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合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2020-09-12 極科網

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有望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原理就是要模仿太陽發出光和熱的方式,在地球上通過可控熱核聚變的方式,造出在人類控制之下「小太陽」。

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是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該項目2020年7月28日開工,預計四年半建成,竣工時間是2025年12月。如果項目取得成功,人類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可控核聚變實現之後的美景,盡可無限想像。那時能源將變得幾乎沒有什麼成本,挖煤、抽石油提供能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僅僅廉價能源提供的海水淡化,就將使無數沙漠變為綠洲。

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對比圖(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圖為安裝現場。ITER官網

ITER時間線

1985年

ITER計劃在日內瓦峰會上由美國、蘇聯、歐盟和日本四方啟動。在2001年之前,這個強國俱樂部一直將中國拒之門外。當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科研水平還不高。

2001年

由於美國退出,ITER成員國出於分攤經費的考慮,希望擴大參與國的範圍。中國藉此再次申請加入。

2003年

中國正式以「平等夥伴」身份加入了ITER計劃談判——加入這個高「入門會費」的俱樂部,每個成員國要至少承諾10%的投入,約合人民幣100億元。

2006年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聯合實施協議》籤署,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共七方參與,計劃在法國共同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超導託卡馬克實驗反應堆。

ITER計劃七方: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正式籤署ITER計劃《聯合實施決定》。

中國與後續加入的韓國、印度各自承擔9%的投資,包括承擔裝置部件的各批次建造任務。這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2020年

5月底,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完成杜瓦底座吊裝工作,為「人造太陽」組裝創造了有利條件。

7月28日,人類史上首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建設的關鍵進展——裝置組裝在法國開始進行。

8月31日,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託卡馬克裝置第二個重大部件——杜瓦下部筒體吊裝工作完成,杜瓦下部筒體吊裝是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團隊在法國「帶疫解封」嚴峻形勢下完成的第二個重大安裝任務。

此次杜瓦下部筒體吊裝,彰顯了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總承包能力和安裝水平,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聚變領域的地位。

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複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ITER磁體支撐是我國承擔的幾個大型採購包之一,由我國承擔100%製造任務。重力支撐產品是磁體支撐採購包中結構最複雜、製造難度最高的部件。其零部件眾多、裝配工藝複雜、尺寸精度要求高,能否按時交付,關係到整個ITER裝置的裝配進度和後期實驗裝置的穩定性。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方參與ITER計劃的主要承擔單位,十多年間,攜手航天新力聯合攻關,集結國內高端製造業優勢力量,高質量完成重力支撐產品的製造,展示了中國高端製造的水平和能力。本次交付是今年核西物院第五次向ITER組織交付磁體支撐產品。核西物院將於年內完成該產品所有交付。

中國為ITER準時交付高質量部件,顯示出中國在ITER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進一步倡導世界聚變界的科學家們為聚變能相關技術研發加強合作,為最終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貢獻力量。

ITER並不是一個直接商業應用的發電站,而是一個實驗堆,就是要讓科學家去做實驗,探索和平利用聚變能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為實現聚變能商業應用奠定基礎,否則就是給別人做嫁衣。中國加入ITER計劃的另一大任務,就是培養人才。

最初,中國在ITER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只有20名,是各國中總人數最少的。按照中國9%的貢獻比例,應有40—50名的人員配額。如今,ITER組織中方職員數量持續上升,佔比近10%,為歐盟外的六方之首。

