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支持零排放電網的人堅決反對核能。他們認為,這並不是無排放的。它是危險的,因為它使用放射性物質。現在,一個研究小組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認為在零排放的未來,核能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來自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某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是相互排斥的,為了推進世界減排議程,需要避免使用核能,轉而使用太陽能和風能。
根據蘇塞克斯大學的一份新聞稿,這項研究使用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表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往往表現出相互排斥的鎖定和路徑依賴性」。基本上,核能是有害的,因為它排擠了可再生能源,使其競爭力下降。為核能和化石燃料發電而優化的電網結構使得分布式發電成本更高。監管框架、金融市場和就業實踐也有利於以可再生能源為代價的傳統發電來源。但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也提出了另一個觀點:核能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沒有太大的貢獻。
有新聞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在人均GDP較高的國家,核電生產確實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小幅下降有關。但相對而言,這一降幅小於可再生能源投資。而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低的國家,核電生產顯然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關,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往往更高。
毫不奇怪,這項研究招致了批評。一些人草率地認為這是偽科學,而另一些人則花時間討論主要論點。能源分析師亞歷克斯?吉爾伯特(Alex Gilbert)在Twitter上詳細解釋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雖然作者承認他們的研究發現了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排放之間的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但他們的結論是基於因果關係的假設。
事件及趨勢之間的相關性解釋為因果關係對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危險的陷阱。如果我們看一下當代的數據,關於核能導致更高排放量的說法確實是有問題的。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頭羊,德國的排放量遠高於鄰國法國,後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核能:德國每千瓦時電能的二氧化碳當量為289克,而法國僅為44克。法國沒有太陽能發電能力,只有一點風力發電能力,但它擁有接近40GW的核容量。即使是丹麥,這個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一個比法國和德國都小得多的國家,其排放量也比法國高。
但讓我們暫時把排放放在一邊,對那些把排放放在首位的人來說,這可能是褻瀆。即使有人把這項研究的批評者斥為核武器,但在討論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的問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核電站產生可調度的電力。這意味著當電網需要時,他們可以提供。化石燃料發電也是如此。然而,對於太陽能和風能,情況並非如此。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核能的優勢在於,除了在發電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外,它還可以按需提供電網所需的所有電力。
也許存儲在未來會改變這一點:存儲可以極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供應可靠性方面的競爭力。然而,存儲量如此之大且價格合理,因而具有經濟意義,尚待開發。儘管雙方總是有既得利益,但就連國際能源機構(IEA)也警告說,沒有核電,零排放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該機構去年警告稱,如果不改變政策,發達經濟體到2025年可能會失去25%的核能力,到2040年將損失三分之二。國際能源機構接著說,由於這一點,地球可能遭受多達40億噸二氧化碳的額外排放。
據國際能源機構稱,我們甚至不需要很多新的核電站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簡單地延長,而不是縮短已經運行的核電站的壽命。這也是經濟的,因為新的核設施需要很多年的規劃、建造和調試。在這方面,太陽能和風能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它們可以在不到一半的時間內部署完畢。但在非此即彼的情況下,讓他們與核武器對抗可能有點過分了。大多數專家似乎都同意,在一個零排放的世界裡,太陽能、風能和核能可以完美和平共處,而不會「相互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