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星球大戰限量版無人機
感謝老闆支持!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沉默好幾天的抽獎今天該再來一發了,今天抽出三位老闆送出三臺四驅車,2塊4毛9,出手肯定有,不知道怎麼參與老闆,可以到我們的公眾號首頁點擊續命按鈕查看,希望您能中獎,相信我,這玩意兒拿到手之後,在家跑起來,肯定能被你老婆罵死。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
在說量子隧道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一個實驗,直接上圖,喜馬拉雅的文本中也有圖,假設有一條像山坡一樣高低起伏的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小球與滑道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我們讓小球從A點出發開始滑落,而且出發時的速度為零,那麼小球最高能到達哪一點呢?這個問題就有點弱智了,因為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我們知道小球的勢能會轉化成動能,然後動能再轉化成勢能,最後會到達高度與A點相同的B點,如此往復運動。
那麼這個小球會到達山坡的另一側、與B點相對應的D點呢?絕對不可能,因為C點是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或者我們可以說,C點是一個能量很高的勢壘,小球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翻越這個勢壘。
對於經典粒子來說,確實如此。不過,如果把這條滑道縮小到原子尺度,而小球是一個電子的話,上述結論就不成立了。量子力學計算表明,從A點出發的電子有明顯地出現在D點的概率,就像是從一條隧道中穿越過去的一樣,也就是說,如果微觀粒子遇到一個能量勢壘,即使粒子的能量小於勢壘高度,它也有一定的概率穿越勢壘,這就是所謂的量子隧道效應,也被稱為勢壘貫穿,它是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直觀體現。當然了在不同的情況下,粒子在勢壘外出現的概率大小是不一樣的,具體的概率需要通過薛丁格方程求解。
那麼有哪些現象是量子隧道效應的體現呢?
首先,量子隧道效應可以部分地解釋放射性元素的α衰變現象。我們知道,α衰變是從原子核中發射出α粒子,也就是放出氦原子核的一种放射性現象。事實上,原子核對它最終要發射的α粒子來說,就好比一道屏障,而α粒子就被圍在其中。不過,原子核內的α粒子在隧道效應的作用下,還是有一定的概率隧穿原子核屏障而成功逃逸,這就表現為放射性。比如對於鈾-238來說,它的原子核的勢壘高達35MeV,而釋放出的α粒子能量只有4.2 MeV,這就好比是黃博士只能跳4.2m高,但卻跳過了35m高的牆,這就叫狗急也能跳牆。
α衰變
霍金輻射也是量子隧道效應的表現。黑洞的邊界是一個物質只能進不能出的「單向壁」,這個單向壁對黑洞內部的物質來說,就是一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勢壘。但是霍金認為黑洞並不是絕對黑的,黑洞內部的物質能通過隧道效應而逸出,當然了這一過程十分緩慢。不過據估計,有一些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微型黑洞,到現在已經蒸發完了。
另外,在超導現象中有也有量子隧道效應的展現。在兩塊超導體之間夾一個絕緣層,電子是否可以從絕緣層穿越呢?按照經典理論,電子是不可能穿越絕緣層的。不過在1962年,英國物理學家布萊恩-約瑟夫森從理論上研究並作出預言,只要絕緣層足夠薄,超導體內的電子就可以通過絕緣層從而形成電流,因為電子可以通過隧道效應穿過絕緣層。這種裝置被稱為約瑟夫森結。1963年,實驗證明了約瑟夫森預言的正確性,他也由於這一貢獻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瑟夫森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也不僅僅用來解釋物理現象,它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乃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以此為基礎誕生了形形色色的隧穿器件和裝置。掃描隧道顯微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玩意兒是由IBM蘇黎世實驗室的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於1981年發明的。
掃描隧道顯微鏡
賓寧
羅雷爾
簡單來看,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將一個非常尖銳的金屬探針作為一個電極,這個探針尖銳到其頂端只有幾個原子大小,通常使用的材質是鎢。而被測樣品作為另一電極,在它們之間加上高壓。當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到1nm左右時,就會出現隧道效應,電子會從一個電極穿過表面空間勢壘,到達另一電極形成電流。隧道電流與兩電極間的距離成指數關係,對距離的變化非常敏感。即便距離的變化即使只有一個原子直徑,也會引起隧道電流變化1000倍。
所以,當針尖在被測樣品表面上方做平面掃描時,即使表面僅有原子尺度的起伏,也會導致隧道電流非常顯著的、接近數量級的變化。這樣就可以通過測量電流的變化,來反映表面上原子尺度的起伏,從而得到樣品表面形貌。這種方法被稱為探針高度恆定模式。
探針高度恆定模式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測量方法,那就是通過電子反饋電路,控制隧道電流在掃描過程中保持恆定,那麼為了維持恆定的隧道電流,針尖就將隨表面的起伏而上下移動,於是記錄針尖上下運動的軌跡,就可以給出表面形貌。這種方法被稱為隧道電流恆定模式。
隧道電流恆定模式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明,無疑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打開了新的大門,打個比方來說,如果透射電子顯微鏡是用眼睛在看物體表面的話,那麼掃描隧道顯微鏡就是在用手在摸物體表面,從而感知到表面的凸凹不平。光看看肯定不過癮,摸摸才更爽,而且我們就蹭蹭,絕不亂動,不會破壞物質的本來樣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高達一億倍,解析度達到了令人髮指的0.01nm,使人類第一次得以「看見」單個原子,賓寧和羅雷爾也因此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銅原子
更為逆天的是,掃描隧道顯微鏡不僅可以用來觀察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還可以用來移動原子。具體做法就是兩步,首先用它的針尖吸住一個孤立原子,然後把它放到另一個位置。這就邁出了人類利用單個原子這樣的「磚塊」,來建造物質「大廈」的第一步。比如說IBM的科學家曾在4K的低溫下,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把48個鐵原子一個個地排列到一塊精製的銅表面上,圍成了一個圍欄,把銅表面的電子給圈了起來,現在我們看這張圖,圈裡的圓形波紋就是這些電子的概率波圖景,電子出現概率大的地方波峰就高,反之波峰就小,它的大小及圖形與量子力學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
原子圍欄
IBM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排列原子
可見,這個掃描隧道顯微鏡就和20世紀的很多高科技發明一樣,它們在量子力學的啟發下得以誕生,而它們的誕生又反過來更進一步證明了量子力學的可靠。說到這兒,我真想唱一首,但我實在想不出來該唱什麼,那就饒了各位老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