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過去了,我們仍未走出車諾比的陰影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原創 陳曄 硬核讀書會

8月21日,《車諾比:一部悲劇史》的編輯,同時也是「萬有引力」書系的策劃編輯,陳曄老師,來到硬核讀書會的線上沙龍,和大家一起分享哈佛大學教授沙希利·浦洛基關於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的權威著作《車諾比:一部悲劇史》。

陳曄老師根據沙希利的書,與讀者們聊了車諾比事故發生的當晚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車諾比的災難有怎樣的影響?而去年爆紅的HBO美劇《車諾比》對事故的描畫,和事實有哪些出入?我們又從中得到了哪些教訓?

本文根據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關於車諾比題材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應該是《車諾比的祭禱》,那本書當事人的一個口述。

今天分享的這部《車諾比:一部悲劇史》,是從宏觀歷史層面來解讀整個災難的前因後果,關注的是災難背後的蘇聯制度方面的深層次原因,以及災難對蘇聯的巨大影響。

《經濟學人》雜誌說,本書可以說是目前為止關於車諾比最權威的歷史著作。這本書當年獲得非虛構圖書的標杆獎項貝利·吉福德獎,以及2019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

它的確非常權威,這也是我們「萬有引力」下定決心高價引進它的原因。

這本書視角宏觀,細節也非常豐富。

作者運用了很多新解密的克格勃檔案,所以在書中可以看到很多克格勃視角的敘述,比如他們怎麼監視、怎麼抓人,甚至還有吐槽。

全書涉及到四百多個人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學講席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在東歐史領域可以說是頂級大咖了。

沙希利·浦洛基

浦教授的作品敘事性非常強,儘管內容硬核,但他的講述方式會讓你絲毫沒有閱讀障礙。浦教授被西方媒體稱為描述細節的大師,我用書裡的內容,結合一些外部資料,對這個事故做一次簡單的還原。我們就從事故當晚開始說起吧。

事故當晚發生了什麼?

事故的起因是一項安全性測試。簡單來說,這項測試條件之一,是要先將反應堆運行功率下降到700兆瓦左右,正常是三千兆瓦。整個過程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但是當天反應堆在1600兆瓦的低功率狀態下運行了差不多18個小時,測試才開始。當測試剛開始的時候,反應堆突然從520兆瓦大幅下降到30兆瓦,眼看就要熄火,很多測試都還沒做。

功率突然大幅下降是因為反應堆在過低功率狀態下運行太長時間,引發了氙中毒。氣體的氣下面一個高山的山。為了維持反應,工作人員開始從反應爐中拔出一種叫控制棒的東西。

這個東西就很要命了。控制棒是用來降低反應堆功率的器具,一共有211根,插入的越多,就反應速率就越低。當天,為了把反應堆功率降低到測試要求,工程師把絕大部分控制棒都插到反應爐裡去了,其實按照安全守則,這種情況會引起反應堆的不穩定,必須停止運行。但是當時大家都怕耽誤測試會受罰,沒人這麼做。

反應堆快熄火的時候,工程師第一反應就是把控制棒拔出來,反應堆回到安全水平,簡單來說就是功率高了,插入控制棒,低了又拔出來。當天這個過程反覆了兩次。按平常來說,這也不會引起反應堆爆炸。

但是這種控制棒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用來降低反應速率的成分是位於棒子中部的碳化硼,但他的頂端則是石墨組成的,石墨對反應度控制效果很一般。因為反應爐溫度反覆上升下降,控制棒進入反應堆的管道收到擠壓、變形,控制棒插到三分之一,就被卡在那兒了,也就是說真正起控制作用的部分完全沒有跟反應堆接觸。

這樣一來,反應堆就像脫韁野馬一樣,徹底拽不住,一路飆升,最後,砰!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技術災難就這麼發生了。

這是一張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現場照片,主反應堆大廳(圖片中心)和渦輪機大樓(圖片左下)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

整個事故的核心部分就是這樣。但是這裡其實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首先反應堆為什麼要低速運行十八個小時呢?當天的一系列問題,源頭就是反應堆長時間低速運行導致中毒。

