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近日,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陳張偉和勞長石教授團隊,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3D列印一體化自由設計和成形複雜多孔結構正矽酸鋰陶瓷件,有望替代傳統的微球床結構,成為新一代產氚器件,展現出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已發表在《增材製造》雜誌上。

產氚單元就像核聚變反應堆的心臟

自從核反應被發現以來,人們就在不停地探索核能的有效利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能源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核聚變。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以在海水中得到,每升水約含30毫克氘。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公斤,按此計算,全球海水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但是,氚幾乎不存在於自然界,需要靠氦與鋰陶瓷不斷催化反應生成。作為磁約束聚變堆的一個重要組件,固態產氚包層是聚變能商業化應用前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目前,各國科學家首選的氚增殖劑材料是正矽酸鋰(Li4SiO4),通行的方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與氦氣發生反應產生氚。科學家將實現這一功能的陶瓷部件稱為產氚單元。

傳統的鋰陶瓷產氚單元一般是把正矽酸鋰做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球,並將它們堆積起來,做成球床結構,微球之間的空隙可以注入氦氣。

但是,這種產氚單元的填充率有限,而且無法自由調控。此外,微球堆積產生的應力集中,容易造成產氚單元結構形變開裂等破壞,成為球床結構和性能均勻穩定性的掣肘。

一旦產氚單元發生故障,將直接導致聚變反應堆無法平穩運行。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優化產氚單元的結構。

另闢蹊徑可使產氚效率大幅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2018年,陳張偉和勞長石等人與西南物理研究院另闢蹊徑,提出用3D列印正矽酸鋰陶瓷單元方法,研製一種全新結構的產氚單元。

但是,3D列印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正矽酸鋰對環境特別敏感,極易與水、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造成物相破壞,成為偏矽酸鋰。

「為此,我們從正矽酸鋰粉體的存儲、可列印的粉體漿料的配製、列印工藝的實現到熱處理等過程中,均針對環境變量進行了嚴苛的約束與把控。例如配製粉體漿料過程就需要在充滿惰性氣體的手套箱中進行,並且各類添加劑均為不含水且不能與正矽酸鋰產生反應的有機溶劑材料。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漿料的配製和3D列印,能夠確保正矽酸鋰的物相穩定。」陳張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了讓正矽酸鋰粉體漿料經過3D列印出來後,能夠迅速固化,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固化成形方式。

「陶瓷3D列印有兩種主要固化成形方式,一種光固化,另一種是粉末燒結或熔化。」陳張偉說,粉末燒結是用高能量雷射直接對陶瓷粉末進行高溫燒結,燒成所需的形狀,但是因為溫度比較高,容易產生開裂,而且精度可控性較差。而光固化不僅開裂缺陷較少,列印精度較高,同時對多孔結構細節具有很強的把控能力。

因此,科研團隊選擇了光固化的方式,並研發出一種光固化3D列印專用高相純度正矽酸鋰粉體漿料。

陳張偉介紹說:「我們在正矽酸鋰粉體漿料中混合了經優選過的有機化學添加劑組分,以及小劑量的光敏添加劑,它對特定波長的光敏感,利用405納米紫外光對漿料進行照射,可以實現漿料的光聚合固化。」

3D列印出來的結構件,再進行高溫燒結,在1050攝氏度的環境中燒制8—10小時實現瓷化,就能去除固化結構中的各種添加劑,且不再跟環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些化學添加劑是以物理方式添加進去的,不會對正矽酸鋰造成破壞。」陳張偉解釋道。

採用這種方法列印出來的產氚單元是一體化無缺陷結構,經過測試,克服了球床填充率有限和應力集中引發的可靠性問題,其穩定性、力學性能比傳統微球結構提升2倍。

3D列印出來的這種產氚單元的產氚效率也有望獲得大大提升。傳統的微球結構佔空比最高為65%,而3D列印可以根據需要在60%到90%之間靈活調整,正矽酸鋰的比表面積也較微球結構得到大幅增加。

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提出的3D列印技術在核聚變核心陶瓷部件的製造與應用極具創新性。該研究在核聚變堆應用方面極具前景,將為替代傳統球床陶瓷產氚結構和推動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技術商業化提供更多可能。

