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2020-09-21 呆瓜小視頻

波的特點對于波長小得多的障礙物不敏感,對於人眼來說,所能夠接受的光波波長大約是390nm~760nm,這個波段範圍正好和光學窗口所透過的波段相吻合,這是人眼對大自然(或說對太陽)適應的必然結果。在這個範圍我們可以看見細菌、細胞這樣微小的生命結構。但如果比這個範圍更小的波長,我們就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比如電子。

為了觀察到更小的水平,人類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量子力學的理論告訴我們,電子也是波,它的波長比可見光,甚至可以比原子的尺寸更小。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

那麼掃描隧道顯微鏡是如何做到觀察微觀世界的呢?這需要我們從隧道效應說起。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學過勢能這個概念,在相互作用力是「耗散力」(如摩擦力)時,設物體由A點(假設它是勢能零點)移到B點克服它做功為W,當物體由B點回到A點時,它並不能對物體做功(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轉化為內能,而無法利用這部分內能對物體做功),故不能說由於耗散力存在使物體具有了勢能。與此相反,如果上述過程是在保守力作用下進行的,那麼物體從B回到A時,保守力對物體做的功正好等於W,這是因為保守力所做的功才只與物體的初始和最終的相對位置有關。如果物體不受其它力的作用那麼這個功W就使物體得到同樣多的動能。故我們說物體在B點有勢能W(如上圖)。

勢能像一個山坡,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勢壘。一個球從地面光滑的坡下滾到坡上,如果它沒有足夠的初速度,也就沒有足夠的能量,是不能翻越這個山坡的。然而如果一個固定能量的粒子射過來,即使能很低,它仍然有一定的概率穿過這個勢壘。這種勢壘穿透效應,就像在山中挖了一條隧道,因此被稱為隧道效應。量子隧穿效應描述的是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在經典力學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了解了量子隧道效應後,我們接著來講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理。

把一根非常尖的探針貼近被探測物體的表面。當探針最頂尖的一個原子距離物體表面約0.3-0.4nm(差不多一個原子的直徑)時,隧道效應就發生。這時如果在探針和被探測物體之間施加一個電壓,電子就會很容易地穿越過來。物體內部的電子是被所有原子共有的,並不是吸引過來一個電子,對面的電子就少一個。一個電子被吸引後,其他的電子會源源不斷地補充過來,吸引過來的電子也會流走。一定的勢壘穿透的概率將會導致一個穩定的電流。穿透的概率對勢壘的厚度非常敏感,所以這個電流對探針與物體表面的距離非常敏感。距離的微小變化,都會導致電流的極大變化。(如上圖)根據這一個原理,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探測到0.01nm的細微變化,這是非常大的進步,這是原子直徑的幾十分之一。掃描隧道顯微鏡讓人類看見了物質結構在原子尺寸水平的更多細節。

格爾德·賓寧及海因裡希·羅雷爾於1981年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也因此與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恩斯特·魯斯卡分享了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代半導體的加工工藝高度精密,需要用能夠看清楚每一個原子的儀器檢查晶圓上的納米級半導體器件。

