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列印解決核心問題?「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再進一步

2020-07-01 能源新聞網
用3D列印解決核心問題?「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再進一步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

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近日,深圳大學陳張偉和勞長石教授團隊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3D列印一體化自由設計和成形複雜多孔結構正矽酸鋰陶瓷件,有望替代傳統的微球床結構,成為新一代產氚器件,展現出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已發表在《增材製造》雜誌上。

「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再進一步

自從核反應被發現以來,人們就在不停地探索核能的有效利用。

核能可以通過三種核反應釋放。其中,核裂變是指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比如原子彈爆炸;核聚變是指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比如氫彈爆炸;核衰變是指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因其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釋放的能量量級也較低。

目前,受控核裂變技術已經實現了商用化,全世界大約16%的電能是由核反應堆生產的,有9個國家的40%多的能源生產來自核能。

但核電站發電的安全風險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而且,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能源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核聚變。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以在海水中得到,每升水約含30毫克氘。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公斤,按此計算,全球海水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但是,氚幾乎不存在於自然界,需要靠氦與鋰陶瓷不斷催化反應生成。作為磁約束聚變堆的一個重要組件,固態產氚包層是聚變能商業化應用前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目前,各國科學家首選的氚增殖劑材料是正矽酸鋰(Li4SiO4),通行的方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與氦氣發生反應產生氚。科學家將實現這一功能的陶瓷部件稱為產氚單元。

傳統的鋰陶瓷產氚單元一般是把正矽酸鋰做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球,並將它們堆積起來,做成球床結構,微球之間的空隙可以注入氦氣。

但是,這種產氚單元的填充率有限,而且無法自由調控。此外,微球堆積產生的應力集中,容易造成產氚單元結構形變開裂等破壞,成為球床結構和性能均勻穩定性的掣肘。

一旦產氚單元發生故障,將直接導致聚變反應堆無法平穩運行。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優化產氚單元的結構。

大膽創新3D列印解決核心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2018年,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陳張偉和勞長石教授等人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另闢蹊徑,提出用3D列印正矽酸鋰陶瓷單元方法,研製一種全新結構的產氚單元。

但是,3D列印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正矽酸鋰對環境特別敏感,極易與水、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造成物相破壞,成為偏矽酸鋰。

「為此,我們從正矽酸鋰粉體的存儲、可列印的粉體漿料的配製、列印工藝的實現到熱處理等過程中均針對環境變量進行了嚴苛的約束與把控。例如配製粉體漿料過程就需要在充滿惰性氣體的手套箱中進行,並且各類添加劑均為不含水且不能與正矽酸鋰產生反應的有機溶劑材料。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漿料的配製和3D列印,能夠確保正矽酸鋰的物相穩定。」 陳張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了讓正矽酸鋰粉體漿料經過3D列印出來後,能夠迅速固化,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固化成形方式。

「陶瓷3D列印有兩種主要固化成形方式,一種光固化,另一種是粉末燒結或熔化。」陳張偉說,粉末燒結是用高能量雷射直接對陶瓷粉末進行高溫燒結,燒成所需的形狀,但是因為溫度比較高,容易產生開裂,而且精度可控性較差。而光固化不僅開裂缺陷較少,列印精度較高,同時對多孔結構細節具有很強的把控能力。

因此,科研團隊選擇了光固化的方式,並研發出一種光固化3D列印專用高相純度正矽酸鋰粉體漿料。

陳張偉介紹說:「我們在正矽酸鋰粉體漿料中混合了經優選過的有機化學添加劑組分,以及小劑量的光敏添加劑,它對特定波長的光敏感,利用405納米紫外光對漿料進行照射,可以實現漿料的光聚合固化。」

3D列印出來的結構件,再進行高溫燒結,在1050攝氏度的環境中燒制8-10小時實現瓷化,就能去除固化結構中的各種添加劑,且不再跟環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些化學添加劑是以物理方式添加進去的,不會對正矽酸鋰造成破壞。」陳張偉解釋說道。

採用這種方法列印出來的產氚單元是一體化無缺陷結構,經過測試,克服了球床填充率有限和應力集中引發的可靠性問題,其穩定性、力學性能比傳統微球結構提升2倍。

3D列印出來的這種產氚單元的產氚效率也有望獲得大大提升。傳統的微球結構佔空比最高為65%,而3D列印可以根據需要在60%到90%之間靈活調整,正矽酸鋰的比表面積也較微球結構得到大幅增加。

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提出的3D列印技術在核聚變核心陶瓷部件的製造與應用極具創新性。本研究在聚變堆應用方面極具前景,將為替代傳統球床陶瓷產氚結構和推動託卡馬克核核聚變反應技術商業化提供更多可能。

