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展開激烈的太空競技。人類航天技術從而獲得極快發展。空間站是人類航天技術發展的裡程碑。蘇聯曾經是獨立發展空間站,然而解體之後,空間站的建設陷入僵局。而此時美國也正在計劃發展自己的空間站。為了防止俄羅斯一流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進入其它國家。航天技術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開始牽頭,與其它14國一起,共同建設國際空間站。
1998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建設。200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到今天已經運行20年。期間完成了無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中國身為航天大國,卻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然而最終卻被美國拒絕。
對於航天的發展來說,進行空間站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事,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讓我們的航空技術有著落後於其它國家的危險,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決定進行自己的空間站建設。我國的航天科技發展遠遠晚於。美國和俄羅斯等國,蘇聯與美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實現載人航天,而我國則是在1992年開始,才決定進行載人航天計劃。
1992年9月21日,我國確定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
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
第三步建設空間站
而美國拒絕我們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更讓我國決定加快空間站的建設,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完成神舟1號到4號的發射任務。2003年我國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任務。2005年我國再次完成載人航天任務。伴隨著兩次載人航天的順利完成,我國又在2008年發送神舟七號,完成多名航天員的載人航天任務。意味著我國完成3步走戰略中的前面兩步,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國加快空間站建設的腳步。
2011年9月我國天宮一號實驗室,正式進入太空。同年11月,神舟八號發射成功,實現無人對接。從2011年到2013,我國相繼發射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兩次實現載人對接,2016年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升空,並與神舟11號搭載的載人艙進行對接。中國空間站終於初步建成。
同年,我國空間站向各國開放。為各國提供科學實驗機會,自此在航天科技方面,我國不再受別國制約,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建造完成。
建成之後,它將是一個10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並在400公裡左右的軌道高度上連續運行至少10年,中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又一個以一國之力。獨立建成空間站的國家。而且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可不僅僅是擺脫他國技術封鎖那麼簡單。中國空間站建成之後,對我國開展大規模空間試驗以及與應用,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在空間生物學方面。可以培養優良品種,研發生物藥物。此外,還能促進新型能源開發改善地球環境,促進先進材料的研究和加工,推動工業科技的進步。
在天宮二號上,還搭載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偏振測量儀器,這將對黑洞等極端天體進行探測。從而探究恆星和星系的演化,理解宇宙極端物理過程和規律,解答宇宙的組成和演化。而且在2022年之後,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將完成它的使命。屆時,太空當中僅有唯一一個空間站。那就是中國空間站。
這必將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而且 未來將是一個太空探索的時代,太空中有著無數資源等著我們利用。要想獲得這些太空資源,太空人就必須在太空中進行長期生存。中國空間站將作為一個太空實驗室,圍繞人類長期太空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展開必要的研究和應用,同時對各種空間技術進行驗證,增強人類太空活動能力。對未來人類的深空探測有著巨大作用,中國空間站,將讓我國在太空競技中獲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