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來了 | 「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2020-12-08 創新浙江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鍾武律說:「太陽到目前為止估計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太陽為什麼能夠永不停歇的燃燒呢?是因為它的質量非常大,它靠這種萬有引力可以很強有力的把這些聚變材料,也就是它外層的氫元素原子核不斷的往太陽芯部擠壓,實現一個非常高的溫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發生核聚變反應。」

鍾所長經常遇到人問他,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鍾所長解釋說:「這種裝置的原理是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類似的,就是核聚變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個聚變裝置,或者我們說它是一個聚變堆,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來實現核聚變,並且釋放能量,用來發電。」

核聚變實際上是整個宇宙的能源,建造「人造太陽」也是為了通過核聚變反應持續穩定地輸出能量,最終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從而造福人類。由於核聚變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很相似,所以,這些以探索聚變清潔能源為目的的裝置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是如何發電的?

目前,東方超環(EAST)、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M(HL-2M)都屬於「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鍾武律介紹,此次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他說:「這個裝置它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具有先進的偏濾器位形的優勢。它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的託克馬克裝置,它的體積是目前國內現有裝置的兩倍以上,等離子體的電流的能力可以提高到2.5個兆安培,等離子體離子的溫度可以達到1.5億度的樣子,也就是說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以HL-2M裝置建設為牽引,西物院掌握的特種材料、關鍵設備、極端條件精密製造等關鍵技術,已形成「同步輻射」效應,在航空、航天、電子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應用。

我們能控制得住「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簡單說,就是兩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重核的過程,它與核裂變原理相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鍾武律介紹,想利用核聚變能,就必須要讓核聚變變得可控,這就意味著必須要滿足三個非常苛刻的條件。「第一個條件它需要的溫度特別高,因為只有溫度特別高,它這個原子核才會具備足夠高的動能,也就是原子核的才會跑得更快。第二個條件等離子體的密度要足夠高,高的概念就是原子核之間碰撞發生聚合反應的這種概率要提高。第三個就是要長時間地控制住這些原子核,就是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夠使核聚變發生,並且可以持續下去。」

然而在地球上,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給直接包裹起來。但是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強磁場的方式,把帶電粒子約束住。鍾所長回到核西物院的時候,正好趕上2A團隊重點攻克一項關鍵技術——實現高約束模式運行。經過1萬多次的實驗,團隊終於在2009年於國內首次實現了高約束模運行。

「人造太陽」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

人類對於清潔能源的期待是沒有廢氣、沒有放射性廢物排放、資源豐富的一種能源。鍾武律介紹,核聚變能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能源。他說:「第一,核聚變的反應燃料,我們說它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它是可以從水裡面提取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核聚變它的反應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它不存在所謂的不可控,不會存在所謂的爆炸。第三,因為核聚變反應它不會排放廢氣,不會有溫室氣體的產生,也不會產生長壽命的放射性產物。所以它是目前人類認識到的最理想的能源。」

鍾所長總喜歡在自己分享研究成果的時候以一首歌來結尾,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種太陽》,他說,研究核聚變能的這種感覺就像人類第一次看到自己點燃了篝火——發光發亮,充滿希望。當下,從國際國內核聚變研究發展的概況和現狀來看,業界普遍認為,預計在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聚變能的商業應用。

目前,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在研究布局一體化核聚變研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核聚變創新研究平臺、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臺、青年科學家成長平臺,全面促進我國核聚變事業由並跑向領跑邁進。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楊博雅 校對:王琦琦