3D列印還能為聚變堆打什麼

雖然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向著可控核聚變不斷努力。

3D列印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位造方式,顛覆了傳統製造模式。3D列印技術可實現複雜結構一體化成形,具有製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等特點,是複雜構件製造的重要創新方法。在聚變反應堆中,也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據陳張偉教授介紹,此前,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已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圍繞聚變堆第一壁CLF-1鋼構件的SLM工藝及其組織性能調控開展了系統工作,首次將非均質雙/多模組織設計思路引入到SLM成形高強韌RAFM鋼的開發,基於SLM工藝參數和掃描策略的優化,SLM成形CLF-1鋼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其綜合強韌性顯著優於目前文獻報導的RAFM鋼。

這項研究為3D列印高強韌RAFM鋼的結構設計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促進聚變堆關鍵部件組織性能可控的一體化成型。

另據媒體報導,2018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已經利用3D列印技術實現聚變堆關鍵部件——包層第一壁樣件的試製。

研究人員以CLAM鋼為原材料,列印出來的部件樣品尺寸精度符合設計要求,材料的緻密度達到99.7%,與傳統方法製備的CLAM鋼強度相當。同時,研究還發現3D列印的逐層熔化和定向凝固特性導致了不同方向上CLAM鋼組織和性能的差異,這種差異未來可以通過掃描方案優化和熔池形核優化等方式有效降低甚至消除。該研究表明,3D列印技術在聚變堆等先進核能系統複雜構件製造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基礎科學的日新月異和3D列印技術的不斷變革與創新,使人類工程探索充滿想像空間,未來聚變堆的各個零部件全是由3D列印製造出來的也不是沒有可能。(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人造太陽」再突破,我國自主可控核聚變裝置迎來首次放電,探索終極能源
    兩隻小市值標的手握核心技術。今日重要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各項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分析認為,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到底是什麼?
    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人造太陽」裝置首次對科幻、科普作家開放。據介紹,這個裝置的最大意義在於 提供核聚變研究平臺,助力開發人類的終極能源。為什麼這麼說?一起聽聽科普作家的介紹。屬於宇宙和未來的能源能源是可以為人類生產或生活提供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資源。
  •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仔細想想,從 101 秒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到 1 億攝氏度開機,再到 1 億攝氏度維持 10 秒,已經是個了不起的突破了,這中間 EAST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想實現 1000 秒放電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而將 EAST 的三大目標置於人類掌握可控核聚變的發展進程中講,又只是裡面的小小一步罷了。
  • 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它還遙遠嗎?
    什麼是「人造太陽」?人類對能源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從古代人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到17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開始使用煤炭,再到19世紀的石油時代。可以總結為:人類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過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探秘「人造太陽」,照亮終極能源夢想
    提起清潔能源,我們首先映入腦海的自然就是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這三種發電方式是現在世界上比較主流的清潔能源獲取方式。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還有一種方式是核聚變發電,這種被稱為近乎無限能源的核聚變發電,可能是未來主流的發電方式。如果核聚變發電成為現實,那麼世界上能源問題將會永遠解決。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難道我們真的要造一個太陽?網友開始各種腦洞大開——微博截圖說這麼多,到底啥叫「人造太陽」呢?簡單說,就是科學家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光發熱釋放能量,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為什麼非要「造個太陽」?已經有一個太陽了,為什麼還非得要再造個太陽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能源說起。我們人類從生產到生活,各種活動無一不需要能源。但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盡的,比如我們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概只能用幾十年。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人類合力「造太陽」    ITER計劃2006年應運而生,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電站規模的聚變反應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
  •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發電。
  • 中國科研團隊向「人造太陽」邁出一步!
    在中國,科研人員正在製造一顆人造太陽。ITER是一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計劃。ITER裝置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如同太陽一般,給人們帶來能源。因此被叫做人造太陽。自然界的太陽每天都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地球的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就是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和氚,在地球上的來源極其豐富,足夠人類上百億年利用。
  • 3D列印筆「壞了」是什麼原因?魔法貓告訴您如何避免再出現問題?
    3D立體列印筆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但是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屬於新鮮事物。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的鍛鍊機會,或者吧3d列印筆當做贈送兒童的禮品玩具,讓他們的成長過程更開心,會買三D列印筆只給孩子玩耍。經常,在收到筆沒多久的時候,3d立體列印筆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 院士揭秘「人造太陽」
    原標題:院士揭秘「人造太陽」本報訊(記者 汪永安)12月12日下午,由皖新傳媒主辦的公益活動——「院士進校園」在合肥四十二中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和數百名中學生親切互動,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揭開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的神秘面紗。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人造太陽,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首兒歌《種太陽》。 可別說,之前還真有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際網路上大火,官方調皮,最為致命。 這個「種太陽」種的也就是「人造太陽」,這是打開核聚變能量的「閥門」,是通往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未來它有望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這個工程還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而這塊材料,將構成這個人造太陽裡最為核心的結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計劃在2019年先在法國建設一個實驗堆。
  • 鋼鐵俠方舟反應堆照進現實?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鋼鐵俠方舟反應堆照進現實?人類清潔能源終極方案再進一步。據了解「人造太陽」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簡稱,後者於1985年創辦,計劃首次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實驗堆,其實施結果將決定人類能否迅速地、大規模地使用聚變能,從而可能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