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級隧道效應器件

2020-11-24 電子產品世界

集成電路問世以來,IC技術一直沿著電路和器件特徵尺寸按比例縮小的辦法大踏步前進,特徵尺寸越小,電路和器件的性能越好。正由於此,上世紀末,Intel公司將集成度和性能都達到空前高水平的奔騰4晶片和PC送到用戶手上。目前MOSFET的溝道長度已趨近0.1mm(100nm),按比例縮小的辦法還能繼續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0年以前,著名的半導體器件物理一書的作者S..ze就預計,傳統MOSFET的溝道長度應大於約70nmIBM研究中心的D.J.F.rank盼望能作出溝道長度達20-30nmMOSFET,但是溝道再短就很困難了。也就是說20-30nm可能就是器件特徵尺寸的物理極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3041.htm

為了減小器件特徵尺寸,從而達到整體提升器件性能的目的,人們希望找到其它的方法來避開上述困難。在設法抑制短溝道效應的實驗中發現,當特徵尺寸逼近物理極限時,基於量子隧道效應的隧道效應器件比傳統MOSFET好。換言之,雙電子層隧道電晶體和共振隧道二極體等隧道效應器件比MOSFET更適合於納米電子學。

這是由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J.Simmons等人首先研究的隧道效應器件。它由一個絕緣勢壘和兩個二維量子阱組成,絕緣勢壘位於兩個量子阱之間。為使器件正常工作,量子阱和勢壘厚度都很小,分別為15nm12.5nm。由於勢阱厚度很小,勢阱可看成是二維的,電子運動被限制在阱平面內。Sandia的研究者們把DelttMOSFET作類比,稱上量子阱接觸(Top quantum well contact)為源(電極)。下量阱接觸(Bottom quantum well contact)為漏(電極)。器件工作時,由於量子力學隧道效應,電子從上量子阱(Top quantum well)隧道穿過勢壘層到達下量子阱(Bottom quantum well)

Deltt的結構如圖1所示。和MOSFET相比,上量子阱相當於源區,下量子阱相當於漏區,勢壘區(Barrier)相當於溝道,上控制柵(Top control gate)相當於MOSFET的柵極;和上控制柵相對應,還有背控制柵(Back control gate),這個柵通常不是必備的(optional)。從圖1可以看到,源漏電極都是平面型的。為了保證源電極只和上量子阱接觸,漏電極只和下量子阱接觸,Deltt還有背耗盡柵(Back depletion gate)和上耗盡柵(Top detletion gate)。

由量子力學理論可知:量子阱中的電子能級由阱的尺寸和勢壘高度決定,當阱的尺寸很小時,電子能級間隔很大;當由勢壘隔開的兩個量子阱中的電子能級相同(對準)時,產生電子由一個阱到另一個阱的量子隧穿效應,因為在量子隧穿過程中,電子要遵守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原理。一般來講,在未加外電壓(包括源-漏電壓和柵壓)時,兩個量子阱中沒有相同的電子能級,因而沒有源——漏電流,器件是截止的。加上外電壓時,勢阱中電子能級會發生位移,電壓增大位移增大,當兩個勢阱中的電子能級對準時(共振),隧道效應發生,器件導通。

Deltt的工作有類似MOSFET的一面:在某個源——漏電壓下,可由柵壓開關器件。但也有顯著不同的另一面:當柵壓再上升,超過共振點時,電子隧穿過程中止,器件關閉。也就是說,Deltt微分電阻可正可負,在器件從導通態到截止態的工作區微分電阻為正,從導通態到截止態的工作區,微分電阻為負。

微分電阻可正可負的器件的主要優點是,可用較少數量的器件完成相當的功能。如用兩個Deltt串聯可組成CMOS電路中需要n型和p型兩種MOSFET的靜態隨機存儲器單元。

雙電子層電晶體用InPGaAs等半導體平面工藝製造,例如用分子束外延(MBE)技術或金屬有機化合物汽相澱積(MOCVD)技術生長厚度合適的窄禁帶半導體薄層製得量子阱區,在其上再生長寬禁帶半導體層得到勢壘層。由於MOCVDMBE技術生長的薄層厚度可控制在幾個納米以內,量子阱和勢壘的厚度都可控制在幾個納米內。Deltt的勢壘厚度相當於MOSFET溝道長度,電子渡越這種溝道靠的是比漂移運動快得多的量子隧道運動,因而Deltt的速度性能應比MOSFET好。而Deltt事實上不存在MOSFET那樣的溝道,所以不會出現短溝道效應。

