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道效應

2021-01-19 回到2049

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星球大戰限量版無人機

感謝老闆支持!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沉默好幾天的抽獎今天該再來一發了,今天抽出三位老闆送出三臺四驅車,2塊4毛9,出手肯定有,不知道怎麼參與老闆,可以到我們的公眾號首頁點擊續命按鈕查看,希望您能中獎,相信我,這玩意兒拿到手之後,在家跑起來,肯定能被你老婆罵死。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


在說量子隧道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一個實驗,直接上圖,喜馬拉雅的文本中也有圖,假設有一條像山坡一樣高低起伏的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小球與滑道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我們讓小球從A點出發開始滑落,而且出發時的速度為零,那麼小球最高能到達哪一點呢?這個問題就有點弱智了,因為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我們知道小球的勢能會轉化成動能,然後動能再轉化成勢能,最後會到達高度與A點相同的B點,如此往復運動。

那麼這個小球會到達山坡的另一側、與B點相對應的D點呢?絕對不可能,因為C點是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或者我們可以說,C點是一個能量很高的勢壘,小球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翻越這個勢壘。


對於經典粒子來說,確實如此。不過,如果把這條滑道縮小到原子尺度,而小球是一個電子的話,上述結論就不成立了。量子力學計算表明,從A點出發的電子有明顯地出現在D點的概率,就像是從一條隧道中穿越過去的一樣,也就是說,如果微觀粒子遇到一個能量勢壘,即使粒子的能量小於勢壘高度,它也有一定的概率穿越勢壘,這就是所謂的量子隧道效應,也被稱為勢壘貫穿,它是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直觀體現。當然了在不同的情況下,粒子在勢壘外出現的概率大小是不一樣的,具體的概率需要通過薛丁格方程求解。


那麼有哪些現象是量子隧道效應的體現呢?

首先,量子隧道效應可以部分地解釋放射性元素的α衰變現象。我們知道,α衰變是從原子核中發射出α粒子,也就是放出氦原子核的一种放射性現象。事實上,原子核對它最終要發射的α粒子來說,就好比一道屏障,而α粒子就被圍在其中。不過,原子核內的α粒子在隧道效應的作用下,還是有一定的概率隧穿原子核屏障而成功逃逸,這就表現為放射性。比如對於鈾-238來說,它的原子核的勢壘高達35MeV,而釋放出的α粒子能量只有4.2 MeV,這就好比是黃博士只能跳4.2m高,但卻跳過了35m高的牆,這就叫狗急也能跳牆。

α衰變

霍金輻射也是量子隧道效應的表現。黑洞的邊界是一個物質只能進不能出的「單向壁」,這個單向壁對黑洞內部的物質來說,就是一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勢壘。但是霍金認為黑洞並不是絕對黑的,黑洞內部的物質能通過隧道效應而逸出,當然了這一過程十分緩慢。不過據估計,有一些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微型黑洞,到現在已經蒸發完了。


另外,在超導現象中有也有量子隧道效應的展現。在兩塊超導體之間夾一個絕緣層,電子是否可以從絕緣層穿越呢?按照經典理論,電子是不可能穿越絕緣層的。不過在1962年,英國物理學家布萊恩-約瑟夫森從理論上研究並作出預言,只要絕緣層足夠薄,超導體內的電子就可以通過絕緣層從而形成電流,因為電子可以通過隧道效應穿過絕緣層。這種裝置被稱為約瑟夫森結。1963年,實驗證明了約瑟夫森預言的正確性,他也由於這一貢獻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瑟夫森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也不僅僅用來解釋物理現象,它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乃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以此為基礎誕生了形形色色的隧穿器件和裝置。掃描隧道顯微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玩意兒是由IBM蘇黎世實驗室的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於1981年發明的。

掃描隧道顯微鏡

賓寧

羅雷爾

簡單來看,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將一個非常尖銳的金屬探針作為一個電極,這個探針尖銳到其頂端只有幾個原子大小,通常使用的材質是鎢。而被測樣品作為另一電極,在它們之間加上高壓。當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到1nm左右時,就會出現隧道效應,電子會從一個電極穿過表面空間勢壘,到達另一電極形成電流。隧道電流與兩電極間的距離成指數關係,對距離的變化非常敏感。即便距離的變化即使只有一個原子直徑,也會引起隧道電流變化1000倍。


所以,當針尖在被測樣品表面上方做平面掃描時,即使表面僅有原子尺度的起伏,也會導致隧道電流非常顯著的、接近數量級的變化。這樣就可以通過測量電流的變化,來反映表面上原子尺度的起伏,從而得到樣品表面形貌。這種方法被稱為探針高度恆定模式。