截至2016年底,超過3400名科學家和2700名研究生參與了ITER專項國內研究項目,他們將為我國未來自主開展核聚變示範堆乃至商用堆設計、建造奠定人才基礎。加入ITER俱樂部,不僅出於戰略能源考慮,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中國在若干高新技術領域、人才培養、項目管理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資料來源:核西物院、科技日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人造太陽將意味著什麼?
    而在本月初,我國太陽能發電取得新突破,人造太陽也首次放電成功。但不少人疑惑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什麼意思?將意味著什麼? 據了解,其實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對於未來新能源領域的一大突破,因為新能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這一次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發電是有歷史性意義的,他和太陽能發電有所不同,人造太陽幾乎是模擬太陽內部的核反應
  •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
  • 人類能製造出能源永動機,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被視為人類可利用的「終極能源」,一旦聚變反應真的得到實現,那麼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就可以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足以使用百億年的能源,可謂真正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且純淨無汙染,可控核聚變的產物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氣體,也幾乎沒有放射性汙染。
  • 2020中國」人造太陽「投入運營將獲得無限量的清潔能源石油淘汰嗎
    最新消息顯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3日報導稱,中國正在努力製造「人造太陽」,該外媒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稱,它的溫度將是真正太陽的13倍,並將產生與行星中心相似的能量,如果「人造太陽」的創造者們能遏制住熱核聚變的能量,那麼地球上可能會出現幾乎無限量的清潔能源,俄媒稱,預計該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並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
  • 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
    聊點科技【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商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揭秘「人造太陽」
    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  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商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像海水淡化、星際飛船這類因耗能巨大而令人們猶豫不決、望而卻步的工程,未來均有望在可控核聚變能的支持下得到更快發展。  理想很美好,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 國內最大「人造太陽」有望年底在川建成
    本報訊(記者 熊筱偉)中國「人造太陽」建設迎來重要節點。3月19日,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核心部件——主機真空室從陝西省西安市啟運,前往成都進行組裝。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裝置總工程師楊青巍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有望今年底在川建成。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在揭開太陽內部的奧秘之後,有科學家提出仿照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來建造人造能源裝置因為該消息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將打造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熱核聚變實驗堆,該項目由歐盟、英國等國家主導,共有35個國家參與其中,例如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印度和歐盟成員國。這些國家幾乎是世界上經濟和科技實力排列前茅的國家,這為這個項目增添了更多傳奇色彩。
  • 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
    人造太陽有一個全球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為中國下一代核聚變裝置的建設和國際核聚變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說起EAST的學名——大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幾乎沒多少人知道,若說起「人造小太陽」馬上能夠明白。人造太陽熱核聚變能量驚人。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科幻片中的人造太陽能源的重要性及能源危機對現代人類本身而言,能源與生存息息相關。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沒有汽油、沒有天然氣、沒有自來水,現代人將如何生存呢?對國家而言,能源代表著經濟,代表著國力。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據悉,該線圈總重超400噸,是實驗堆主機最重要構件之一,也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研製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
  • 人造太陽概念:隨時隨地,無限能源,無處不在,永久免費
    人造太陽概念遐想:每個人攜帶著接收器,享用著人造太陽給你輸送的能源,供你衣食住行的全部所需。重點之中的重點是:永久免費!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正因如此,ITER計劃被形象地稱為&34;計劃。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各種能源,幾乎都來自於太陽的核聚變。一顆氫原子,它很活潑,很容易就與氧或者硫之類的元素發生反應;然而,它又很害羞,很難單獨與同類的氫原子結合。
  • 人造太陽必將成為未來新型能源!
    我們都知道在銀河系中存在著2000多億顆恆星,太陽作為其中一顆普通的恆星卻對人類的生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因素。事實上地球絕大多數能量就來源於這顆燃燒了50億年之久的恆星,可以說沒有太陽就不會有地球上繁榮的生命。諸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能源,雖然為我們人類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終有一天將會耗盡,人類始終都面對著不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能源危機。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也開始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因為許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例如石油和煤炭。一旦這些東西被消耗掉,它就會耗盡,並且需要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再生。在這方面,各國還把能源短缺作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這些能源幾乎用盡之前找到替代方法。
  • 人造太陽是神話?不,讓中國用事實告訴你真相!
    太陽也能被人製造出來?這是神話?還是科幻小說?如若在幾十年前說起人造太陽的夢想,恐怕這是一件讓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吧?但是今天的中國真的是造出來了,不但如此,我國的人造太陽早在18年的11月份就首次實現了一億度的運行。說了半天,人造太陽究竟是啥?和太陽一樣的?又用來幹啥的?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