限制Deltt速度性能進一步提高的是它的RC時間常數。很薄的勢壘其電阻R可以做得很小,但兩個量子阱靠得很近,電容C很大。為了改進速度性能j.immons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下量子阱後又增加了第三個量子阱。第三阱非常厚,電子隧穿過第一個勢壘從上量子阱到下量子阱後,繼續隧穿過第二個勢壘到第三阱,在第三阱中被較大的電勢梯度加速。增加了第三個量子阱,不但改善了Deltt的速度性能,而且使Deltt的工作電壓從豪安量級提高到伏量級,使其能與現有電子器件和電路相匹配。

現在Deltt的工作溫度較低(),人們努力的目標是室溫工作。製作Deltt的材料是-V族化合物半導體,最合適的是InAlAs/InGaAs材料系。

共振隧道二極體是由勢壘和量子阱組成的二端器件,所用材料大都為-V化合物半導體異質結材料。麻省理工學院R..athews等人設計的RTD如圖2所示,量子阱為窄禁帶半導體InGaAs,勢壘為寬禁帶半導體AlAs。由於量子阱尺寸只有幾納米,量子阱中電子能級間隔很大,一般RTD的工作只和一個電子能級有關。圖中用細線畫出了被勢壘層AlAs隔開的左右兩個InGaAs勢阱中的電子能級。從上至下的三個分圖分別表示:隨著源——漏電壓Vsd的增加,左邊勢阱中的能級逐漸升高,由低於右邊勢阱中的能級(上圖)到等於右邊勢阱中的能級(中圖),到高於右邊勢阱中的能級(下圖)。源——漏電流isd也隨著Vsd的升高發生變化,先是增大,當左、右勢阱中能級對準(共振)時,Isd達到最大。通過共振點後,由於兩個勢阱中電子能級再次偏離,隧穿機率減少,Isd下降,所以和Deltt類似,RTD的微分電阻也可正可負,利用這一特性,可用兩個背靠背連接的RTD和一個電晶體構成靜態RAM單元,既節省晶片面積,又降低功耗。

RTD的高速性能是很突出的,比當前最快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還快,其振蕩頻率已做到700GHZ。人們利用RTD和HEMT組成RTD/HEMT電路,這種電路和HEMT相比,完成同樣的功能,元件數和晶片面積都下降了。例如RTD/HEMT比較器電路和HEMT比較器電路相比,元件數減少5/6,晶片面積減少3/4。

至今,和Beltt一樣,大多數RTD是用Ⅲ-V族化合物半導體,如GaAs和InP工藝製造的,主要用於軍事、國防領域,但也有人研發了類似的矽基共振隧道二極體——矽共振帶間隧道二極體(RITD)。將矽RITD和CMOS電晶體技術相結合,可改進電路速度性能和減少電路管腳數。例如RITD/CMOS數字轉換器電路和CMOS數字轉換器電路相比,尺寸減少2/3,速度提高一倍,功耗大大降低(動態功耗降低到1/5.8,靜態功耗降低到1/2.3)。

致力開發和研究與CMOS電路相容的RTD製造工藝的Seabaugh認為,在逼近IC技術物理極限的今天,只在CMOS電路製造工藝基礎上增加一塊掩膜的矽基RTD工藝,給CMOS電路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柔性和活力。■