其實當天上午按照計劃,功率降到一半,也就是1600兆瓦的時候,大家就差不多就開始準備測試了。但是這時候基輔的電網調度員一個電話達到電站告訴工程師,讓反應堆保持這個功率,先讓他小跑一會兒。

怎麼他突然冒出來中斷測試了呢?其實是因為測試當天烏克蘭另一座核電站的一臺機組宕機了,為了保證當天的電力供應,車諾比核電站就只能頂班。

災難發生的根源

一個調度員指揮一座原子能核電站,聽起來有點魔幻,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回到當時的整個社會大背景中。80年代,中國已經開始改革開放,美國經濟發展也勢頭強勁,倒是老大哥蘇聯深陷內憂外患。

國民收入增速下降,經濟發展放緩,對外又深陷阿富汗戰爭,軍備競賽也在一點點蠶食這個國家的經濟,國家領導人還接二連三地去世,三年死了仨,樸教授在書裡說,好像這些領導人要把這個國家一起帶進墳墓,挺毒的。

到1986年的時候,情況真的有點hold不住了,蘇聯落後的經濟體系已經找不到什麼新的經濟增長點。所有莫斯科高層都把經濟復甦的希望寄託於科技革命之上,首當其衝的便是核電能源,畢竟基礎建設、工業發展、國民生活……一切都離不開電力。

蘇聯確實非常重視發展核能,巔峰時期,全國有58座核電站運行,另27座在建。蘇聯在工業上重度依賴核能。甚至直到今天,在核能發電量佔比前十位的國家中,仍有不少前蘇聯國家。

這裡有一張09年的核電發電量對比圖,你沒看錯,烏克蘭排第五,妥妥的核能大國。

前十位分別是:立陶宛、法國、斯洛伐克、比利時、烏克蘭、亞美尼亞、匈牙利、瑞士、斯洛維尼亞和瑞典。

戈巴契夫要建設更多的核電站,把發電量在原有基礎上提升250%,總理雷日科夫也發話了:「考慮到國家能源供需的緊張,今後任何電力上中斷都不可以!」

能源部門應對方法就是大幹快上,將新電站建設工期,由七年縮短到5年。其實建個新電站七年都不夠,為了完成任務就只能偷工減料了。

書裡中提供的資料顯示有70%的硬體設備供應商質量有問題、用來裝核燃料的金屬構件存在嚴重缺陷;定製的水泥板尺寸不對、另外還有2000多噸的材料遲遲沒到位。

不知道是萬幸還是不幸,建築質量問題並沒有出什麼嚴重的事故,十幾年來一直是蘇聯核電站中事故最少的一家。一旦有事,那就是致命的。更加要命的是,當時為了趕進度,蘇聯大多數的核反應堆,都取消了混凝土防護罩。

這是核爆發生時最可靠的一層防護。大家現在去車諾比,也可以看到事故反應堆外有一個混凝土防護罩,是蘇聯人事後花了極大的代價建造的。只是這次亡羊補牢,太晚了點。

所以你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個電網調度員有這麼大權力。當時全國上下都沉浸在經濟增速的巨大願景之下。

《車諾比》裡提到了很多細節,比如電站為了保持供電量,經常放棄常規檢修,在核爆炸前幾天還出過一起小事故。你要說電站工作人員會對這些安全隱患毫無異議應該是不可能的,但一切在發展面前似乎變得不再重要,誰提出非議,那就是站在國家的對立面了。我也不敢說,我也不敢問。

當然,異見者總是有的,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核反應堆的總設計師:尼古拉·多列扎利。

尼古拉·多列扎利

他設計的這種石墨反應堆,安全性根本沒有得到驗證,這一點他本人也承認了,但是沒人聽。因為這種新型的反應堆相比常用的水水反應堆,效率高了一倍,而且建造的條件沒有水水反應堆那麼麻煩。這也很好理解,就跟大家去拼夕夕上買東西一樣,安全性總比不上物美價廉、性能卓越。

但是中型機械製造部和原子能研究所都認可了這種反應堆,並且大肆宣傳,吹噓它像電水壺一樣安全,在紅場上建一座也沒有問題,建議去掉反應堆的混凝土防護罩的也是他們。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蘇聯人為了減少電力傳輸損耗,放著西伯利亞大片土地不用,把核電站都建到了蘇聯歐洲區,人口密集。

俄羅斯核電站分布圖,基本在歐洲區

所以這個石墨反應堆有問題嗎?

