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薦讀丨保障能源安全,油氣產業怎麼做?

2020-12-05 中國能源報

藍字關注我們

編者按

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多次提及油氣產業。一方面是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佔比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油氣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如何合理提升油氣儲備能力,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約束,是油氣產業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中繞不開的問題。

↓↓↓

文丨葛連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要健全國家儲備體系,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儲備能力。這都為進一步聚焦儲備安全核心職能,加強能源儲備工作指明了方向。

當前,國際形勢日益嚴峻複雜,中美戰略博弈日趨加劇,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能源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著眼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針對設施建設滯後、儲備規模偏低、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需儘快強弱項補短板,多措並舉提升能源儲備能力,不斷強化國家能源儲備「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加強設施建設 掌握戰略主動

近年來,我國石油儲備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供不足需,存在建設周期長、短板瓶頸多、使用不充分等問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和市場需求下滑疊加影響。

近幾個月來,全球石油供過於求,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為擴大石油儲備規模創造了絕佳機遇,凸顯了石油儲備設施的稀缺性。提升能源儲備能力,必須堅持設施「建」「用」兩手抓,既要強化建設,又要注重效能發揮。

首先,要做好超前規劃。受國內資源稟賦和生產能力限制,我國對進口油氣高度依賴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需要建設相當規模的能源儲備能力。因此,必須提前周密謀劃,既要立足當前,為擴大儲備規模提供必要的硬體條件;也要著眼長遠,為充分發揮儲備「穩定器」作用提供富餘庫容支撐。應在已批准建設項目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能源儲備「十四五」規劃目標,進一步完善儲備布局,加大儲備規模,實現成品油儲備管網化,充分發揮儲備在穩定市場中安全高效的作用。

其次,要加大推進力度。前幾年,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項目和國家成品油儲備能力建設受用地、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無法按期完成建設目標,影響了石油儲備規模擴大。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成立以來,把石油儲備設施建設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任務來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相比儲備需求而言,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應進一步加大石油儲備設施建設推進力度,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多向協調機制,在土地使用、徵地拆遷、財稅減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再次,要用活剩餘庫容。在提高石油儲備能力的同時,保有一定的剩餘儲備庫容,是外抓低價增儲機遇、內保供需平衡的需要。利用剩餘庫容資源,既可以增加收儲、擴大儲備規模,也可參照這次疫情期間,為企業提供臨時儲存周轉支持的成功實踐,利用剩餘庫容幫助企業化解「漲庫憋停」難題,緩解供需失衡風險。同時,還可以利用國家石油儲備剩餘庫容為區域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提供交割庫服務,提高國家儲備的資產利用率。

擴大儲備規模 增強應急實力

當前,我國石油戰略儲備總體規模仍然偏低,即使加上企業石油儲備或庫存,與國際能源署規定的90天目標和發達國家實際石油儲備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天然氣尚未建立國家儲備,企業現有調峰規模仍不足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5%,遠低於歐美15%-20%的水平,抵禦供給中斷風險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必須著眼最壞情況,擴大能源儲備規模,完善儲備品類,切實增強防範風險實力。

一是要抓住機遇擴大政府儲備規模。我國作為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從2003年開始建設政府儲備,現已達到一定規模,但與美國、日本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擴大石油儲備規模,當務之急是要擴大政府儲備規模。在加快石油儲備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按照建成即儲、擇機收儲的原則,抓住國際油價回落有利時機,加緊充實國家石油儲備,確保按期完成規劃目標。此外,要積極推動建立地方石油儲備,形成中央與地方互為支撐的政府儲備體系。

二是要推動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立法先行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法國、德國、日本等均通過立法對建立國家石油儲備、企業義務儲備以及信息統計發布等做出了明確規定,為建立和規範石油儲備提供了有力保證。鑑於此,我國應加強石油儲備法制建設頂層設計,加快出臺《國家石油儲備條例》,儘快建立企業石油庫存信息報送共享機制和儲備信息統計發布機制,統一數據口徑,為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提供法律支撐和決策依據。