相關焦點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二個太陽?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鍾武律說:「太陽到目前為止估計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太陽為什麼能夠永不停歇的燃燒呢?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最近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絡上大火,一群科學家跳起現代舞來簡直毫無違和感。核電版《種太陽》,來源:國資小新為什麼要唱《種太陽》呢?因為他們真的在造一個「太陽」……這幾天,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發起的#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中核篇活動中,這個神秘的「太陽」基地才首次大規模對外開放!微博截圖核工業人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研發中國「人造太陽」。「人造太陽」?
  • 科普一下!地核溫度比太陽高,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被燒成灰?
    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非常熱的,我們地距離太陽那麼遠,但是依舊可以感覺到太陽炙熱的溫度。但是你們知道嗎?我們的地核比太陽的溫度還要高,而我們人類距離地核比距離太陽要近的多,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被地核帶來的溫度灼燒致死呢?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地核溫度比太陽高,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被燒成灰?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人造太陽」,它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未來可能有20%的可再生能源,但最大規模的一塊,即80%一定是靠聚變來維持的。這個太陽怎麼造?一個一百萬千瓦的電站,上海一年大約只需要兩個。聚變電站需要多少東西呢?一年一個電站只需要一百公斤的重水和鋰;如果換成煤電站的話,一個一百萬千瓦的電站需要50萬噸煤;如果是核電站的話就需要30噸。
  • 太陽每秒消耗420萬噸物質,為什麼太陽還沒燒完?
    根據該公式可知,若太陽一直保持這樣的輻射強度,每秒需要消耗420萬噸質量的物質。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耗,才使得太陽能夠保持這樣高強度的輻射。地球的壽命為45.7億年,而太陽的壽命大約為46億年。燃燒了40多億年,太陽為什麼還沒燒完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太陽是如何燃燒的?人類對太陽的認識,幾乎全部源於最近100年的研究。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太陽,我們來了!
    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太陽。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恆星充滿了好奇:它為什麼會發光?它是永恆存在的嗎?它的結構是什麼?它有哪些顯著特徵?它會對地球造成哪些影響?
  • 中國要造人造太陽?人類能夠登陸太陽的真正原因
    一直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要造人造太陽,其實並不是造太陽,而是在核聚變反應的地方,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我們地球就能感受到它的溫暖,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太陽是一個非常熱的球,按道理來說,離太陽越近的地方應該越來越熱,我們地球上離太陽更近的就是珠穆朗瑪峰,應該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是,另外,一直圍繞太陽的轉的水星為什麼沒有烤化,並且水星兩極的溫度始終都是零下170度,這不就非常奇怪嗎?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未來可能有20%的可再生能源,但最大規模的一塊,即80%一定是靠聚變來維持的。這個太陽怎麼造?一個一百萬千瓦的電站,上海一年大約只需要兩個。聚變電站需要多少東西呢?
  • 太陽,我們終於來了!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 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恆星充滿了好奇:它為什麼會發光?它是永恆存在的嗎?它的結構是什麼?它有哪些顯著特徵?它會對地球造成哪些影響?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不僅發展出了相應的理論基礎,還建造或發射了各種探測器,層層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
  • 為什麼太陽也會死亡?太陽死後誰來接班?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這種恆星的壽命大概就100億年左右,這估計大家都知道了,但它為什麼會死,又是怎麼死的,太陽死後還有人來接班嗎?太陽為什麼會死?要了解太陽為什麼會死,可能要先了解下它是怎麼來的!大概在200多年前的時候,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和德國哲學家康德都分別提出了星雲說,現在稱之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兩位大佬不約而同的認為太陽系是一團星雲通過萬有引力收縮而成的。首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其它星雲物質形成了行星。
  • 太陽每秒損失420萬噸的質量,為什麼太陽還沒燒沒?
    可以說,太陽的總輻射量是非常驚人的,可問題來了,太陽要保持這樣的輻射強度,每秒就需要消耗420萬噸的質量,這都燃燒了40多億年,為什麼沒有削弱太陽的引力呢?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太陽是如何燃燒的呢?
  • 太陽每秒損失420萬噸的質量,為什麼太陽還沒燒沒?
    我們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把太陽每秒的輻射總量看成是66萬億的錢,地球接收到的只有3萬,而被人類撿到的只有3塊。可以說,太陽的總輻射量是非常驚人的,可問題來了,太陽要保持這樣的輻射強度,每秒就需要消耗420萬噸的質量,這都燃燒了40多億年,為什麼沒有削弱太陽的引力呢?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中國為什麼要造第二個太陽?核聚變技術獲巨大突破,領先全球5年
    據《中國之聲》12月7日報導,近日,中國再次實現了一項壯舉,國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第一次實現了放電,大國重器再次實現新的壯舉!這項壯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突破。這也意味著,在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等諸多技術上,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這也為國產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鋪平了道路。
  • 星科普 | 太陽星座是什麼?
    所謂太陽星座是指出生當時,由地球的角度來觀察太陽在黃道上所在的星座位置所得知的。由於我們地球人大都使用公制的時間,而這個公制的時間就是以太陽曆(俗稱新曆)來做為主要的曆法,所以太陽幾乎在一年中所在的位置,都大致一樣。記住,在佔星學中是以地球為中心的,這就像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以自己所在的環境為中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