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新能源產業面臨五大短板

2021-01-18 中國網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誰擁有海洋,誰就擁有未來。與大陸經濟相比,海洋經濟有著巨大潛力,發展藍色經濟是必然趨勢。隨著陸上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已成為熱點。這其中,海洋因佔據地球表面積的71%並蘊藏著豐富能源而被各國重點關注。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管轄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

而海洋新能源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是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過程仍相對漫長,在我國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

利用技術相對落後

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在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目前技術相對成熟的領域卻僅限於潮汐能開發利用及風電。即便如此,在規模等方面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潮汐能示範電站的設計建設工作,我國是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的。2010年,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併網,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我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世界範圍看,我國海洋新能源示範工程建成時間雖早,但規模偏校如建於1970年的江廈潮汐電站,裝機容量0.39萬千瓦;1972年建造的海山潮汐電站,裝機容量更是僅有250千瓦。綜觀當今世界較大規模的潮汐電站,裝機容量有的已達幾十萬千瓦級。

海上風電面臨同樣的問題。丹麥等國在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攻關研發適合海上風能開發的大功率發電機。現在5000千瓦的海上風電技術已經成為海上風電場的主流設置。中國海上風電技術研發起步較晚,現運行海上風電多使用3000千瓦風機。2010年6月總裝機容量為10.2萬千瓦的中國首個海洋風電項目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併網發電。

受重視程度不夠

海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海洋可再生能源制度的建設。1995年國家幾部委聯合出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首次提出未來5年海洋新能源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此後,近10年來,國家有關部委又陸續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在初步搭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的支持和保障體系後,也對新能源開發利用及其產業化推進提出了發展目標和任務要求。

然而,雖被納入到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體系,海洋新能源受重視程度卻遠不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部分出臺的新能源法規、政策、規劃甚至對海洋能開發利用沒有提及。

此外,我國海洋新能源的開發涉及能源主管部門等多個部門以及企業,海洋新能源一站式統籌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如何協調各部門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管理,調配各自力量,最大程度地、高效地實現對海洋系能源產業的無縫服務、實現合力,是在解決政策有無問題之後面臨的新的現實問題。

用海空間不足

當今,沿海各地都將發展目光瞄向了海洋。因此,在有限的海域面積上,不同用海主體展開了激烈爭奪。

海洋新能源產業由於短期經濟產出效益不具優勢,因此其用海需求受到制約。但從長遠看,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環境友好,對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如何權衡各產業的用海需求,落實、保障海洋新能源發展空間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課題。

基礎性工作亟待開展

當前,我國海洋新能源亟待開展觀測與評估方面的基礎性工作。觀測與評估機制不成體系,制約著海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自1958年起,我國陸續開展了一系列海洋能資源的調查與研究,獲取了一定資料,但就規模開發利用而言還很不夠。以海洋風電為例,相比陸上風能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海上風能資源數據資料極為缺乏。海洋新能源評估資料不能滿足規劃和項目建設要求。

除此之外,目前我國在海洋可再生能源調查與評價標準等方面處於空白。如海上風能,由於沒有相關標準,這就使得資源估算常常出現較大偏差,對於海洋能及海上風能發展規劃的制定就易造成誤導。

另外,在海洋能的觀測方面我國也缺乏整體性布局引導。目前,海洋新能源開發企業成為海洋新能源觀測主體。但是由於大部分企業僅從自身發展角度進行觀測,就出現了布點凌亂、數據標準與質量不統一等問題,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源。

盲目規劃和開發

一般情況下,一地的海洋資源至少要經過一年的普查之後,才能根據調查資源情況預計發電量,從而進行工程成本核算。但有些地區為搶抓海洋新能源發展機遇期,規劃編制周期短、投入少、科學基礎薄弱,無法有效指導海洋新能源開發。因此,這些地區主導的海洋新能源規劃的科學性有待論證。

另外,企業盲目開發與惡性競爭的現象較為突出。目前海洋新能源主要採用特許權招標低價競標方式,惡性競爭現象突出,不利於長遠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海上風電。優化開發布局,扶持與農漁業兼容發展的潮間帶風電建設,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項目,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加強海上風電輸電規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提高氣象保障能力,加強電網併網技術研究。

海洋能。加強海洋能資源勘察,科學旬海洋能利用空間。建設近岸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近岸兆瓦級潮流能電站、海島多能互補獨立電力系統等示範工程,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

 

