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類帶來過榮光的核電,到底利弊如何?

2020-11-23 家國視野

作者:一界·達簡圖

日本宣布計劃將百萬噸核汙水排進太平洋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關注與譴責。數量如此巨大的核汙水傾洩進太平洋,給地球生態以及人類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

1954年6月,前蘇聯在奧布寧斯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從那時算起,人類利用核電的歷史已經有66年了。

核電,既給人類帶來過榮光,也帶來過慘痛的傷疤。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能似乎屬於清潔能源。毫無疑問,在不出事故的情況下,核能發電量穩定,發電效率高,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或空氣汙染物,屬於低碳能源。

但低碳能源不等於清潔能源

清潔能源,其特徵一般為:生產和使用後能源自身不產生汙染,即使出了事故,其後果損害也是一次性的。

從這個定義來看,核能發電顯然不滿足。

首先,一旦出了核事故,其後果損害絕不是一次性的。

核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衰變時間以萬年計算,這對當代人類來說幾乎相當於永遠。

車諾比的災難造成了數千人直接死亡,數十萬人終生遭受輻射病的折磨,上千平方公裡的肥沃土地被永久廢棄;

而今天的福島核汙水如果排入大海,有數學模型推算,將在10年之內擴散到太平洋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永遠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次,客觀來看,核能發電的生產過程其實並不清潔,這可能會顛覆許多人的認知。

有人會質疑:如果保證不發生核事故,核能就不會產生危害了吧?

誠然,核事故是萬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但核廢料處理、核電站退役卻是百分之百的普遍性問題。

利用核能發電前,需要對核燃料進行一系列的提純、分離處理,這一過程中無時無刻不會產生放射性的核廢料。

而在發電時,由於目前人類技術水平無法完全利用核燃料,也會產生大量具有高輻射的「乏燃料」,即難以利用的廢燃料。

到期退役的核電站需要進行拆除,而拆除過程產生的碎片、零部件,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也具有放射性,都需要當作核廢料處理。

目前世界上在運行的核電站,超過一半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當時的設計壽命普遍在40年左右,如今大都已經到了退役階段。

以上所述的核廢料,世界上建有核電站的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已經積累了一大堆。

這其中有一部分會存放在專門的倉庫、場地內。但由於核廢料倉庫技術複雜,選址涉及各方利益,這些萬年「頑固不化」的幽靈也有相當一部分都臨時儲存在核電站廠區內。

核廢料並非存起來了,就萬無一失了。

具有高放射性的乏燃料及其處理物所發出的致命輻射汙染可以持續10萬年以上,在這期間它還會不斷放出熱量,轟擊存儲容器,加速磨損,進而導致容器崩裂。

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曾於2013年發生核廢料容器洩漏,而新墨西哥州的廢料隔離試驗工廠曾於2014年發生放射性鈽和鋂洩漏。

同時,存有核燃料、核廢料以及原子爐的核設施也會成為敵對勢力、恐怖活動的目標,是一國的戰略軟肋。

為了保證不出核事故,以及核廢料的安全存儲,人類進行了各種技術努力,但其所帶來的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

核事故一旦發生,影響將是災難性的,其帶來的經濟、政治代價更是難以估量。

所以一座核設施要為這種恐怖的小概率事件準備大量的冗餘設施,以保安全,這種做法並不經濟,對民用領域更是如此。

美國能源部在2016年底宣布,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的費用已從120億美元攀升至168億美元,成為美國最昂貴的建造項目之一。

即便如此,目前也沒有技術能夠保證100%不發生核事故。

一輛汽車是否堅固,可以通過碰撞測試來驗證,但一座核電站卻完全不可能有任何破壞性的論證實驗。

有核電界人士聲稱,中國的「第三代」核電壓水堆技術要比第二代更加先進,不會發生類似車諾比和福島的事故,此話不假。但新技術並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來驗證其絕對完美,而不會發生其他類型的失誤。

要知道,車諾比和福島的也曾是「先進」的代名詞。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仍需謹慎看待,謹防「核安全神話」。

總而言之,核電技術無論是在清潔性、安全性還是經濟性上,遠沒有達到最優解,反而具有極大的風險。

十多年前,中國也曾經歷核電「大幹特幹」的時期,一批規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大型核電站獲得大量投資,紛紛上馬。