參改文獻

1 S.M.Sze.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Nd,Newyork Wiley1981

2 L.Geppert.guantum tuanwistors: toward nanoelectronics. IEEE Spectrum.Vol.37(2000).NO.9:46~49

相關焦點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這需要我們從隧道效應說起。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學過勢能這個概念,在相互作用力是「耗散力」(如摩擦力)時,設物體由A點(假設它是勢能零點)移到B點克服它做功為W,當物體由B點回到A點時,它並不能對物體做功(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轉化為內能,而無法利用這部分內能對物體做功),故不能說由於耗散力存在使物體具有了勢能。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那麼掃描隧道顯微鏡是如何做到觀察微觀世界的呢?這需要我們從隧道效應說起。這種勢壘穿透效應,就像在山中挖了一條隧道,因此被稱為隧道效應。量子隧穿效應描述的是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在經典力學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了解了量子隧道效應後,我們接著來講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理。把一根非常尖的探針貼近被探測物體的表面。
  • 納米級邏輯機將超越現有二進位計算範式
    科學家已經用單個原子建造出了新型微型邏輯機,其運行原理與傳統邏輯器件完全不同。不同於如今計算機中電晶體對二進位轉換範式的依賴,新的納米級邏輯機能從物理上模擬問題,並利用在納米量級上物理系統固有的隨機性,而這種隨機性再之前通常被看做是一種缺點。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最近,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的新能源方法倒是很新鮮。近期,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發電方法:從地表採集能量。詳細來講,就是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逸失熱量轉化為可以使用的電能。圖|量子隧道效應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在古典物理學中,小球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爬上斜坡並滾到另一邊。而在量子物理學中,由於量子物理的核心理論:位置具有的不確定性,「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穿越斜坡」。這就是量子隧道效應。
  • 「電離總劑量對納米SRAM器件單粒子效應的影響機制」項目啟動
    「電離總劑量對納米SRAM器件單粒子效應的影響機制」項目啟動 2015-09-30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SRAM器件單粒子效應的影響機制」啟動會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 納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進展
    隨著物質的超細化,其表面電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發生變化,產生了宏觀物質材料所不具有的小尺寸效應、表面效應、量子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從而使超細粉末與常規顆粒材料相比較具有一系列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納米技術定義是從0.1到100納米(nm或10-9m)的尺度範圍內對材料進行控制和操縱的技術。納米技術在建築材料中的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
  • 中科大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亞納秒超快原型存儲器
    目前主要採用的存儲器存儲介質為半導體器件和磁性材料。中國科大李曉光團隊力於鐵性隧道結信息存儲原型器件研究,該團隊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具有亞納秒信息寫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儲器。該原型存儲器信息寫入速度快至600ps,即使在極端高溫(225℃)環境下仍能進行信息的寫入,可實現高溫緊急情況備用。
  • 【科技新詞】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隧道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高於它們自身能量的勢壘的現象。也就是說,當很多粒子衝向勢壘時,大部分粒子被勢壘反彈回來,但是還是有少量粒子能過去,好像勢壘中有一個隧道,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隧道效應。  科學家們已在半導體領域充分演示了量子隧道效應,在半導體中,電子會穿過材料的非導電層。當微電子器件進一步微型化時必須要考慮量子效應。例如,在製造半導體集成電路時,當電路的尺寸接近電子波長時,電子就會通過隧道效應而穿透絕緣層,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
  •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其他三所美國和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室溫下合成的原子級薄層材料中首次出現的量子力學傳輸現象可能會產生新型的納米電子電路和器件,當電壓施加到由稱為範德瓦爾斯材料的幾種層狀材料的一個原子厚度的層構成的結構時,觀察到稱為負微分電阻(NDR)的量子傳輸效應。
  • > 納米及納米材料
    納米科學與技術  納米(nanomaterial)科學,主要是研究0.1~100nm範圍內物質所特有的現象和功能的科學,是研究在千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米內,原子、分子和其他類型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的科學。狹義的納米技術是以納米科學為基礎製造新材料、新器件及研究新工藝的方法和手段。
  • 量子隧穿|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發出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 NanoOpto 的納米光學器件是什麼?
    1/30/2007, 基於納米技術製作光器件的NanoOpto公司與隔離器等光器件製造商日本住友金屬礦山公司SMM今天宣布雙方合作的首批產品已經發往用戶。雙方表示他們將合作開發更小巧,集成度更高,性價比更高的隔離器和WDM器件。
  • 【直播】【施汝為系列講座】南大丁海峰教授:基於納米圍欄的量子尺寸效應探索
    隨著現代器件製備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尺寸已到達納米尺度並接近其極限,與此同時,量子效應也隨之顯現並對器件功能產生影響。因此,探討新的器件製備方案、探索量子效應並加以充分利用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
  • 量子隧道效應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在說量子隧道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一個實驗,直接上圖,喜馬拉雅的文本中也有圖,假設有一條像山坡一樣高低起伏的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小球與滑道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我們讓小球從A點出發開始滑落,而且出發時的速度為零,那麼小球最高能到達哪一點呢?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納米材料有哪四個特性
    2、小尺寸效應 當超細微粒的尺寸與光波波長、德布羅意波長以及超導態的相干長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徵尺寸相當或更小時,晶體周期性的邊界條件將被破壞;非晶態納米微粒的顆粒表面層附近原子密度減小,導致聲、光、電磁、熱力學等待性呈現新的小尺寸效應。
  • 利用量子特性創造單分子器件
    在過去的45年裡,電晶體尺寸的穩步下降使計算機處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器件尺寸也不斷縮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包含數億個由矽製成的電晶體。然而,目前製造電晶體的方法正在迅速接近矽的尺寸和性能極限。因此,如果要推動計算機的發展,研究人員需要開發出能夠與新材料配合使用的開關機制。
  • 科學網—發現有機鐵電量子隧穿效應
    ,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其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鐵電量子隧穿效應是將普通「牆壁」層(或者稱作「壘」層)換為鐵電材料,利用鐵電材料的極化翻轉特性改變「牆壁」的厚度和高度,進而實現對量子隧穿特性、狀態的操控。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有助設計更複雜電路和納米器件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有助設計更複雜電路和納米器件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