已完成核聚變反應堆關鍵部件試製

雖然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向著目標不斷努力。

3D列印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位造方式,顛覆了傳統製造模式。3D列印技術可實現複雜結構一體化成形,具有製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等特點,是複雜構件製造的重要創新方法。在核聚變反應堆中,也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據陳張偉教授介紹,此前,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已與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圍繞核聚變堆第一壁CLF-1鋼構件的選擇性雷射熔化工藝(SLM,金屬材料增材製造中的一種主要技術途徑)及其組織性能調控開展了系統研究工作,首次將非均質雙/多模組織設計思路引入到SLM成形高強韌低活化馬氏體鋼(RAFM,為未來核聚變堆研發的鋼種)的開發,基於SLM工藝參數和掃描策略的優化,SLM成形CLF-1鋼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其綜合強韌性顯著優於目前文獻報導的RAFM鋼。

這項研究為3D列印高強韌RAFM鋼的結構設計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促進核聚變堆關鍵部件組織性能可控的一體化成型。

另據媒體報導,2018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已經利用3D列印技術實現核聚變堆關鍵部件——包層第一壁樣件的試製。

研究人員以中國低活化馬氏體鋼(CLAM)為原材料,列印出來的部件樣品尺寸精度符合設計要求,材料的緻密度達到99.7%,與傳統方法製備的CLAM鋼強度相當。同時,研究還發現3D列印的逐層熔化和定向凝固特性導致了不同方向上CLAM鋼組織和性能的差異,這種差異未來可以通過掃描方案優化和熔池形核優化等方式有效降低甚至消除。該研究表明,3D列印技術在核聚變堆等先進核能系統複雜構件製造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基礎科學的日新月異和3D列印技術的不斷變革與創新,使人類在工程技術領域的探索充滿想像空間,未來核聚變堆的各個零部件全是由3D列印製造出來的並不是沒有可能。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 中國啟用「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最高溫度可達1.5億℃
    據媒體報導,中國首次成功啟動了「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能力的一大進步。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是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科學家們希望該設備能夠釋放出一種強大的清潔能源。據《人民日報》報導,它使用強大的磁場來融合熱等離子體,可以達到1.5億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大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未來它有望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不久,它就將送往歐洲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工程建設當中。這個工程還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而這塊材料,將構成這個人造太陽裡最為核心的結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計劃在2019年先在法國建設一個實驗堆。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韓國「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
    這一成果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現實。KSTAR是一款超導核聚變裝置,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在2018年的實驗中,KSTAR首次讓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持續運行(等離子體只有被加熱到1億攝氏度以上才可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時間約為1.5秒。KSTAR的最終目標是,到2025年讓等離子體在超過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連續運行300秒。
  • 用3D列印解決核心問題?「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再進一步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 「天河三號」原型機助力人造小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核聚變反應堆研製又稱為「人造小太陽」計劃,旨在通過建造反應堆及核聚變裝置,把「人造小太陽」從夢想變成現實,也就是通過人工方式實現受控熱核聚變,解決人類能源短缺問題和環境發展問題。
  • MIT科學家擬建新核聚變反應堆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中國的「人造太陽」又稱為「東方超環」(EAST),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並不能像真正的太陽那樣給我們光和熱。這也是不可能的,否則,地球上的我們離這樣的裝置這麼近,還不被氣化了?哪裡還有科學家做實驗?其實,核聚變並不複雜,它是指氫原子核反應時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世界上最強大超導磁鐵問世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取得重大成果
    【觀察者網 曹澤熙/編譯】日前,世界最強大超導磁鐵在義大利西北部拉斯佩齊亞問世,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的一大重要成果,標誌著人類向「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目前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對反應堆實現首次點火,以證實核聚變的能源利用可行性。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經過35個國家14年的籌備,當地時間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開啟了組裝工作。其中,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是由中國提供的。人們把可控核聚變稱為「人造太陽」。這項技術意味著清潔和近乎無限的能源供應,一直都被寄予「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期望。但是技術難度和高昂的成本使之離推廣商用似乎還很遙遠。
  • 專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它的建成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開始組裝
    人類目前科技的本質就是「燒開水」,而可控核聚變將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6年開始,國際熱核實驗堆(簡稱ITER)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一直在進行中,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能源項目之一。這是來自35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們都致力於開創一個基於太陽內部超熱、高速反應的可再生能源新時代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機器是正在運轉的核聚變反應堆的基本組成部分。核聚變的原理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這一過程與核裂變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