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2020-12-05 宇宙探索百科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

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

「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然而,目前世界面臨著共同的能源危機。人們可能要在不到2307年的時間裡對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進行研究。

在日本,對空間電站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日本許多大學開始進行相關研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日本經濟產業省共同出資1200萬美元的太空太陽能十年計劃第一階段即將結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過去10年一直在為日本的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提供穩定的支持。目標是到2030年將一顆地球同步衛星送入太空,這將為地球上50萬個家庭提供10億瓦的電力。

幾年前,日本北海道的科學家們開始了地面試驗,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力傳輸系統,可以以微波的形式將能量從太空傳輸到地球。這兩項實驗都是由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JAXA領導的大膽項目的一部分。雷射和微波是空間太陽能發電領域的兩種主要傳輸方式,也是該技術的核心問題。另一方面,日本希望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突破。

在我國,太陽能的利用也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在集熱器(含太陽能熱水器)已成為太陽能應用最為廣泛、產業化最迅速的產業之一。在十多年前銷售總額就達到了35億元,其產量位居世界榜首。

我國的太陽能產業已開始運作。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西部行動計劃,將在兩年內投入2.5億元人民幣開展研究,建立若干個太陽能發電、太陽能供熱、太陽能空調等示範工程。

總的來說,由於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起步較晚,特別是在太陽能電池的開發和生產方面,仍處於產量小、應用範圍窄、產品單一、技術落後的初級階段。據粗略統計,我國目前只有5家(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年產量約4.5兆瓦(註:1兆瓦為1000千瓦),工廠設施仍在現有的進口生產線中。而國外許多企業都集中精力開發和生產更先進的薄膜晶體太陽能電池。新一代先進薄膜晶體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可高達18.3%,比目前的平均轉換效率高出3%。

太空太陽能電站開發費用昂貴

太空太陽能電站的設想非常偉大和宏遠,但實現起來所需要的經費卻是十分驚人的。1968年彼得·格拉澤的將太陽能電站搬到太空去的設想,需要研製一種太陽能動力衛星,並把它送到距地面3.6萬千米的軌道上(即地球同步軌道。在這一軌道上,衛星繞地球飛行1圈的時間,正好與地球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相同)。

對格拉澤提出這一宏偉設想,由於要花一大筆錢,美國政府不感興趣。不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因出現能源危機,格拉澤的計劃重新受到重視,美國政府投資2000萬美元作為研究費用。

但研究費不久就用完了,人們的熱情又冷了下來。因為美國科學院估計,要建成這個太空發電站,大概要用50年時間,研製、發射和組裝耗資達3000億美元,工作量相當於600名太空人在太空工作30年。儘管發電能力為300千兆瓦,能供1.5億人口用電,可巨額投資遭到非議。原來,格拉澤設計的這座電站重量達5萬噸,其中僅太陽能電池板的空間面積就達50多平方千米,而向地球發送電力的微波發射天線的直徑達1千米。

按美國太空梭一次最多能運送30噸物資計算,也要發射1000多次才能把電站的設備全部送上天。而在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的太空梭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因此人們認為,格拉澤的計劃在短期內難以實現。1999年和2000年,美國國會分別給宇航局撥款500萬和1500萬美元,用以深入研發空間太陽能發電技術,以期找出更好更成熟的建設方案。專家們從目前發展態勢估計,本世紀20年代第一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將升空組裝並開始試驗性發電。

日本計劃2040年前後向太空發射太陽能電站。儘管日本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屢遭挫折,日本經濟、貿易和工業部(METI)仍雄心勃勃地計劃在2040年之前向太空發射太陽能電站。日本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投入太陽能衛星的研究,到2040年系統將開始運作。METI計劃發射的太陽能衛星在地球同步軌道每秒可產生100萬瓦的能量,相當於一個核電站產生的能量。太陽能衛星將擁有兩個3000米長的太陽能發電翼板,兩個翼板之間是一個直徑1000米的能量傳輸天線。

所產生的電能將以微波的形式傳回地球,微波的強度將低於手機發射的微波,以保證所發射的微波不會影響移動通信和其他通信。衛星地面接收天線的直徑將達到數千米,可能建造在沙漠或海洋地區。該衛星預計重達2萬噸,總造價預計為2萬億日元(約合170億美元)。與目前火電或核能發電每千瓦時9日元相比,太空發電成本為每千瓦時23日元。

總的來說,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設,不僅可以保證從天上源源不斷的電能,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而且可以將其開發、運輸、組裝和使用過程中所開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到其他航天活動中,提高技術水平和技術水平相關行業技術水平。雖然空間太陽能電站具有諸多優勢,技術途徑可行,但建設起來並不容易。這是因為這種新型電站的建設難度與地面電站相去甚遠。這是一項規模空前、技術密集的大型航天系統工程。具體實施涉及科技、社會、經濟、環保、材料等多個問題,需要分為幾個課題進行研究和綜合分析。在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研製、發射和組裝等關鍵技術方面,普遍存在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各國空間技術的發展,總有一天,我們將能夠從太空獲得能源資源,造福全人類社會。

