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全世界最前沿科學問題研究進展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為紀念創刊125周年,《科學》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其中包含25個最突出的重點問題以及其他100個生命科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的難題。

  現在,距離這125個重要科學問題的提出已經過去了15年,人類在科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持續攻關。本報邀請專家學者就其中一些與氣象有關的科學問題展開論述,分析當前最新研究進展,展望未來研究路徑。

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

  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又被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地球氣候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的溫室效應,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提高了38℃。

  這種溫室效應,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利用化石能源以生成能量等方式產生了多種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引發了增強了的「溫室效應」,進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的升高,會決定地球升溫多少?這才是目前我們關注的問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氣候模型顯示,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工業革命前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將升高1.5℃~4.5℃(即氣候敏感度)。2020年,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署的25位科學家將其升溫範圍縮小到2.6℃~3.9℃之間。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人類活動已經造成了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升溫約1.0℃,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升溫,全球升溫可能會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5℃。全球平均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變小,人類跨越氣候系統不可逆轉的臨界點的風險也在增加。

  由於早期觀測資料嚴重不足,準確地評估工業革命開始時(1750年)的溫度比較困難。為了避免這一問題,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提出將1850-1900年平均溫度作為工業革命前的參考值,相對於這一參考值高出全球地表溫度的升溫幅度定義為全球溫升幅度。這裡的1.5℃增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影響結果,不是某一年簡單的直接觀測到的結果。因為直接觀測的結果包含了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兩部分貢獻,某一年的觀測值受到氣候年際尺度上自然變率的影響較大。人類活動引起的未來的溫度的預估還需要通過數值模式模擬。

  半個世紀以前,大氣原始方程組被用於建立數值模式,模擬了大氣運動及其演化,標誌著對氣候系統進行仿真試驗的開始。1979年,大氣環流模式與混合層海洋模式相耦合,模擬得到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加倍後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4.5℃的結論。之後的數值試驗採用了更加複雜的模式,比如考慮雲變化、給定海洋熱輸送、提高解析度等,但依然使用混合層海洋模式,得到的氣候敏感度仍在上述範圍之內。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使用完全耦合的大氣-海洋環流模式進行數值試驗。

  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最新模式包含了大氣、海洋、陸面、海冰、氣溶膠、碳循環等多個子模塊,動態植被和大氣化學過程也被耦合其中,早期的大氣環流模式發展成了當下的氣候系統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

  世界氣候研究項目(WCRP)正在組織第六次氣候模式對比計劃(CMIP6),從 CMIP5到CMIP6的地球系統模式,其核心是進一步減少地球系統模式的不確定性,提高模式模擬和預估的可靠性,即在多種時間和多種空間尺度的模擬和預估效果都要提高,著重提高地球系統各圈層的氣候態、氣候變率與趨勢、天氣與氣候現象和極端事件模擬效果,特別是在區域尺度方面。

  無論是早期的大氣環流模式還是最新的地球系統模式,科學家們一直不斷探求能夠更加準確或者更加接近模擬計算真實的氣候系統模式,預估由於溫室氣體排放等人類活動引起全球升溫情況,並研究氣候變化影響和應對途徑等科學問題。

  未來地球溫度升高情況取決於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控制力度,即是否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所以世界各國紛紛發出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的政治行動呼籲,同時加快產業、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減緩全球變暖的必然選擇。

什麼時間用什麼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姜克雋

  從20世紀後期開始,石油成為全球的主要能源。到2018年,全球石油消費量44.96億噸標油,佔全球能源消費的31.5%,為佔比最大能源品種。石油消費主要用於交通、工業、居民消費等,其中交通佔比超過75%,石油化工佔16%以上。