而當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這些項目紛紛叫停。

在整個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中國對於核電技術都較為謹慎,沒有大力推動建設。

其實從客觀來講,核電有一定的利用價值,但是中國必須深刻吸取國際上的核教訓,對於核電站的布局建設必須有禁區和紅線。

在諸如長江流域、環渤海和東南沿海等戰略敏感地帶一定要謹慎布局核電設施,在地緣衝突風險加劇的局面下,必須從「一旦出事,後果怎麼辦」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而核電最有利用價值的領域其實應在海運動力方面,畢竟人民的生產生活用電可以有水、風、光等多種優良選項,而遠洋船舶,尤其是軍事艦船的動力方面,核動力的優勢無可替代。

如今的中國,國內正處於十四五的開局階段,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際上則提出了「2030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達到碳中和」的鄭重承諾,能源的進一步轉型勢在必行。

為了轉向低碳、擺脫三分之二的煤炭消費,中國面前有兩條路:核能,或者以水、風、光、生物質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

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著名作家傑裡米·裡夫金曾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指出: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產業中的地位一樣,中國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潛力要遠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

能源轉型,究竟選擇哪一條路,考驗著中國領導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瑞典人對核電的思考:核電有利弊 放棄不容易
    核能發電的利弊早就討論了不是一天半天。清潔和相對低廉的成本是核能發電的長處,然而一旦發生洩露引起的災難又讓人對它望而卻步。在北歐國家瑞典,人們的心態一度從大力發展核電轉變為堅決反對核電。如今,終於按民意的結果開始告別核電,人們又開始念起核電的好來。時過境遷,瑞典人重新思考要不要核電。
  • 中國核電之路 未來可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高興南】9月24日,「核你一起點亮世界」中國核工業「核你在一起」科普開放周活動第三站來到了秦山核電站,記者參觀了核電科技館和秦山核電站,了解到了秦山核電站的發展歷程,跟著秦山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一起「見證」中國核電從起步到「國之榮光」的蛻變。
  • 大力發展核電技術,帶來的核問題怎麼辦?華龍一號將解決這一難題
    隨著網友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開始逐漸關注核安全,核電站會不會存在輻射,會不會對周邊居民生活產生影響,核廢料將會怎麼處理,今天驢哥就幫大家解開這些疑惑,還有核電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為了方便大家進行了解,我先給大家說核電站發電的基本原理,再到核能發電到底有啥優勢,再到核電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
  • 核電如何做到安全高效又環保?中國核電給出自己的答案!
    近年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堅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統一,不斷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力量。如何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
  • 透析,到底是選擇血透還是腹透?詳細利弊分析
    透析,到底是選擇血透還是腹透?詳細利弊分析
  • 評論:利益平衡是核電上馬關鍵
    這一事件反映的核電項目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對大陸的核電項目是一個有力的警示與啟示。  回顧此前,核四廠的建設方案曾因當地居民的抗議而擱置,此後國民黨與民進黨出於政治競選考量,使這一項目的計劃反覆變更,建設數度遲延。陳水扁政府上臺後決定停建核四,此舉給臺灣帶來巨大的震動與損失,嚴重影響到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
  • 核電板塊大幅走高:兩項目獲核准 核電建設有望穩步推進
    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 何曉春:產業視角精選A股戰略價值資產華安基金 蘇卿云:盤點中報業績,探尋創業板增長邏輯北信瑞豐基金 王忠波:3000點上,如何把握未來投資機遇中信建投 楊榮:如何布局銀行股估值修復行情
  • 未來到底如何發電,核電站究竟能不能建?中國的核電技術有多強?
    二戰結束後的人類不僅將核能用於軍事用途,也將其製造成穩定可控的核反應堆,向外輸送電能。不過20世紀後半葉,人類就開始興起關於對核能存廢問題的討論,主要爭議的論點在於核能雖然高效,但是一旦管理不善,危險的核事故和核輻射都會威脅人類文明的安全。
  • 太陽之光 還是煉獄之火——讀平井憲夫《核電員工最後遺言》
    其它層面則每況愈下,平井憲夫說:「不管核電的設計有多完美,實際施工卻無法作到與原設計一模一樣。核電的藍圖,總是以技術頂尖的工人為絕對前提,做出不容一絲差錯的完美設計,但卻從來沒有任討論過,我們的現場人員到底有沒有這種能耐。」(29) 而即使在科學層面上,科學原理也不會永遠正確。按照波普爾的說法,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它可以被證偽,有可能被推翻。
