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2020-06-22 科普大世界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今後我們將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走向太空,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在未來都將不再是夢,但在太空中也是需要電能等能源供給的,不過在太空中卻不能像在地球上建造水電站,火電站,風電站等,但人類可以建造太陽能發電站,而且由於太空中不會有煙塵以及天氣因素的影響太空中的太陽能利用率比地球上高很多。很多科學家認為,將來可以在太空中利用太陽能發電,不但可以用它滿足太空中的科研、生產和生活需求,還將電能運送到地球上,而這一設想就很接近弗裡曼·戴森提出的「戴森球」能源利用設想了。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戴森球」設想是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宇宙文明的能源利用方式。他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當一個文明的太空宇航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將可以直接大量利用來自於所在行星系的主恆星的能量,這種利用方式就是建造戴森球。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完整的戴森球是直徑可達數億公裡的,包裹內部所在恆星的一個巨型球體,這樣就可以利用來自整個恆星的光能,但一般不會達到這樣的規模,因為那需要巨量的物質和巨量的利用需求,因此一般的行星級文明做不到也沒必要做到,所以更多的戴森球結構應該是成片地存在於恆星周圍,或者處於某個宜居行星的附近,為這顆行星上的文明提供所需的能量。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那麼當我們人類開始在地球的周圍大量接收太陽能量轉化成電能,並將其傳輸回地球的方式,實際上已經和戴森球的能源利用方式別無二致。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今年5月份報導,我國已經研發出了世界首個太空太陽能電站,而且在太空發電技術與地空能量傳輸研究方面領先全球,將來很可能建成首個真正的太空發電站。可能很多朋友對該消息存疑!實際上我國重慶市在2018年底,就在當地政府主導下由重慶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打造了璧山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這是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負責人就是中國工程院的楊士中院士,而他的團隊研究目標就是要打造空間太陽能電站。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楊士中院士計劃建造的空間太陽能電站將在距離地面3.6萬公裡的太空中,可避開大氣層「衰減效應」,並不受晝夜、天氣、地區緯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發電量更是地面太陽能電站的幾十倍,一平方米的光伏電池就可產生10到14千瓦的電力,200萬平方米的光伏電池就相當於三峽發電站的裝機容量了,而200萬平方米的面積也就兩平方公裡,這樣的發電效率在地球上的光能電站中是實現不了的。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打造重慶璧山空間太陽能實驗基地,主要是對太空太陽能發電和傳輸進行前期演示模擬與驗證,為全國空間太陽能電站技術研究提供參考。按照楊士中院士的計劃,其建設步驟為在2020年前進行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及研發平臺建設,這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就;2025年左右將實現中小規模平流層太陽能電站及併網發電;2025年後將開展大規模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應用工作,因此也可以說我國在打造「太空三峽」並不是夢,而很可能是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實現的事情。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在太空中發的電怎麼傳輸到地球上呢?這可能是很多朋友都有疑問的地方,楊士中院士說「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電能,主要通過無線方式進行傳輸,通過微波,對偏遠地區、受災地區等可進行定向供電或移動供電。」所以該研究項目還會延伸出無線輸能、無線通信等相關技術,這對我國的能源利用、科技創新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不過在太空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也需要運送大量的物資到太空中,比如需要的太陽能電池板就非常多,所以建造時就要將各種設備運送到3.6萬公裡高的太空中,一個大型太空發電站重量預估上萬噸,耗資達數千億,這需要大推力火箭作為「太空卡車」往來運輸物資,我國的長徵九號未來或將擔負這樣的任務。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2018年12月10日文章《中國將建空間太陽能實驗基地》

