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2020-11-28 電子發燒友

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勻琳 發表於 2020-11-27 11:21:24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這個概念,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其實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直以來,它也確實是許多科幻作者的靈感來源。但是,一個世紀後,科學家為實現這個概念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這些工作的潛力,同時也在為這些項目尋求資金,並預測我們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將是「光束能量」。

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風險也非常之大。從全球溫度上升到氣候模式改變,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克服這一挑戰需要我們徹底改變生產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最近幾年,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

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地球的大氣層也會吸收並反射部分太陽光。所以,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能電池可以接收更多太陽光並產生更多能量。

但是問題又來了:我們該如何組裝、發射和部署如此龐大的結構呢?單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至少要達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那麼大。其次,使用輕型材料也至關重要,因為屆時最大的成本將是用火箭將發電站送入太空。

一個建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成千上萬個小的衛星。這些衛星聚集在一起,通過配置可以組裝成一個大型的太陽能發電機。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曾提出過模塊化發電站的設計。該發電站由數千個超輕太陽能電池塊組成。研究人員還展示了一塊每平方米僅280克的原型電池塊。

最近,製造業的發展成果——如3D列印等,也有望用於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的開發。在利物浦大學,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新的製造工藝,以將超輕太陽能電池列印到太陽能帆上。這個太陽能帆是一種可摺疊、輕便又具有高反射率的薄膜,可以利用太陽的輻射壓力作用,推動太空飛行器前進,而不再需要燃料。研究人員也在探索如何將太陽能電池嵌入太陽能帆結構上,以製造大型、無需燃料的太陽能發電站。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太空中建造發電站。事實上,未來有一天,我們或許可以在國際空間站或未來的繞月球軌道運行的門戶站製造和部署發電站裝置。

可能還不至於此。儘管我們目前依賴地球上的材料來製造發電站,但科學家也在考慮利用太空中的資源(如月球上發現的材料)直接開展加工製造工作。

上述問題解決後,剩下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將能源傳輸回地球。當前的計劃是將太陽能電池中的電能轉換為能量波,然後用電磁場將能量波傳輸給地球表面的天線。天線進而將能量波變回電能。日本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幾種設計,並演示了一個可以實現這些功能的軌道系統。

即便如此,在這個領域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我們的目標是,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站將在未來數十年成為可能。中國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了一個名為歐米伽(Omega)的系統,預期可以到2050年投入使用。該系統在最佳性能狀態下,可以向地球電網提供2GW的電力。如果是在地球上用太陽能電池板產生這麼多電能的話,那將需要600多萬塊太陽能電池板。