太有了,甚至是整個事故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剛才提到的控制棒的設計缺陷。當然我們允許科學發展上的一些錯誤,哪怕付出代價,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痛。但當我們明知有缺陷還要去冒著風險去使用,就有問題了。

早在1975年的列寧格勒核電站就發生了重大石墨反應堆事故,情況一模一樣,控制棒發生反作用,導致反應加速。當局對這一事件同樣諱莫如深,事故調查結果始終沒有公開(這座核電站一直在運行中,15年還出現過洩漏事故,其使用的石墨反應堆直到13年才被淘汰)。

整個事故的前因大概就是這樣。蘇聯人為了發展經濟,隱瞞了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最終導致事故發生。

這是HBO電視劇主要批判的一點。

但浦洛基教授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更關注的是事故產生的後果。要知道直接死於爆炸的人,只有兩位技術人員。算上後面因為救災死於核輻射的人,一共也不到一百人,那車諾比怎麼會發展到史上最嚴重技術災難的呢?

事故的影響

還是蘇聯人的核心騷操作——保密政策。這種保密行為的發生機制其實很有意思,並不是大家想的,領導人一聲令下,大家集體閉嘴,他背後有著深刻的體制問題。

事故發生之後,電站站長的報告裡面寫的是:反應堆沒事兒,一切都在掌握中。從一開始事實就是不完整的,然後經過層層上報,等到了戈巴契夫耳朵裡,事情就很輕描淡寫了。美化事實,然後把決策丟給上層,這是官僚主義中很常見的做法。

當時北歐都檢測到異常輻射了,莫斯科依然保持沉默。這也很好理解,對外來說,他要保持國家形象,畢竟還在和美國爭霸呢,不能讓自己與全世界為敵。對內來說,蘇聯的核工業已經成為神話,一旦出現問題,結果會是災難性的,其他幾十座核電站咋辦?繼續發電,民眾肯定不幹;不發電,經濟就得完蛋。

事故後十年,1996年車諾比周圍的輻射水平

蘇聯人能控制輿論,但是沒法控制輻射雲,這種事情根本瞞不住。所以才有了科學家勒加索夫,也就是劇裡的男一號,在國際原子能會議上公開的事故報告,但是這份報告蘇聯人還是把責任推給了操作人員。書裡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一半的真相,無異於謊言。指的就是蘇聯這種遮遮掩掩的信息「公開化」行為。

莫斯科方面的保密傳統和一系列的行為,在這次事故中嚴重傷害了烏克蘭人。先是隱瞞了技術隱患,又不及時撤離民眾,導致車諾比附近居民遭受嚴重輻射汙染。

當然莫斯科最糟糕的決定,是強制烏克蘭舉行五一群眾遊行。舉行遊行無非就是向全世界擺一個姿態,告訴大家我們沒事,我們很安全。當時基輔市內的輻射值已經遠超安全上限,但是根據烏共第一書記謝爾比茨基的夫人回憶說,戈巴契夫威脅她丈夫,如果取消遊行,就要把他開除黨籍。沒辦法,烏克蘭所有領導人帶著子女兒孫,和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滿城輻射中開始了死亡遊行。

這件事讓烏克蘭領導人和民眾都對莫斯科徹底失去了信心,而烏克蘭人民則認為政府對莫斯科或許言聽計從。有很多民間組織紛紛組建,對烏克蘭政府提出抗議。

先是烏克蘭作家群體口誅筆伐,然後一些人以環保之名,組建了一些民間團體,比如『綠色世界「和」魯赫運動「,當時戈巴契夫為了挽回政治聲譽,推行改革,允許了這些來自民間的力量。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些組織逐漸發展成為了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的目標是推動烏克蘭的獨立。

烏克蘭車諾比國家博物館,一隻受輻射影響的變異小豬的標本

這本書後半部分很重要的內容是關於車諾比事件的後續影響。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推動了烏克蘭的獨立,以及蘇聯的解體。浦洛基教授在書裡有很細緻描述,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還是看書吧。

