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太空中的太陽能電站,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需求

2020-12-06 騰訊網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中,將巨大的能量輻射到地球上。長期以來,這一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於1920年代提出)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

然而,一個世紀後,科學家在將這一概念變為現實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努力的潛力,現在正尋求為此類項目提供資金,並預測我們將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是「束流發電」。

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因此存在很多風險。從全球氣溫上升到天氣模式轉變,全球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克服這一挑戰將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產生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效率不斷提高。和更低的成本。但是,吸收它們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它們不能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僅在颳風或曬太陽時才產生能量-但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全天候供電。最終,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大規模存儲能量的方法,然後才能轉向可再生能源。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有很多優點。一個天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向太陽運行。地球的大氣層也吸收並反射一些太陽光,因此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能電池將接收更多的陽光並產生更多的能量。

但是要克服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組裝,發射和部署如此大的結構。一個太陽能發電站可能必須在該區域內佔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使用輕質材料也將至關重要,因為最大的支出將是將火箭發射到太空的費用。

一種建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成千上萬個較小的衛星,這些衛星將聚集在一起並配置為一個大型太陽能發電機。2017年,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概述了模塊化電站的設計,該電站由數千個超輕太陽能電池磚組成。他們還展示了原型瓷磚,每平方米僅重280克,與卡片的重量相似。

近來,也正在針對這種應用關注諸如3D列印之類的製造方面的發展。在利物浦大學,我們正在探索將超輕型太陽能電池印刷到太陽帆上的新製造技術。太陽帆是一種可摺疊,輕便且高反射率的薄膜,能夠利用太陽輻射壓力的作用來推動太空飛行器向前推進而無需燃料。我們正在探索如何將太陽能電池嵌入太陽能帆結構中,以創建大型的無燃料太陽能發電站。

這些方法將使我們能夠在太空中建造電站。確實,有一天有可能在國際空間站或將繞月軌道運行的未來月球門戶站製造和部署太空裝置。這樣的設備實際上可以幫助在月球上供電。

可能性不止於此。儘管我們目前依靠地球上的材料來建造電站,但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利用太空中的資源進行製造,例如月球上發現的材料。

另一個重大挑戰是將功率傳輸回地球。該計劃是將太陽能電池中的電能轉換為能量波,並利用電磁場將其向下傳遞到地球表面的天線。天線然後將波轉換回電能。由日本航空航天局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設計,並證明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軌道系統。

在這個領域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目標是在未來幾十年中實現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站成為現實。中國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名為Omega的系統,目標是到2050年投入運行。該系統應能夠以最高性能向地球電網提供2GW的電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數目。為了用地球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產生那麼多的電力,您將需要超過600萬個。

