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研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戰略重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力所能及的參與到這場大開發的競爭中來。
究其原因是太空研發同時是軍事發展的一部分,其相關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戰機、飛彈,信息等領域。其次是地球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並已經是有主的。而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發現的豐富資源,如能源、礦物質等,這些資源是無主的,誰能開發就是誰的。
環球網援引德國中德電視臺11月3日在科技欄目中報導稱,中國將在月球建立發電站,計劃在月球兩極分別敷設光伏發電裝置,這樣能確保永遠有一座基站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能源源不斷的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將其積蓄起來送到地球。
報導稱長期為中國提供太空能源諮詢建議的休斯敦大學教授大衛·克裡斯威爾表示,原型機已經在組裝,並計劃在2021年送入太空。並指出重達1000噸的第一個全面運作的設備預計會在2030年問世。
這意味著人類能夠使用的能源將永遠不會枯褐,而且是潔淨能源,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汙染。不同於地球正在使用中的石油資源,據推測隨著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幾十年年後將耗盡,而且開採、使用過程中都會造成不可忽視的汙染。
巧合的是就在3天後,美國空軍將開發太空收集太陽能的消息見諸報端。參考消息網援引英國媒體消息稱,麥可·湯姆森11月5日發表了一篇《美空軍開發新系統在太空收集太陽能,然後傳送到偏遠地區的軍事基地》的文章。
文章指出,美國空軍通過與國防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合作,將開發一套帶有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系統,以便在其繞地球軌道飛行時獲取太陽能,向偏遠地區或缺乏穩定電力來源地區的軍事基地輸送電力。
據悉,將會有一大群裝有太陽能板的衛星收集太陽能,每個太陽能板的大小相當於兩個多足球場。而這些衛星可以飛往太陽能充足的地區進行能量收集,並以轉化為無線電波傳遞到地球,然後轉化為可用能源。
美空軍少校蒂姆·艾倫說:「這項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研究的。」並稱現在進行測算弄清這項技術是否划算,如果具有可行性將可能被應用到軍事方面外的商業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媒體剛剛曝出中國將建立月球發電站,美國就披露收集太陽能的消息,難道是巧合?
眾所周知,目前人類對太空僅僅停留在探索階段,離正真利用太空資源還有很遠的距離,那麼第一個能實現使用太空資源的國家將可能主導這一領域,成為其他國家合作的對象,其影響力難以想像。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GPS導航系統,曾經一家獨大,也因此獲得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資源,所有用到GPS導航的民用設施和武器裝備,美國均佔有優勢。顯然,美國對於中國太空發展計劃感到了壓力。
美軍的太空太陽能計劃看起來很完美,卻有一致命缺點,衛星的壽命一般只5到10年時間,遠地軌道會長一些,但不利於無線電波傳遞。同時太陽能面板工作時會產生高溫,衛星的壽命又能維持多久?(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