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0-11-28 光明網

  2018年1月28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壓力容器成功吊入反應堆,意味著我國核電設備設計、製造技術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圖片來源:中核集團

  ■本報記者 趙廣立

  「今日『立霾』。立霾是中國傳統『二十五節氣』之一,也是老北京『傳統節日』之一。『立霾』這天,中國民間有載口罩之習俗,人們儘量在家中不出門,以躲避傳說中的神獸『霾』……」 重汙染天氣來襲,許多網友看到這條段子哭笑不得。

  今年立冬以來,北京的天氣一直沒給好臉色看。11月13日,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還發布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提示京津冀地區將在13日~15日出現區域汙染過程。

  「燃煤的過度使用是華北地區冬季嚴重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在天然氣供應不足、煤改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發展核能供熱是緩解大氣汙染、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有效方法。」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原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11月13日於京召開的2018年核能發電技術專題研討會上說,當前歷史階段下,我國應該更加注重「安全高效地發展核能」。

  王壽君同時指出,由於我國已經近3年沒有批覆新的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營,整個行業的發展已受到延誤或影響。當下,我國應儘快開工建設一批新的核能發電項目。

  自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以來,「棄核」一度成為各核大國安撫公眾的關鍵詞。然而,在上述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指出,包括美俄法等在內的核能利用大國,從未停止過核電發展,近期發展趨勢更是迅猛。與會專家也紛紛建言,我國應抓住重要歷史機遇期,安全高效發展利用核能,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

  世界各核大國並未「棄核」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王壽君說,2017年全球有核電國家核能發電佔其一次能源供給平均值約為10.6%,我國尚不到4%(3.82%)。

  至於我們常聽到的「棄核」,國家電投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王俊認為並非如此。「世界上的核大國都在推進核電發展,從未停止。儘管有國家宣稱停止了核電設施的建設,但它們對核電技術的研發並沒有停止。」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日本福島核事故後,許多核大國將目光轉向了核電的小型化、多用途方面,發展趨勢迅猛。

  「近年來,各國對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是遊戲改變者,能夠以高安全水平提供不同的核電聯產解決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榮譽主任委員葉奇蓁透露,美國基於核能領導地位和能源領域、核技術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其能源部已經倡議開發小型核反應堆。

  而就所有民用核能活動而言,葉奇蓁認為,目前法國和俄羅斯處於全球領先狀態。同時,中國在核電站建設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突破,是未來的潛在領先國家之一。

  「當前正值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鄭寶森在上述研討會的致辭中表示,我國核電事業經過近40年的探索實踐和技術創新,三代核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以高溫氣冷堆為代表的具有第四代特徵的核電技術也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設備難題。同時,核安全法規體系和安全監管機制也日漸完善,核電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我們應該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從源頭上控制核電安全與質量,注重安全性與經濟性的平衡,加快推動三代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

  我國三代+核電站成績斐然

  「我搞了一輩子核能,它有缺點,但是優點大一些。」王壽君說這話時有些激動,「核電有它的問題,曾經發生過車諾比核事故和福島核洩漏事故,但是也應看到,這些都屬於最初代的核電站,跟我們要建的二代+、三代+不同。一百年前的奔馳車也叫奔馳車,它能不能和今天的奔馳車相提並論?當然,有些核電站運行太久,該退役就退役,不應延壽。」

  當前,以華龍一號、AP1000和CAP14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正在成為我國未來核電規模化發展的主流。其中,AP1000是我國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的全球第三代核電技術,歷時9年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目前共建有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山東海陽核電一期四臺機組。

  在研討會上,王俊介紹說,目前,三門一號機組、海陽一號機組和三門二號機組已經分別於今年的9月21日、10月22日和11月5日相繼完成了168小時滿功率連續運行考驗,海陽二號機組也在進行功率提升的相關試驗,「這標誌著我們目前已經具備AP1000後續建造的批量化建設能力,三代核電已經可以商業運行」。

  與此同時,由來自160多家單位近2萬科研人員參與、在AP1000非能動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功率更大的非能動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CAP1400相關技術開發也已「基本完成」。王俊說,CAP1400已於2016年2月和4月先後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安全評審和通用安全評審。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開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AP1400」。

