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是「故事會」: 用科學理性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光華35周年...

2020-12-03 澎湃新聞

光華管理學院在35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以學術為本」的價值取向。學院一直堅持以通行的學術規範和科學理性的研究方法,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學問。我們反對在研究中炫技式地過度運用「數學和各類模型」: 因為數學和模型只是工具,不是學問的目的。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斷追問和反思:「何為研究」「如何研究」和「為誰研究」等根本性問題。

站在35歲的新起點,我們的答案從未如此清晰:基於科學的範式和方法,發現和揭示科學且有用的經濟與管理知識,做服務社會的經濟管理研究。為此,我們將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探索基本規律。研究的目的,不在於迎合,也不在於提出聳人聽聞、貌似自洽的觀點,而在於懷著敬畏之心去探索人類對基本規律的認識,以推動認知的邊界。研究從來都不應該是打著「有個性、有特點」的旗號去生產形形色色、蠱惑人心的「屠龍術」、「鍊金術」,更不是去製造毫無實證依據的管理學「故事會」。

第二,遵循科學方法。在科學理性的框架下,遵循建立在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的科學研究範式,建立穿透時間、具有普適性的商業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基本認知。我們將堅持「以國際通行的學術規範和學術方法,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學問」的獨特定位。

第三,服務社會需求。紮根中國問題,做真學問。面對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積累而來的學術富礦,認清中國管理和經濟研究遇到的真正挑戰,並非研究範式問題,而是如何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去研究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我們鼓勵理論領域前沿性探索與應用領域重大問題解決,創造有益於中國當下乃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商業與社會知識,推動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服務國家發展與商業實踐。

一所商學院的學術堅持

在光華,與「因思想,而光華」同樣重要的六個字是「因學術,而思想」。科學理性的學術研究是思想的根。嚴肅的研究態度,對於一個以「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的管理學院而言,意義不言自明。

近些年來,光華在國際、國內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從量到質均位居亞洲學府前列。僅僅2019年就超過了100篇。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Management Science、Marketing Science等國際最頂級的學術期刊上,光華學者的名字頻頻出現,影響比肩國際一流商學院。

在國內學術領域,近12年「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學者被引論文排行榜」首位的桂冠,被光華教授摘得。在國內兩大頂級經濟學期刊上的發表數量與質量,光華在全國也保持領先地位。2014-2018年,光華在《經濟研究》上發表學術文章42篇,在《管理世界》發表41篇,圍繞宏觀經濟政策、微觀企業、風險投資、盈餘管理、土地財政、生產效率、企業創新、公司治理、激勵效應、企業金融化和全球價值鏈等重要研究主題展開。

對於學術的堅持,還在於我們深諳傳承與創新中所蘊含的巨大活力。光華從2003年啟動IPHD(國際博士生)項目,對標世界主流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生培養方案訓練學生,旨在培養高水平的青年學者,加快他們走向國際學術舞臺的步伐。截止目前,累計有50餘位光華畢業的學者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知名大學任教。

凡此種種,無法一一列舉。我們無意誇耀,對於學術研究,深感任重道遠,從不敢有半絲怠惰。如果說有何經驗可供分享和探討,它得益於一大批60、70、80,甚至90後的光華學者和學子,他們前赴後繼「用國際通行的方法,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研究」;他們形成了科學、理性的研究風格,聚焦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商業前沿實踐的重大關鍵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學術自信不斷增強。

真正的力量,是理性和科學的力量

「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從本質上說,學術是沒有國界的,它們有著通用的語言和規則,通過交流與互鑑,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80年代、90年代,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早期,我們重新學習經濟研究範式,系統地把西方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引入國內。這些年,包括光華學者在內的中國經濟學家開始規範地使用這些範式來梳理、研究中國問題。無論是數學還是模型,從來只是工具,是方法,而非目的,更非價值取向。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構建數學模型等定量手段或思維框架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在解析許多特定的經濟管理類問題時,具有重要的、難以替代的作用。

但當我們遇到一些問題不能解釋,或者很難用現有的範式來解釋之時,如「中國發展模式如何用現代經濟學解釋」等問題,就容易誘發對現有研究範式的質疑,滑向「二元對立」的深淵而不自知——放棄理性和科學精神,放棄基礎和嚴謹的方法,打著「有個性、有特點」的旗號去生產形形色色、蠱惑人心的「屠龍術」、「鍊金術」, 去製造毫無實證依據的管理學「故事會」。這何以對得起「學術」二字?

