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類能源危機新方案!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2020-11-22 TechPower科技力

導語:人類能源危機的加劇科學家對新的能量來源充滿興趣,無論是核聚變還是太陽能,都將是人類未來的新能源方向。最近,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的新能源方法倒是很新鮮。

近期,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發電方法:從地表採集能量。詳細來講,就是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逸失熱量轉化為可以使用的電能

這個新方法涉及到了量子物理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其關鍵是一個特殊設計的天線——它用來檢測高頻電磁波態的逸量或紅外輻射,並將這些千萬億分之一秒級別的波信號轉換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電能。

但是在量子物理學中,由於位置不確定性是量子物理的核心,因此「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穿越山丘」。

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想到過,實際上每一分每一秒,地球上都有巨額的能量在被浪費掉——絕大多數照射到地球的太陽能都被地表、海洋和大氣層吸收掉了,能被人類利用的太陽能只是極少數。

這種對地表的持續「加熱」導致了紅外輻射的大量逸散,據估計這種逸散的總功率可達數百萬千兆瓦之多。

由於這種紅外輻射的波長太短,想要利用它們,就需要特製的、超小型的天線。根據主持這項新研究的國際研究團隊所說,他們從量子隧道技術中找到了突破點。

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首席研究員Atif Shamim在採訪中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款商用二極體能以我們要求的高頻率工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量子隧道技術的原因。」

可能看到這裡,很多讀者還對量子隧道這個概念一頭霧水,那麼就讓筆者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量子隧道是量子物理學中一個理論體系構建完全的概念,就是指粒子可以在沒有足夠的能量的情況下通過勢壘的現象。

圖|量子隧道效應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在古典物理學中,小球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爬上斜坡並滾到另一邊。而在量子物理學中,由於量子物理的核心理論:位置具有的不確定性,「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穿越斜坡」。這就是量子隧道效應。

圖|量子隧道效應

然而量子隧道效應又是如何對納米天線的製造有所幫助的呢?原來,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究人員就可以使電子通過MIM(金屬-絕緣體-金屬)二極體這樣的隧道器件,從而將紅外波轉換成電流。

科學家們藉此製造出了一種新的領結形納米天線,這種天線的具體構造是將很薄的絕緣體薄膜夾在兩個由金和鈦製成的略有重疊的金屬臂之間,從而能提供產生隧道所需的強電場。

圖|納米天線

研究人員之一,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Gaurav Jayaswal說:「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步就是兩個天線臂的納米級重疊,這需要非常精確的對接。儘管如此,藉助頗具匠心的技巧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納米級加工設備,我們完成了這一步。「

這種最新的MIM二極體能夠在無電壓情況下捕獲紅外輻射,因此只用在需要時開啟它即可。

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只能捕獲一小部分可見光譜中的光波,因此這項能利用盈餘的紅外輻射的新研究,代表這能源生產領域的一次偉大革新。更形象地說,這是一次「遊戲版本更新」。

新裝置更突出的優點是,與太陽能發電站不同,無論天氣如何,這些能源收集裝置都可以全天候運行。

當然,新技術總是伴隨著缺點,本次研究當然不能免俗——目前,天線的能量轉換效率並不高。

Shamim說:「不要急,這只是一個開始,日後我們的技術將不斷完善。」

而且,儘管目前技術還不完善,我們也可以另闢蹊徑,巧妙地利用新技術——比如,可以同時運轉數百萬臺這樣的新設備,來提高整體發電量。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今日能源》上。