  未來能源轉型將主要由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驅動。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到2100年將溫升控制在和1850年左右相比的2℃以下,爭取做到1.5℃。2019年12月份歐盟提出的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的目標,2020年9月中國宣布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加速了全球走向巴黎協定低於2℃和1.5℃溫升目標的進程。之後日本、韓國提出了2050年碳中和目標,美國很可能在明年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標,加上之前已經提出該目標的加拿大、紐西蘭、南非等,使得佔全球近65%的國家在走向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下的路徑上,而且這些國家佔據了零碳技術主導地位,可以展望,國際社會已經開始走向實現巴黎協定溫升目標的路上。

  根據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以及IPCC1.5℃溫升特別報告,如果要實現2℃和1.5℃溫升目標,能源系統需要在2070年左右(2℃目標)、2050年左右(1.5℃)實現淨零排放。實現淨零排放的主要途徑是電力系統首先實現淨零排放,終端部門則大規模使用電力,在某些難以減排的部門使用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技術。

  交通部門是實現淨零排放的最為首要的終端部門,也是技術進展最大的部門。在交通部門,實現淨零排放的途徑包括道路交通的電動化、氫動力化,以及生物燃油、船舶電動化和氫動力化,難以電力化的鐵路採用氫燃料電池驅動,飛機採用氫動力或者燃料電池以及生物燃料。

  我們在2010年進行了我國幾項重大零碳技術的路線圖研究,包括電動汽車。根據該路線圖,電動汽車可以在2025年實現技術翻轉,性能超過燃油車,成本低於燃油車。加上政策推動,會出現汽車銷售市場的變革。將2020年三大車展的車型與市場上銷售的電動車進行對比分析,電動車的發展和路線圖的數據一致。可以展望,在全球走向實現《巴黎協定》目標路上,電動車的發展會很快,加上適當的政策,燃油車會逐漸退出。一些技術領先國家,在2040年到2050年間,汽車就會全面電動化。

  氫燃料電池技術在道路交通中,將主要用於重型卡車。近期汽車用燃料電池技術在日本、歐洲、中國等國家發展迅速,成本明顯下降。技術人員預計,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具有市場競爭性。各國能源供應格局不同,使用燃料電池的場景也會不同。由於本地零碳電力資源有限,而且核電發展受阻,日本和歐盟將依賴進口氫作為能源供應的主要部分,因而氫燃料電池技術需要廣泛用於各種場景中,包括小汽車、大巴等。而中國、美國等,零碳一次能源供應潛力巨大,直接使用電力會更有效率。

  但是在難以使用電池驅動的場景,如大型船舶以及難以電氣化的火車、大型飛機,就需要使用氫燃料電池或者直接燃氫作為動力。目前大量資金已投入燃料電池研發中,未來十年燃料電池技術會進入市場化應用。根據歐盟和美國的研發計劃,氫動力飛機將在2035年投入商用。考慮到大型飛機的壽命期,如果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話,還有近一半的大型飛機需要使用生物航空煤油。

  石油化工使用的石油,儘管在生產過程中有技術可以實現淨零排放,但是產品中的碳在產品廢棄處理時,還很有可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出來,因而歐盟的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戰略中,力推以綠氫為基礎的化工。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零碳電力價格低於0.15元/千瓦時,利用綠氫製造合成氨、苯、乙醇、乙烯等就具有成本競爭性。而我國在河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區,擁有成本低於0.15元/千瓦時的可利用光伏潛力超過61億千瓦,可以發電9萬億千瓦時,制氫2億噸以上,遠超需求的6000萬噸氫。

  總體上可以判斷,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能源轉型和經濟轉型路徑中,石油有可能在2050年被完全替代,替代的能源為零碳電力和氫。

地球磁場逆轉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何飛 魏勇

  地球之所以有欣欣向榮、繁衍不息的生命,得益於地磁場和大氣共同造就並維繫的宜居環境。科學家認為,地核內核、地殼和地幔層,都是固體的,而地核內核和地幔之間,包了一層液態的地核外核,而內核與地幔層之間運動步調不是一致的,這些流體的對流運動就產生了地磁場。