像設計為月球漫遊器供電的那些較小的太陽能衛星,甚至可以更早地投入運行。

在全球範圍內,科學界正在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發展太空太陽能電站。我們希望,它們有一天可以成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相關焦點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太空中的太陽能或許可以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在月球表面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撐,隨著工業化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現在很多能源供應,都需要耗費大量石油和煤等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很大汙染,特別是火力發電站這樣的大汙染源,讓人類感覺到獲取能源,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想要獲得想要獲得更多的清潔能源,也是未來人類最大的追求
  • 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可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大量的能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概念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這個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
  • 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 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中國航天專家建議 地球同步軌道建電站
    太空電站又稱空間太陽能電站,是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超大型太空飛行器,其上安裝著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或雷射器,將產生的電能通過微波或雷射以無線能量傳輸方式傳輸到地面。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在小說中描述過太空電站。「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王希季認為,這其實有一定理論根據。
  •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今後我們將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走向太空,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在未來都將不再是夢,但在太空中也是需要電能等能源供給的,不過在太空中卻不能像在地球上建造水電站,火電站,風電站等,但人類可以建造太陽能發電站,而且由於太空中不會有煙塵以及天氣因素的影響太空中的太陽能利用率比地球上高很多。
  • 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給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何謂「海洋溫差發電」?
  • 太陽能即可完美解決地球能源問題,為什麼還要折騰核聚變?
    太陽能可能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之一,假如人類能實現高效利用和儲存電能的話,那太陽可以完美的解決人類的暫時能源問題!為何是暫時?我們來簡單分析下。一、太陽的輻射功率有多大?我們在計算太陽能電池的發電量時,只能計算8小時甚至更低,當然這原因很簡單,因為太陽的並不是無時不刻都在的,夜間也陰天就無法有效使用太陽能,只能用太陽能的二次能源,比如天然氣或者水電煤電潮汐電站等!因此必須還要有一套大功率的儲能設備,以備在夜間和陰天時提供電能!
  • 光伏電站的三大缺陷和不完美的能源解決方案
    目前組件成本已降到光伏電站成本的30%以下 , ( 並且其中最有降價潛力的矽片已經只佔一半 , 其它材料成本要佔一半 ) , 未來它每下降10% , 帶來的總成本下降只有3% , 但是土地人力建安等其它成本每上升10% , 總成本就會上升7% 。 。 。  有一種理想化的解決方案是靠單位面積的發電效率提升 , 來促進光伏的土地和人力使用效率的提升 。
  • 人類綜合利用太陽能技術方興未艾
    人類建立太空電站,利用太陽光輻射能技術,目前比較成熟。但是,如果以微波傳輸的方式發送到地球表面接受後轉化為電能,我認為可能會造成嚴重環境損害,也可能產生嚴重事故。因此,我不贊成這種太空電能傳輸方式。不過,太空電站發電用於大型太空站是完全可行的。說到利用太陽能,我們現在比較多的是利用太陽光能。
  • 天基太陽能技術:追夢太陽的距離有多遠?
    不論是戰爭行動還是生產生活,能源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全球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太陽能,將成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
  • 光伏電站逐步普及,且看太陽能怎麼發電
    那麼太陽能怎麼發電,為什麼能帶動扶貧呢?  太陽能怎麼發電?  太陽能發電是將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利用的電能的過程。太陽能發電主要包括: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兩種形式。對於光熱發電,因為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太陽能光熱發電過程可總結為:光—熱—電的轉換過程。
  • 太陽能電站為何變成鳥類殺手?人工智慧或可給出答案
    因此,2013 年,一群公用事業人員、學者和環境組織聚集在一起,組成了「鳥類 - 太陽能研究小組」(Avian Solar Working group),一起制定策略,試圖減少美國各地太陽能電站中的鳥類死亡案例數量。杜克能源公司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電力公司,也是研究小組的成員。
  • 太陽能電站成鳥類殺手?或可利用AI探究真相
    杜克能源公司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電力公司,也是研究小組的成員。杜克能源公司的首席環境科學家米斯蒂 · 斯波勒(Misti Sporer)說,「關於太陽能電站對鳥類影響的研究非常少,沒有人知道,太陽能電站周圍鳥類死亡的原因。」事實證明,僅僅是獲取太陽能電站周圍鳥類死亡的數據就具有挑戰性。
  • 太陽能電站為何變成鳥類殺手?人工智慧或可給出答案
    杜克能源公司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電力公司,也是研究小組的成員。杜克能源公司的首席環境科學家米斯蒂 · 斯波勒(Misti Sporer)說,「關於太陽能電站對鳥類影響的研究非常少,沒有人知道,太陽能電站周圍鳥類死亡的原因。」事實證明,僅僅是獲取太陽能電站周圍鳥類死亡的數據就具有挑戰性。
  • 太空發電站會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已經遙遙領先
    空間的好處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有很多優點。一個天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向太陽運行。地球的大氣層也吸收並反射一些太陽光,因此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能電池將接收更多的陽光並產生更多的能量。但是要克服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組裝,發射和部署如此大的結構。
  • 太陽能漸成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 在2011年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上,從參加的企業類型來看,太陽能企業的數量遠遠高於其他行業,這一方面說明了太陽能行業目前火熱的程度,同時也反映出太陽能的戰略地位得到相應提高,未來新能源市場太陽能將漸成能源發展主要方向。與同期召開的其他分論壇相比,晶矽論壇尤為引人注意,參加論壇的人數也是其他論壇的數倍。
  • 「反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在夜間提供能源,人類的能源將源源不絕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製一種「反太陽能」電池,即使沒有太陽,這種電池可以在夜間收集能量這種技術不是像普通的太陽能電池板那樣吸收太陽光並將其轉化為電能,而是反向工作。在晚上,當太陽能電池板沒有吸收到的熱量時,仍然有我們可以利用的輸出熱量。通過將一塊暖氣板指向太空的冷阱,這種熱量開始以不可見的紅外光向外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