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建空間站不帶我們玩,20年後,近地軌道將僅剩中國空間站

2020-12-03 飛貓遊記

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展開激烈的太空競技。人類航天技術從而獲得極快發展。空間站是人類航天技術發展的裡程碑。蘇聯曾經是獨立發展空間站,然而解體之後,空間站的建設陷入僵局。而此時美國也正在計劃發展自己的空間站。為了防止俄羅斯一流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進入其它國家。航天技術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開始牽頭,與其它14國一起,共同建設國際空間站。

1998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建設。200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到今天已經運行20年。期間完成了無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中國身為航天大國,卻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然而最終卻被美國拒絕。

對於航天的發展來說,進行空間站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事,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讓我們的航空技術有著落後於其它國家的危險,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決定進行自己的空間站建設。我國的航天科技發展遠遠晚於。美國和俄羅斯等國,蘇聯與美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實現載人航天,而我國則是在1992年開始,才決定進行載人航天計劃。

1992年9月21日,我國確定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

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

第三步建設空間站

而美國拒絕我們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更讓我國決定加快空間站的建設,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完成神舟1號到4號的發射任務。2003年我國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任務。2005年我國再次完成載人航天任務。伴隨著兩次載人航天的順利完成,我國又在2008年發送神舟七號,完成多名航天員的載人航天任務。意味著我國完成3步走戰略中的前面兩步,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國加快空間站建設的腳步。

2011年9月我國天宮一號實驗室,正式進入太空。同年11月,神舟八號發射成功,實現無人對接。從2011年到2013,我國相繼發射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兩次實現載人對接,2016年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升空,並與神舟11號搭載的載人艙進行對接。中國空間站終於初步建成。

同年,我國空間站向各國開放。為各國提供科學實驗機會,自此在航天科技方面,我國不再受別國制約,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建造完成。

建成之後,它將是一個10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並在400公裡左右的軌道高度上連續運行至少10年,中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又一個以一國之力。獨立建成空間站的國家。而且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可不僅僅是擺脫他國技術封鎖那麼簡單。中國空間站建成之後,對我國開展大規模空間試驗以及與應用,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在空間生物學方面。可以培養優良品種,研發生物藥物。此外,還能促進新型能源開發改善地球環境,促進先進材料的研究和加工,推動工業科技的進步。

在天宮二號上,還搭載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偏振測量儀器,這將對黑洞等極端天體進行探測。從而探究恆星和星系的演化,理解宇宙極端物理過程和規律,解答宇宙的組成和演化。而且在2022年之後,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將完成它的使命。屆時,太空當中僅有唯一一個空間站。那就是中國空間站。

這必將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而且 未來將是一個太空探索的時代,太空中有著無數資源等著我們利用。要想獲得這些太空資源,太空人就必須在太空中進行長期生存。中國空間站將作為一個太空實驗室,圍繞人類長期太空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展開必要的研究和應用,同時對各種空間技術進行驗證,增強人類太空活動能力。對未來人類的深空探測有著巨大作用,中國空間站,將讓我國在太空競技中獲得先機。