真真假假的車諾比

最後想跟大家聊一聊HBO的劇。估計90%的讀者都看過這部劇,其實裡面有很大的虛構成分。美國影視圈一貫是黑蘇的立場,蘇聯人或者俄羅斯人出場,不是殺手就是流氓,所以這部劇裡面也免不了對蘇聯臉譜化的描繪。

而且為了設計戲劇衝突,劇裡很多情節實際上與歷史相差很遠。有些是藝術加工需要,比如那個虛構的女科學家。有些情節就完全脫離實際了。我羅列了一些劇裡的假真相,跟大家分享一下。

美劇《車諾比》

假真相之一:大英雄勒加索夫(劇中稱:列加索夫)

劇中的勒加索夫無疑是個英雄,獨自挑起大梁,犧牲自己,最後因為揭露真相遭受迫害。實際上他是化學家出身,對核物理一知半解,更不懂得怎麼處理核事故。他在處理事故中的作用並不大,受到不少科學家的質疑。比如他用硼來撲滅反應堆大火的方案,最後還差點引起反應堆沉降、汙染地下水。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勒加索夫是蘇聯體制的信徒,不管是處理核事故,還是向國際社會公開事故信息,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蘇聯政府的授意下進行的。主觀立場上,他是想要討好蘇聯政府的。

劇中的勒加索夫

假真相之二:恐怖的克格勃

這又是一個經典的美式橋段,劇中勒加索夫在克格勃的「關照」下,生生被逼上吊,實際上克格勃並不想背這個鍋。要知道,勒加索夫死前還在擔任庫爾齊多夫研究所二把手,但是勒加索夫在蘇聯政府授意下公開了災難信息,事後蘇聯政府又覺得他話說的太多太過了,說好的蘇聯英雄獎章也沒給他,就給了塊手錶意思意思,侮辱啊!

更要命的是,研究所的同事指責他背叛了蘇聯核工業,「轉正」的事兒也黃了,「眾叛親離」之下,勒加索夫才選擇了自殺,勒加索夫心裡到底怎麼想的無從考證,但總之,跟克格勃無關。

假真相之三:真相大審判

庭審是全劇高光的時刻,就是被無數大V拿來說事的那一幕,庭上勒加索夫公開了蘇聯政府刻意隱瞞的核反應堆設計缺陷,稱蘇聯一直在用謊言掩蓋謊言,而謊言才是核芯爆炸的原因。

不過歷史上,這次審判發生時,勒加索夫正在莫斯科接受治療。勒加索夫公開事故信息,是在維也納原子能會議上,但在蘇聯領導的官方認可之下,他把責任推給了操作人員,也就是庭審上被審判的三位電站領導。挺諷刺吧?

劇中的庭審很有感染力,但這是虛構的

假真相之四:不幹活就槍斃!

劇中礦工們給觀眾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但也有需要掰扯的地方。劇情依然是典型的西方式想像——礦工們被持槍士兵威脅,然後才選擇去車諾比。

實際上,整個車諾比事件處理過程中威脅是存在的,也就是不幹活就開除之類,你最多說這是職場PUA,絕對不可能以性命想要挾,那都是史達林時代的老黃曆了。

假真相之六:正義的西方

盲目發展、引發爆炸、隱瞞真相、危害世界。劇中蘇聯把能背的鍋都背了,西方國家則作為對立方,站在了正義的一面。但電視劇才分對錯,政治只講利弊。

《車諾比》這部書中有一個細節,當輻射雲覆蓋歐洲大陸時,英國政府站出來公開了輻射情況,而距離烏克蘭更近的法國卻保持沉默。原因很簡單:法國需要核能,需要核電站,它不能背負因恐核而引起的民眾慌亂,聽起來跟蘇聯是不是很相似?