  而據記者了解,由中核和中廣核聯合開發的中國自主化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目前也進展順利。「華龍一號」核電站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核島安全廠房已於2017年8月完成封頂混凝土澆築。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喀拉蚩2號核島首臺蒸汽發生器已於2017年9月成功吊裝就位,目前正在進行主體施工。

  「正在建設的最新一代反應堆(三代)的設計可以保證即使發生堆芯熔化等嚴重事故,基本上也不會在核電站之外產生較大的放射性後果。」葉奇蓁說,在新一代反應堆建設中,重大事故得到了詳細分析,所總結的經驗和汲取的教訓使反應堆的設計運行得到了巨大改進。

  以科技進步提升核電安全性

  不過,由於安全性的提升,以及首堆工程實施的複雜性,到目前為止,除華龍一號外,幾乎所有第三代示範項目都遭遇了工期延期,或因成本上升導致超出預算和融資壓力,項目不得不推遲。

  記者了解到,按照當下安全監管機構的要求,新建反應堆應滿足三大安全目標:第一,必須實際消除會出現堆芯熔化、導致早期或大量放射性洩漏的事故;第二,對可能發生的堆芯熔化嚴重事故,必須保證對公眾在一定地域/時期內採取有限保護措施(無需永久遷居、無需緊急撤離、無需長期限制食品消費);第三,在外部事件方面,傾向於將類似於大飛機蓄意撞擊這樣的極端情況考慮進去。

  葉奇蓁介紹說,我國和國際上都在進行提高核電安全性研究,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保持安全殼完整性,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規模放射性釋放;二是嚴重事故機理及其預防和緩解(包括「嚴重事故管理導則」和「極端自然災害預防管理導則」);三是耐事故燃料研究;四是先進的廢物處理和處置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核電仍是相對年輕的技術,還處於不斷進步中,要通過不斷的科技進步進一步提升核電安全性。」葉奇蓁說,「其技術發展路線已初見端倪,應鼓勵相應的開發和研究工作。」他還表示,核能是一項朝陽技術,有巨大的改進潛力。比如耐事故燃料等技術可進一步提升安全水平、簡化系統,從而增強競爭力。此外,高度創新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可以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靈活性、推廣分布式發電。

  核安全性備受關注,核經濟性也不容忽視。「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但是沒有經濟性也不行。」王壽君提醒道,未來核能發電成本一定要做到成本比燃氣還低,否則公眾即使不擔心安全問題,也不會接受高電價。

  對此,葉奇蓁也評價說:「由於在安全方面投入巨大,三代/三代+核電站的經濟性競爭力必須進一步提升,包括通過優化反應堆設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宗採購、模塊化和標準化施工、全球供應鏈的合作、創新融資解決方案、支持性的監管和監督環境,以求最大程度縮短工期,提高熱效率和反應堆利用率,繼而提高核電的安全性和競爭力。」

