乏信心;項目缺少大範圍、多層面、開放式的公眾參與;在項目產生爭議時,未能形成理性探討核電項目的輿論氛圍;利益之爭影響項目建設,政府擔當能力缺失。
  • 核電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自1951年12月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EBR-1)首次利用核能發電以來,世界核電至今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全球有400多個核反應堆,核電佔全球整體供電量一成。作為世界能源支柱之一,核電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裝機容量為5兆瓦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英、美等國也緊跟其後。
  • 車諾比事件後30年,這些國家已經放棄了核電!
    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現在為止第二例為2011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據估算,核洩漏事故後產生的放射劑量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汙染的400倍以上。
  • 發展核電怎樣破解鄰避難題
    【核電作為一種高效且清潔的能源,受到多國政府青睞。我國核電目前有57臺機組(不含臺灣),而且中國核電已經走出國門,中國廣核集團就參與了英國核電建設項目。可是,公眾對核安全的擔心所引發的「鄰避效應」,卻是國內外發展核電都必須面對的。那麼,國外是如何破解公眾涉核項目鄰避難題的?】
  • 他國聲音:法國繼續走核電發展道路
    目前法國75%以上的電力供應來自核能,本土共建有19座核電站、58臺核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63100兆瓦。法國領導人對發展核電的態度十分明確。日本核事故後,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示,法國不會放棄核電,採用核電是法國「恰當的」選擇,這是確保其能源獨立必不可少的條件。
  • 如果中國不發展核電
    核電發展緩慢,造成10年間採礦一項就多死6000人當然了,核電所需的原料——鈾也是需要開採的,鈾礦開採也會死人,但是發同樣數量的電,開採鈾礦的死亡人數是煤礦的26.5%(參見《中國煤電和核電的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比較》)。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核電發展10年前就達到佔發電比例20%,那麼光採礦一項就可以少死人6000人左右。
  • 中國二重集團公司核電石化事業部(德陽)核電容器廠焊工白樹華:從...
    中國二重集團公司核電石化事業部(德陽)核電容器廠焊工白樹華:從農村小夥到高級技師的蝶變之路     【黨代表感言】
  • 核電利益牽涉多方 日本「不得不」重啟核電站
    17日的日本各大媒體則有的表示擔憂,有的拍手叫好,有的還嫌不夠,明顯可看出日本國內輿論對重啟遠未形成統一意見。讀賣新聞17日社論稱,「為避免電力危機,首相承擔責任,毅然決定重啟核電站,這值得高度讚揚」。但朝日新聞17日的社論則說,野田政權還沒有制定放棄核電的長遠計劃,僅僅參照臨時安全標準就做出重啟決定,這沒法得到大多數國民的理解和支持。
  • 核電重啟進入倒計時核電三巨頭籌措資金爭相上市融資
    摘要 核電重啟進入倒計時核電三巨頭籌措資金爭相上市融資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核電建設規模的擴大,巨大的投資需求與企業有限資金之間所形成的矛盾會逐漸突出
  • 「核電+地方」經濟圈 寧德核電助力周邊經濟發展
    「2018年,柏洋村集體財政收入已超過600萬元,其中有530多萬元跟寧德核電項目有關。加上工業、農業和養殖業,柏洋村2018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30元。」5月16日下午,福建省福鼎市寧德市硤門畲族鄉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周齊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 煤電優勢與核電復興
    煤炭運輸成本高,中國鐵路的運力至少有一半都用來運煤了。目前很多火電廠的煤庫存都堅持不了一個星期,一旦鐵路運輸出了問題,直接後果就是拉閘。中國是世界上煤炭開採量最大的國家,目前年產量超過了25億噸,佔世界總開採量的40%,其中一半用於發電。煤電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水電雖然在價格上更有優勢,但受地域限制,對環境的影響大,發展潛力有限。
  • 「核電之王」中廣核
    但是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三代技術。EPR技術是法國及德國共同開發的核電三代技術,目前只有臺山1號機組採用這個技術。 四、財務分析 核電企業大致有這麼一些財務特點:收入端來看,如果沒有大修的話,每臺機組每年的發電量不會有大的波動,而上網電價一般也不會有大波動,所以每臺機組每年的產值比較穩定。
  • 中國核電市場前景與趨勢分析:核電設備進入國產化黃金期
    若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個中子能引起另一個原子核裂變,使裂變自持地進行,則這種反應稱為鏈式裂變反應。實現鏈式反應是核能發電的前提。近年來,我國核電的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呈波動變化態勢。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核電十三五規劃,前瞻產業研究院預判到2022年我國核電總體裝機容量將超過6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2017-2022年均複合增長率在為13.25%,核電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 什麼才是中國核電發展的正途?
    首次引進三代堆技術時間回到2004年,出於核電發展安全上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引進世界先進的核電技術,與發展高鐵時的思路類似:用市場來換技術。當時並沒有在一開始就決定要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21世紀初,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在原先的二代核電基礎上,加強安全技術的「二代加」是當時最好的核電技術。
  • 我國核電雙喜臨門
    【深圳商報訊】(記者 程連紅)「十三五」開局首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旗下兩大核電基地相繼傳來喜訊:1月1日,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簡稱防城港核電)、陽江核電有限公司(簡稱陽江核電)先後發布消息,宣布防城港核電站1號機組、陽江核電站3號機組分別於當日完成所有調試工作,具備商業運營條件,開始進行上網電量的統計。
  • 核電如何做到安全高效又環保?中國核電給出自己的答案!
    中國核電黨委副書記杜運斌表示,一是堅持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方針不動搖;二是從技術、質量等全方位確保核電安全發展;三是注重技術領先、科技創新,讓核電項目更好地造福社會。 生態核電:踐行和諧共生理念「誰在落實新達峰目標和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全國的前列,誰就實現了高質量的發展。」
  • 2020年核電市場需求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 - 中國核電行業現狀調查...
    內陸核電能否啟動的最大難點不在建設的「硬指標」,而是取決於公眾對其接受程度。**-**年,中國核電行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長,**年銷售收入增長至382.83億元,同比增長11.96%。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年,行業實現銷售收入456.71億元,同比增長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