相關焦點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在這個範圍我們可以看見細菌、細胞這樣微小的生命結構。但如果比這個範圍更小的波長,我們就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比如電子。為了觀察到更小的水平,人類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量子力學的理論告訴我們,電子也是波,它的波長比可見光,甚至可以比原子的尺寸更小。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
  • 解決人類能源危機新方案!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導語:人類能源危機的加劇科學家對新的能量來源充滿興趣,無論是核聚變還是太陽能,都將是人類未來的新能源方向。最近,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的新能源方法倒是很新鮮。近期,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發電方法:從地表採集能量。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可以觀察到人類精子,上圖為成像模擬圖然而答案是,不可能
  • 納米級隧道效應器件
    在設法抑制短溝道效應的實驗中發現,當特徵尺寸逼近物理極限時,基於量子隧道效應的隧道效應器件比傳統MOSFET好。換言之,雙電子層隧道電晶體和共振隧道二極體等隧道效應器件比MOSFET更適合於納米電子學。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 量子隧道效應
    沉默好幾天的抽獎今天該再來一發了,今天抽出三位老闆送出三臺四驅車,2塊4毛9,出手肯定有,不知道怎麼參與老闆,可以到我們的公眾號首頁點擊續命按鈕查看,希望您能中獎,相信我,這玩意兒拿到手之後,在家跑起來,肯定能被你老婆罵死。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
  • 量子的隧穿效應 ——再往下差不多就屬於物理學家的地盤了
    在多年前,人類製造的晶片還在十幾到幾十納米的的工藝之間徘徊,所謂的納米工藝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單個電晶體的尺寸
  • 南通大學附屬中學建成納米創新實驗室
    例如實驗室配置的教學型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中學教學中可以應用廣泛,比如物理學科中涉及到量子理論、諾貝爾物理學獎、物質的導電性能;化學教學中藉助掃描隧道顯微鏡檢測同族金屬元素的原子半徑大小,通過比較實驗結果,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變化規律。
  • 7 / 5納米之後的量子效應 | 智慧產品圈
    展望未來,由於電晶體尺寸減小,預計會有更多的量子效應發生,這對維持靜電並減少柵極長度是需要的。」量子效應已被觀察、研究和提出多年了,它不僅僅是在半導體行業內。例如,量子隧穿在α粒子衰變研究中已經被記錄了近一個世紀。但是在晶片世界中,這些量子效應會出現在各種奇怪的行為中,這些行為導致了各種問題橫生。
  • 顯微鏡這個偉大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一個微觀的世界,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世界。這使他異常興奮。我們見慣了大自然的美,有了顯微鏡才發現,那個微觀的自然世界也很動人、也很美!列文虎克懷著極大的興趣觀察了許許多多東西的「細節」。唾液、尿液、葉片、牛糞等,都成了他的觀察對象。他破天荒第一次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打破了數百年來人們的迷信猜測,開闢了徵服傳染病的新紀元。
  • 最佳納米級顯微圖像揭曉:量子森林等入選
    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使得電子探針可以通過一個物質上方,從而使科學家們得以看見高電子密度區域,並推斷單個原子和分子的位置。 為了紀念掃描隧道顯微技術發展25周年,科學家舉辦了一個名為SPMage07的國際競賽,展示迄今為止獲得的最佳掃描隧道顯微圖像。
  •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其他三所美國和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室溫下合成的原子級薄層材料中首次出現的量子力學傳輸現象可能會產生新型的納米電子電路和器件,當電壓施加到由稱為範德瓦爾斯材料的幾種層狀材料的一個原子厚度的層構成的結構時,觀察到稱為負微分電阻(NDR)的量子傳輸效應。
  • 把子彈縮小到納米級別,對人體還有殺傷力嗎?子彈穿過就已修復
    那麼當子彈縮小到納米級別時,對人體有損傷嗎?上文我們了解了子彈越小,越高速,越穩定,那麼對人體越趨向於直接損傷,而附帶損傷少甚至沒有!那麼納米級別的子彈對人體有損傷?納米:長度單位,1納米=10^-9米,大概是原子的4倍!
  • 顯微鏡的「編年史」它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一個微觀的世界,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世界。這使他異常興奮。我們見慣了大自然的美,有了顯微鏡才發現,那個微觀的自然世界也很動人、也很美!列文虎克懷著極大的興趣觀察了許許多多東西的「細節」。唾液、精液、尿液、葉片、牛糞等,都成了他的觀察對象。他破天荒第一次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打破了數百年來人們的迷信猜測,開闢了徵服傳染病的新紀元。
  • IBM百年回顧:掃描式隧道顯微鏡
    概述  自從第一臺顯微鏡被發明以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力求進一步加深對於微觀世界的了解。1981年,IBM 公司的兩位研究人員Gerd Binnig 和Heinrich Rohrer 發明了掃描式隧道顯微鏡 (STM),開闢了微觀科學的新天地。
  • 科學家說時空隧道就在我們身邊,為什麼人類無法利用?
    時空隧道是天然存在的,科學家也可以創建量子級別的蟲洞,但蟲洞穿越,除了所謂的「未解之謎」,現實中肯定是不存在的,因為要維持足夠大的蟲洞,所需的負能量太大,目前科學技術無法實現,送走幾個粒子還是可以的,下面我們具體聊聊咋回事。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科學家們研究了海洋動物與人類對納米塑料的反應,結果令人不安
    由巴塞隆納大學,葡萄牙阿維羅大學與葡萄牙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CESAM牽頭進行的一次研究項目驗證了納米塑料會影響生物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毫無疑問,這會損害我們的健康。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用,並且這種入侵的暴露範圍很廣,時間也很長。此外,隨著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也會隨著發生改變。
  •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這位奧地利物理學家設想,一隻貓被放在一個裝有潛在致命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那麼根據量子力學的奇怪定律,它是如何以既死又活的疊加方式(至少在盒子被打開,盒子裡的情況被觀察到之前是這樣的)存在的呢?儘管這個概念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它已經在量子尺度上被無數次實驗驗證過。然而,擴大到表面上看起來更簡單、更直觀的宏觀世界的話,事情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