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2020-07-07 李牧童i

前言:萬一地球的能源被消耗殆盡,真的不敢想像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所以人類一直在尋找可替代能源,甚至把探索的觸手伸向了宇宙。於是,中國科學家就產生了一個膽大的太空計劃,在月球建造一座發電站。

太陽能是人類公認的無汙染、可再生的能源,在世界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太陽發電站,滿足了數億人類的用電需求。

不過,地球上的發電站有一個缺點,因為它是藉助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所以對於太陽能的使用並不徹底,中間會經過灰塵、雲層等各種雜質的削弱影響,也就是說,在地球大氣傳播過程中已經損失了高達60%的太陽能。

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更重要的是,月球上的環境很適合鋪設發電站裝置。首先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其次月球表面光滑,這樣的條件將大大提升太陽能的轉化率。

因此,科學家便決定在月球建立發電站,並且在月球兩極建立地面基站,緊接著再通過基站的幫助,將太陽能的能源積儲起來送到地球。

之所以要在月球兩極修建基站,是因為月球同樣存在著極晝和極夜的現象,這樣可以保證基站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積儲太陽能,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

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關於月球發電站,我國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時間表。目前,關於發電站的能源機還在組裝階段,預計將在2年後送往月球,之後經過一系列的複雜工作,或許在2030年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相比於在月球上建立發電站,還有一個更靠譜的想法,它還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天基太陽能。簡單來說,就是在3.6萬公裡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上修建一座太陽能發電站,之後,將捕獲的太陽能以微波或者雷射的形式運輸到地球。

事實上,早在44年前,美國航天組織就制定了評估計劃,最後發現,天基太陽能發電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成系統,對於技術和資金有很大的要求,預計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關於天基太陽能發電站,肯定比國際空間站還要燒錢,因為根據科學計劃,這個發電站將是國際空間站的400倍之多。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組織,能夠承擔如此巨額的資金支出。

