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它的建成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2000萬℃,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甚至超過2億℃高溫的裝置。他說:「太陽到目前為止估計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太陽為什麼能夠永不停歇地燃燒呢?因為它的質量非常大,它靠萬有引力可以強有力地把聚變材料,也就是它外層的氫元素原子核不斷地往太陽芯部擠壓,實現一個非常高的溫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發生核聚變反應。」

鍾武律經常遇到人問他: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他解釋說:「這種裝置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類似的,就是核聚變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個聚變裝置,或者我們說它是一個聚變堆。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來實現核聚變,並且釋放能量,用來發電。」

核聚變實際上是整個宇宙的能源,建造「人造太陽」也是為了通過核聚變反應持續穩定地輸出能量,最終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從而造福人類。由於核聚變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很相似,所以,這些以探索聚變清潔能源為目的的裝置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

目前,東方超環(EAST)、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M(HL-2M)都屬於「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鍾武律介紹,此次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他說:「這個裝置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具有先進的偏濾器位形的優勢。它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的託克馬克裝置。它的體積是目前國內現有裝置的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的能力可以提高到2.5個兆安培,等離子體離子的溫度可以達到1.5億℃,即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等。

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那麼,核聚變究竟對我們未來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呢?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簡單說,就是兩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重核的過程,它與核裂變原理相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鍾武律介紹,想利用核聚變能,就必須要讓核聚變變得可控,這就意味著必須要滿足三個非常苛刻的條:「第一個條件,它需要的溫度特別高,因為只有溫度特別高,它的這個原子核才會具備足夠高的動能,才會跑得更快;第二個條件,等離子體的密度要足夠高,高的概念就是原子核之間碰撞發生聚合反應的概率要提高;第三個就是要長時間地控制住這些原子核,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夠使核聚變發生,並且可以持續下去。」

然而在地球上,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億℃高溫的等離子體給直接包裹起來。但是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強磁場的方式,把帶電粒子約束住。鍾武律回到核西物院的時候,正好趕上2A團隊重點攻克一項關鍵技術——實現高約束模式運行。經過1萬多次的實驗,團隊終於在2009年於國內首次實現了高約束模運行。

人類對於清潔能源的期待是沒有廢氣、沒有放射性廢物排放、資源豐富的一種能源。鍾武律介紹,核聚變能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能源。「第一,核聚變的反應燃料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氘是可以從水裡面提取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核聚變的反應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它不存在所謂的不可控,不存在所謂的爆炸;第三,因為核聚變反應不會排放廢氣,不會有溫室氣體的產生,也不會產生長壽命的放射性產物,所以它是目前人類認識到的最理想的能源。」鍾武律說。

鍾武律總喜歡在分享研究成果的時候以一首歌來結尾,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種太陽》,他說,研究核聚變能的這種感覺就像人類第一次看到自己點燃了篝火——發光發亮,充滿希望。當下,從國際國內核聚變研究發展的概況和現狀來看,業界普遍認為,預計在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聚變能的商業應用。目前,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在研究布局一體化核聚變研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核聚變創新研究平臺、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臺、青年科學家成長平臺,全面促進我國核聚變事業由並跑向領跑邁進。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我國建成最高參數「人造太陽」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安裝調試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時進行真空室吊裝作業(2019新華社發(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提供)據新華社成都12月4日電 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
  • 視窗|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安裝調試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時進行環向場線圈外弧段吊裝工作(2020年7月19日攝)。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段旭如:第一壁是ITER的一個核心部件,中方掌握這些技術,對未來咱們自主建造自己的(熱核)聚變堆,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實這樣的核反應離我們並不遙遠,每天照耀地球的太陽,它的光和熱就來自於自身內部緩慢持久的核聚變。因此,在人工控制下實現穩定的核聚變的設施,也就自然地被成為「人造太陽」。和普通能源相比,核聚變的優勢明顯,首先,燃料的來源非常豐富。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段旭如:核聚變的能源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劇烈反應。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 在成都建成
    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圖為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安裝調試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時進行真空室吊裝作業。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範 晉攝(圖片均為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提供)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 「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二個太陽?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
  • 科普來了 | 「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是因為它的質量非常大,它靠這種萬有引力可以很強有力的把這些聚變材料,也就是它外層的氫元素原子核不斷的往太陽芯部擠壓,實現一個非常高的溫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發生核聚變反應。」鍾所長經常遇到人問他,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
  • 「人造太陽」在成都正式建成!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揭秘「人造太陽」
    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競爭延續到了1960年代,最終由蘇聯科學家提出的託卡馬克裝置異軍突起,達到的參數效果驚人,國際聚變界的重點研究方向隨之轉向了託卡馬克。  當世界多國在秘密開展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同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
  • 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等離子體溫度可達1.5億℃電流強度六倍於上一代「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新華社成都12月4日電(記者謝佼、張超群)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