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2月11日在北京正式出版發行。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總結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型學術論著。《總綱》提出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要在未來50年的時間內,全面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入到世界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前十名的國家行列。
多項目標與百姓相關
《總綱》描繪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將要達到的各項具體目標,其中很多與百姓緊密相關。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可達85歲。
四大基本指數基本控制在:恩格爾係數平均在0.15以下;基尼係數平均在0.35到0.40之間;人文發展指數平均在0.900以上;二元結構係數平均在1.5左右。
全國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從現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
在整體國民經濟中,科學發展的貢獻率達到75%以上。
每單位GDP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所創造的價值,在2005年的基礎上要分別提高15到20倍。
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消除「貧困」。
基本實現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
發展須經歷三大臺階
《總綱》指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經歷三大臺階,即三個最基本的「零增長」——爭取到2030年基本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到2040年基本實現能源和資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2050年基本實現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
《總綱》執行總主編、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必須通過這三大臺階,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是進入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大臺階,地位也居三大「零增長」之首。「到2050年,中國要依次通過三條倒U型曲線的頂點,實現從左側到右側的良性逆轉。」
現代化「時間表」出爐
《總綱》對中國各區域實現現代化(達到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時間表」做出了預測。
據預測,上海將第一個跨入現代化,時間約為2015年;北京進入現代化行列的時間約為2018年。到2050年以前,中國將有13個省、直轄市提前實現現代化目標。
到2050年,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將全面達到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在這個階段的現代化目標。其後,中國仍將動態地向更高目標邁進。
到2060年以前,全國將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現現代化目標。到2075年,中國所有的省區市將全部實現現代化目標。
新聞連結
《總綱》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任總主編,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184名資深專家和學者,歷經2年零8個月編纂而成,涵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教育、文化、自然災害、消除貧困、可持續能力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共20卷,1350萬字。