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2020-08-27 龍源期刊網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

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近日,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陳張偉和勞長石教授團隊,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3D列印一體化自由設計和成形複雜多孔結構正矽酸鋰陶瓷件,有望替代傳統的微球床結構,成為新一代產氚器件,展現出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已發表在《增材製造》雜誌上。

產氚單元就像

核聚變反應堆的心臟

自從核反應被發現以來,人們就在不停地探索核能的有效利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能源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核聚變。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以在海水中得到,每升水約含30毫克氘。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公斤,按此計算,全球海水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但是,氚幾乎不存在於自然界,需要靠氦與鋰陶瓷不斷催化反應生成。作為磁約束聚變堆的一個重要組件,固態產氚包層是聚變能商業化應用前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目前,各國科學家首選的氚增殖劑材料是正矽酸鋰(Li4SiO4),通行的方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與氦氣發生反應產生氚。科學家將實現這一功能的陶瓷部件稱為產氚單元。

傳統的鋰陶瓷產氚單元一般是把正矽酸鋰做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球,並將它們堆積起來,做成球床結構,微球之間的空隙可以注入氦氣。

但是,這種產氚單元的填充率有限,而且無法自由調控。此外,微球堆積產生的應力集中,容易造成產氚單元結構形變開裂等破壞,成為球床結構和性能均勻穩定性的掣肘。

一旦產氚單元發生故障,將直接導致聚變反應堆無法平穩運行。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優化產氚單元的結構。

另闢蹊徑

可使產氚效率大幅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2018年,陳張偉和勞長石等人與西南物理研究院另闢蹊徑,提出用3D列印正矽酸鋰陶瓷單元方法,研製一種全新結構的產氚單元。

但是,3D列印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正矽酸鋰對環境特別敏感,極易與水、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造成物相破壞,成為偏矽酸鋰。


……

文章摘自《科學導報》

http://www.qikan.com/articleinfo/kxzw20204718.html

更多精彩雜誌,歡迎瀏覽「龍源期刊網」!

相關焦點

  •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 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
    聊點科技【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商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
  • 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溫度高達2億度,給全世界敲響警鐘
    而隨著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的消息傳出,這一次全世界都被徹底震驚到了。尤其「人造太陽」那高達2億度的超高溫度,更是給全世界敲響警鐘,那就是人類的新時代在緩緩拉開序幕。 中國的「人造太陽」其實是一種模擬太陽在發光發熱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反應而製造出來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不過與太陽比起來,它所產生的能量更加龐大。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人造太陽,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首兒歌《種太陽》。 可別說,之前還真有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際網路上大火,官方調皮,最為致命。 這個「種太陽」種的也就是「人造太陽」,這是打開核聚變能量的「閥門」,是通往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
  • 中國「人造太陽」有多牛?核心溫度高達2億,比太陽熱10倍
    此前,有媒體報導,新一輪「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對我們來說,人造太陽顯得有點不接地氣。其實,人造太陽一般是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一種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與當前的核能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核能使用模式。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就是因為存在核聚變。
  • 國內最大「人造太陽」有望年底在川建成
    本報訊(記者 熊筱偉)中國「人造太陽」建設迎來重要節點。3月19日,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核心部件——主機真空室從陝西省西安市啟運,前往成都進行組裝。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裝置總工程師楊青巍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有望今年底在川建成。
  • 揭秘「人造太陽」
    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氘大量存在於水中,每公升水可提取出約0.035克氘,通過聚變反應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氚由於半衰期較短,在自然界中儲量有限,但其可通過中子轟擊鋰來製備,而在地殼、鹽湖和海水中,鋰都是大量存在的。
  • 「太陽」人造 逐夢夸父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之所以稱「人造太陽」,是因為它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一樣,可以理解為兩個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什麼時候運行?預計2020年!
    據悉,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位於四川成都,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開展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的關鍵平臺。
  • 「人造太陽」技術是什麼?太陽也能被製造出來嗎?
    如果我們能製造出"太陽",用它巨大的能量為人類服務,那是否能解決未來的能源問題呢?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人造太陽」技術,所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造太陽」技術吧!你知道太陽和許多其他的恆星為什麼會不斷發光並釋放能量嗎?
  • 速圍觀,江西「人造太陽」實驗平臺首次放電!
    主流傳播 信立天下這裡是江西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公眾號江西「人造太陽」重大實驗平臺首次成功放電標誌著江西在核聚變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記者:李秀鵬 李兆蕊 鍾文峰什麼是「人造太陽」?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光發熱釋放能量,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太陽之所以會不斷發光並釋放能量,其實是核聚變的結果,太陽的直徑比地球大109倍,質量比地球重33萬倍,太陽的巨大質量產生的引力,把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發生核聚變反應,並將核聚變反應持續下去。
  • 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
    聊點科技【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近年來,不斷發光散熱的太陽成了科學家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正是太陽能量秘密之所在。
  • 人造太陽的前世今生
    人造太陽的前世今生 2020-11-08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造太陽」在成都正式建成!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 新技術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攝氏度高溫
    預計ITER將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昨日,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科學家,在成都實驗用一種新型天線將某種微波導流到「人造太陽」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中,探索讓溫度已達5500萬℃的「人造太陽」達到更高溫度。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這項新技術在高約束模式下開展實驗,未來將應用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
  • 太陽的摩擦?人造太陽新的曙光?
    太陽是我們最常接觸的恆星,對於我們來說,太陽仿佛擁有著發不完光和熱,地球上的生物大部分也是依靠著太陽的光芒維持著生命,難以想像如果有一天太陽的火焰熄滅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在近二百年間迎來了物理學的飛速發展,科學家們告訴人們太陽是因內部的核聚變才能有如此的光和熱。
  • 我國建成最高參數「人造太陽」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來源:株洲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我們現在的太陽不夠用嗎?為什麼我們要再造一個人造太陽出來呢?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我們自主設計與建造的項目。不管是可能很多朋友一聽說我們要人造太陽,第一個反應是我們現在的太陽不夠用嗎?為什麼我們要再造一個人造的太陽出來呢?
  • 新一代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4日訊(記者 齊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