  地磁場對地球來說是一把巨大的保護傘,可避免外來的高能帶電粒子入侵,減少大氣層中的帶電粒子逃逸。有研究表明,一旦這種保護作用減弱,大氣逃逸加劇,氧含量下降,就可能會導致生物大滅絕。而人們最為熟知的地磁場減弱的情況,正是地磁逆轉。地磁逆轉是指地球磁場方向發生變化,也就是北磁極和南磁極的對調,該過程伴隨著磁場強度先減弱後恢復。地磁場為什麼會逆轉?回答這一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要認識地球內部是如何運轉的,這對人類的生存和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要思考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我們首先要回顧其起源,它涉及到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古地磁學。通過測量古代巖石磁化方向,科學家發現了具有全球等時性的反向磁化特徵,地磁場的極性確實曾經與當前情況相反。大量研究表明,地磁逆轉平均持續7000多年,逆轉期間地磁場強度降低了約90%。在過去的7500萬年中,地球磁場的方向至少逆轉過170次。

  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磁倒轉時期液態外核的對流是紊亂的,流體的速度和方向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說地磁倒轉是地球的「心跳紊亂」。理解這一問題的核心在於認識外核流體運動為什麼會改變,而且在時間上如此的不確定。對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公認的答案,未來需要多學科交叉深入理解地球內部多圈層耦合系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探索。

  發展古地磁學新技術和新方法,完善地質歷史時期地磁場強度變化特徵。時至今日,古強度數據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依然十分匱乏,主要由於古強度測量涉及的理論和實驗均比較複雜,樣品也不易獲取。因此解決實驗設備、技術和方法,更準確測定磁性巖石的強度和年代,豐富全球範圍內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古強度特徵,有助於建立更完善的地磁場演化模型。

  發展地球內部探測新技術,認識地球內部運轉規律。目前,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的主要手段來自於地震學,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特徵的變化,反推地球內部結構,但這種手段很難揭示出地球深部的結構。由於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地球的內部,因此發展新的地球深部電磁探測方法是一條必由之路。

  發展和完善地球動力學模型。地球內部是多圈層耦合的系統,發展數據驅動的地球動力學模擬,將揭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物質能量交換規律,並揭示內部異常在什麼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發生。

  從比較行星學視角認識地球。在太陽系中,地球公轉軌道內外分別是金星和火星。科學界廣泛認為這三顆行星大致同期形成,早期狀態基本一致。但如今金星和火星都沒有地磁發電機,也就是沒有全球性的內稟磁場。它們的發電機是何時及何種原因停止運轉的,目前學界還沒有公認的答案。通過對火星和金星內部的探索,將幫助我們回答地球內部運轉的異常是如何發生的。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丁明虎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地球歷史上最近一次冰期發生在第四紀,也就是人類所在的這一紀。研究顯示,第四紀是以冰期氣候為主導的地球環境新階段,同時,第四紀氣候變化表現為顯著的冰期-間冰期旋迴特徵。多年來,基於第四紀冰期的驅動和觸發機制,探索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這一科學問題,科學家的研究未曾停止。

  關於第四紀冰期的成因,科學界有幾種假說。一個是地球軌道參數配置使得北半球高緯接受太陽輻射量達到極小值,進而引發了冰期。另有一個說法是由於巴拿馬海峽關閉,促使向北太平洋的熱鹽環流加強,帶來更多的熱量,使北太平洋高緯地區水汽蒸散加強、降雪增多,冰雪的反饋作用使冰蓋/冰川大發展。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冰川的負向自調節反饋作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印度尼西亞及其周邊地區的島嶼生長、陸地面積增大,改變了沃克環流,增強了赤道太平洋和東西部的溫度差,出現像厄爾尼諾的大氣-海洋環流形勢,使北美-加拿大地區的冰雪積累加強,冰蓋增大,同時,赤道地區陸地面積增長加強了地表風化,吸收了更多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地球更冷……

