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了。它最早被人們熟知是始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恐慌之後,核能成為了大戰的副產品,人們希望核能以和平的方式幫助世界上恢復原狀。每個人的想像都天馬行空。電力會自由無限制地生產出來嗎?核能能幫助解決南極冰川融化嗎?會有核動力汽車,飛機,或房子嗎?似乎這只需要幾年的研究就能實現。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先不管它會不會幾年實現,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未來是屬於核能的。
關於核能我們或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名字雖熟,但它到底是什麼,想必有些朋友可能不懂。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
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這些解釋看著簡單,但是真正了解起來卻很難,實際實踐起來更是困難重重。事實證明,核能是非常複雜和昂貴的。在原理上,核能似乎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卻很困難。同時一些私營企業認為核能太危險了,作為投資;大多數人寧願堅持天然氣、煤炭和石油。但也有許多人當時不想放棄,一個對於核能時代的承諾;一個新時代激動人心的技術,和極其廉價的電力的激動前景,人類將不再受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限制。某些情況下,也出於一個掌握原子彈的秘密願望,這些原因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動力繼續前進。
核電站終於在中東戰爭導致全球油價飆升時的1970年代初期投入運營。現在,核電站由於商業利益巨大,人們巨大和投資使核電站以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快速發展。在那時,在1970~,1985年期間,人們建造了目前超過一半的核電站。現在建造反應堆時,我們有多少種不同類型,可以給我們選擇呢?令人驚訝的是,一個不被看好的失敗者贏得了勝利:輕水反應堆。它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意義,也不被大多科學家看好,但是它有一些決定性的優勢——比其他核電站更便宜的價格。
那麼,輕水反應堆的原理是什麼?它的基本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它通過人造鏈式反應堆加熱水。核裂變放出的能量是任何其他化學反應釋放出的幾百萬倍。極其不穩定的重元素,如鈾- 235,經過中子的「狂轟濫炸」。中子被吸收,但鈾是不穩定的。大多數時候,它立即分成快速移動的更輕元素,並輻射出更多額外的自由中子,以輻射的形式釋放能量。中子產生的輻射加熱周圍的水,而其他中子繼續將鏈式反應持續下去,在緊密的鏈式反應中釋放更多的中子和輻射。
與原子彈恐怖的快速反應不同,在我們的輕水反應堆,需要有慢化劑控制中子的能量。通常來說,水就承擔了這個工作,這十分實用,因為中子釋放的能量在水轉動渦輪發電的同時就被緩慢消耗了。輕水反應堆變得流行,因為它不僅簡單,而且便宜。然而,輕水反應堆既不是最安全的,也不是最高效的反應堆,在結構上輕水反應堆也不簡單。
儘管建造新核電站的事情已經討論了十幾年,但在1979年,賓夕法尼亞州三裡島核電站因核心融化險些造成大災難。1986年,歐洲中部車諾比核電站災難直接在人們頭上籠罩了一朵核烏雲,2011年,日本的福島災難又引發了新的討論和擔心。在1980年代有218個新核反應堆投入運營,但從80年代開始核電站的的數量,和全球電力生產的份額卻停滯不前。那麼,今天的形勢怎麼樣呢?
今天,全球有10%的電力是由核電站提供的。在31個國家中約有439座核反應堆。在2015年大約70個新反應堆正在建設,尤其是一些對核電站極其熱衷的國家,核電站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全球總共有116個建築新反應堆的計劃。目前大部分核反應堆建造在超過25年前,用的還是相當古董的技術。其中有80%是輕水反應堆。今天,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昂貴的升級老化的反應堆,可能更有效率,但更少的測試模型,或者移向新的核能技術獲得更便宜的價格和環境效益。
現如今,地球上的天然氣和石油能源儲備已經所剩無幾,同樣帶來的環境汙染也是日益嚴重的,所以核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這些問題。也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有利即有弊,核能利用帶來的的必然產物——核輻射,會直接危害動植物的健康,高強度的核輻射甚至有致命作用。亦如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洩漏,車諾比等悲劇的發生,也是在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我們人類,小心小心再小心。
核能的一路發展也是充滿了荊棘,你怎樣看待核能呢?你覺得它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關注我,不迷路,我會帶給你更多科普知識。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