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的利弊早就討論了不是一天半天。清潔和相對低廉的成本是核能發電的長處,然而一旦發生洩露引起的災難又讓人對它望而卻步。在北歐國家瑞典,人們的心態一度從大力發展核電轉變為堅決反對核電。如今,終於按民意的結果開始告別核電,人們又開始念起核電的好來。時過境遷,瑞典人重新思考要不要核電。
告別核電站 有喜也有憂
2005年5月31日對瑞典核電事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在瑞典人投票支持逐步淘汰核能發電25年後,位於瑞典南部、備受爭議的巴舍拜克核電站終於要徹底關閉了。它是按照瑞典逐步淘汰核電計劃關閉的第一座核電站。
說它備受爭議是因為,一方面,巴舍拜克核電站發電能力為600兆瓦,可以為瑞典南部地區提供30%的電量;另一方面,它隔著窄窄的一條水道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望,距離哥市只有40公裡。丹麥是無核國家,由於懼怕核電站一旦洩露造成的汙染,丹麥一直呼籲瑞典關閉這個核電站。1999年,巴舍拜克核電站的一號反應堆被關閉,現在要關閉的是二號反應堆。
核電站從建成以來,門外的示威者就沒斷過,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這一天,兩派主張的示威者都安靜下來,凝神等待著重要時刻的到來。
5月31日下午6時,在巴舍拜克核電站總監控室裡,核電站總裁讓·埃德貝裡在眾多記者的注視下,把手指按在了監控平臺上的紅色停止按鈕上,閃光燈瞬時亮成一片,監控平臺上發電量顯示儀表上的數字開始緩緩下降。當時鐘走到6月1日零點的時候,顯示器上的數字變成了零。
工作了30年的巴舍拜克核電站就此徹底關閉。
放眼望去,兩座20米高的核反應塔孤零零地聳立在面積約200個足球場大小的核電站中。對岸的哥本哈根燈火闌珊。丹麥人終於如願以償,而瑞典人心緒複雜。面對媒體,埃德貝裡不乏心酸地道出一句:就在去年,巴舍拜克創下了年發電量的歷史新高!在核電站工作了20餘年的車間主任託馬斯·哈根託夫特更是直截了當地發表意見說:「核電站不應該關,一座核電站的發電量相當於30個風力發電站,巴舍拜克核電站的經濟效益不錯,關閉很可惜。」
1980年公決 2010年關閉
瑞典的核能開發和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50年代。當時的瑞典以其發達的製造業爭鼎世界工業大國之林,迫切需要開發新能源。1964年,瑞典第一個核反應堆正式投入使用。同時瑞典議會通過法令,瑞典將不在軍事領域發展核能,而只將核能限於民用。
二十世紀70年代,瑞典經濟迅猛發展,政府制定了大力發展核能的政策,隨後決定在全國範圍內至少再建11個核反應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1975年巴舍拜克核電站一號核反應堆投入使用。
然而,風起雲湧的綠色和平運動讓瑞典人開始思考核能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的安全性。「絕對安全的核電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即使在核電站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含有核輻射的元素也會滲透在水和空氣中;民用核能可以瞬間轉變成核武器;你願意你的下一代生存在核武器和核洩露的威脅中嗎?」民眾被各種倡導和反對核能的宣傳左右轟炸著。冷戰時期的人們還把核能和核電站這樣的名詞與美國和原蘇聯的霸權爭端聯繫在一起,對核能發電產生越來越多的恐懼懷疑。
1980年,瑞典議會決定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核電站的未來。往常的全民公決都是讓公民對一件事表達是或否的態度,而有關核電站未來的全民公決在舉行之前就對是和否的問題有了答案,那就是瑞典人民不要核電站,全民公決要決定的是何時徹底關閉核電站。
根據公決結果,瑞典決定完成已經開工的全國第12個核反應堆的建設,但決定到2010年關閉所有核電站,同時大規模投資對核能之外的替代能源的研究。
