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性認知中國核能安全

2020-12-04 中國環境

  4月15日是我國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作為能源領域重要的安全話題,核能安全備受公眾關注。我國核電運行水平如何,如何科學理性地認知我國核能安全和核能發展,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楊波回答了記者提問。

  中國環境報:與國際先進指標對比,我國核電運行水平如何?

  楊波:30多年來,我國核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安全運行紀錄,沒有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界定的2級及以上運行事件,也未發生過對人員或環境造成汙染和危害的事件。

  我國核電機組總體性能指標狀況良好,累計安全運行300餘堆年。今年3月,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公布了2019年世界核電WANO綜合指標排名,中國大陸地區共23臺機組獲得滿分100分,世界領先。自我國大陸第一臺核電機組運行以來,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規定的績效指標對比,不少機組80%的指標優於中值水平,70%達到先進值,與美國核電機組水平相當,優於法國核電機組,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中國環境報:我國核安全治理體系建設和能力怎樣?

  楊波:隨著我國核能事業持續發展,我國逐步構建起法律規範、行政監管、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等為主導的核安全治理體系,核安全防線更加牢固。

  我國已經建立一套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相對完善的核安全法規體系,《核安全法》的出臺為我國核安全監管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國家核電行業主管部門、核工業主管部門、核安全監管部門逐步完善了對核電發展嚴格管理和全面監管的各項制度措施,有效地保證了核能行業的安全、有序發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積極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等國際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積極開展核電同行評估、經驗反饋交流及供應商信用評價等工作,切實加強行業自律建設。

  中國環境報:我國核能行業核安全文化建設取得哪些成效?

  楊波:中國核能行業是國內倡導安全文化較早的工業領域。「十二五」期間我國首次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表明我國政府對核安全文化建設的一貫立場和鮮明態度。「十三五」時期,我國進一步強化核安全文化建設,廣泛推行核安全文化八大特徵,把核安全作為重要的價值觀,營造良好的核安全文化氛圍,確保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

  核電企業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建立了風險指引型核安全管理體系,核安全文化建設持續推進,核安全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製造企業的核電生產質保體系不斷完善,設備製造質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滿足了國家核電事業發展要求。

  中國環境報:結合核安全教育,對核能發展您有何建議?

  楊波:核能開發與利用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科學工程,是高科技的系統集成與創新。科學理性是我們對待核能開發利用應有的基本態度,更要有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核能。

  必須科學理性認知核能。核能開發利用,在給人類帶來重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核安全的風險與挑戰。全球核電25000多堆年的安全運行紀錄表明,人類可以駕馭核安全風險,安全是有保障的。這應是科學理性認識核能的基本點。

  必須科學辨證看待核能。核安全觀的根本特徵首先是理性,既要高度重視核安全,也要充分看到核能發展的價值和利益,不能因噎廢食。要堅持安全與發展並重。只有實現安全保障,核能才能可持續發展。只有實現更好發展,才能真正管控安全風險。

  積極開展核安全教育,守護核安全是全行業的共同責任。核能行業各界要始終弘揚和踐行核安全文化,始終保持良好的核安全績效。這既是核能發展的堅強基石,也是核安全教育的最好內容。