這種對理性和科學的思維的挑戰,也讓我們擔憂:我們花了近40年時間,培養了一批熟練運用國際通行科學語言和研究方法的學者,才形成了科學理性的研究風格,若但凡遇到問題,就輕易地上升到對「範式」的挑戰,對理性研究方法的挑戰,著實令人嘆惋。

在這個充斥著天花亂墜的狂歡漫談,充斥著「聽似熱鬧、但細想無半點收穫」的知識表演的時代,真正的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更為凸顯。身為學者,我們理應繼續遵循方法科學——無論是定性或定量研究,無論是理論或實證研究,均應當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和流程,更加強調研究的方法論。

真正的力量,是理性和科學的力量。只有那些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建立起,對那些穿透時間、具有普適性的商業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基本認知,推動人類經濟社會不斷向前。

我們歡迎在共同認知框架下的學術爭論: 正是這樣的爭論,才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推動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放棄正面學術討論,直接改變範式和邏輯,試圖凌駕於爭論之上,無異於避重就輕,對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並無任何實際意義。

紮根中國,研究「真問題」

中國經濟和管理學術的正當性,不僅僅表現為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不僅僅表現為方法的科學與理性,它更反映在紮根中國、研究「真問題」,去揭示中國管理智慧,解決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做服務社會的經濟管理研究。

大學,是學術真理誕生的思想苑地,它應執著於學術的獨立研究和真理追求。蔡元培先生曾說,「治學者可謂之大學」。何為治學?我們可以稱它為「無用」。這裡的「無用」,是相對短視、急功近利而言的。比如公司今年銷售上不去,再優秀的博士論文也沒有直接的答案。學術研究的對象,是具有一般意義的重要問題,目的是為了增進對基礎規律的認知,讓人們不至於在同一地方反覆跌倒——這也正是學術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沒有什麼比一個好的理論更實用。一個毫無一般性的解釋功能,特殊得只能解釋個別現象而無法伸展到其他現象的「理論」,是不能被稱為理論的;而同樣一個能夠解釋一切現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證偽、或者被更好的理論替代的「理論」,是典型的「套套邏輯」(tautology),同樣也不能被稱為理論。為此,我們必須警惕那些漫天飛舞但缺乏形式邏輯和實證證據的 「新概念」,和林林總總、質量不一的「思想泡沫」。

好的研究,好的理論,基於科學理性的研究範式,它一定發端於實踐,根植於實踐,也將服務於實踐。「沒有什麼比正確地回答錯誤的問題更危險」,我們應當認識到,中國經濟管理研究今天最大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範式問題,而是研究「真問題」的極度稀缺。

什麼是紮根中國的「真問題」?它一定是緊緊圍繞中國經濟和商業實踐開展研究,是能夠提供政策建議和諮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能夠通過研究市場規律和趨勢,服務企業成長發展;是能夠講好中國故事,支撐中國實踐,貢獻中國方案的。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波瀾壯闊,但也有大量新的問題和挑戰撲面而來:宏觀層面上,西方國家300年的發展,為什麼中國用40年就完成了?走向高質量的發展道路,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何在,增長新動能何在?微觀層面上,如何成長一批具有市場價值創造的能力,又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企業?技術革命奔湧向前,數字經濟將如何改變中國企業商業實踐,涉及公司財務、市場營銷、企業戰略、組織行為、領導力等方方面面。這些「真問題」,亟待我們以嚴肅的學術研究去破題,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去論證、去梳理。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對於中國學者來說,是一座學術富礦,可研究的問題有許多,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機會。如果沒有去研究好、梳理好,對任何一個有理想的學者來說,是有負於這個時代的。