  • 逐條批駁《核電將毀滅中國》:為何中國一定要發展核電
    人類無論作出多大的努力,也做不到絕對的安全。就像你無法保證一生不會受傷一樣。201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2.6億噸標準煤,煤礦死亡人數達229人,二氧化碳排放數十億噸,這就是能源消耗帶來的代價中的一部分。作為核電來講,無法抵禦人為事故和自然災害的襲擊,但是可以把對公眾的影響降到最低。
  • 于榮光惋惜曾錯過《英雄》
    闖蕩內地香港影視圈20多年、拍戲多達50多部的老資深演員于榮光也憑藉著在《狼毒花》中的出色表演入圍了今年的最佳男演員的名單。這位今年已到天命之年的老打星,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當年的拍戲歲月噓唏不已,今晚即將到達長沙,對拿獎也充滿了期待。
  • 煤電優勢與核電復興
    按照目前流行的說法,地球的煤炭資源至少還能供人類使用100年。可是,根據總部設在德國的「能源觀察」組織提供的最新資料,世界煤炭儲量第二大的俄羅斯已經有10年沒有更新該國的煤炭儲量數據了,儲量第三大的中國這個數據甚至還停留在1990年。因此,決策者們關於地球煤炭總儲量的估計相當不可靠。
  • 核輻射到底有多可怕?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
    核輻射到底有多可怕?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而且核輻射對人類或者其他生物,影響都是致命性的。比如說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
  • 新年獻詞:心懷熱望 創造榮光
    新冠疫情陰霾蔽空,帶來了人類的苦難歲月。舉國上下戮力同心,書寫了全民戰疫的壯麗史詩。病毒黯淡了春光,卻無法削弱人性的光輝;口罩遮住了臉頰,卻並未遮住堅毅的眼神。除夕夜逆行的迷彩,面罩下的令人心痛的勒痕,火神山晝夜奮戰的身影,八方馳援武漢的同胞……一個個了不起的平凡英雄,帶給人們無盡的溫暖與力量。全民戰疫是體制之勝、制度之勝,也是精神之勝、生命之勝。
  • 「長江流域建核電」存在巨大風險
    【財新網】(專欄作家 王亦楠)自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長江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之後,一直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兩湖一江」核電站(即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江西彭澤)到底能不能開建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 重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是什麼梗 重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出處
    重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這一句話最近很是火爆哦,從字眼上就感受到了熱血沸騰呢,那麼重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是什麼梗,其原出處是哪裡,下面給大家介紹。  重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是什麼梗和意思  「重振榮光,吾輩義不容辭!」其原版句子為「重鑄LCK的榮光,我輩義不容辭!」這句話的來源為2020全球總決賽宣傳片中,LCK隊伍DWG的著名中單選手ShowMaker的宣傳片臺詞。
  • 賈永輝:讓臺灣同胞感受祖國強大榮光
    這四種方式和三件小事都可以讓旅居海外的臺灣同胞,從辦理旅行證件、文本資信認證,到協助處理外國的涉臺民事糾紛及經濟刑事案件,到地震、洪水、撤僑等重大緊急事件,大陸有關部門和駐外領事館始終站在臺胞身後,做臺灣同胞應對難題和解決困難的強大後盾,以實際行動和擔當為他們排憂解難,幫助和照顧在海外遇有困難的臺灣同胞,應該大陸幫助臺胞的例子應該有很多,形式應該也有很多,即便遇到有難題和困難時,大陸有關單位都積極幫助每一位海外臺胞,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強大榮光帶來的力量和信心
  • 田松 | 太陽之光還是煉獄之火 ——讀平井憲夫《核電員工的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
    其它層面則每況愈下,平井憲夫說:「不管核電的設計有多完美,實際施工卻無法作到與原設計一模一樣。核電的藍圖,總是以技術頂尖的工人為絕對前提,做出不容一絲差錯的完美設計,但卻從來沒有任討論過,我們的現場人員到底有沒有這種能耐。」(29)而即使在科學層面上,科學原理也不會永遠正確。按照波普爾的說法,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它可以被證偽,有可能被推翻。
  • 核電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全世界50%以上的煤炭是中國人消耗的,但伴隨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火電漸漸被「打入冷宮」,清潔、經濟的核電將更具吸引力。今年,或許是中國的「核電年」。早先5、6月時,國務院多部委不約而同地密集調研國內核電項目與企業。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媒:他們分不清利弊,不知其中危害
    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特殊的,雖然太陽與地球距離非常遙遠,但是陽光卻能照射在每個人身上,也正是因為有了太陽,才會有生命存在,因此太陽對人類來說十分重要。記得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歌曲,叫做「種太陽」,這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科技「野心」: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