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建太空太陽能發電站,預計2050年建成「西瓜視頻」

2020-10-03 紅螞蟻R

馬斯克計劃用12000顆星鏈衛星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無線通信網際網路,讓世界所驚嘆,更是被稱的「科技狂人"。

星鏈計劃的實施向世界表明的,太空發展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太空也成為世界各個科技強國相繼爭奪的地盤。我們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自然不能落後其它國家。

2013年,嫦娥3號在月球正面成功軟著陸,跨出了我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最近,我們的航天工作者又在籌備一個更大的計劃:在太空中打造一座空中三峽發電站,中國實現地月空間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地月空間是指近地軌道到月球軌道之間的廣闊空間,為了達成2045航天強國的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指出,中國將會在地月空間運輸探測等一系列航天基礎設施,這將為我國搶佔21世紀太空制高點贏得先機。

其中就計劃要修建一座重要的太空的基礎設施:宇宙三峽發電站。地球上的太陽能發電受天氣等影響,其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非常低,但將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在遠離地球3.6萬公裡的地球軌道上,其太陽能轉化的效率將會提高35倍,實現24小時不間斷髮電。

但要建設這個空間太陽能電站急需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

  • 1、如何將成千上萬噸的太陽能電站部件運送到萬裡高空的軌道上?
  • 2、如何將空間電站的電能無線傳送到地球表面?

不過,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國的航天科技人員都制定了解決方案。

據估計空間站的重量高達1萬噸級,需要大推力重型運載火箭才能把這些上萬噸的部件分批運送到指區太空區域,然後進行對接,組裝。

為了滿足這個需求,2019年我國長徵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項目已經立項,其推力最大可達5800多噸。發動機也會更換成核動力發動機,這樣推進系統可大大提高進入軌道的能力,太陽能空間電站的部件運輸次數將會得到減少, 不過,因為除去自身最大的起飛重量,長徵9號每次只能搭載150噸左右的有效載荷,所以這就需要多批次發射,火箭回收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獵鷹九號在發射方面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面,我們也在奮起直追,據估計。我國也將於2035年實現全譜系火箭的回收利用,對火箭回收技術也處於攻克當中。

除了萬噸空間部件的運輸,還有空中電力轉輸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目前在重慶開展中國首個太陽能空間發電站的實驗基地,通過浮空平臺進行遠距離電能傳輸,為無線電輸送提供了實驗驗證,這將為太陽能空間電站的電能無線傳送積累重要的技術。

預計在2025年首個平流層空間太陽能電站將會建成,到2050年大規模空間電站的建成,我國將投資3000億用於空間電站的建設,以後,我國不僅有三峽大壩的水電可供利用,而且還有空中太陽能電力可以使用,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激動呢?對於修建這樣的空間發電站,你有什麼意見,請在評論留言。

最近十多年,我們在基礎建設上面投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無數的水電站,無數的高鐵就是實際證明,近年來,更是提出了」新基建「計劃,什麼是新基建?請觀看西瓜視頻創作人國器的視頻:

