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化石能源百年後即將面臨枯竭,核能等新能源前景如何

2020-11-28 騰訊網

隨著人類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我們對於能源的消耗也是越來越大,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急劇增大,也帶動了一些化石大國的經濟發展。

目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約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86%。大部分電力也依賴於化石能源的生產。核能、太陽能、潮汐能、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等新能源僅佔不到15%。由於化石能源價格相對較低,開發利用技術已經成熟,並已系統化、規範化。在20世紀,雖然經歷了本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某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止,世界石油產量受到嚴重影響,石油產量劇減),對此發達國家早就想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但是無可奈何在今後50多年裡,石油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將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而煤炭仍然是電力生產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那麼傳統石油以及產量大國有哪些?

傳統石油以及產量大國

石油儲量大國

排名第一的是:委內瑞拉(約2980億桶)

這一數額佔世界總石油儲量的17.9%,其實委內瑞拉的經濟它嚴重依賴石油,佔其出口的90%以上。

第二是沙烏地阿拉伯(約2680億桶)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2680億桶石油儲量,依靠石油出口佔該國出口收入的75%以上。

第三是加拿大(約1710億桶)

由於加拿大經濟極為多樣化,石油出口佔加拿大出口總額的比例略低於20%。

第四是伊朗(約1578億桶)

伊朗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578億桶,位居第四。目前石油日產量已超過500萬桶,由於該國是歐佩克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伊朗擁有很大的權力在石油行業。歐佩克是一個由13個國家組成的組織,試圖統一和協調這些國家的石油組織。

第五是伊拉克(約1442億桶)

該國擁有14420萬桶石油,曾日產量為450萬桶。石油收入是這個國家經濟中最大的支柱之一,而且它嚴重依賴石油收入,最高達到了出口的95%。本來這個國家是非常富有的,無奈被戰爭洗禮了,伊拉克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石油日產量大國

而在石油日產量上,還是以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拉克、中國為主。2019年美國數據統計日均石油產量為1787萬桶,連續6年排名世界第一,比沙特高了500萬桶左右,且美國日產量是我國的三倍還要多。

雖然化石能源仍然是我們在這個星球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但是發達國家們早已經開始未雨綢繆了,因為根據數據推算,石油全球共計還可持續開採46年,煤炭約可持續200-220年左右,但是未來人口也會急劇擴增,能源使用量也將隨之劇增,顯然這個可用的預測數據還要大大縮水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 對此,世界能源結構不得不進行相應變化,核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

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被軍事所利用的原子核武器副產品的核能發電得到了和平利用之後,其規模不斷得到發展。很多國家現已進入了原子能時代。 就目前而言,核能應該是各國追逐的聚焦點。

原子能以及核電站的發展

利用核能進行發電的電站稱為核電站,我們知道當今世界上只能利用裂變的鏈式反應產生的能量來發電。反應堆是核電站中進行鏈式裂變反應的關鍵設備。核電站是將核裂變釋放的核能轉化為熱能,再轉化為電能的系統和設施。

世界上核電站常用的反應堆有輕水堆、重水堆和改進型氣冷堆及快堆等,但使用最廣泛的是輕水堆。按產生蒸汽的過程不同,輕水堆可分成沸水堆核電站和壓水堆核電站兩類。壓水堆是以普通水作冷卻劑和慢化劑,它是從軍用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動力堆堆型,其中壓水堆核電站佔全世界核電總容量的60%以上。

世界目前的核電站研發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核電站是由美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發和建設的,主要是以研究和驗證核能發電的技術與經濟可行性。1951年,美國最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實驗性核電站。1954年蘇聯也建成發電功率為5000千瓦的實驗性核電站。

第二代核電站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實驗性和原型核電站機組的基礎上,陸續建成發電功率為幾十萬千瓦或幾百萬千瓦,並採用不同工作原理的所謂「壓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等核反應堆技術的核發電機組。它們在進一步證明核能發電技術可行性的同時,使核電的經濟性也得以證明。如今,世界上商業運行的四百多座核電機組絕大部分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習慣上稱其為第二代核電站。