相關焦點

  • 盛朝迅:促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海洋裝備製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打造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和戰略平臺,有力支撐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遭受嚴重衝擊,新訂單大幅萎縮,已建成和在建產品大面積延期或撤單。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正處在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階段,既面臨嚴峻挑戰,也面臨加快趕超的戰略機遇。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用海洋能源點亮生活
    談到可再生能源,人們更多地會想到太陽能、風能,事實上,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以下簡稱「海洋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國家海洋局日前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這是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新聞—科學網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的《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出臺,表明海洋可再生能源也成為我國減少汙染、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目前,加快開發利用海洋能已成為世界沿海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共識和一致行動。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島嶼眾多,具備規模化開發利用海洋能的條件。
  • 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在後疫情時代,海洋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未來我國將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我國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海洋生產總值為8.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達9.1%。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把「人才鏈+產業鏈+創新創業鏈」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戰略基點,以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來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興海洋產業迅速成長,成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重點。新興海洋產業作為沿海省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力量,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迅速增長的態勢。經過產業化初期的迅速增長,新興海洋產業必將面臨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2017-10-14 09:4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        瀏覽量: 4022 次 我要評論 ,就海洋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
  • 四類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原標題:四類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時代機遇。海洋經濟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761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4%,是2007年的2.1倍,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 2020年新能源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行業深度...
    0  1.4 新能源產業園區建設狀況分析6  1.4.1 新能源產業園區的建設背景1  1.4.2 新能源產業園區的建設現狀調研2  (1)新能源產業園區建設狀況分析8  (2)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分布狀況分析6  1.4.3 主要新能源產業園區建設狀況分析6  (1)光伏產業園區建設狀況分析8  (2)風電產業園區建設狀況分析中  (3)生物質能產業基地建設狀況分析國  (4)核電產業基地建設狀況分析產
  • 「十四五」能源產業何處挖潛
    「十三五」我國能源產業以高分收官。5年來,能源革命穩步推進,技術創新多點開花,風電、光伏發電、水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站在「十四五」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能源產業又該如何走好下一個五年?多位院士專家為此建言獻策。
  • 2020年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躋身國際一流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記者沈慧)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從海洋能發展方向、需求和作用影響力等角度出發,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裝備實現穩定發電,工程化應用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 第一風口丨穩居15個攻勢13條產業鏈之首 青島海洋產業迸發澎湃新動能
    面向「十四五」,在大循環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都具有獨特「雙節點」價值的青島,正搶抓機遇以更大力度統籌陸海聯動發展,乘風破浪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領域迸發出澎湃的新動能。 補齊「小而散」短板 與青島在全省的地位及先進城市海洋經濟的發展勢頭相比,青島海洋經濟還面臨不少問題和短板,最為突出的是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優,缺少涉海領軍企業、海洋新興產業佔比不高、港口高端服務業要素不足,且布局比較分散。
  • 好文薦讀丨保障能源安全,油氣產業怎麼做?
    一方面是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佔比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油氣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如何合理提升油氣儲備能力,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約束,是油氣產業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中繞不開的問題。
  • 海洋領域可能會面臨三個問題:還沒有出臺黨中央、國務院層面的「海洋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集海洋工程首席戰略師高上
    高上總結稱,近年來或者說是最近一年來,在海洋領域有不少新湧現的經濟增長點,第一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海洋經濟融合這一個趨勢十分明顯;第二個趨勢在保持傳統油氣資源的有序開發前提下,主要能源公司紛紛發力可再生能源和各類清潔能源;第三就是新興的海洋經濟應用領域層出不窮,陸海統籌有新含義。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較高  雖然海洋溫差發電在劉偉民口中顯得異常簡單,但是就在我國研製出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獨立掌握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為了使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我國研發團隊付出了4年的艱辛。
  • 胎牛血清面臨的五大困境我國市場內
    胎牛血清的地位如此不可動搖,我們梳理下近些年我國市場胎牛血清面臨的五大困境。一、供應難。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狂牛症的出現造成美國、歐洲等曾經的疫區被限制進口。因此,這些產地的胎牛血清無法供應我國。
  • 我國太陽能光伏今後發展所面臨的五大形勢
    隨著全球化石能源的日益緊缺,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近幾年,德國Q-Cells、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等太陽能光伏龍頭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海洋能具有蘊藏量大、可再生性、不穩定性及造價高汙染小等特點。    海洋能產業進入戰略機遇期    世界海洋能的蘊藏量約為750多億千瓦,如此巨大的能源資源是當前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數千倍,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因此利用海洋能發電已經成為國際新能源市場的一大熱點。在我國大陸沿岸和海島附近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海洋能資源,總蘊藏量約為8億多千瓦,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開發。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當前,百年大變局下世界化學工業全球化進程發生變化,亞洲化工集群迅速崛起,市場規模宏大,創新能力活躍。9月6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石化行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目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一是國家新基建項目啟動將會有力拉動能源、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基本化工原料、塗料、橡膠產品的市場需求。二是石化產業內部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補短板,加大技術研發創新,一些制高點技術將取得突破。
  • 磁動力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鞍山舉行
    7月31日,由遼寧省政協主辦的磁動力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鞍山市舉行。大會以「開創綠色磁動力時代」為主題,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教授及企業界代表把脈獻策遼寧省磁動力產業發展。 稀土被稱為「萬能之土」,稀土五大功能之首的永磁材料,因應用廣泛又被譽為「稀土中的黃金」。
  •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打開APP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2 16:46:02 中國雖然作為全球製造業「工廠中的工廠」,但能源問題一直是我國製造業戰略性製造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