三是要儘快推動建立國家天然氣儲備。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且進口來源集中,存在供應中斷風險。2017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了大面積「氣荒」,教訓十分深刻。在歐洲,受俄烏「鬥氣」影響,天然氣供應隨時面臨「斷氣」風險,法、德等國家均採取了增加儲備等措施來應對斷供風險。為防範我國天然氣供應風險,在強化企業調峰的同時,按照總書記關於科學調整儲備品類的要求,應把天然氣作為能源儲備的一大類,加快推動建立國家天然氣儲備。

健全體制機制 提高運行效率

2018年,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原隸屬於不同部門的國家原油和成品油儲備職能調整至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管理,為構建統一高效的國家能源儲備體制機制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決策效率不高、收儲動用及輪換機制不完善、儲備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應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和儲備效能。

首先,要建立統一的決策機制。目前,國家原油儲備和成品油儲備管理計劃制定分散在多個部門,多頭領導、職能交叉的問題較為突出,不僅協調難度大、政策決策滯後,也不利於應對急需和把握時機。應根據「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的改革精神,對國家能源儲備計劃決策實行統一歸口管理,以便更好地實現儲備運作聯動,提高儲備管理效能。

其次,要建立市場化的運作機制。目前,國家原油和成品油儲備收儲、動用及輪換,均實行計劃管理,採取一事一報的審批模式,嚴格按照計劃指令組織開展相關運作。建議借鑑美國、日本等成熟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推動建立市場化收儲輪換機制。原油儲備收儲輪換可採取實物輪換方式,進而實現儲備原油保值、增值;成品油儲備收儲輪換可採取分步推進的方式,逐步突破「指定時間」「指定價格」等限制,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

再次,要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目前,我國石油儲備資金主要通過銀行貸款、財政貼息方式解決,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儲備資金投入不足、不及時的問題。我國可在強化現有儲備資金保障機制的同時,學習借鑑國外做法,研究設立專門儲備基金,或將部分外匯儲備作為儲備資金,既有利於減輕財政負擔,也可實現資金快速到位。

(作者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能源儲備司綜合處二級調研員)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責編 | 閆志強