第三代核電站是在20世紀90年代,為了消除美國三裡島和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的負面影響,世界核電業界集中力量對嚴重事故的預防和緩解進行了研究和攻關,美國和歐洲先後出臺了《先進輕水堆用戶要求文件》(URD文件)、《歐洲用戶對輕水堆核電站的要求》(EUR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預防與緩解嚴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於是,國際上通常把滿足URD文件或EUR史件的核電機組稱為第三代核電機組。第三代核電機組有許多設計方案,其中比較有代表的設計就是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和法國阿海琺公司開發的EPR技術。

這兩項技術在理論上都有很高的安全性。這些設計理論上很好,但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以致在世界各國使用三代核電技術的裝機數寥寥無幾。而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就採用了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技術,廣東臺山則採用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它們的建成,將成為世界第三代核電站的先行者。

第四代核電站是在美國能源部2000年1月的倡議和領導下,美國、英國、瑞士、南非、日本、法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與希臘聯合籤署了「第四代核能發電安全技術研究「。為了進一步降低其核能發電技術建設成本,儘量減少核廢料的產生,防止核擴散。

然而,遺憾的是,第四代核電站並沒有建成。

傳統的火力發電站相比,核電站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汙染;

核能發電無碳排放,不會加重地球溫室效應;

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幾百萬倍,一座1000萬千瓦的核能電廠一年只需30噸的鈾燃料。目前鈾233、鈾235 鈾238,和鈽239是能發生核裂變的核燃料,又稱裂變核燃料。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鈾資源不大規模的循環再利用,那麼這些核燃料的存量大約也只可供人類使用200多年。

雖然這些原料可使用的量也不多,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如果能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鈽材料回收技術,那麼未來的核能將可利用持續幾千年。而在核能發電的成本中,燃料費用所佔的比例較低,核能發電的成本是不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的。

但核電站的最大的缺點也很明顯,主要是核洩漏的放射性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傷害,而且前期投入研發建設資金太大。所以核電站的安全和廢料處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那麼世界上共有多少核電站?各個國家分別有多少?利用情況如何?

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約457個,總發電量達到2562757.77(GW·h)。

統計表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核能的利用情況,包括運行中核反應堆數量、總裝機容量、總發電量、核電佔該國總發電量比例等數據,截止日期為2020年。

可見到本世紀末,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謝幕,以高科技為核心的新能源時代將會到來。未來的人類估計要加大太空資源的探索了。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科技資訊!)

