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裡中國。35年來大興區堅持推進以麋鹿保護為主線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高生態規模與質量,為麋鹿種群的繁衍復壯貢獻大興力量。通過各方協同合作,如今我國境內的麋鹿數量已經擴增至8000多隻。
9月20日,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在大興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開幕,大會特舉辦麋鹿回歸35周年百項成就展覽,以時間為序,通過生動詳盡的圖文介紹,向公眾系統展示35年來圍繞麋鹿開展的物種保護、棲息地生態建設、科學研究與文化建設的100項重要成果,全面展現麋鹿保護和研究的波瀾壯闊史。
記者在展覽中發現,自麋鹿重引進以來,81個遷地種群和6個野生種群在我國建立,從種群復壯,到野化訓練,再到自然種群恢復,麋鹿保護戰略逐步落地生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麋鹿保護科技人員全面開展麋鹿及環境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出版多部科研專著,為麋鹿繁殖和保護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技術資料。
麋鹿失而復得,來之不易。為喚醒公眾生物保護意識,近年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不斷創新科普形式和作品,深入開展麋鹿及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
展覽不僅內容引人入勝,展區布局也暗藏巧思。從上空俯視,展區呈栩栩如生的鹿頭造型。
為進一步鞏固麋鹿保護和研究成果,《中國麋鹿保護35周年百項成果》紀念圖書也同期發布。這本著作梳理了35年來麋鹿種群健康監測、麋鹿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麋鹿遺傳多樣性評估、麋鹿棲息地建設等詳實內容,為麋鹿種群的生存繁衍保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也為世界物種保護及生態建設提供了優秀的中國範本。
鹿力同興,文產共融。35年來,大興區不斷挖掘和豐富麋鹿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釋放文創產業發展潛力,推動麋鹿文創產業和其他產業實現多元聯動發展,構築大興文創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在「新國門·新大興」的歷史機遇下,大興將繼續以麋鹿的非凡力量為支撐,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業態,興傳統文化、興文創產業、興生態旅遊、興創新科技,創造更加輝煌的發展篇章。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