道雖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在35年的發展中,光華對學術充滿敬畏,並持續倡導和踐行「以學術為本」的價值觀。這也是學院近些年反覆強調學術研究,加快建設「光華思想力」智庫平臺的原因,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新時代中國,遵規範的學術標準,循前沿的科學方法,做世界水平的中國學問。以學術為根,把光華建設成中國的世界級商學院。

一個人的行走,決定一個人的存在;而一群人的行走,可能決定一個時代的存在。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加入到「用嚴肅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對中國經濟和管理有著重大意義的問題」的隊伍中來,扛起中國學術的責任擔當!

原標題:《研究不是「故事會」: 用科學理性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光華35周年回顧和展望》

相關焦點

  • 北大光華周黎安教授最新論文被頂級期刊AER正式接受
    周黎安教授在學術領域建樹頗豐,他在國內外一流經濟學和管理學期刊發表論文已達60餘篇,曾經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學者單篇論文引用率排名第一的稱號。「因學術,而思想,因思想,而光華」,周黎安教授此次的論文發表,也是光華管理學院一直堅持以通行的學術規範和科學理性的研究方法,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學問的一個縮影。
  • 北大光華院長:中國製造企業的核心命門在哪?
    之前講到光華,一千個人一千個說法,曾經有遊客說它是「北大最有錢、最沒文化的地方」。前一年我們做了很多的溝通工作,光華是什麼,光華要到哪裡去?如果自我評估的話,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可能就在於此。光華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中國最好的商學院。如果有一天,大家覺得研討中國問題,講述中國故事,宣揚中國理念,在這方面光華是全世界大家能夠想到的屈指可數的地方,那我覺得這個目標就實現了。
  • ...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
    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召開。年北京世婦會召開25周年,還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今年10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慶祝北京世婦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的講話上,高度讚揚了中國婦女在抗疫中的貢獻,主張讓性別平等落在實處,此次學術研討會對我國未來性別平等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特殊意義。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10月,是一個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機構。
  •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深圳舉辦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劉俏,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陳玉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等嘉賓發表了主旨演講。
  • 「蘇軾研究」不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近來,媒體領域就清華大學附小學生用「大數據方法」研究蘇軾(下面簡稱「蘇軾研究」)一事討論熱烈。
  • 北大光華與世界銀行OLC聯名推出「中國發展」英文線上課程
    北大光華與世界銀行OLC,聯名推出「中國發展」英文線上課程。為那些對中國發展葆有好奇心的全球政商學人士,為那些試圖解構中國經濟奇蹟的全球有識之士,打開一扇理解中國發展的大門!15位北大光華學者,他們擁有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將從不同維度和視角,以學者的科學精神、深厚的理論積澱、前沿的研究實踐和嚴謹的敘述方式,通過線上課程,帶領全球政、商、學各界人士理性、客觀地認知中國,解碼中國經濟發展的奧秘與邏輯。
  • 長光華芯開啟國產大功率半導體雷射晶片研究
    8月23日,由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長光華芯)牽頭的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增材製造與雷射製造」專項項目——「面向製造業的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項目啟動會在蘇州順利召開。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行。目前,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有很多外國不曾遇到過的問題,用外國理論很難解決中國的這些問題,需要運用中國的理論來解決中國問題。  在理論優先還是問題優先方面,多數學者認為,第一,在法學研究的導向上應當強調中國問題意識,問題是理論的先導。當下中國的法學研究應當從基礎性研究轉向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關注國家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 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專訪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
    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中新社香港6月8日電 題: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專訪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中新社記者 阮曉「我們要做的是『頂天立地』的研究,『頂天』,是指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封面文章,『立地』,是讓這些基礎研究很快應用,接地氣。」
  • 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百項研究成果都在這個展覽裡