相關焦點

  • 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從一開始受到關注就被認為是傳統一次化石能源的替代者,其發展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關係著未來全球能源戰略的變化方向和能源格局,而由於開發自然條件、技術及成本等多方面原因,新能源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 能源枯竭後我們該用什麼?優酷《未來圖鑑》帶來科學家的新思路
    隨著世界人口的逐年增加,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也越來越大,未來我們很可能要面對能源枯竭的困境。那麼,當能源枯竭這一天真的到來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優酷聯合現代汽車集團出品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帶來了科學家的新思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在節目中表示,其實,關於未來,我們還有很多辦法。
  • 石油枯竭或是最大的謊言 新能源汽車推廣難
    新能源汽車的品類之所以有這麼多,根因是新能源汽車的定義很簡單粗暴,只要車輛採用了非常規的車用燃料(指汽油和柴油)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在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就可以稱為新能源車了。
  • 2020年新能源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行業深度...
    截至**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4.3億千瓦,佔全部發電裝機的32%。「十二五」以來,非化石能源佔比在**年曾一度不增反降。此後,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鼓勵清潔能源發展等利好環境下,非化石能源佔比逐年提高。從截至**的發展情況判斷,實現**年佔比11.4%的目標問題不大,甚至有望超額完成規劃。
  • 財經小百科:石油枯竭是謊言嗎?
    石油不會枯竭。先說出這個結論,環保主義者們先放寬心。從資源角度說,石油來自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前古生物的沉積,其規模雖然龐大,總量終究有限。以目前人類的開採量,即便幾百年內開採不完,幾千年內的開採應該能開採完吧。這就是很多人樸素的認識。
  • 新能源發展前景可期 2020核電容量將達5800萬千瓦
    其中,從轉型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從規劃主要目標和指標看,「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或者更高,煤炭消費比重要降低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增量合計約為4.8億噸標準煤,是煤炭增量的三倍多——清潔、低碳能源將是「十三五」期間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種取之不竭的能源,嚴謹來說,是人類有生之年都不會耗盡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現時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實都是太陽能的儲存。可再生的意思並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 中國核能2050年一次能源供給提高到15%
    到2050年,核能達到中國一次能源供給由目前的1.8%提高到15%,也即當前國際平均水平。「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中國核電將在不久迎來重啟的時刻。」
  • 我國海洋新能源產業面臨五大短板
    隨著陸上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已成為熱點。這其中,海洋因佔據地球表面積的71%並蘊藏著豐富能源而被各國重點關注。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管轄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而海洋新能源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是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過程仍相對漫長,在我國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
  • 人類能源發展史——新能源不斷產生,能源危機有所緩解
    人類必須認真對可資利用的各種能源進行「算計」和「籌劃」,既要滿足目前需要,又要考慮長遠的影響和發展。所以,人們一方面研究如何進一步合理、妥善、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化石燃料和水力等常規能源(也叫傳統能源),比如研究提高能源轉換效率的方法,改善能源開採和利用的方式等等,著重從節流方面想辦法和採取措施;另一方面,人們又上天、入地、下海,四處尋找開源途徑,探索低廉而豐富、又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很清潔的新能源。
  • 為什麼現在不再聽說,石油要枯竭的消息?地球上的石油儲量還剩多少?
    石油是如何誕生的?一、生物誕生論這種理論認為石油是由深埋在地下的生物遺體演化而成。羅蒙諾索夫認為,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肯定會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而這些動植物屍體中無法分解的有機物會在巖石中沉積下來,然後隨著地質運動和有機物的不斷疊加,氧成分會消失,碳元素則會被保留下來,與剩下的無機物等化學物質形成了石油。
  •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中國核電謀劃快速發展,提升核科技競爭力的進展如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趙志祥日前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的專訪。  趙志祥院長說,中國20多年的核能和平利用,充分顯示了核能是新能源家族迄今為止能夠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的可大規模利用的能源。中國的核能事業在保證國防安全的同時,也進入了和平利用時期,履行更為民用化的使命。
  • 集團資源整合,核能、新能源雙發力
    以上兩項交易的完成後,中國核電在核能和新能源兩大板塊的綜合實力都將大大提升,進一步鞏固、加強中國核電作為世界領先的大型綜合性清潔能源發電集團的地位。收購中核匯能 新能源版圖擴張 發展前景廣闊當前,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 能源的革命:清潔世界 驅動文明
    兩次產業革命的進程表明,能源替代,是產業革命的一個主要驅動力。   能源革命,改變世界運行之源   今天,人類又一次站在了能源替代的十字路口。傳統能源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讓世界經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人類需要改變,人類也有能力改變。
  •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區別是什麼
    可再生能源是什麼?很容易解釋,但不能解釋為非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指能夠重複產生的天然能源,即不會隨它本身的轉化或人類的利用而日益減少,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大水電和小水電)、地熱能和海洋能。          不能說可再生能源都是新能源。
  • 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熱點:稀土核能材料
    核能不但是重要的新能源,而且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利用核能既不產生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又不產生二氧化碳。核能產生的有害氣體也比化石燃料少得多。儘管核能有產生放射性物質的缺點,但核能生產中均有嚴格的防護和後處理措施,確保絕對安全。核能是巨大的,1kg鈾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00t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而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時所釋放的能量就更大。
  • 優酷《未來圖鑑》:能源危機不會到來,《瘋狂的麥克斯》不會上演
    隨著世界人口的逐年增加,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也越來越大,未來我們很可能要面對能源枯竭的困境。那麼,當能源枯竭這一天真的到來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優酷聯合現代汽車集團出品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帶來了科學家的新思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在節目中表示,其實,關於未來,我們還有很多辦法。
  • 中國新能源材料平臺
    、對環境有汙染的化石能源,重點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熱能、氫能和核能等。[2] 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
  • 核能制氫是怎麼回事
    人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潔淨能源,以逐步替代現有化石燃料,減少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實現零排放的目的。而氫能以其熱值高、無汙染、不產生溫室氣體等獨特優勢,逐漸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氫能是絕對零汙染的二次能源。採用氫能發電,是通過氫和氧元素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轉化成電能和水,在這個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和氮化合物,沒有任何汙染。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如何妥善處理乏燃料,國際上也在積極探索。一些國家將冷卻、包裝後的乏燃料直接藏到深地質層,也有不少國家對乏燃料進行再處理,將其中有用的鈾和鈽提取出來進行再循環使用,這樣不僅提高了核燃料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減小了需要進行深地質處置的放射性廢物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