相關焦點

  • 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在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被發射入軌道。在過去的20年裡,這是來自19個不同國家數百名太空人的家,這項由不同國家共同合作而成的巨作展現了當世界團結一心時所形成的偉大力量。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被允許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就未曾參與過,並且自2011年起,中國被正式禁止加入該計劃。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其間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取得多個方向的突破。 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當人類前往火星時,我們需要知道將面臨的挑戰。空間站上的長期停留,讓我們發現了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意想不到的變化。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20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裡·吉琴科(Yuri Gidzenko)擠進聯盟號(Soyuz)飛船並進入軌道。兩天後,他們的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當時後者還很小。
  • 厲害了,中國將在2022年建成空間站、2030年完成載人登月
    中國在航天領域雖然起步較晚,在1970年才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但在近些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如早些年的載人航天、近期的「北鬥」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完成建設、「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奔向火星以及「嫦娥」探月計劃穩步進行等,不斷縮小與他國頂尖航天水平的差距。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美國航天局及其合作夥伴聲稱,它很容易在數年的使用壽命內留下260英裡(400公裡)的高空。和平號空間站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克裡卡列夫和吉岑科的家園,運行了15年,在2001年被引導到火熱的太平洋上空進行一次重返軌道。俄羅斯早期的空間站和美國70年代的太空實驗室壽命短得多,中國最近的軌道前哨站也是如此。
  • 空間站標誌著人類在軌道上生活了20年
    第一批機組人員-美國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和尤裡·吉先科(Yuri Gidzenko)– 2000年10月31日從哈薩克斯坦爆炸。兩天後,他們打開了空間站的門,雙手合十。Shepherd是前海軍海豹突擊隊的一名指揮官,將其比喻為住在海上的一艘船上。 這三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哄設備工作。
  • 2020年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接著發射兩個實驗艙
    然而在20年前,作為地球人類的國際空間站(IIS)項目卻唯獨將中國拒之門外,導致在過去十多年裡,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國家太空人不斷地前往國際空間站,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加拿大,甚至是阿聯,國人只有幹羨慕份兒。
  • 天宮將是唯一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退役後,為何不再建一個?
    現而今,人類已經發射了各種各樣的太空飛行器,它們有的徘徊於近地軌道,有的直接奔著太陽系外而去,僅在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上千顆。而在各種太空飛行器之中,有一個無人不知,那就是空間站。和所有的太空飛行器一樣,空間站也是有服役年限的,現在正在近地軌道運行的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24年左右服役期滿,屆時有可能退役停止運行,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並沒有再建國際空間站的計劃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在月球上?建實地上不是比一直在太空飄著強嗎?
    所以我國現在是不可能把空間站建到月球的。別的國家也是這種情況。現在國內和國際上很多人都對美國上世紀的載人登月表示懷疑,也可見載人登月之難,更何況是建月球基地空間站?這是工程角度的分析。技術原因在月球上建基地(38萬公裡)不同於建近地軌道空間站(400公裡)。首先就是對運載火箭的要求,直接考驗火箭的地月轉移軌道能力。
  •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4年後或將停用,中國空間站將接棒
    前言:國際空間站已經運行了近20年,它剩餘的壽命已經沒幾年了。科學家本來還希望延長它的壽命,但是國際空間站總是出現毛病,再過幾年或許就會退役了。來自俄羅斯的專家表示道,國際空間站已經出現了「散架」,表層出現眾多「小孔」,或將在2024年停止使用。
  • 揭秘中國空間站
    在刊出報導的同時,將做好融媒體傳播。敬請廣大讀者關注。2020年5月5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太空軌道。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期盼已久的中國空間站建造大幕終於拉開。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空間站或成唯一?別再被雞血文忽悠了
    近幾年,「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的空間站或將成為唯一服役的空間站」這一則消息在航天愛好者圈裡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國人引以自豪的一件事,但事實是不是這樣的,今天學長來跟大家客觀分析分析,這事「它靠不靠譜!」
  • 當年禁止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如今想加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想多了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蘇冷戰中,為了能夠對美國NASA主導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作出回應,蘇聯成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空間站,成功讓太空人可以近地軌道上停留超過1年的時間。既然你不帶我玩,那我就自己來玩兒。按照官方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從2020年開始,我國將會陸續發射天宮空間站的試驗設備,預計在2025年的時候將會組建一座重量超過100噸的中小型空間站。
  • 中國太空未來規劃:2024年建成空間站,第三批航天員全是科學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通過決策正式實施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並確立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確定了中國2020年前的航天發展目標。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突破載人航天飛行技術,建成初步成型配套的載人飛船系統,並據此開展空間實驗。這一階段主要目標在於載人飛船的發射。第二步是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建造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進行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
  • 中國太空未來規劃:2024年建成空間站,第三批航天員全是科學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通過決策正式實施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並確立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確定了中國2020年前的航天發展目標。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突破載人航天飛行技術,建成初步成型配套的載人飛船系統,並據此開展空間實驗。這一階段主要目標在於載人飛船的發射。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天宮空間站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天宮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天和」、實驗艙「夢天」和「問天」、載人飛船「神舟」和貨運飛船「天舟五個模塊,組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裡,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2011年,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 俄媒:人類值守國際空間站20年後還能堅持多久?
    據《俄羅斯報》網站11月2日報導,20年前,人類太空人首次進入了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ISS)。ISS還能堅持服役多久?目前正處於討論之中。選擇這三人的目的是確保在任何異常情況下解決問題並保住空間站。吉津科在接受該網站採訪時說:「我們為地球人在未來至少15年內常駐太空並廣泛開展國際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擔負的)責任之大超乎尋常。」他至今仍對進入ISS的第一天記憶猶新:「當然(記得)。我開始從『聯盟』飛船內側開啟通往空間站的艙門。鎖開了,但飛船艙門『吸』住了打不開。簡單地說,我是和謝爾蓋合力把門拽開的。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而用一次性火箭把空間站組件發射到軌道上的成本將遠遠超過建造空間站各模塊本身的成本。於是,太空梭的應用就變得極為迫切。隨著1982年太空梭正式執行飛行任務,美國政府認定,建造空間站的時機已經成熟。但在失重空間下就不同了,科學家不需要在心臟腔壁增加額外的支架,「這個空間站讓我們在沒有持續重力的影響下進行了足足20年的實驗,這真是令人興奮的經歷。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這也是絕大多數科學家永遠不會在他們的工具箱裡看到的閃亮新工具!」 印第安納州研究公司Techshot的首席科學家尤金·博蘭(Eugene Boland)對於空間站的科研意義不吝讚美。
  • 中國天和空間站2022年完成部署
    「天和」空間站,是中國建設的空間站,額定乘員3人,乘組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預計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組裝建造天和空間站建成後將成為我國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其基本構型包括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每個艙段規模20噸級。到2020年6月,已經有來自17個國家的23個科研項目申請未來進入天和空間站,其中包括德國、法國和日本。目前,人類在近地軌道的唯一空間站是美國主導建設和維護的國際空間站。可是,依據美國政府的財政計劃,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將面臨失去美國政府撥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