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強大超導磁鐵問世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取得重大成果

2020-11-26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曹澤熙/編譯】日前,世界最強大超導磁鐵在義大利西北部拉斯佩齊亞問世,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的一大重要成果,標誌著人類向「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目前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對反應堆實現首次點火,以證實核聚變的能源利用可行性。

全球最強大的超導磁鐵日前在歐洲研製成功

據歐洲負責ITER的能源聚變官方網站5月19日報導,日前,全球最複雜的超導磁鐵在歐洲製造成功。該磁鐵有14米高,9米寬,重達110噸,和一架波音747客機一樣重。這個龐然大物是ITER的核心裝置之一,也是ITER最終要使用的18個環向磁場圈之一。這些環向磁場最終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磁場,能夠在1.5億攝氏度時產生核聚變反應。當電流達到6.8萬安時,這些裝置將產生11.8特斯拉的磁場,比地球磁場強大約100萬倍。這18個環向磁場圈將以產生的巨大磁場壓縮等離子,並提高其密度,從而為啟動核聚變創造必要條件。

核能聚變官方網站的報導

歐洲和日本將分別製造9個磁場圈,此外,歐洲還將多製造一個備用磁場圈。能源聚變的負責人約翰尼斯·施韋默爾說,這一超導磁鐵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強大的磁鐵,將在2025年前投入到為ITER服務的工作中。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導,施韋默爾說,歐盟為訂購這10個磁場圈花了4.2億歐元。而從2007至2020年,能源聚變已經為此投入了共計40億歐元的資金。

核能聚變磁鐵部門負責人亞歷山德羅·博尼託-奧利娃說,這一超導磁鐵無疑是ITER中最重要、最複雜和最意味深遠的部分,如果等離子壓縮得不夠緊密,核聚變是無法實現的。

研發出該磁鐵的義大利ASG公司是一家位於義大利熱那亞的超導體研發公司。該公司和包括ITER在內的多項科研項目有緊密合作,在設計、研發、組裝、測試超導產品方面有領先經驗。

ITER,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開始於1985年,目前有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參加。該項目又被稱作「人造太陽」計劃,採用類似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讓氘和氚在超高溫條件下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能量,由此為人類產生可持續的清潔能源。

中國率先研製成功的D型環內壁材質

中國在ITER項目中扮演重要角色。2016年12月,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所率先研製成功最核心的核聚變材料部件,也就是必須承受過太陽溫度的D型環內壁材質,高達每平方米4.7兆瓦熱量。當月該部件就被送往位於法國的ITER工地進行測試。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託卡馬克上產生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被證實,但相關結果都是以短脈衝形式產生的,與實際反應堆的連續運行有較大距離。超導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產生託卡馬克強磁場的線圈上,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超導託卡馬克使磁約束位形能連續穩態運行,是公認的探索和解決未來聚變反應堆工程及物理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目前建造超導裝置開展聚變研究已成為國際熱潮。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如今,國際科學界正聯手在巴黎建造一處規模巨大的核聚變研究機構,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在拉丁語中意為「路」),它可以產生5億瓦特的熱核聚變能量,每次時間長達8分鐘。如果將這些能量轉化為電能的話,足以為15萬戶家庭供電。
  • 新發現:永磁鐵有助於優化未來核聚變反應堆的幾何形狀
    據外媒報導,近日,新澤西州馬克斯·普朗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中心的麥可·扎爾斯多夫(Michael Zarnstorff)在幫助兒子完成一個科學展覽項目(他想要建一臺軌道炮)時,意識到釹硼磁鐵現在已經強大到可以代替超導線圈使用了。
  • 重大突破:我國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世界最長穩態高約束模
    據中國航空報11月14日報導,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正在進行的第十一輪物理實驗再獲重大突破:在純射頻波加熱、鎢偏濾器等類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運行條件下,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負責人表示,自KSTAR裝置2008年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才取得這一成果。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幾個月以來,各種的組件從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運抵這裡。科學家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拼圖」。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三維拼圖這個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總共將包含約100萬個部件,比如功能強大的超導磁體,其高度高達四層樓,每層重360噸。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現有研發成果將和歐洲工業強國進行深度合作。特別是法國的國際熱核反應堆和德國的仿星器項目。2019年10月,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成功進行了等離子線性實驗(PLX),這是集合了2種約束優點為一體的更新一代點火技術。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有條不紊 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中新社巴黎10月13日電 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有條不紊 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中新社記者 李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組織近日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旨在使公眾進一步了解ITER項目,增強外界對核聚變這一新能源開發探索的信心
  • 35國聯合宣稱將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
    今天,工程師們開始在法國南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並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開始運營。但是,如果要進行聚變研究的最後六十年,那仍然是產生淨能量的一種難以捉摸的方法。眾所周知,聚變反應堆內部的極熱等離子體很難預測和控制。
  • 35國聯合宣稱將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
    今天,工程師們開始在法國南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並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開始運營。眾所周知,聚變反應堆內部的極熱等離子體很難預測和控制。 這將使ITER變得極其複雜,它的最終反應堆將重23,000噸,其中包括3,000噸通過200公裡超導電纜相互連接的超導磁體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06年,全世界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籤署了國際上最大的多邊科研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ITER計劃將歷時35年,其中建造階段10年、運行和開發利用階段20年、去活化階段5年。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開始組裝
    人類目前科技的本質就是「燒開水」,而可控核聚變將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6年開始,國際熱核實驗堆(簡稱ITER)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一直在進行中,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能源項目之一。這是來自35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們都致力於開創一個基於太陽內部超熱、高速反應的可再生能源新時代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由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韓國、印度等七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大科學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綠色無汙染核聚變反應堆投入使用
    一個可行的核聚變反應堆可能會在2025年建成,該反應堆會散發出比其消耗的更多的能量。那是9月29日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的7項新研究的總結。如果聚變反應堆達到這一裡程碑,它將為大規模產生清潔能源鋪平道路。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資料圖)  記者2月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在長達四個多月的實驗期間,科學家們利用低雜波和離子迴旋射頻波,實現多種模式的高約束等離子體、長脈衝高約束放電,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獲得多項重大成果,創造了兩項託卡馬克運行的世界記錄: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