因此,關於太空發電站,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太空發電站修建完成,必然將改變整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一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要達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使用輕質材料也很關鍵,因為最大的開支將是用火箭將空間站發射到太空的費用。一個被提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一個由數千顆小型衛星組成的集群,這些衛星將聚集在一起並配置成一個單一的大型太陽能發電機。
  • 繼高鐵之後,中國再次打出一張「王炸」,或將崛起成為新動力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基建領域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高鐵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今天我們說的不是高鐵,而是繼高鐵後,中國再次打出一張王炸,崛起成為新動力,日兩國能源企業或將陷入絕境。,開創了中國汽車品牌對外合作的四個「中國首次」:一是汽車品牌首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二是達成中國首次海上發射合作夥伴關係,三是國家級火箭首次與企業品牌聯合命名,四是中國航天與中國汽車首次聯手打造「聯合技術創新中心」,這將助力WEY品牌進一步鑄就中國智造新名片。
  • 七國合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原理就是要模仿太陽發出光和熱的方式,在地球上通過可控熱核聚變的方式,造出在人類控制之下「小太陽」。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是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該項目2020年7月28日開工,預計四年半建成,竣工時間是2025年12月。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來了
    但是,吸收它們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它們不能提供持續的能源供應。風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颳風或陽光明媚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天都需要全天候的電力。歸根結底,在我們轉向可再生能源之前,我們需要一種大規模儲存能源的方法。繞過這一問題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天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繞軌道面對太陽。
  • 太空發電站會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已經遙遙領先
    克服這一挑戰將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產生和消耗能源的方式。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是,吸收它們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它們不能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僅在風吹或太陽照耀時才產生能量,但我們每天都需要全天候供電。最終,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大規模存儲能量的方法,然後才能轉向可再生能源。
  • 20年前建空間站不帶我們玩,20年後,近地軌道將僅剩中國空間站
    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然而最終卻被美國拒絕。對於航天的發展來說,進行空間站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事,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讓我們的航空技術有著落後於其它國家的危險,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決定進行自己的空間站建設。我國的航天科技發展遠遠晚於。
  • 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可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但是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於,它們無法持續提供能量。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只有在風使勁吹或太陽當空照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需用電。因此,我們在普及可再生能源之前,首先得找到一種大規模存儲能量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或許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種方式有很多優點。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面朝太陽運行。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最近,在太空製造太陽能發電站的研究取得進展,這將「拯救地球」
    然而,一個世紀之後,科學家們在將這一概念變為現實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太空發電站」的潛力,現在正尋求資助這些項目,預測我們將從太空獲得的第一個工業資源是「發射能量」。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因此有很多利害關係。從全球氣溫上升到天氣模式的變化,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感受到。
  • 在月球表面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撐,隨著工業化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現在很多能源供應,都需要耗費大量石油和煤等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很大汙染,特別是火力發電站這樣的大汙染源,讓人類感覺到獲取能源,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想要獲得想要獲得更多的清潔能源,也是未來人類最大的追求
  • 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單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至少要達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那麼大。其次,使用輕型材料也至關重要,因為屆時最大的成本將是用火箭將發電站送入太空。 一個建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成千上萬個小的衛星。這些衛星聚集在一起,通過配置可以組裝成一個大型的太陽能發電機。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曾提出過模塊化發電站的設計。該發電站由數千個超輕太陽能電池塊組成。
  • 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中國進入實踐期,中國太空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由於世界能源的緊張,以及地球環境的持續惡化,現在科學家開始想辦法開闢一個新的途徑,這樣才能夠緩解地球的危機,這方面我們中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近期中國科學家在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的科學之路,已經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是中國的驕傲。
  • 天宮空間站2022年將投入使用,完全自主研發,造價達400億
    繼火星探測器"天問號"成功發射之後,我國航天事業又將要發生大事情。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河號」已經完成了初樣轉正樣的評審。然後長徵5B運載火箭也會發射,而且預計在2022年,領先整整一代的中國空間站將正式投入運營。
  • 太空中的太陽能或許可以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這些工作的潛力,同時也在為這些項目尋求資金,並預測我們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將是「光束能量」。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風險也非常之大。從全球溫度上升到氣候模式改變,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克服這一挑戰需要我們徹底改變生產和消耗能源的方式。最近幾年,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 人類能製造出能源永動機,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俄媒文章:中國以航天速度打造太空強國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12月18日發表了題為《下一步是火星——中國在太空領域挑戰美國》的文章,作者為俄羅斯《勞動報》觀察家米哈伊爾·莫羅佐夫,文章認為,莫斯科時間12月16日,攜帶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安全著陸。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
  • 中國計劃在2030年建設太陽能空間發電站
    可以說,無線輸電技術決定了未來應用空間太陽能清潔電力的發展。」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王立研究員如此介紹。 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推進太陽能空間電站項目的研究,王立研究員正是該項目負責人之一。
  • 俄媒文章:中國以航天速度打造太空強國
    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中國藉此展現出不輸於美俄的最高科技水平。俄羅斯人眼下只能仰頭觀望美中這兩個主要經濟和技術強國之間的這場競爭了。全文摘編如下:中國人並不諱言,這次探月之旅不僅旨在研究往返月球的所有飛行階段,而且是為載人登月做準備。月壤對於未來建造可居住月球基地的項目很有幫助。這些都屬於中國的探月計劃。
  • 熱點評論|太陽能發電站活力滿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巨大的太陽能發電廠漂浮在太空中,向地球輻射巨大能量,這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一樣。然而,一個世紀之後,科學家們在落實這一計劃上取得巨大進展。特別是歐洲航天局,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太陽能發電站的潛力,目前正努力為太陽能發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全球變暖到天氣狀況變幻不定,氣候變化的影響已蔓延全球。要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徹底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
  •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未來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美國也要「討好」我們
    按照分工美國負責研發試驗艙和居住艙以及離心機調節艙,俄羅斯負責研發多功能供貨艙和服務艙等,其他國家負責研製後勤艙以及其他的特殊設備。然而當時美國為了打壓我們,拒絕了我們加入國際空間站搭建計劃中。為此我國只能自己開展空間站搭建計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天宮」號空間站。根據記載於2014年我國發布消息,在2016年中國將拉開空間站搭建計劃,預計在2022年完成所有工程。經過了解「天宮」號可以搭載3名太空人,每半年可以進行一次輪換,而且這款空間站大約能使用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