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再次引起瑞典人對核電站的關注。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車諾比洩露的放射性塵埃飄洋過海,不斷向北歐擴散。
當時,瑞典大氣裡的核輻射程度高出平常五倍,丹麥的高出四倍,挪威首都奧斯陸的輻射程度比以往高50%,芬蘭發現的輻射程度比平常高十倍以上。位於瑞典北部的福什馬克核電站還以為自己出了事故並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將其工作人員全部撤離現場,並進行了安全檢查。
此後連續幾年,那些鍾愛戶外活動,在森林中自由地採摘漿果、蘑菇的瑞典人被困在家中,眼睜睜地看著新鮮的果實在森林中腐爛。被稱做瑞典「森林之王」的馴鹿由於吃了核輻射的草苔而大批死亡。
瑞典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有800多名瑞典人可能因為洩漏到大氣中的核汙染得了癌症。而據專家統計,這起災難在烏克蘭地區造成至少47萬人致癌。這一災難進一步加深了瑞典人對核電站的排斥心理。
上一代人反對 新一代人贊成
人的想法難免會變。25年前的形勢讓瑞典人對核電站說「不」,而新一代瑞典人認為,現在的形勢已經和當年他們父輩舉行公投時的形勢不同了,因此那時的公投結果不適用於現在。
如今的瑞典人越來越憂慮火力發電帶來的地球溫室效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開始看重核能幹淨、便宜的方面。而且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核電站的危險性。
車諾比事件後,瑞典所有的核電站都安裝了安全過濾器,防止核洩露發生時核輻射物質廣泛散射。一套可謂世界最嚴密的多層安全保障系統在瑞典的核電站中建立起來。例如在巴舍拜克核電站,一旦操作或運行中出現錯誤,4秒鐘內核反應堆即立刻自動關閉。瑞典核反應堆的建造原理可以防止核反應堆發生像車諾比那樣的因人為操作失誤致而失控爆炸的情況發生。
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瑞典政府特設了核能監查局和核輻射保護局兩個機構,負責監督核廢料處理的工作。
瑞典所有核電站都坐落在海邊,所有燃燒過的輻射含量高的核廢料都由特殊設計的船隻運到位於瑞典東南部的奧斯卡港核廢料處理廠。正在建設的該廠二期工程將10萬立方米的山石移開,一個能容納5000到8000噸核廢物的洞庫將有能力容納瑞典所有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
為了徹底消除核廢料中的輻射,不為下一代人留下隱患,瑞典核廢料處理中心正在積極討論的一個方法是利用自然的山脈,在山脈根基下500米深處開鑿儲藏室。
現在有很多瑞典人認為關閉所有的核電站並非明智之舉,他們懷疑瑞典能否在關閉所有核電站之前,找到真正的替代能源。不少人質問,難道關閉在安全、負責的環境下生產的核電,轉而進口用煤做燃料生產的火電是對大自然更負責任的行為嗎?
因此,就在政府堅持推行既定計劃的同時,很多瑞典人卻要求保留核電站。有數據表明,80%的瑞典人希望保留核電站。
為了彌補關閉巴舍拜克核電站造成的供電缺口,瑞典政府批准其他核電站增加發電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用各種方法鼓勵使用替代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
瑞典前工業大臣萊夫·帕格羅茨基在關閉巴舍拜克核電站的決定拍板之後,對瑞典工業企業和能源發展工業發出呼籲:「我們的未來建立在再生能源上,我們的目標是在保持社會持續性發展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核能,這是我們的時代對我們的工業部門的挑戰。」
瑞典的核電行業人士指出,核能是安全、有效、清潔的發電方式。現在,有了公眾的支持,再加上還沒有找到足以勝任的替代能源這一事實,在可預見的將來,核能仍將是瑞典電力的主要來源。(完)(新華網特稿作者馬世駿)(來源:新華網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