  從上述假說可以看出,有多種因素對冰期發展有驅動作用,但科學家研究發現,沒有一種作用可以完美解釋冰期的成因。比如,關於厄爾尼諾大氣-海洋環流驅動冰期的假說,因為其難以量化,所以受到質疑。

  假說的不完全成立,沒有阻止科學家對冰期的研究,並達成一定的共識,即高緯地區太陽輻射量低值與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海陸分布、大洋環流以及地表巖石風化強度、植被分布的配置,觸發了第四紀冰期,地球軌道參數影響的太陽輻射量周期變化,可能是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的根本驅動因素。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這些已有的發現大多是基於觀測到的現象提出的局部適用的可能機制,用於解釋全球範圍內的冰期成因仍有許多爭議,用於對未來的預測更顯乏力。科學家認為,獲得高精度、定量化的古氣候記錄,提高古氣候模式的解析度,可能是理解冰期氣候成因的前提,也是研究冰期觸發、傳遞、維持和恢復等四大動力過程的最重要手段。

驅動太陽磁周期的原因是什麼?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 宋喬

  如果問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天體是哪個?答案當然是我們的母親恆星——太陽。在遠古時期,蘇美爾、埃及、瑪雅等古文明都將太陽作為神來崇拜,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也有炎帝是太陽神化身和夸父追日等故事。

  到了近代,人們又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到太陽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地球上的日夜交替、季節輪轉分別是由地球自轉、繞日公轉形成的,是傾斜的地軸和太陽光共同譜寫的能量交響曲。來自太陽的能量觸發形成了地球上的風和降水,驅動著天氣和氣候,讓植物生長,為我們提供食物,還以太陽能發電、風電、水電等方式為人類活動提供能源。當你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進入眼睛的光子就直接或者間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到了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以新的視角探究太陽的威力。太陽的能量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以億年為單位持續穩定地發光發熱,其因此被稱為「恆星」。然而在太陽的外部,情況卻是瞬息萬變的,太陽大氣中的高溫等離子體翻騰旋轉、移動振蕩,仿佛在表演芭蕾舞一般,只不過這種等離子體之舞,有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對航空航天、通信導航、輸電網等造成威脅。

  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之舞,受到磁場這一無形之手的指揮。太陽磁場具有約22年的周期性變化(磁周期),磁周期導致太陽活動水平的變化,形成了約11年的太陽黑子數變化周期,被稱為太陽活動周。

  在一個太陽活動周或更短的時間尺度內,太陽爆發活動所產生的X射線和極紫外等輻射、能量粒子以及磁化等離子體會對地球磁層和電離層造成擾動,產生或大或小的空間天氣影響。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太陽總輻照度和太陽活動周的強度變化等因素,則可能會對地球氣候產生影響。

  目前氣候領域的熱點之一是全球變暖問題,如何準確歸因氣候變化中來自太陽等的自然因素和來自人類活動的人為驅動因素也成為了前沿課題。《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列出了125個科學問題,其中之一為:驅動太陽磁周期原因是什麼?

  要想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恆星物理、太陽物理、日震學等學科方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磁流體力學、數值計算等技術方法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礎上,人們終於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太陽發電機理論,包括較差自轉、子午環流、差旋層等太陽內部動力學特徵,不僅可以解答太陽磁周期的起源,還可以從物理機制上預報太陽活動周的強度。