相關焦點

  • 未來,太空中的太陽能電站,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需求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中,將巨大的能量輻射到地球上。長期以來,這一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於1920年代提出)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
  • 在月球表面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撐,隨著工業化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現在很多能源供應,都需要耗費大量石油和煤等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很大汙染,特別是火力發電站這樣的大汙染源,讓人類感覺到獲取能源,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想要獲得想要獲得更多的清潔能源,也是未來人類最大的追求
  • 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中國進入實踐期,中國太空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現在地球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確實在各個方面出現了危機,環境和能源是緊密聯繫的兩個共同體,能源消耗造成環境汙染,能源開發也是如此,所以發現新的能源,這對於地球人來說十分重要,也是關係到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長期的事情。美女小倩酷愛科學,給大家推出很多原創文章,希望大家加我粉絲和關注,一起進行探討。
  • 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前言:萬一地球的能源被消耗殆盡,真的不敢想像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所以人類一直在尋找可替代能源,甚至把探索的觸手伸向了宇宙。於是,中國科學家就產生了一個膽大的太空計劃,在月球建造一座發電站。太陽能是人類公認的無汙染、可再生的能源,在世界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太陽發電站,滿足了數億人類的用電需求。
  • 太空中的太陽能或許可以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大量的能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概念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這個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
  • 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可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 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來了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了大量的能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對作家有所啟發。
  • 中國剛要在月球建發電站,美就稱開發太空太陽能,卻有一致命缺點
    而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發現的豐富資源,如能源、礦物質等,這些資源是無主的,誰能開發就是誰的。環球網援引德國中德電視臺11月3日在科技欄目中報導稱,中國將在月球建立發電站,計劃在月球兩極分別敷設光伏發電裝置,這樣能確保永遠有一座基站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能源源不斷的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將其積蓄起來送到地球。
  • 太空發電站會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已經遙遙領先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中,將巨大的能量輻射到地球上。長期以來,這個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於1920年代提出)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
  • 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將改變能源格局,我國計劃在2030年建造完成
    文明的發展離不開能量,從利用能量的水平我們也可以估算出那個文明的等級。在較高級別的文明中,他們已經能夠建造包圍恆星的戴森球了,因此他們就能利用整個恆星產生的能量。人類對能量的渴望也是非常強烈的,但是科學家表示,戴森球的結構違反力學規律,是無法建造完成的。
  • 最近,在太空製造太陽能發電站的研究取得進展,這將「拯救地球」
    天基電站正從一個空想變成一個重要的工程前景,因為科學家們希望它們能將可再生能源送入軌道。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大量的能量。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
  • 中國將在月球上建立發電站,外媒:太厲害!
    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多和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能源的需求量變動越來越大,可是地球的現狀卻不允許人類再次進行大面積的開發了,如果等這些資源消耗殆盡,人類也只能在地球上做吃山空了。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我們開發了太陽能風能等一些新型能源,來代替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
  • 英國研究建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用雷射輸電回地球
    在英國政府資助的一個項目的幫助下,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站能夠將「零排放的電能」傳輸到地球上可能很快成為現實。在地球上空的宇宙空間中,沒有雲霧來阻擋太陽光線——這使得太空太陽能電站成為一個恆定的零碳能源。為了滿足地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英國政府委託對天基太陽能(SBSP)站概念進行了新的研究。他們的想法是,這些觀測站將捕獲從未到達地球的太陽能量,並使用雷射束將這些能量安全地送回地球。
  • 英國研究建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 用雷射輸電回地球
    在英國政府資助的一個項目的幫助下,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站能夠將「零排放的電能 在地球上空的宇宙空間中,沒有雲霧來阻擋太陽光線——這使得太空太陽能電站成為一個恆定的零碳能源。 為了滿足地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英國政府委託對天基太陽能(SBSP)站概念進行了新的研究。 他們的想法是,這些觀測站將捕獲從未到達地球的太陽能量,並使用雷射束將這些能量安全地送回地球。
  • 研究發現,太陽能發電站活力滿滿
    設想一下一個巨大的太陽能發電廠懸浮於太空,地球接受它輻射出的能量,在科幻電影、小說裡才能看見這種場面。這最早是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的幻想照進現實,科學家取得進展。特別是歐洲航天局,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太陽能發電站的潛力,目前正努力為太陽能發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 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給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何謂「海洋溫差發電」?
  • 中國計劃在2030年建設太陽能空間發電站
    不過,X-37B 今年的這次飛行,最引人注目的卻不是軍事任務,而是一個可能對人類開發新能源至關重要的實驗項目:在太空中利用太陽能發電,向地面傳回能量(飛行器本身也可不依賴自身攜帶的能源)。
  • 熱點評論|太陽能發電站活力滿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巨大的太陽能發電廠漂浮在太空中,向地球輻射巨大能量,這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一樣。特別是歐洲航天局,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太陽能發電站的潛力,目前正努力為太陽能發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全球變暖到天氣狀況變幻不定,氣候變化的影響已蔓延全球。要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徹底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