探針高度恆定模式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測量方法,那就是通過電子反饋電路,控制隧道電流在掃描過程中保持恆定,那麼為了維持恆定的隧道電流,針尖就將隨表面的起伏而上下移動,於是記錄針尖上下運動的軌跡,就可以給出表面形貌。這種方法被稱為隧道電流恆定模式。

隧道電流恆定模式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明,無疑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打開了新的大門,打個比方來說,如果透射電子顯微鏡是用眼睛在看物體表面的話,那麼掃描隧道顯微鏡就是在用手在摸物體表面,從而感知到表面的凸凹不平。光看看肯定不過癮,摸摸才更爽,而且我們就蹭蹭,絕不亂動,不會破壞物質的本來樣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高達一億倍,解析度達到了令人髮指的0.01nm,使人類第一次得以「看見」單個原子,賓寧和羅雷爾也因此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銅原子

更為逆天的是,掃描隧道顯微鏡不僅可以用來觀察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還可以用來移動原子。具體做法就是兩步,首先用它的針尖吸住一個孤立原子,然後把它放到另一個位置。這就邁出了人類利用單個原子這樣的「磚塊」,來建造物質「大廈」的第一步。比如說IBM的科學家曾在4K的低溫下,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把48個鐵原子一個個地排列到一塊精製的銅表面上,圍成了一個圍欄,把銅表面的電子給圈了起來,現在我們看這張圖,圈裡的圓形波紋就是這些電子的概率波圖景,電子出現概率大的地方波峰就高,反之波峰就小,它的大小及圖形與量子力學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

原子圍欄

IBM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排列原子

可見,這個掃描隧道顯微鏡就和20世紀的很多高科技發明一樣,它們在量子力學的啟發下得以誕生,而它們的誕生又反過來更進一步證明了量子力學的可靠。說到這兒,我真想唱一首,但我實在想不出來該唱什麼,那就饒了各位老闆吧。