相關焦點

  •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加油爭氣」
    本文轉自【《求是》】;《求是》雜誌經濟編輯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黨委聯合調研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要「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石油被稱為「國民經濟的血液」,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發揮著戰略支撐作用。2018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
  • 十四五:非常規油氣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更加突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現在人們對傳統意義上『富煤、缺油、少氣』能源國情的認識正在發生改變。『十四五』時期的能源規劃,建議把非常規油氣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提高國內能源保障能力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建議說。
  • 「十四五」能源產業何處挖潛
    「十四五」時期,在體制和政策方面,建議要解決好五大問題。第一,把「政策供暖線」邊界由黃河為界調整到以長江為界。第二,推廣「特許經營權」等有效的市場準入模式,基於開放提高產業發展質量。第三,為地熱發電提供電價補貼,改變我國地熱發電的落後局面。第四,基於地熱能的可再生能源本質屬性,落實免稅政策。第五,改革地熱礦權管理機制,形成適合地熱流體礦產的新機制。
  • 山東採取切實有力措施保障煤電油氣運供應能源供應能確保群眾溫暖...
    原標題:山東採取切實有力措施保障煤電油氣運供應能源供應能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入冬以來,全國大範圍出現極寒天氣,能源供應情況備受關注。
  •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來源: 2020-12-01
  • 獨家丨兩年三大步:河北欲打造現代化綠色能源健康產業集團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注意到,該集團的發展戰略由此出現了調整,聚焦為更加突出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更加突出防控風險和安全發展。在防控風險和安全發展方面,該集團堅持「穩中求生、穩中求進、穩中求變、穩中求新」,全力保穩健運營、保職工利益、保國有資本收益、保合作者權益,堅決守住安全生產、隊伍穩定、資金鍊安全三條底線,堅決杜絕系統性整體性風險,為河北省當好首都「政治護城河」貢獻企業力量。
  • 六千萬噸特大型油氣田意味著什麼
    12月27日10時許,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再次實現突破,一個年產6000萬噸的特大型油氣田正式誕生,這是我國非常規油氣開發的重大突破。在有「磨刀石」之稱的「三低」油氣資源區域,長慶油田是如何實現油氣產量持續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的?經濟日報記者提前赴長慶油田調研採訪,探尋長慶人數十年破解「三低」油氣田開發世界性難題的經歷。
  • 主要能源品種供應充足
    本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丁怡婷)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務之一。記者近日從國家能源局獲悉:疫情防控期間,國家能源局相繼研究實施20多項具體舉措,推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目前能源行業基本實現全行業復工復產,主要能源品種供應充足。
  • 重磅丨「有三艘中型航母那麼大」,海洋油氣開發大國重器來了!
    1月14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對外宣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它的成功交付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對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 「十四五」能源產業何處挖潛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十四五」時期,在體制和政策方面,建議要解決好五大問題。第一,把「政策供暖線」邊界由黃河為界調整到以長江為界。第二,推廣「特許經營權」等有效的市場準入模式,基於開放提高產業發展質量。第三,為地熱發電提供電價補貼,改變我國地熱發電的落後局面。第四,基於地熱能的可再生能源本質屬性,落實免稅政策。第五,改革地熱礦權管理機制,形成適合地熱流體礦產的新機制。
  • 中國能源化工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 張少峰 致辭▲張少峰在致辭中說,2020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能源化工產業面對巨大挑戰,迎難而上,持續推進能源發展的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補短板強弱項,保障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 外資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限制放開,油氣和頁巖油氣產業鏈企業將受益
    形成能源多元化供給體系目前,我國油氣增儲上產難度和力度不斷加大,勘探開發面臨著老區塊挖潛難度越來越大、新項目(非常規、稠油、深海)開發難度持續加大的問題。新版負面清單對外資的促進和保護,將更大力度吸引外資進入油氣合作領域。
  • 地質能源兩兄弟:地熱與油氣
    ◎高堋/文地熱和石油天然氣資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種地質能源。地熱可以用來發電、供暖、溫泉洗浴等;石油天然氣更是作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能源被廣泛應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然而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這兩種地質能源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太多的關聯。
  • 油氣勘探開發的未來在深海——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分析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依舊呈上升趨勢,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產業,提升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既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工作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要求的具體舉措,也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 尹浩院士: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是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6月21日,2019年中國工業信息安全大會在北京召開,針對工業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提出,保障的重點應是工業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工業數據安全以及工業智能產品的安全。  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
  •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2020-11-03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頁巖氣年產量首破100億立方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讓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推進能源革命。此次西南油氣田頁巖氣傳來捷報,為我國推進能源革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長寧公司宜賓項目部副經理徐天源正在介紹西南油氣田頁巖氣相關情況。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這份捷報的到來並不容易。
  •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2020-08-27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三五」目標再度落空,這個產業為何屢交低分答卷?
    「抽採煤層氣,不僅僅是煤礦安全生產的必要措施,更可獲得優質高效的潔淨能源,彌補我國常規天然氣資源供應的不足。按照山西省統一調控,我們已連續多年全面完成冬季保供任務。」華北油田副總經理朱慶忠告訴記者。 正是基於多重效益,煤層氣產業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與支持。
  • 英國亮相西部油氣論壇,加強中英非常規油氣合作
    在大會開幕論壇上,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安仕得(Stephen Agnew)作主旨演講,深入闡述了中英兩國在頁巖氣領域廣闊的合作空間,表明中英應加強非常規油氣合作,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英國莫特麥克唐納公司(Mott Macdonald)中國油氣部總經理戴偉達也在「非常規油氣產業合作與發展」分論壇上發表演講,與參會人員探討了頁巖氣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