相關焦點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如何科學認識被各國日益重視和發展的核電能源?核安全究竟能否保障?帶著種種問題,我們約請中國社科院的兩位研究專家撰文,請他們從科學的角度解讀分析  一問 如何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從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到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再到日本福島核洩漏,每一次嚴重的核事故都會在核電發展的道路上投下陰影,也警醒人們更加關注核電站的安全。
  • 中國核電站是否真的安全?核能還能治療癌症?答案全在這裡……
    中國的核電站,特別是最新的華龍一號核電站是否真的安全?核能除了發電、國防安全,它在民生民用方面還有哪些用處?關於這些網友關注、關心的核能問題,12月26日,中核集團首席專家張天爵以及中核集團未曉朋、張成,中廣核集團張濤、藍天雲等專家和相關從業者來到「中國製造日」直播聯動的第二part:太陽的距離——核能專場,為我們一一進行了解答:核能到底是個好東西還是壞東西?它跟傳統能源相比有什麼優勢?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你對「核能」知多少?
    白皮書指出,中國始終把保障核安全作為重要的國家責任融入核能開發利用全過程。白皮書的發表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有完整、先進的相關安全法規體系,有信心安全地利用核能。   說到「核安全」,不得不提「核能」。核安全是前提,核能開發要以核安全作為前提條件。同時,沒有核能,也就不存在核安全的問題。二者互為前提和條件。
  • 中國核能2050年一次能源供給提高到15%
    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到2050年,核能達到中國一次能源供給由目前的1.8%提高到15%,也即當前國際平均水平。「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中國核電將在不久迎來重啟的時刻。」
  • 【公基備考】核能與中國的核安全
    這是中國發表的首部核安全白皮書。核能是人類歷史上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核能的故事。核能,亦稱為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核能的發現離不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科學家的探索,他們為核能的發現和應用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電子,人類逐漸揭開了原子核的神秘面紗。
  • 試論科學理性對交易的重要性
    國人向來不以科學理性見長的,幾千年來,科學思維並沒有進入中國的主流文化,雖然,中國有四大發明,但正史從來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這裡都是充滿權力詭詐和骯髒的交易,人民往往也只對這些政治史津津樂道,所以才有「學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家」。
  • 研究不是「故事會」: 用科學理性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光華35周年...
    第二,遵循科學方法。在科學理性的框架下,遵循建立在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的科學研究範式,建立穿透時間、具有普適性的商業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基本認知。我們將堅持「以國際通行的學術規範和學術方法,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學問」的獨特定位。第三,服務社會需求。紮根中國問題,做真學問。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環境與核能研討會召開
    本報訊 「21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十七次會議——環境與核能研討會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來自業內知名專家,高校、科研院所,設計、建造、運行單位和政府管理部門等近2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中國輻射防護學會主辦,中國輻射防護學會核設施輻射防護分會、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協辦。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核能知識點
    一、中國的核安全觀   2014年3月24日,在荷蘭海牙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中國核安全觀的核心內涵是「四個並重」。全面系統推進核安全進程,是中國核安全觀的核心要義,體現為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   二、中國核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   中國在確保安全基礎上開展核能和平利用,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子孫後代遺留隱患、構成危害,以保障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 安全 合作 機遇—世界民用核能發展的三大關注點
    安全 合作 機遇——世界民用核能發展的三大關注點    新華社巴黎3月8日電(記者 李學梅) 在8日開幕的國際民用核能大會上,代表們就民用核能的發展前景展開討論。從他們的發言可以看出,在傳統能源消耗加快、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民用核能已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能源開發的重要選擇,而安全、合作和機遇則是其中的三大關鍵詞。    從核能誕生之日起,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導致強輻射物質洩漏的災難令人難忘,如今任何與核安全有關的問題都讓媒體和公眾格外敏感。與會國家和地區代表也毫不掩飾他們對核安全的關注。
  •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影響環境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報告稱: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吳晶晶)中國核能行業協會31日向社會發布《內陸核電廠環境影響的評估》課題研究成果,指出我國內陸核電建設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首先要積極發展核電,特別是要加快建立現代核工業體系和核安全體系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於濱 實習生文娟  3月25日,兩年一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在北京開幕。
  • 【動態】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成功舉辦科普中國「綠色核能——首屆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選拔賽
    為紀念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30周年,同時為貫徹落實中國科協、國家能源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核安全局舉辦的「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活動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作者: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當今科學在宇宙奧秘面前是極其渺小的(思想應隨科學認知與時俱進
    理性的看待科學與神秘學的關係當今的人動不動就以科學的名義去講道理,這個我認為應該理性的,對於大多數東西一定要以科學的理念,科學精神去看待,但是還有一小部分東西要保持顆敬畏之心去看待,比如對一些超自然的精神現象,一定是以保留的態度。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燃煤的過度使用是華北地區冬季嚴重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在天然氣供應不足、煤改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發展核能供熱是緩解大氣汙染、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有效方法。」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原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11月13日於京召開的2018年核能發電技術專題研討會上說,當前歷史階段下,我國應該更加注重「安全高效地發展核能」。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高松強調,只有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堅持快速準確、安全有效、合作共贏的科學原則,才能戰勝疫情。他談了自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認識,認為科學精神應該包含三個層面:對於事物研究認識的求真和質疑、對人際溝通交往的平等與包容、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愛國與奉獻。談到愛國與奉獻,他認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和擔當,不僅是道德教化的結果,更是支撐整個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理性選擇。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程敬海、張建佩、記者尹明波報導 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東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核能為什麼那麼強大
    根據混沌學說的基本原理,系統內充滿了對某一事件未來結果具影響力的諸多不可預測和不可認知的因素。我們對所有安全措施的嚴守都只能是為我們提供一種近似的而非徹底的安全。核電站自身潛在的高危特性是不能允許:作人員有絲毫失誤的,這與世界本身的不確定性是嚴重背離的,因此也就諭示著核電站隱含了不可避免的危險。 核物質高強度的放射性對人體和環境的毀滅性不用贅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