在西瓜視頻中搜索」國器「即可觀看全部視頻

要了解我國的一些大的基礎項目,推薦觀看以下西瓜視頻: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

相關焦點

  • 修建太空太陽能發電站,預計2050年建成,投資或超3000億
    星鏈計劃的實施向世界表明的,太空發展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太空也成為世界各個科技強國相繼爭奪的地盤。我們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自然不能落後其它國家。:在太空中打造一座空中三峽發電站,中國實現地月空間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投資400億建最大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底值不值「西瓜視頻」
    科學家在這個核子中心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利用希格斯粒子,可以解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發現,正是因為粒子加速器對未來科學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國在1983年開始修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於1988年建成,目前的能量範圍在2GeV-5GeV之間,雖然和歐洲的核子中心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畢竟在世界能夠有實力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國家沒有幾個。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來了
    一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要達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使用輕質材料也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最大的費用將是用火箭將空間站發射到太空的成本。一種建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一批數千顆較小的衛星,這些衛星將聚集在一起,並配置成一個單一的大型太陽能發電機。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過去10年一直在為日本的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提供穩定的支持。目標是到2030年將一顆地球同步衛星送入太空,這將為地球上50萬個家庭提供10億瓦的電力。幾年前,日本北海道的科學家們開始了地面試驗,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力傳輸系統,可以以微波的形式將能量從太空傳輸到地球。
  • 百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建成 一文帶你了解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
    根據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測算,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裝機潛力約為16000GW,發電潛力約為42000TWh/年,折合年發電量可達420000億kWh。按當前光熱電站建設每瓦30元的造價水平,短期1GW示範項目對應300億元投資市場規模,而到2020年的10GW目標對應的總市場容量接近3000億元,考慮造價成本的降低因素,空間也可超千億元。
  • 如果造一臺「電梯」,直接把人送上太空,你想坐嗎?「西瓜視頻」
    喜歡科幻、關注科學的人對「太空電梯」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因為這個東西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中出現過,而且可以說是《三體》第一部的主角。只要有一根永久性連接太空站和地球表面的纜繩,就能將人和貨物從地面快速地運送到太空站。這就是太空電梯,和我們常見的電梯在功能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 美國太陽能汙水廠案例
    據外媒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委託「Frazer-NashConsultancy」公司籌劃一項新研究,以分析「基於太空的太陽能」(SBSP)的可行性,並計劃2050年前在地球同步軌道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據了解,太空太陽...
  • 研究發現,太陽能發電站活力滿滿
    設想一下一個巨大的太陽能發電廠懸浮於太空,地球接受它輻射出的能量,在科幻電影、小說裡才能看見這種場面。這最早是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的幻想照進現實,科學家取得進展。特別是歐洲航天局,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太陽能發電站的潛力,目前正努力為太陽能發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 最近,在太空製造太陽能發電站的研究取得進展,這將「拯救地球」
    其目標是在未來幾十年使太空太陽能電站成為現實!可再生能源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它們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它們不能提供持續的能量供應。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只在有風或有太陽的時候才能發電,但我們每天24小時都需要電力。最終,在我們轉向可再生能源之前,我們需要一種大規模儲存能源的方法。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只有在風吹或陽光明媚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天都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供電。最終,我們需要一種大規模儲存能源的方法,然後才能轉向可再生能源。空間的好處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有很多好處。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地繞軌道直面太陽。
  • 嫦娥5號登月,我們要建太空經濟區,上面最重要的不是氦3資源
    在幾十年前,人類就登上了月球,打開了太空探索的大門。但受限於時代科技的限制,當時人類登上月球,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月球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確實讓人非常遺憾。不過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開發月球的最低門檻。
  • 熱點評論|太陽能發電站活力滿滿
    特別是歐洲航天局,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太陽能發電站的潛力,目前正努力為太陽能發電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全球變暖到天氣狀況變幻不定,氣候變化的影響已蔓延全球。要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徹底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 中國剛要在月球建發電站,美就稱開發太空太陽能,卻有一致命缺點
    環球網援引德國中德電視臺11月3日在科技欄目中報導稱,中國將在月球建立發電站,計劃在月球兩極分別敷設光伏發電裝置,這樣能確保永遠有一座基站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能源源不斷的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將其積蓄起來送到地球。
  • 日本宮城縣遭海嘯毀壞的舊址上建成太陽能發電站
    據日本河北新報報導,在東日本大地震海嘯中完全毀壞而轉移的宮城農高的舊址(宮城縣名取市)上,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日本亞洲集團(東京)建設的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站已建成,4月24日在現地舉行了完成典禮。集團在29.8公頃的土地上安裝了約9萬7400張太陽能光板。計劃輸出電量為26.3兆瓦,一年的發電量預計為普通家庭約7700戶的2800萬千瓦。使用期間為20年,全部發電量將出售給東北電力。
  • 中國計劃在2030年建設太陽能空間發電站
    儘管如此,世界各國還是對開發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充滿了興趣。 美國早在 1974 年就展開了相關研究,之後的八十年代和最近的十年,以美國軍方和航天局為代表的許多項目相繼展開。 這次 X-37B 的發射,將是這類實驗首次在太空中進行。
  • 防全球變暖,人類絞盡腦汁「西瓜視頻」
    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自然研究》的《科學數據》中的一項重大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50年中,全球變暖已經超過了過去六千年中發生的全球變暖的程度。全球變暖是一個爭論不下的話題,而且也得到了人類的關注,甚至還有科學家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不少國家會被海水淹沒。
  • 太空發電站會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已經遙遙領先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中,將巨大的能量輻射到地球上。長期以來,這個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於1920年代提出)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
  • 中國欲在非洲40個國家建太陽能發電站
    中國計劃投資1億美元在非洲40個國家建太陽能發電站,以便向落後的偏遠鄉村提供電力照亮非洲大陸的夜晚。這項計劃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非洲國家對燃油燈具的依賴減少對礦物能源的消耗。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Export ofMachinery and ElectronicProducts)機械一部主任孫廣彬近日接受採訪時說:「這項計劃將耗資1億美元,全部工程都將通過公開競爭招標的方式進行。」
  • 繼空間站之後,中國大膽決定研發太空發電站,未來能源將用之不竭
    於是,中國科學家就產生了一個膽大的太空計劃,在月球建造一座發電站。太陽能是人類公認的無汙染、可再生的能源,在世界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太陽發電站,滿足了數億人類的用電需求。不過,地球上的發電站有一個缺點,因為它是藉助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所以對於太陽能的使用並不徹底,中間會經過灰塵、雲層等各種雜質的削弱影響,也就是說,在地球大氣傳播過程中已經損失了高達60%的太陽能。
  • 中國這一工程絕無僅有,「太空三峽」隔空輸電全球首創
    清潔能源又名綠色能源,是一種不排放汙染物且能直接用於生活的能源,如水力風力發電、太陽能以及地熱能。這些能源也被稱為可再生能源,只要有水有風有太陽,就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這也是許多能源短缺的國家所追求的目標。我國國土遼闊,特別是廣闊無邊的西部,所以大量的光伏電站都建在西部的戈壁上。荒漠的沙漠中,這些電主要供給東部,但西電東輸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輸電線路成本過高、大面積鋪設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