法國的核電數量世界第二

不管是劇還是書都對蘇聯體制進行了批判,但批判蘇聯不是目的,目的是反思我們對發展的盲目追求,對環境保護僅僅掛在口頭,如果把問題都推給蘇聯體制,等於又把問題都留給歷史了。

想想之前川普否認新冠疫情、轉嫁矛盾的騷操作。所以我們必須直面根源性的問題,才能減少人為的災難,才能避免類似事情在全球環境下的再次上演。

礦工是有選擇權的,他們十分清楚自己將面臨的危險,但從小在蘇維埃共產主義教育下長大這些礦工們,非常敢於自我犧牲。並且不止礦工,大部分工作人員像對待戰爭一樣,願意挺身而出,敢於犧牲奉獻。

而且在那種情況下,不拒絕就已經是一種大義和犧牲。想想那些奮戰在疫情前線的逆行者,他們也是非常清楚自己要經歷的危險,但仍然選擇堅守在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

人性的光輝永遠不滅。

原標題:《34年過去了,我們仍未走出車諾比的陰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34年過去了,史上最嚴重核電事故車諾比的陰影,仍未過去
    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一場核反應堆爆炸事故。爆炸釋放出的輻射量,相當於當初原子彈落在廣島上的400倍。堪稱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事故,如果不是蘇聯當局處理及時,可能整個歐洲就不復存在了。
  • 車諾比事件過去了34年,科學家發現一種烏龜,長著兩個腦袋!
    原子彈的威力讓人害怕,而核洩漏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曾經在1986年車諾比發生了核洩漏,所造成的危害絲毫不遜於原子彈爆炸。車諾比仍然是高輻射區雖然已經過去了34年,車諾比仍然是高度隔離的輻射區。事故發生的時候所造成的災害嚴重威脅了方言幾十公裡的居民區。
  • 34年過去了,當年造成9.3萬人死亡的車諾比事故,現在咋樣了
    大家都知道,核能資源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資源,核能可以用來發電,還可以用來製作炸彈,可以說核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我們人類很大程度上的方便和便捷。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帶來福利的同時,核能也能帶給我們人類毀滅性的災害。
  • 車諾比,茵陳的陰影
    1986年4月26日,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空氣中,對前蘇聯西部、東歐地區造成嚴重環境影響。當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發生時,烏克蘭攝影師Arthur Bondar只有三歲。在核汙染的陰影下長大的他,對隔離區充滿了畏懼與好奇。
  • 34年過去了,車諾比地下100噸的「大象腿」仍然致命
    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的一個反應堆發生了爆炸,50多噸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並隨風擴散,遠至法國都受到了影響。1986年4月26日清晨,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巨大爆炸,導致了這場災難。救援人員清理放射性材料在一次安全設備測試中,由於操作不當,第四號反應堆內的鈾堆芯出現過熱,溫度超過了2912華氏度(約1600攝氏度)。隨後一連串的核反應引起了反應堆的爆炸,瞬間衝破了周圍1000噸的混凝土和鋼蓋。
  • 車諾比核事故過去了34年,裡面的動物變異成了什麼樣?
    車諾比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凌晨,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在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由於工程設計缺陷,再加上工人操作不當,使得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反應堆內因溫度過高而衝破保護殼,導致放射性物質不斷洩露。
  • 《車諾比》:34年後,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2012年,英國攝影師埃德·湯姆遜使用柯達紅外膠片,拍攝了一組照片《紅樹林》。照片中的實景地,位於烏克蘭車諾比隔離區,那裡有著地球上放射性最強的森林。34年過去了,「車諾比」這個名字依然讓人顫慄。那個被稱為「寂靜嶺」、「鬼城」的地方,如今吸引著無數人去探險。
  • 《車諾比》完結了,但核事故的陰影還在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 9.6 的短劇,本周已經完結了,但三十多年前的這起核事故,它的影響仍未消散。《車諾比》劇照從三裡島到福島一切可以回溯到 1938 年。而車諾比核事故屬於第 7 級,最高級別的特大事故。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時 23 分 58 秒,一連串爆炸震碎了車諾比核電廠存放燃料棒的四號反應爐,5000 萬居裡的放射核素被釋放到大氣中。
  • 車諾比悲劇發生34年後,他們冒險偷偷潛入
    作者:小幸福1986年4月26日,本來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是凌晨時分,一座小鎮傳來一聲巨響,一場災難在車諾比發生了。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產生的輻射線劑量是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導致數十萬人死亡和遭受病痛折磨。此次事故是歷史上最慘重的核電事故。
  • 車諾比事件34年後,恢復得怎麼樣?當地竟搞起了旅遊業
    知道車諾比事件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人類史上一次史詩級的災難。歲月彈指一揮間,再度回望,車諾比事件一晃已經過去了整整34年的時間。而在這34年間,也始終有人對車諾比的發生地表示著深切的關懷。那麼再次回望這片土地,34後的今天,當年車諾比事件的發生地如今變得怎麼樣了呢?