  近年來,太陽表面磁通量輸運模型成為了理解太陽磁周期的有力工具。我國學者通過該模型研究發現少數特殊的太陽活動區會顯著影響太陽活動周的強度變化,也是導致第24太陽活動周成為百年來最弱太陽活動周的主要原因。目前太陽已經步入第25活動周,隨著太陽磁場起源和變化相關研究的深入,空間天氣預報和地球氣候等研究也將得到促進和發展。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1年1月1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Science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Science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2020-12-19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cience公布全世界最前沿的 110個科學問題
    《科學》(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Science在創刊吧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簡單歸納統計這125個問題,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的問題佔46%,關係宇宙和地球的問題佔16%,與物質科學相關的問題佔14%以上,認知科學問題佔9%。
  • Science: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在慶祝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Science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了解前沿科學研究方向,對你的成長或許有所幫助。簡單歸納統計這125個問題,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的問題佔46%(下面紅色文字標記部分),關係宇宙和地球的問題佔16%,與物質科學相關的問題佔14%以上,認知科學問題佔9%。其餘問題分別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本報告整理了2020年以來國內外部分高校在學科前沿的最新布局和科技突破,研究機構、學者專家提出的前沿科學技術問題,旨在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一流學科發展提供參考。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圍繞「一黑兩暗三起源」重大科學問題展開。其中,4個熱點前沿涉及引力波觀測與理論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黑洞和中子星性質研究。該領域中,「弦論『沼澤地』猜想與宇宙學」為新興前沿。9.
  • 河北省成功舉辦「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
    2020年12月4日,由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專業委員會、張家口市農科院、京津冀藜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協辦的「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論壇在石家莊成功舉辦
  • 全世界最前沿的16個地球科學問題
    導讀:在慶祝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Science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的問題佔46%,關係宇宙和地球的問題佔16%,與物質科學相關的問題佔14%以上,認知科學問題佔9%。其餘問題分別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
  • 前沿熱點丨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現狀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現狀》一文,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世界範圍內用於研究和開發(R&D)的資金增加了3倍,全世界都意識到了開發新知識對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性。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過去20年在科學與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 Science公布全世界最前沿的 125個科學問題--第二部分65-125
    《科學》(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Science在創刊吧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簡單歸納統計這125個問題,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的問題佔46%,關係宇宙和地球的問題佔16%,與物質科學相關的問題佔14%以上,認知科學問題佔9%。其餘問題分別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在今後1/4個世紀的時間裡,人們將致力於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 轉發:Science公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值得關注
    導讀:在慶祝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Science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了解前沿科學研究方向,對你的成長或許有所幫助。簡單歸納統計這125個問題,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的問題佔46%,關係宇宙和地球的問題佔16%,與物質科學相關的問題佔14%以上,認知科學問題佔9%。其餘問題分別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新進展了?
    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量子計算機更是各國科學家研發的熱點,中國的量子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 什麼是量子 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
  • 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進展
    經濟學為研究科學和技術資源分配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政治學則為研究決策機制和決策過程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社會學為研究科學家群體的行為模式和激勵機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另外,科學計量學的進展為科學和技術政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 《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發布
    《2020研究前沿》從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遴選出了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則評估了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前沿方向的研究活躍程度。《前沿報告》自2014年以來每年發布一次。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何新進展
    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量子科技學術前沿專家創新大講堂」日前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量子院」)舉行。北京量子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謝心澄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常凱院士等專家參加大講堂活動,圍繞量子物態調控、量子計算與模擬技術、量子網絡與量子信息系統技術等方面分享了量子科技前沿的新進展,研討了量子科技發展的新思路。
  • 聚焦科學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機構發布《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彭韻佳)中科院等機構13日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在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活躍程度進行評估。由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的《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整體仍最活躍,以研究前沿熱度指數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國得分151.29,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和法國跟隨其後。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清華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
    清華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4月21-23日,由清華大學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區域環境與生命科學研究前沿論壇在我校召開
    11月21日,由河北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的區域環境與生命科學研究前沿暨雄安生命科學論壇2020第一期在河北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趙峰、崔麗、蘇建強、顏昌宙和俞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杜衛國、雷富民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周紫章教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為善研究員,以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員分別圍繞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研究作了主旨發言,十位專家結合研究背景、意義、進展,創新角度,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進行了經驗交流。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5月26日至27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腦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