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地球上的能源有哪些可用,它們又來自何方呢?地球上的能源按其來源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類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熱能和原子核能;第三類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以及由它產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質能、水能、風能、海洋熱能等等。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認識和徵服自然的歷史。
在能源的利用史上,就其劃時代性革命轉折而言,主要大致經歷了薪柴、煤炭、石油三個能源時期。
人類能源變革歷程
薪柴階段:人類學會用火之後,首先用於燃燒煮食和取暖並使人能在夜間活動。火也被用於煅燒礦石、冶鍊金屬、製造工具,這極大提升了當時人類的生存條件,使人類走向了與其他哺乳類動物完全不同的進化之路。
原始人開始使用薪火
煤炭階段:煤的發現,提供了大量熱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機械力開始大規模代替人力,低熱值的木材已經滿足不了巨大的能源需求,煤炭以其高熱值、分布廣的優點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這也隨之帶動了鋼鐵、鐵路、軍事等工業的迅速發展,大大促進了世界工業化進程,煤炭時代所推動的世界經濟發展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時間。
瓦特蒸汽機
石油階段:19世紀末,人們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福特成功製造出世界第一輛量產汽車。這一時期起,石油以其更高熱值、更易運輸等特點,於20世紀60年代取代了煤炭第一能源的地位,成為第三代主體能源。石油作為一種新興燃料不僅直接帶動了汽車、航空、航海、軍工業、重型機械、化工等工業的發展,甚至影響著全球的金融業,人類社會也被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
石油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能量的需求不可遏止地猛增。人類必須認真對可資利用的各種能源進行「算計」和「籌劃」,既要滿足目前需要,又要考慮長遠的影響和發展。所以,人們一方面研究如何進一步合理、妥善、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化石燃料和水力等常規能源(也叫傳統能源),比如研究提高能源轉換效率的方法,改善能源開採和利用的方式等等,著重從節流方面想辦法和採取措施;另一方面,人們又上天、入地、下海,四處尋找開源途徑,探索低廉而豐富、又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很清潔的新能源。
新能源階段: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類新能源開始投入使用,而化石能源帶來的全球性危機,也進一步加快了新能源技術進步和實際應用速度。長距離輸電技術的突破,使水力發電逐漸形成規模;1951年,美國首次利用核能發電成功;197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風車;1992年,日本實現了光伏發電系統同電力公司聯網,光伏、風能、核能以及可燃冰、氫能源等新能源的快速崛起也被稱為第三次能源革命。
可燃冰,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天然氣(主要為甲烷)與水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外觀像冰,遇火燃燒,所以稱之為&34;。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據估算,世界上可燃冰中碳的總量是地球上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中碳總量的兩倍。不僅如此,可燃冰還具有能量密度高的特點,例如,1m3可燃冰可以分解出150~164m3的天然氣,因此,可燃冰被稱為21世紀的替代能源是當之無愧的。
可燃冰
氫能源,一種極其高效的能源,可以通過簡單的電解水就可以獲得,燃燒後無汙染,且十分高效,遠遠超過現在的礦物能源,但是遺憾的是,目前大規模通過水來製取氫還很難實現,人類想要利用氫能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氫能源
除了氫能源之外,還有一種能源也極其的高效,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能源,這種能源就是氦3。氦3是一種特別清潔、高效的能源,被很多科學家譽為「完美能源」,但是這種能源在地球上很難得到,但是在地球的衛星月球上卻廣泛存在,估計儲量有100萬噸。按目前的世界能源需求,100噸氦3就能滿足全球的能源所需。按這種算法,足夠人類使用1萬年。當然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如何去月球開採氦3和把氦3運輸回來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難題或許將得到解決。
月球上氦3分布圖
總的來說,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的消耗持續增長,而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後不能再生,總量在不斷減少。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各種新能源不斷湧現,能源危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