  • 車諾比34周年,關於核能,我們需要了解什麼?
    2020年4月24日,就在人們紀念哈勃30周年時,車諾比事故34周年的紀念活動,也在低調進行。但是,一場爆發於核汙染區內的大火,再次引起人們對核能的關注。可以說,核能,自從被人類發現以來,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
  • 30年後 我們帶您重返車諾比
    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只有110多公裡的車諾比核電站四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超過8噸的輻射物嚴重洩漏,輻射量相當於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多倍。 事件導致6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遭到直接汙染,30.6萬人被迫轉移,320多萬人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輻射而健康受損。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布的報告,事故累計造成的死亡人數在當時就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
  • 重返車諾比
    1905年,愛因斯坦寫下E=MC²,預設了核能的利用與開發。魔盒就此被打開,人類發現了核能的巨大能量,也喚起了潛藏的危險。如今,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核能。但人類也無法忘記,日本廣島和長崎升起的蘑菇雲;美國的三英裡島、烏克蘭的車諾比、日本的福島,前前後後成千上萬生命的消隕和磨難。關於核能的爭議從未停息。
  • HBO新劇《車諾比》連結哪裡看 車諾比核事件始末
    800年:專家稱消除車諾比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要幾百萬年;9.3萬人:20年前的車諾比核電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27萬人:27萬人因車諾比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34萬人: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疏散了11萬多人,隨後數年,又從汙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後共疏散
  • 34年前,車諾比核洩漏有多嚴重?如今當地依舊是「鬼城」
    導語:34年前,車諾比核洩漏有多嚴重?如今當地依舊是「鬼城」我們知道,廣島原子彈事件,那是日本民眾的永遠的傷痛。在1945年的8月6日,美國為了讓日本儘快投降,決定對廣島扔一枚原子彈。如今,離戰爭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廣島、長崎這兩座城市已經恢復了原來的元氣,在當地還有不少遊客在那裡旅遊。但是,34年前,來自蘇聯烏克蘭的車諾比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當時所發生的核事故,一直到現在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可以說是讓人防不勝防。在這場核洩漏事故當中,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比廣島的原子彈要大400倍,34年過去了,如今當地仍然是一座「鬼城」。
  • 34年前的車諾比,告訴我們說真話有多重要
    34年前的車諾比,告訴我們說真話有多重要 發布時間: 2020-04-27 09:38:26   來源:南風窗  作者:曲牙子
  • 34年過去了,車諾比地下100噸的「大象腿」仍然極度致命
    ​來源 All That’s Interesting作者 Natasha Ishak翻譯 SME科技故事1986年4月,世界經歷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電事故,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的一個反應堆發生了爆炸,50多噸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並隨風擴散,遠至法國都受到了影響。
  • 車諾比地下100噸的「大象腿」,就算過去了34年, 仍然會致命!
    1986年4月,世界經歷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電事故,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的一個反應堆發生了爆炸,50多噸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並隨風擴散,遠至法國都受到了影響。
  • 34年前車諾比核洩漏到底有多嚴重?那些變異的動物怎麼樣了?
    1986年4月26日,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降臨到人間,一個叫「車諾比」的小鎮,被一聲巨響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可以說,這次核洩漏是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一次核災難,它的慘烈程度不亞於一場戰爭,因為當時參與車諾比救援工作的人就有60多萬,直到今天,34年過去了,這場災難對人類還有著深遠的影響。那麼,這場核洩漏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 34年已過,車諾比裡面的動物,是不是都變異了?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就是1986年的車諾比核洩漏事故。簡要說說車諾比1986年的4月26日開始,車諾比的一座核能設施由於在原先的工程設計上有一點漏洞,再加上後來的人工操作不當就導致了核能設施發生了嚴重火災。緊接著很快就出現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