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調試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12月4日拍攝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新華社發
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HL-2M裝置的成功運行為我國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及未來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對助推我市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參數多高?
等離子體溫度可達1.5億℃
電流強度六倍於上一代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需要超高溫、超高密度等條件,多採用先進託卡馬克裝置,通過超強磁場將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在真空室內,達到反應條件。目前全球在共同探索其實現方法,建造模擬實驗平臺。
HL-2M是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模擬核聚變研究裝置。該裝置比上一代型號HL-2A更緊湊,等離子體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遠超HL-2A的55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體積三倍於HL-2A,等離子體電流強度六倍於HL-2A,可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將大力提升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水平。
聚變科學所總工程師楊青巍說:「國際上等離子體的磁約束時間大約不到1秒,HL-2M可實現10秒,對超高溫等離子體的磁現象、流體不穩定性、約束湍流等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也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的重要支撐。」
意義何在?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重要裡程碑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
以HL-2M裝置建設為牽引,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掌握的特種材料、關鍵設備、極端條件精密製造等關鍵技術,已形成「同步輻射」效應,在航空、航天、電子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應用。
太陽能帶來光與熱,是因為它內部時刻都在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因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一直致力於打造「人造太陽」。「開發核聚變是解決我國能源戰略需求的途徑,對我國未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表示,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多知道一點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法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多國科學家持續多年在成都進行聯合研究,並設立「中法聯合實驗周」,推動了全球相關科研進展。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綜合新華社
原標題: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責任編輯:薛喬(EK001)
來源:北京青年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