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計劃用12000顆星鏈衛星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無線通信網際網路,讓世界所驚嘆,更是被稱的「科技狂人"。
星鏈計劃的實施向世界表明的,太空發展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太空也成為世界各個科技強國相繼爭奪的地盤。我們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自然不能落後其它國家。
2013年,嫦娥3號在月球正面成功軟著陸,跨出了我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最近,我們的航天工作者又在籌備一個更大的計劃:在太空中打造一座空中三峽發電站,中國實現地月空間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地月空間是指近地軌道到月球軌道之間的廣闊空間,為了達成2045航天強國的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指出,中國將會在地月空間運輸探測等一系列航天基礎設施,這將為我國搶佔21世紀太空制高點贏得先機。
其中就計劃要修建一座重要的太空的基礎設施:宇宙三峽發電站。地球上的太陽能發電受天氣等影響,其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非常低,但將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在遠離地球3.6萬公裡的地球軌道上,其太陽能轉化的效率將會提高35倍,實現24小時不間斷髮電。
但要建設這個空間太陽能電站急需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
不過,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國的航天科技人員都制定了解決方案。
據估計空間站的重量高達1萬噸級,需要大推力重型運載火箭才能把這些上萬噸的部件分批運送到指區太空區域,然後進行對接,組裝。
為了滿足這個需求,2019年我國長徵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項目已經立項,其推力最大可達5800多噸。發動機也會更換成核動力發動機,這樣推進系統可大大提高進入軌道的能力,太陽能空間電站的部件運輸次數將會得到減少, 不過,因為除去自身最大的起飛重量,長徵9號每次只能搭載150噸左右的有效載荷,所以這就需要多批次發射,火箭回收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獵鷹九號在發射方面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面,我們也在奮起直追,據估計。我國也將於2035年實現全譜系火箭的回收利用,對火箭回收技術也處於攻克當中。
除了萬噸空間部件的運輸,還有空中電力轉輸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目前在重慶開展中國首個太陽能空間發電站的實驗基地,通過浮空平臺進行遠距離電能傳輸,為無線電輸送提供了實驗驗證,這將為太陽能空間電站的電能無線傳送積累重要的技術。
預計在2025年首個平流層空間太陽能電站將會建成,到2050年大規模空間電站的建成,我國將投資3000億用於空間電站的建設,以後,我國不僅有三峽大壩的水電可供利用,而且還有空中太陽能電力可以使用,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激動呢?對於修建這樣的空間發電站,你有什麼意見,請在評論留言。
最近十多年,我們在基礎建設上面投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無數的水電站,無數的高鐵就是實際證明,近年來,更是提出了」新基建「計劃,什麼是新基建?請觀看西瓜視頻創作人國器的視頻:
在西瓜視頻中搜索」國器「即可觀看全部視頻
要了解我國的一些大的基礎項目,推薦觀看以下西瓜視頻:
漲知識,看西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