《華龍網》5月20日文章《工程院院士楊士中:太空中建太陽能電站破解能源供給難題》


相關焦點

  •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如何建造戴森球 人類利用太陽能有兩種方法。 一是光伏發電,直接用太陽能面板把光能轉化成電能,大家很熟悉了。 二是光熱發電,用一堆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到一起燒開水,然後用蒸汽推動電機發電。
  •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這麼說吧,世界上所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氣可燃冰,100%轉化成能量來阻止地球自轉,那麼,地球自轉周期僅僅只是減少2毫秒。地球自轉動能有2.57×10^29J,折合900億億噸標準煤,足夠人類揮霍1億年。如何建造戴森球人類利用太陽能有兩種方法。一是光伏發電,直接用太陽能面板把光能轉化成電能,大家很熟悉了。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戴森球在未來是否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人類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真正擁有戴森球呢?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說起。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作為一種未來的高科技能源收集方式,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了。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人類文明對於能源的需求是恆定地增長著,從最初的鑽木取火,到二十世紀的石油等燃料的利用,再到如今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的利用,每一次科技的跨越,都是能源的革新,同時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長著,如果未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地球上的能源將不足以讓人類的文明繼續發展下去,而人類的文明要想繼續延續下去,則必須從地球外截取能源,甚至未來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人類文明對於能源的需求是恆定地增長著,從最初的鑽木取火,到二十世紀的石油等燃料的利用,再到如今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的利用,每一次科技的跨越,都是能源的革新,同時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長著,如果未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地球上的能源將不足以讓人類的文明繼續發展下去,
  • 什麼是戴森球?
    頻繁出現各個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戴森球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談什麼是戴森球。人類歷史和能源的運用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靠最初的智慧學會了生火,後來利用煤炭和石油將世界工業化,然後學會了如何分裂原子,並開啟了核子時代。
  • 戴森球: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讓它變成大號的聚變發電機
    這麼說吧,世界上所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氣可燃冰,100%轉化成能量來阻止地球自轉,那麼,地球自轉周期僅僅只是減少2毫秒。地球自轉動能有2.57×10^29J,折合900億億噸標準煤,足夠人類揮霍1億年。今天的飛行器已經有能力靠近到太陽1000萬公裡以內了,考慮到溫度、太陽風等因素,咱們將戴森球位置設定在距太陽1000萬公裡處。 第二,原料與能耗。水星,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矽酸鹽組成,這些材料非常適合做反射鏡。
  • 當人類文明邁向二級文明的時候,戴森球有可能被造出來嗎?
    如果人類未來也能達到三級的話,那麼整個銀河系都能被人類所利用。最高級文明是四級文明,這一文明已經是宇宙的霸主,根本沒有因素能夠限制它們的發展。儘管目前人類還未在宇宙中發現外星生命的存在,但是這一宇宙文明的劃分能夠讓人類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在宇宙中的地位。如果人類文明能夠繼續在地球上發展幾百年的話,相信達到一級文明指日可待。
  • 國產太空沙盒《戴森球計劃》2021年1月21日發售!
    由重慶柚子貓遊戲製作,國內獨立遊戲發行商Gamera Game發行的太空開放世界沙盒遊戲《戴森球計劃(Dyson Sphere Program)》確認將於2021年1月21日同步上線Steam以及WeGame平臺。
  • 日本將用30年打造太空電梯,太空旅行成為可能?專家:想多了!
    太空電梯,概念是打造一座從地球表面直通太空的通道,最早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85年提出,具體設計是在地球靜止軌道建設一個太空城堡,和地面用一根纜繩連接起來,向太空運輸人和物,一個世紀過後,這個項目被日本Obayashi建築公司所開發。
  • 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將改變能源格局,我國計劃在2030年建造完成
    在較高級別的文明中,他們已經能夠建造包圍恆星的戴森球了,因此他們就能利用整個恆星產生的能量。人類對能量的渴望也是非常強烈的,但是科學家表示,戴森球的結構違反力學規律,是無法建造完成的。但是,有一種戴森球變體,通過發射密密麻麻的衛星繞恆星旋轉,我們也能利用所有的恆星產生的能量。
  •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茫茫的太空中,幾年之後很可能將盛開一朵朵「太空之花」。它們就像是太空中的向日葵,始終迎著灼熱的太陽,收集著來自太陽的光和熱。這些「太空之花」並非奇異的外星生物,而是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製的新型衛星,它們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為人們照亮。
  • 塔比星存在戴森球?如果真的存在,會對地球產生威脅嗎?
    1960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了一個設想,這個設想就被稱之為戴森球。所謂的戴森球指的就是在恆星的周圍建立一個可以收集恆星能量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以是一個球形的物體,將恆星完全籠罩其中,也可以是一個環狀結構,像行星環一樣圍繞恆星。那麼為什麼要收集恆星的能量呢?
  • 塔比星存在戴森球?如果真的存在,會對地球產生威脅嗎?
    所謂的戴森球指的就是在恆星的周圍建立一個可以收集恆星能量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以是一個球形的物體,將恆星完全籠罩其中,也可以是一個環狀結構,像行星環一樣圍繞恆星。那麼為什麼要收集恆星的能量呢?因為恆星所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我們最熟悉的恆星就是太陽了,太陽每秒鐘所釋放的能量約為38600億億兆瓦,以人類現在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太陽每秒鐘所產生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25萬年以上。
  • 戴森球到底是個啥玩意,人類最終真有這個能力把它給弄出來嗎?
    一些資料認為,現在海水的儲量足夠人類使用40億年,是根據人類現在用量來計算的,二級文明的用量是現在用量的1.9萬億倍,這點儲量還能用多久?簡單計算,40除以19萬,只能夠用0.0002年!    由此,不要認為人類開發出了核聚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永無止境,且對能源的認識和利用技術必須不斷的提升,才能夠滿足自己延續發展的需要。
  • 為什麼不將核廢料送到太陽或者外太空去?
    問:為什麼人們要將核廢料儲藏起來而不是將它們發射到太陽或者深空(外太空)呢?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我是研究太空垃圾的,所以我也想過我們把能什麼扔進太空還有在哪裡可以很好的處理它們。將危險的核廢料送到遠離地球的外太空是個好建議,因為這樣它就不會產生傷害了。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建造戴森球嗎?必需要走的路
    可是化石能源雖然給人類的科技帶來了一系列好處,但是它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帶來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科學家預言,如果化石能源一直使用下去,未來的地球有可能會成為一顆荒涼的,無法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為了地球的未來,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都必須要找到一些新的無汙染能源來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
  • 距地球1480光年,一顆疑似2級文明的戴森球恆星,這真的存在嗎?
    根據卡爾達肖夫指數來看,人們得知戴森球是巔峰2級文明的產物,現階段的人類距離2級文明,還遙遙無期,因此人類無法製造出如同戴森球這樣的宏偉建築,那麼,在這個無垠的宇宙中,是否存在戴森球?一個有能力製造戴森球的文明擁有怎樣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