    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裡中國。35年來大興區堅持推進以麋鹿保護為主線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高生態規模與質量,為麋鹿種群的繁衍復壯貢獻大興力量。通過各方協同合作,如今我國境內的麋鹿數量已經擴增至8000多隻。
  • 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會更理性 決定更合理
    核心提示:一項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做出更合理的決定。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選取了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情境,而後讓學生分別用母語和外語思考,最後做出決定。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進行更理性地分析,進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 試論科學理性對交易的重要性
    國人向來不以科學理性見長的,幾千年來,科學思維並沒有進入中國的主流文化,雖然,中國有四大發明,但正史從來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這裡都是充滿權力詭詐和骯髒的交易,人民往往也只對這些政治史津津樂道,所以才有「學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家」。
  • 《理性派對》:科學「鏘鏘三人行」
    用這來形容曹則賢聊科學的功力,一點都不誇張。節目完全沒臺本,也不用提前準備問題,就坐在希格瑪大廈或未來劇院的咖啡廳裡開始即興聊,曹則賢可以聊六七個小時不停。5G技術涉及的物理學原理、諾貝爾獎的歷史數據和人物故事……他隨口就來。每次耗時大半天的錄製,一般最後會被剪輯成不到40分鐘的成片播出。吳寶俊擔任了節目主持人的角色。
  • 運用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得益彰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對現代社會科學積累的有益知識體系,運用的模型推演、數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們也可以用,而且應該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採用這些知識和方法時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學判斷力。」這為我們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把準研究方法和選擇好研究方法提供了根本遵循。
  • 澳大學者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於1996年設立,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中國優秀科學家。此外,今年還首次設立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
  • 探源伽利略科學研究方法背後的知識觀
    伽利略是現代科學之父,他所提出的「假說—演繹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是現代科學的基石。或許大家會很好奇,這個方法這麼重要嗎?怎麼就成為基石了?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得從認識論說起。理性主義者還強調觀點的邏輯合理,其實很多觀點我們現在看來只是猜想而已,但是這不妨礙歐幾裡得通過幾個公設推導出整套幾何的知識體系,成為理性主義的邏輯演繹的不朽豐碑。然而對理性主義提出反對意見的恰恰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強調經驗認識——通過大量的觀察總結把握世界的規律。他也因此成為古代最牛叉的博物學家,開創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先河。
  • 領略全世界最前沿科學問題研究進展
    為紀念創刊125周年,《科學》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其中包含25個最突出的重點問題以及其他100個生命科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的難題。  現在,距離這125個重要科學問題的提出已經過去了15年,人類在科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持續攻關。本報邀請專家學者就其中一些與氣象有關的科學問題展開論述,分析當前最新研究進展,展望未來研究路徑。
  • 陳松蹊研究團隊關於中國五城市PM2.5汙染的研究論文在《地球物理學...
    近日,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統計科學中心聯席主任陳松蹊講席教授帶領的環境統計研究團隊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上發表題目為「中國五城市PM2.5數據的可靠性、一致性與空氣品質評估」的論文(PM2.5 Data Reliability, Consistency
  • 來看看科學的研究方法
    實驗法、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等研究方法,是物理學中一般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1.類比法,是一種最古老的認知思維與推測的方法,是對未知或不確定的對象與已知的對象進行歸類比較,進而對未知或不確定對象提出猜測。要提高類比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要儘可能地確認對象間的相同點。
  •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五種怪現象,它存在哪些「不科學」問題
    社會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為什麼與自然科學相比,中國社會科學的地位比較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與國際差距究竟有多大?3月25日下午,北大博雅講壇邀請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進行了題為《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講座,講述中國社會科學存在的「不科學」問題。喬曉春在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