相關焦點

  • 【科技新詞】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隧道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高於它們自身能量的勢壘的現象。也就是說,當很多粒子衝向勢壘時,大部分粒子被勢壘反彈回來,但是還是有少量粒子能過去,好像勢壘中有一個隧道,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隧道效應。  科學家們已在半導體領域充分演示了量子隧道效應,在半導體中,電子會穿過材料的非導電層。當微電子器件進一步微型化時必須要考慮量子效應。例如,在製造半導體集成電路時,當電路的尺寸接近電子波長時,電子就會通過隧道效應而穿透絕緣層,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
  • 量子隧道效應超光速了嗎?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中,我們了解了什麼是量子隧道效應。其中講到α粒子根據量子隧道效應從原子核穿出去,那麼這個穿過屏障的速度有多快呢?根據我們所知,這個穿越過程是瞬時的,也就意味著超光速了。LEGO是發現引力波的幹涉儀,雷射束以直角向下傳送,之後再匯聚至一處。
  • 量子隧道效應——真穿牆術
    我會發現屋裡到處都是我甚至屋子外面都有我,因為我變成了疊加態了,根據量子力學的微觀粒子的波動理論,波函數將瀰漫於整個空間,粒子以一定概率出現在空間中的每一個位置,包括勢壘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說即使粒子的能量小於勢壘閾值的能量一部分粒子可能會被反彈回去,但仍有一小部分粒子能夠穿過去,就好像在山的底部開了個隧道,我直接從隧道就把石頭推過去了,這就是「隧道效應」。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
  •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力學是一個極其詭異的理論,其特點之一就是物體具有某些不確定的屬性。物體的量子屬性都是可能性的分布,這種分布以及隨時間變化的方式都存在於物體的波函數中。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位置作為量子屬性的一種,也同樣具有不確定性,而且位置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怪異的結果。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指出任何物體都是一種物質波。德布羅意波波長定義的是一個物體的位置確定程度。波長大則意味著位置不確定度高,反之則低。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朝演示大物體的量子隧道效應邁出重要一步
  • 量子隧道效應發生時,真的是瞬移嗎?超越光速了嗎?
    上期我們講到想要同時存在於各個位置,量子隧道效應可以幫你實現,至少有那麼一點。量子隧道效應就不講了上期說了,這期主要講一些別的東西。當一個阿爾法粒子逃逸原子核,這是放射性衰變最重要的機制之一,量子隧道效應也會向另一個方向發生,光子、中子、電子和阿爾法粒子也能在各種聚變和粒子捕獲現象中通過量子隧道效應進入原子核。實際上,沒有量子隧道效應恆星無法把氫轉化成重核,各種現代電子產品也要依賴量子隧道現象,包括電晶體等。但阿爾法粒子穿過屏障的速度有多快呢?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
  • 量子隧道效應與真氣和空氣
    量子隧道效應這是量子力學中的一種物理現象。粒子有一定概率穿過比它自身能量高的高勢壘。這違背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這就是神話故事中的穿牆術,正常人誰也無法穿過一堵牆。可在量子狀態下的人,就有可能穿過去。這差別大概就如經典力學中的粒子和量子的區別。真氣應該是量子態的,只有如此才解釋得通。我們的意念能引導真氣的運行。這也與量子的觀測效應相吻合。當有觀察者時,量子表現出粒子運動狀態。當沒有觀察者是,它就表現出波的運動狀態。說明它是受人的意識影響的。當人存了要觀察它的想法後,它就改變了自己的運動狀態。真氣同樣受意識支配,這兩者很相似。
  • 每日簡報:量子隧道效應需要時間
    量子隧道效應需要時間 量子隧道效應---- 當一個原子以經典物理學所禁止的方式閃爍通過一個勢壘時---- 並不是瞬時的。這一發現解決了關於這種效應的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這種效應是從光合作用到核聚變等一切事物的基礎。物理學家冷卻銣原子氣體,引導他們走向一個1.3微米厚的雷射屏障。
  • 量子隧道效應是我們日常經典世界與量子力學驚人領域之間更為奇異...
    研究人員發現,在稱為「隧穿」的量子過程中穿過固體物質的電子瞬間完成。這項發現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科學家領導,與先前的實驗相矛盾,這些實驗表明隧道事件的開始和結束之間經過了一段時間。量子隧道效應是我們日常經典世界與量子力學驚人領域之間更為奇異的差異之一。「如果你倚靠在牆上,那麼這堵牆會強行推回,這樣你就不會經歷它,」共同作者羅伯特桑說。「但是當你進入微觀層面時,事情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這就是物理定律從經典變為量子的地方。「量子世界中的粒子實際上可以穿過那堵牆。
  • 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最近,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的新能源方法倒是很新鮮。近期,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發電方法:從地表採集能量。詳細來講,就是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逸失熱量轉化為可以使用的電能。這個新方法涉及到了量子物理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其關鍵是一個特殊設計的天線——它用來檢測高頻電磁波態的逸量或紅外輻射,並將這些千萬億分之一秒級別的波信號轉換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電能。但是在量子物理學中,由於位置不確定性是量子物理的核心,因此「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穿越山丘」。
  • 納米級隧道效應器件
    在設法抑制短溝道效應的實驗中發現,當特徵尺寸逼近物理極限時,基於量子隧道效應的隧道效應器件比傳統MOSFET好。換言之,雙電子層隧道電晶體和共振隧道二極體等隧道效應器件比MOSFET更適合於納米電子學。
  • 中科大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亞納秒超快原型存儲器
    中國科大李曉光團隊力於鐵性隧道結信息存儲原型器件研究,該團隊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具有亞納秒信息寫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儲器。該原型存儲器信息寫入速度快至600ps,即使在極端高溫(225℃)環境下仍能進行信息的寫入,可實現高溫緊急情況備用。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一、什麼是量子隧穿效應?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寬量子阱雙勢壘磁性隧道結中長程相位相干性研究獲進展
    雙勢壘磁性隧道結利用在兩個平行絕緣層之間的超薄磁性金屬層形成二維量子阱(QW),並通過調節金屬層厚度和磁矩方向來控制量子阱共振隧穿,是研究自旋相關的量子阱態、量子阱分立能級、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QW-TMR)等自旋量子效應及自旋量子調控的標準結構,也是研發各種基於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的新型自旋電子學材料及量子阱共振隧穿二極體等重要單元器件的物理基礎。
  • 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在量子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當時的科學家們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28年,美國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才利用量子隧穿效應完美地解釋了這個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推導出了描述α衰變的相關方程式。
  •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左圖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水的量子效應的示意圖。右圖為單個水分子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從中可分辨水分子的拉伸、彎曲和轉動等振動模式,這些振動可以作為靈敏的探針來探測氫核的量子運動對氫鍵的影響。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這需要我們從隧道效應說起。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學過勢能這個概念,在相互作用力是「耗散力」(如摩擦力)時,設物體由A點(假設它是勢能零點)移到B點克服它做功為W,當物體由B點回到A點時,它並不能對物體做功(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轉化為內能,而無法利用這部分內能對物體做功),故不能說由於耗散力存在使物體具有了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