編輯 | 褚茗帆

審校 | Soybean

致敬科技未來

分享才是熱愛

TechPower科技力

熱愛因科技而發生

相關焦點

  • 未來電能隨便用?科學家想出新方法從地球熱量中獲取電能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能源不夠用?近日,科學家解鎖獲取電能新技能!你可能真的想不到,這電能是從地球熱量中獲取的。籠統地說就是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手段,可以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可把這些浪費的能量變成為人類所用的電能可是不容易的,主要是因為這些紅外波長實在太短了,很難捕捉到並加以利用。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首席研究員 Atif Shamim 表示:「世界上所有的商用二極體都不能以如此高的頻率工作」。這個難題要怎麼解決呢?是時候來解密我們開頭說的新手段了。
  • 科學家要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打造地球能源收割機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我們可以實現從地球上採集能源。這個概念涉及到量子隧穿效應,該想法的關鍵在於其特殊設計的天線。它可以通過高頻電磁波檢測廢熱或紅外線熱量,將這些數十億分之一秒的波形信號轉換成直接的電能。
  • 科學家發明量子隧穿效應裝置,能把地球熱能轉化為電能
    雖然地球不會像恆星那樣進行核聚變,但地球會不斷向外輻射出熱量,這些熱量來自於地球在形成之初殘留下的熱量、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出的熱量以及太陽輻射。如果能把這部分熱量利用起來,或能解決我們的能源短缺問題。
  • 新突破:藉助量子隧穿效應或能變地球廢熱為電能!
    這一過程需要利用一種特製的天線,能夠以高頻電磁波的形式探測紅外輻射或者廢熱,並且將這些千萬億分之一秒的電磁波信號轉變成電流。 網易科技訊2月13日消息,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一種方式,藉助量子隧穿效應從地球剩餘的紅外線輻射和廢熱中收穫電能。
  • 量子隧道效應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在說量子隧道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一個實驗,直接上圖,喜馬拉雅的文本中也有圖,假設有一條像山坡一樣高低起伏的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小球與滑道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我們讓小球從A點出發開始滑落,而且出發時的速度為零,那麼小球最高能到達哪一點呢?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 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原標題:從雨滴獲取電能!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地球上每天都在打雷,我們人類能從閃電中,獲取電能嗎?
    地球上每天都在打雷,我們人類能從閃電中,獲取電能嗎?打雷下雨這種事情可以說再常見不過了。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地球上每年大概要打雷14億次,平均每秒鐘都有40多道閃電劃破長空。那麼既然地球上的閃電現象這麼普遍存在,那麼我們人類能否利用打雷時的閃電,來獲取人類活動需要的電能呢?這樣一來豈不是又能多利用一種大自然的清潔能源?這樣的想法確實足夠大膽,然而基本上也只能停留在設想的階段。雖然地球上的閃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落下,但人類想要利用閃電,目前以現有的科技水平來看,還是個天方夜譚,完全不可能實現。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
  • 量子隧道效應超光速了嗎?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中,我們了解了什麼是量子隧道效應。其中講到α粒子根據量子隧道效應從原子核穿出去,那麼這個穿過屏障的速度有多快呢?根據我們所知,這個穿越過程是瞬時的,也就意味著超光速了。LEGO是發現引力波的幹涉儀,雷射束以直角向下傳送,之後再匯聚至一處。
  • 月球能源利用前景:建太陽能發電廠(圖)
    嚴峻的能源危機迫使人類將目光轉向浩瀚的宇宙,而月球作為地球的近鄰是人類尋找地球以外能源的首選目標。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能源危機的辦法,他們將希望寄托在太陽能和核反應堆上(包括核裂變發電和核聚變發電)。然而,濃密的地球大氣層致使在地球上利用太陽能有許多不穩定因素;利用核裂變反應獲得電力的方法往往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料,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 人類利用的絕大多數能源資源,其實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人類能源資源的最終來源在我們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各類資源中,有一大類是為了給我們人類提供能源動力,我們稱為能源資源。所謂能源資源,是指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世界太陽輻射能分布地圖從上述分類來看,人類利用的能源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實際上總結起來,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到目前為止,人類利用的主要能源資源,大多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今日Joule:科學家的魔法—從太陽和外太空同時獲取能源
    眾所周知,溫度高達6000 K的太陽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一個理想熱源。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對太陽能的利用貫穿於人類文明歷史;大自然同時饋贈給人類一個溫度低至3 K的理想熱沉—外太空。建立在該團隊以前實現的晝夜24小時將器件持續輻射製冷至環境溫度以下40攝氏度的工作基礎上,新設計的亮點在於將太陽能技術和輻射製冷技術合二為一,使得這兩種技術不但不相互幹擾,而且可以相互提升對方的工作效率。
  • 利用夜空也能高效發電!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地球 「輻射冷卻」 效應的高效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將熱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再與熱電技術相結合,在無法獲得太陽能的夜間發出電來。想必很多人都比較好奇,這種利用 「輻射冷卻」 來發電的技術原理是怎樣的?範鈴羚對 DeepTech 解釋說:「通俗來講,這套系統利用的是一種熱量的『定向流動』,把溫差轉化成電能。
  • 【科技新詞】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隧道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高於它們自身能量的勢壘的現象。也就是說,當很多粒子衝向勢壘時,大部分粒子被勢壘反彈回來,但是還是有少量粒子能過去,好像勢壘中有一個隧道,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隧道效應。  科學家們已在半導體領域充分演示了量子隧道效應,在半導體中,電子會穿過材料的非導電層。當微電子器件進一步微型化時必須要考慮量子效應。例如,在製造半導體集成電路時,當電路的尺寸接近電子波長時,電子就會通過隧道效應而穿透絕緣層,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
  • 滬粵版九年級下冊物理知識點講解:20.4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說明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能源。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能源的使用,每一次能源革命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重大的變革。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利用,使人類獲得大量的內能,給人類文明帶來進步,但同時給人類帶來環境汙染,造成危害。如這些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有害氣體,造成了大氣汙染,不但直接損害人體健康,而且會影響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課題。
  • 氣候變化:七種有助於解決危機的技術解決方案
    用於減少CO2排放的創新包括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淨零潮汐(NZT)項目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這些碳被封存在海底深處的安全區域,將不再對溫室效應有貢獻-將來甚至可以合成為運輸系統的新燃料。儘管個人的飲食決策不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在技術解決方案的範圍之內,但創新食品的確可以。減少牛場甲烷汙染的另一種有趣方法是用昆蟲替代品代替牛肉-這種牛肉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始普及。
  • 氣候變化:七種有助於解決危機的技術解決方案
    用於減少CO2排放的創新包括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淨零潮汐(NZT)項目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這些碳被封存在海底深處的安全區域,將不再對溫室效應有貢獻-將來甚至可以合成為運輸系統的新燃料。 就像NZT項目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其目標是最早在2030年之前將東北許多碳密集型產業的碳排放量減少到零。 但是,地球問題的規模遠遠大於通過少量企業的選擇性脫碳所能解決的問題。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