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李強)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近日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致敬特區40載,改革創新再出發」為主題,10餘位來自政、學、企各界嘉賓齊聚深圳,建言特區發展,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在本次論壇上,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艾學峰發表了開幕致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瑞思集團董事長崔湘秀發表了主辦方致辭。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劉俏,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陳玉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等嘉賓發表了主旨演講。
劉俏院長首先代表光華管理學院對來賓表示歡迎。他表示,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是光華管理學院成立35周年,也是光華管理學院來到深圳的第21年。深圳分院是光華本部之外的第一個分院,分院的建設跟國家的發展戰略是緊密相關的。光華管理學院秉持著「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從人才培養角度,多年來在深圳培養了眾多MBA、EMBA等項目學生及校友;在學術研究領域,承接多項重大課題,產出了豐富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未來也將通過課程、活動傳遞出來,及時服務於深圳及大灣區的發展。劉俏認為,深圳的發展本身是學術的「富礦」,他希望今後在深圳開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深圳未來的發展。
彭森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但也面對從未有的風險和挑戰。他認為,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必須用市場化的改革來破解目前的矛盾和問題。其次,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地擴大內需、擴大市場規模,提升消費,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最後,市場化改革再出發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
徐憲平指出,中共中央最近出臺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可從八大支點著手:第一,樹立做好已知、面向未知的創新理念;第二,培養自立自強、開放合作的創新視野;第三,打造企業為主、產學研用的創新群落;第四,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創新作用;第五,加大基礎研究、風險投資的創新投入;第六,構建科技設施、資源共享的創新平臺;第七,吸引五湖四海、卓越不凡的創新人才;第八,弘揚寬鬆包容、自由探索的創新文化,與創新結伴而行。
劉俏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結構性挑戰是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後,如何繼續保持比較高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他結合「十四五」規劃提出如下破題思路: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減低對外依賴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形成供應鏈閉環;提高居民消費率,提升服務消費佔比;實現投資更合理的配置,提升資本回報率;提升研發強度,大力投資基礎研究,增加教育投入;優化產業結構的變遷與人口流動等。他特別強調了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要實現市民化的問題,並提出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租賃住房和REITs三位一體」的新一輪改革。對於以上挑戰,他期待深圳先行先試為改革提供經驗。
陳玉宇表示,過去四十年的發展來源於開放與自由貿易,以及全球範圍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觀察深圳的發展不難發現,經濟增長也離不開良好的法制建設、政策支持及投資研發等。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一批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家群體。陳玉宇分析,未來30年世界的主角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七國,而大灣區相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尼、孟加拉等極具增長潛能的市場,擁有極大的機遇。中國故事是一個變化的故事,由眾多企業家們書寫,若這種企業家精神能夠成長為一種社會共識,將為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希望與機遇。
徐文偉首先表達了對大灣區未來成為全球最有創新潛力、最有活力的熱土的信心。他表示,人類世界即將進入智能世界,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為基礎特徵。通過5G等技術,將萬物連接起來,把物理世界轉化為數字世界將會是未來方向;在萬物智能方面,人工智慧與行業智慧,5G等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千行百業數位化和智能化;5G將主要應用在行業,將會給自動駕駛、安全檢測、農業生產、娛樂行業等領域帶來巨大變革。最後,他總結了華為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即持續不斷的科研投入;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重視基礎研究。
厲偉分享了他對於硬科技投資的最新思考。他認為未來可重點關注兩大方向:一是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二是以精準醫療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他認為,從投資理念上來說,要改變過去機會主義佔主導的投資思想,進行深度的思考;從投資邏輯上來說,投趨勢比投事情更重要。具體來說,當投資人決定進入一個趨勢領域的時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第一,所投的企業是不是行業龍頭;第二,所投的企業是不是在高速成長;第三,所投的企業是否具有科技創新能力。
主題論壇環節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張崢主持。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騰訊集團副總裁李朝暉,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李黔,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理等嘉賓圍繞「乘勢新基建,創造新價值:灣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圓桌對話。
張崢認為,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撐,而數字經濟又是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對提升中國未來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尤為重要。圍繞「新基建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如何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或是短期見效的應用場景」「如何看待市場、政府在新基建發展中的作用」「 深圳、廣東乃至大灣區的挑戰和機遇在哪裡」等問題,張崢與圓桌嘉賓進行了探討。
楊新洪認為,新基建是推動新發展格局形成的最好載體。以廣東省為例,前三季度,新基建投入超500億,是整個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增速最快的,達到60%多。一般來說,如果按照投入產出比30%以上來測算,增加值率能達到30-40%之間就屬不錯。在「十四五」期間,如果也按上述方法測算,新基建可能會帶來1.4萬億的GDP,產生很好的撬動效果。
李朝暉表示,數位化、信息化應該是新基建最重要的主題。首先,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應當更看重服務的元素,有大量的軟體和服務的投入;其次,如果說傳統基建是在消費者看得見的地方,新基建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通過數位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張無形的網。這對於下一代的智慧城市、無人車以及其他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來說,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陳東平表示,在數位化時代,計算力、儲存力、網絡、帶寬等才是最基本、更核心的要素。但這些又是非常昂貴的,如果政府能夠通過大量投入,免費或低價提供,將大大降低數字企業的創業與創新成本。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在體制機制等層面做出社會性改革,用數位化的能力,實現治理能力一體化,但全國90%以上的城市並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
李黔分享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探索。他表示,電動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同,也是比亞迪未來堅定投入、大力發展的方向。未來電動車將實現在家充電,並利用停車位和公共快充站實現慢充和快充。此外,未來的電動汽車將實現智能化,這將對包括5G基站、雲端、整車算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這些都將為汽車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蔣理認為,新基建跟傳統基建相比,重點在「新」,體現在數位化與智能化。他認為,電化學儲能作為新基建數位化、智能化的能量基礎,近年來在安全性、經濟性、能量效率轉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具備商業化應用條件。目前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局部地區已實現平價上網,裝機量有望迎來大幅增長,帶來儲能等靈活性資源需求激增,而儲能受益於規模化與技術進步預計成本將持續下探,循環壽命性能將持續提升,未來「可再生能源+儲能」將有望迎來平價上網,從而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