  《中國科學報》 (2018-11-15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

[責編:畢孝斌]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聞—科學網
  • 核能作用更加凸顯 中國核電迎黃金機遇期
    2020年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的發布,進一步確認了核能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對於核電建設節奏有望趨於穩定的判斷,給關注核電行業的投資者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 上海建工切入先進核能研究賽道 商業化前景可期
    對於核能賽道的切入,上海建工董事長徐徵對《證券日報》記者稱:「上海建工作為中國建設行業的『國家隊』,積極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服務國家戰略,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機遇,通過與上海應物所的戰略合作,積極參與世界最先進核能技術TMSR的研發這一『國之重器』,將會進一步激發上海建工廣大工程師的創新意識、提高上海建工科創能力。」
  • 核能發電的未來
    美國核能發電不但能消除核戰的威脅,還能應對另一大世界問題:氣候變化。核能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更少。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象學家分析,核能發電雖然在美國發電總量中只佔20%,但是卻減少了64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程敬海、張建佩、記者尹明波報導 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東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核能是如何發電的
    核能發電原理:  核能→水和水蒸氣的內能→發電機轉子的機械能→電能。  核能發電(nucle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是指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
  • 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核能產業發展路徑
    ■編者按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我省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技經觀察|美國發布《重塑美國核能競爭優勢》戰略報告對我啟示及建議
    該報告將俄羅斯和中國列為美國核能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突出了其將加大核電投入並進軍目前由中俄兩國控制的核電市場的決心,將對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產生重要影響,並可能重塑全球核電市場格局。由於數十年的漠視,整個美國商業核電行業(從開採到發電)都面臨著破產的高風險。該現狀威脅著美國能源安全,阻礙了美國對外能源政策的選擇,且削弱了美國制定嚴格的核不擴散和核安全標準的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俄羅斯有1330 億美元的反應堆國外訂單,並計劃在 19 個國家承建超過 50 座反應堆;中國除了已建造的45座反應堆之外,還將在國外多個國家另建16座反應堆。
  • 中國核電市場前景與趨勢分析:核電設備進入國產化黃金期
    要聞 中國核電市場前景與趨勢分析:核電設備進入國產化黃金期 2018年6月8日 21:06:06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目前,美國、中國等國家正在積極開展對高溫氣冷堆、熔鹽堆、鈉冷快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預計在2030年左右將投入運營。第四代核電機組要求在事故條件下無放射性廠外釋放,也無需廠外應急。也就是說,核電站內發生的任何事故都不會對電站外公眾造成損害。這無疑是核電安全性的一個重大飛躍。  核廢料的處理也是影響核電安全的重要方面。
  • 數說2020年全球核能發電
    實現鏈式反應是核能發電的前提。  核電站是一種高能量、低耗料的電站,此外,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燃燒的過程中,同時還能產生出新的核燃料。核電站的基建投資高,但燃料費用較低,發電成本也較低,汙染小。  核電站發電與火力發電相比,核電的特點是:  ⑴ 核能發電是清潔能源。核電站不排放有害物質,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⑵ 核能發電是經濟的能源。
  • 清潔發電 多元利用 蹚出中國特色核能之路
    一年前的2019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我國首部核安全白皮書——《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指出,中國核事業形成了完備的核工業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核安全之路。
  • 第五代核能系統:30年內有望落地
    記者從中國科協了解到,該問題是我國從能源市場需求出發,對未來核能系統進行的一次主動思考,改變了以往被動消化吸收外來概念的老路子。「第五代核能系統有望使我國主導並輸出相關概念和思想,從而引領世界核能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評價道。
  • 核能發電:抵禦災難性氣候變化的關鍵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象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的分析,核能發電雖然在美國發電總量中只佔20%,但是卻減少了64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核能發電也不會像燃燒煤炭的火電廠一樣煙霧滾滾,造成其他空氣汙染,可能也因此拯救了180萬條生命。    因此,漢森和前能源局局長史蒂芬·楚(Steven Chu)認為,核能發電技術,是我們抵禦災難性氣候變化的關鍵。
  • 專家談中國核電前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選擇
    周永茂強調說,「我們建核電站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能源、環境問題,但我們決不能為了減排、為了GDP而忽視甚至迴避了核能存在的潛在威脅。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核電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選擇  「核能有些像馬戲團裡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瑞典核物理學家帕克金森形象地比喻道。
  • [朝聞天下]《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 我國核能發電佔比...
    [朝聞天下]《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 我國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2020-06-17 08:35:00來源:央視網
  • 核能危機的反思——太陽能產業最好的機遇?
    核能危機的反思,太陽能產業 最好的機遇?2008年的數據顯示,世界上5.8% 的能源由核能提供。而光伏發電、光 熱、風能以及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總 和只佔全球能源供應的0.7%。在經 歷了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危機之後,許 多國家的政府表示應該大力發展清潔 能源,為清潔能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 會,使我們的能源供應更加安全。
  • 核能發電是國家增加電力供應的不錯選擇
    核能發電是國家增加電力供應的不錯選擇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來源: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2015-05-21 09:38:43
  • 《全球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即將問世:全球核電產業發展面臨...
    由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主編的《國際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提供了一份客觀、獨立、基於第三方視角的核能產業研究報告。藍皮書以「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為指導方針,旨在為我國政府決策部門在中國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布局、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以及制定核能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前瞻性建議和參考依據。
  • 2018年中國發電量及發電方式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圖」
    2012年開始,中國核能發電量穩定增長,截止到2018年,中國核能發電量為294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6%。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火力發電是中國主要的發電方式,2018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4979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