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界·達簡圖
日本宣布計劃將百萬噸核汙水排進太平洋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關注與譴責。數量如此巨大的核汙水傾洩進太平洋,給地球生態以及人類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
1954年6月,前蘇聯在奧布寧斯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從那時算起,人類利用核電的歷史已經有66年了。
核電,既給人類帶來過榮光,也帶來過慘痛的傷疤。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能似乎屬於清潔能源。毫無疑問,在不出事故的情況下,核能發電量穩定,發電效率高,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或空氣汙染物,屬於低碳能源。
但低碳能源不等於清潔能源。
清潔能源,其特徵一般為:生產和使用後能源自身不產生汙染,即使出了事故,其後果損害也是一次性的。
從這個定義來看,核能發電顯然不滿足。
首先,一旦出了核事故,其後果損害絕不是一次性的。
核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衰變時間以萬年計算,這對當代人類來說幾乎相當於永遠。
車諾比的災難造成了數千人直接死亡,數十萬人終生遭受輻射病的折磨,上千平方公裡的肥沃土地被永久廢棄;
而今天的福島核汙水如果排入大海,有數學模型推算,將在10年之內擴散到太平洋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永遠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次,客觀來看,核能發電的生產過程其實並不清潔,這可能會顛覆許多人的認知。
有人會質疑:如果保證不發生核事故,核能就不會產生危害了吧?
誠然,核事故是萬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但核廢料處理、核電站退役卻是百分之百的普遍性問題。
利用核能發電前,需要對核燃料進行一系列的提純、分離處理,這一過程中無時無刻不會產生放射性的核廢料。
而在發電時,由於目前人類技術水平無法完全利用核燃料,也會產生大量具有高輻射的「乏燃料」,即難以利用的廢燃料。
到期退役的核電站需要進行拆除,而拆除過程產生的碎片、零部件,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也具有放射性,都需要當作核廢料處理。
目前世界上在運行的核電站,超過一半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當時的設計壽命普遍在40年左右,如今大都已經到了退役階段。
以上所述的核廢料,世界上建有核電站的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已經積累了一大堆。
這其中有一部分會存放在專門的倉庫、場地內。但由於核廢料倉庫技術複雜,選址涉及各方利益,這些萬年「頑固不化」的幽靈也有相當一部分都臨時儲存在核電站廠區內。
核廢料並非存起來了,就萬無一失了。
具有高放射性的乏燃料及其處理物所發出的致命輻射汙染可以持續10萬年以上,在這期間它還會不斷放出熱量,轟擊存儲容器,加速磨損,進而導致容器崩裂。
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曾於2013年發生核廢料容器洩漏,而新墨西哥州的廢料隔離試驗工廠曾於2014年發生放射性鈽和鋂洩漏。
同時,存有核燃料、核廢料以及原子爐的核設施也會成為敵對勢力、恐怖活動的目標,是一國的戰略軟肋。
為了保證不出核事故,以及核廢料的安全存儲,人類進行了各種技術努力,但其所帶來的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
核事故一旦發生,影響將是災難性的,其帶來的經濟、政治代價更是難以估量。
所以一座核設施要為這種恐怖的小概率事件準備大量的冗餘設施,以保安全,這種做法並不經濟,對民用領域更是如此。
美國能源部在2016年底宣布,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的費用已從120億美元攀升至168億美元,成為美國最昂貴的建造項目之一。
即便如此,目前也沒有技術能夠保證100%不發生核事故。
一輛汽車是否堅固,可以通過碰撞測試來驗證,但一座核電站卻完全不可能有任何破壞性的論證實驗。
有核電界人士聲稱,中國的「第三代」核電壓水堆技術要比第二代更加先進,不會發生類似車諾比和福島的事故,此話不假。但新技術並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來驗證其絕對完美,而不會發生其他類型的失誤。
要知道,車諾比和福島的也曾是「先進」的代名詞。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仍需謹慎看待,謹防「核安全神話」。
總而言之,核電技術無論是在清潔性、安全性還是經濟性上,遠沒有達到最優解,反而具有極大的風險。
十多年前,中國也曾經歷核電「大幹特幹」的時期,一批規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大型核電站獲得大量投資,紛紛上馬。
而當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這些項目紛紛叫停。
在整個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中國對於核電技術都較為謹慎,沒有大力推動建設。
其實從客觀來講,核電有一定的利用價值,但是中國必須深刻吸取國際上的核教訓,對於核電站的布局建設必須有禁區和紅線。
在諸如長江流域、環渤海和東南沿海等戰略敏感地帶一定要謹慎布局核電設施,在地緣衝突風險加劇的局面下,必須從「一旦出事,後果怎麼辦」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而核電最有利用價值的領域其實應在海運動力方面,畢竟人民的生產生活用電可以有水、風、光等多種優良選項,而遠洋船舶,尤其是軍事艦船的動力方面,核動力的優勢無可替代。
如今的中國,國內正處於十四五的開局階段,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際上則提出了「2030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達到碳中和」的鄭重承諾,能源的進一步轉型勢在必行。
為了轉向低碳、擺脫三分之二的煤炭消費,中國面前有兩條路:核能,或者以水、風、光、生物質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
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著名作家傑裡米·裡夫金曾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指出: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產業中的地位一樣,中國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潛力要遠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
能源轉型,究竟選擇哪一條路,考驗著中國領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