但是,諸如為月球登陸器供電而設計的更小的太陽能衛星,可以更早地投入使用。如今,全球科學界都在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開發太空太陽能發電站。我們希望,終有一天,它們可以成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太空中的太陽能或許可以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太陽能衛星概念圖據國外媒體報導,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這個概念,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其實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直以來,它也確實是許多科幻作者的靈感來源。但是,一個世紀後,科學家為實現這個概念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 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可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據國外媒體報導,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這個概念,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其實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直以來,它也確實是許多科幻作者的靈感來源。
  • 未來,太空中的太陽能電站,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需求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中,將巨大的能量輻射到地球上。長期以來,這一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於1920年代提出)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
  •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今後我們將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走向太空,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在未來都將不再是夢,但在太空中也是需要電能等能源供給的,不過在太空中卻不能像在地球上建造水電站,火電站,風電站等,但人類可以建造太陽能發電站,而且由於太空中不會有煙塵以及天氣因素的影響太空中的太陽能利用率比地球上高很多。
  •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茫茫的太空中,幾年之後很可能將盛開一朵朵「太空之花」。它們就像是太空中的向日葵,始終迎著灼熱的太陽,收集著來自太陽的光和熱。這些「太空之花」並非奇異的外星生物,而是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製的新型衛星,它們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為人們照亮。
  • 為什麼說太陽能發電是最環保的能源
    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比大氣上界小得多,經過大氣吸收以及反射等,地表能過接收的面積大約為1000瓦每平方米,地球接收的總量,大約為110億億度電。而我們假設能把地球表面所有的地方都能鋪滿太陽能電池板。那麼1年的發電量大約也有10億億度。而2016年全球總發電量為25萬億度。是地球接受太陽能的4萬分之一。
  • 生物質能與太陽能等多種能源協同發電
    因此,在多種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由於其豐富的資源、低汙染性以及廣泛的分布性越發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在2016年我國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積極發展生物質液體燃料、氣體燃料、固體成型燃料」。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技術主要有沼氣技術、生物質燃料酒精、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熱裂解液化技術等,其中生物質發電對環境汙染程度低[2],前景廣闊。
  • 國際能源署發布太陽能發電路線圖
    年,該國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容量預計將增加15.4GW,刷新美國電網發電能力的新紀錄。太陽能在2021年領先,佔美國新增發電能力的39%。緊隨其後的是風能(31%,12.2GW)、天然氣(16%,6.6GW)、電池存儲(11%,4.3GW)、核能(3%,1.1GW)和其他能源(0.2GW)。數據...
  • 最近,在太空製造太陽能發電站的研究取得進展,這將「拯救地球」
    天基電站正從一個空想變成一個重要的工程前景,因為科學家們希望它們能將可再生能源送入軌道。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大量的能量。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
  • 如何利用月球能源?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送回地球
    歐陽自遠稱,月球與行星探測最大的區別是行星距離地球太遠。僅僅以軟著陸技術而言,在火星上軟著陸比月球更容易,月球表面的真空,不能使用降落傘或氣墊;而火星表面有1%的大氣壓,可以使用降落傘或氣墊軟著陸。  問:為何不設軌道艙?答:成本太高也無意義  記者:網上有文章認為,沒有設置軌道艙是嫦娥三號的缺點,所以無法拍攝其落月時複雜而精彩的機動過程。
  • 太陽能發電有何好處 太陽能發電優勢解析【介紹】
    自地球上生命誕生以來,就主要以太陽提供的熱輻射能生存,而自古人類也懂得以陽光曬乾物件,並作為製作食物的方法,如製鹽和曬鹹魚等。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得到發展。太陽能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源,太陽能可以用來做什麼呢?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節約資金。
  • 盤點未來的10種新興可替代能源
    從火山到海浪能再到藻類,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可靠的替代品,以滿足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枯竭時的全球能源需求。儘管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和加工技術仍然是研發的主要重點,但這種情況可能在2035年發生變化,屆時替代能源將最終擺脫「替代」的標籤。
  • 地球的陽光無法滿足人類?英國計劃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
    據外媒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委託「Frazer-Nash Consultancy」公司籌劃一項新研究,以分析「基於太空的太陽能」(SBSP)的可行性,並計劃2050年前在地球同步軌道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據了解,太空太陽能電站是基於太空太陽能發電技術發展起來的。
  • 地球陽光無法滿足人類?英國計劃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
    據外媒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委託「Frazer-NashConsultancy」公司籌劃一項新研究,以分析「基於太空的太陽能」(SBSP)的可行性,並計劃2050年前在地球同步軌道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據了解,太空太陽能電站是基於太空太陽能發電技術發展起來的。該技術利用衛星在太空中把太陽能聚集起來,然後把能量集中射向地面,再轉變成電能供人類使用。
  • 追蹤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趨勢
    日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關於對能源行業標準《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監測評估規程》徵求意見的函,詳情如下:關於對能源行業標準《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監測評估規程》徵求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印發
  • 為什麼太陽能發電越來越火,太陽能發電有什麼好處?
    太陽能發電過程簡單,沒有機械轉動部件,不消耗燃料,不排放包括溫室氣體在內的任何物質,無噪聲、無汙染;太陽能資源分布廣泛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與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和核電等新型發電技術相比,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最具可持續發展理想特徵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具有以下主要優點:①太陽能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能要比人類目前消耗的能量大6000倍。
  • 人類走出地球邁向太陽系文明的標誌,就是全面使用太陽能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轉化太陽能為自身能量,動物食用植物,間接吸收太陽能。動植物最終能源都來自於太陽,而動植物形成的化石可以看成存儲太陽能的一種形式。火力發電在間接利用太陽能。在太陽照射下,水蒸發或者升華到天空,再凝結成雨雪落到山川,形成小溪,匯聚成江河,人們利用水流的勢能進行水力發電。
  • 太空中的太陽能或可滿足地球能源需求
    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該概念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個世紀後,科學家為實現這個概念已取得巨大進步。歐洲航天局意識到這些工作的潛力,同時也在為這些項目尋求資金,並預測我們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將是「光束能量」。中國研究員設計了一個名為歐米伽的系統,預期2050年可投入使用。
  •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在黑暗中發電的「反太陽能電池板」
    據外媒BGR報導,太陽能技術在幫助人類擺脫對地球更具破壞性的能源方面顯示出了希望。它已經用於各種各樣的應用,從為民用住宅供電到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等。然而太陽能電池板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它們無法在黑暗中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